词条 | 罗亭 |
释义 | 1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描写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满怀理想的青年罗亭,缺乏必要的实践生活的勇气和能力,当纯洁勇敢的姑娘爱上他时,他却顾虑重重,急流勇退,可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贵族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 书名:罗亭 作者:(俄)屠格涅夫 译者:徐振亚,沈念驹 ISBN:7-5402-1325-6 类别:名著 定价:12元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9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字数:232000 所属丛书:世界文学文库 ◎ 经典名著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罗亭》创作于1856年。19世纪40年代,黑格尔的学说在俄国流行,青年们崇尚空谈,不善实际,作品描写的主人公罗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出身于破落贵族家庭,念过大学,又曾到国外游历,热爱自由,能言善辩,向往理想的生活、事业、爱情。但他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诸多追求,却一事无成。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塔利亚的芳心,却为遵从娜塔利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幸福。后来他曾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20多种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他一直过着痛苦的漂泊生活,小说结尾写道:“愿上帝帮助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给《罗亭》作了补充: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作品以罗亭与娜塔利亚的爱情为线索,情节单纯,以各种人物的对话、观点、评价为依据,深刻展示主人公的人物特性。 ◎ 作者风采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世袭贵族家庭,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就读,并开始诗的创作。后到德国学习,长期侨居国外。1847-1852年发表了《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和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的中篇小说《木木》表现了对农奴制的抗议。早期诗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还有剧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他善于写景,擅长塑造少女形象,风格清新,富于抒情,被列宁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 ◎ 情节概述罗亭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已经三十五岁了,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可惜懦弱寡断。一直一事无成。娜塔丽娅是一个大家闺秀,罗亭偶然到她家做客,她对他一见钟情,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可能同意他们结婚,于是,坚强执着、为爱不顾一切的娜塔丽娅,决心要和罗亭私奔。 可是,尽管罗亭赞颂爱,担当一份如此热烈的爱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他拒绝了娜塔丽娅,理由是他不能够给她幸福,私奔很简单,逃走就是了。但是,去哪里呢?罗亭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与其私奔后抛弃,毁了娜塔丽娅的一生,不如现在就放手对大家都好。 娜塔丽娅伤心不已,她说罗亭并不爱她,只要他说带她走,她就会跟他走,不惜一切代价,无所畏惧。连罗亭都不禁钦佩她的勇气,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 多年以后,娜塔丽娅已嫁为人妇,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而罗亭,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罗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的懦弱和迷茫。让人同情也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 最终,罗亭找到了值得付出的事业,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情节概述作者:愿咸与恒) ◎ 创作背景《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手创作于1855年夏,于1856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围绕俄国的前途问题,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张全盘欧化的西欧派和强调保存国粹的斯拉夫派之间有过一场大论战。而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关俄国前途的争论主要在贵族自由派和革命派之间进行。前者表面上也赞成废除农奴制,但希望由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后者则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消灭农奴制。从“不可救药的西欧派”转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试图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对贵族知识分子前一时期的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并且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如何发挥作用。这便是作家仅用50天时间创作《罗亭》的动因。 罗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过人的天赋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所以高尔基曾说“罗亭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由于取自现实内部的形象经过作家之手而成为典型,罗亭这个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与《罗亭》不同,写于1871年的《春潮》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这成了30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但不能说这是自传体小说,因为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已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潮》发表后受广泛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俄国评论界的反应则褒贬不一,后来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者在论及屠格涅夫创作时对它较少提及或几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开始所说的那样,小说不像作者其他许多小说那样总是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不过《春潮》在艺术上仍是成功之作。无论杰玛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的少女形象,还是萨宁这个青年贵族的多余人的虚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这个外表华美内心丑恶的坏女人形象,都刻画得极为成功。情节的安排,景物描写也引人入胜。本小说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确切地翻译,应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于以往已“春潮”的译名播行于世,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本文译者遂袭而用之,而同一个俄文词组在小说开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曲的第三句中则译作了“春水”。 ◎ 书摘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惴惴不安地几次去书房看望弟弟,但是她没有用种种问题去打扰他。一辆马车驰近了门口。“这下好了!”她想。“谢天谢地,列日涅夫总算来了……”可仆人进来报告说:罗亭来了。 沃伦采夫把书扔到地上,抬起头。 “谁来了?”他问。 “罗亭,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仆人重复了一遍。 沃伦采夫站起来。 “请他进来。”他说。“姐姐,”他转身对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说,“请你回避一下。” “这是为什么?”她问。 “我知道为什么。”他不耐烦地打断她。“我请你离开。” 罗亭走进来,沃伦采夫站在房间当中,冷漠地向他点点头,没有向他伸出手。 “您没有想到我会来吧,对吗?”罗亭说着把帽子放到窗台上 他的嘴唇在微微颤抖。他感到尴尬,但竭力掩饰自己的局促和不安。 “是的,我没有料到您会来。”沃伦采夫说。“发生了昨天那件事以后,我本来以为有人会来找我的,不过那是受您之托①。” ① 指罗亭受了侮辱,理应要求与沃伦采夫决斗。 “我知道您想说什么。”罗亭说着坐了下来。“您这样坦率我很高兴,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我现在亲自登门拜访,因为我把您看作品德高尚的人。” “是不是可以免了这些恭维话?”沃伦采夫说。 “我想向您解释我此行的目的。” “我们彼此认识,为什么您不可以到我这儿来呢?再说您也不是初次光临。” “我来拜访您,是一个高尚的人拜访另一个高尚的人。”罗亭重复了一遍。“因此现在我想听取您本人的高见……我完全信赖您……” “究竟有什么事?”沃伦采夫说。他依然站在那儿,悒郁地看看罗亭,不时捋着自己的唇髭。 “请允许我……我来是要向您解释清楚,当然,一下子也说不清。” “为什么说不清呢?” “这里涉及到第三者……” “谁是第三者?” “谢尔盖·巴甫雷奇,您明白我的意思。” “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我一点儿也不明白您的意思。” “您最好……” “您最好别绕弯子!”沃伦采夫接着他的话说。 他真的发火了。 罗亭皱起了眉头。 “好吧……这儿只有我们俩……我应该告诉您——不过您大概已经猜到了(沃伦采夫不耐烦地耸了耸肩)——我应该告诉您:我爱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并且有权利认为她也爱我。” 沃伦采夫顿时脸色发白,不过他一句话也没说,走到窗前,背对着罗亭。 “您是知道的,谢尔盖·巴甫雷奇,”罗亭继续说道,“倘若我不是确信……” “得了!”沃伦采夫急忙打断他。“我丝毫也不怀疑……好吧!您尽管去爱吧!只是我感到奇怪,您怎么想出了这样的鬼主意,居然亲自来告诉我这个消息……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您爱谁,谁爱您,这关我什么事?我简直无法理解。” 沃伦采夫依然望着窗外。他的声音有点暗哑。 罗亭站起来。 “那我就告诉您,谢尔盖·巴甫雷奇,为什么我决定未找您,为什么我认为自己没有权利向您隐瞒我们的……我们俩彼此的感情。我非常尊敬您——这就是我来找您的原因,我不想……我们俩都不想在您面前演戏。您对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的感情我是知道的……请您相信,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取代您在她心中所占的位置,但是如果注定要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难道耍手腕、搞欺骗、装糊涂才是上策吗?难道要闹出种种误会,甚至发生昨天席间那样的局面才更好吗?谢尔盖·巴甫雷奇,您说呢?” 沃伦采夫把手交叉在胸前,好像在竭力克制自己。 “谢尔盖·巴甫雷奇!”罗亭继续说道。“我伤了您的心,这我能感觉到……不过请您理解我……请您理解,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向您证明我们对您的尊敬,证明我们珍惜您的坦率和高尚。开诚布公,彻底的开诚布公,对别人也许不合适,但是对您,这却成为我的义务。想到我们的秘密掌握在您的手里,我们很高兴……” 沃伦采夫极不自然地放声大笑起来。 “多谢您的信任!”他扬声说道。“但是我请您注意,我并不想知道您的秘密,也不打算向您透露自己的秘密。而您使用这个秘密,就像您使用自己的财产那样随便。不过,您说话的口气好像代表你们两个人。也许我可以这样认为:您这次来访以及此行的目的,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都是知道的吧?” 罗亭有点难堪了。 “不,我没有把我的打算告诉娜塔里娅·阿历克赛耶芙娜;但是我知道她赞成我的想法。” “这一切都很好。”停了片刻之后,沃伦采夫说道,一边用手指敲打着窗玻璃。“不过,老实说,假如您对我少几分尊敬,那要好得多。老实说,我根本不需要您的尊敬;现在您究竟要我干什么?” “我什么也不需要……啊,不!我只有一个要求:我希望您不要把我看成阴险狡猾的小人,希望您能理解我……我希望您现在不再怀疑我的真诚……我希望,谢尔盖·巴甫雷奇,我们能像朋友那样分手……希望您跟从前一样,把手伸给我……” 说着罗亭走到沃伦采夫跟前。 “对不起,阁下。”沃伦采夫转身往后退了一步。 “我可以承认您的动机光明正大,这一切都很好,甚至可以说很高尚,不过我们是普通的人,吃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五谷杂粮,我们比不上你们这些学问高深的大思想家……在您看来是真诚的,我们却认为是蛮横放肆的……您认为简单明了的,我们却觉得是复杂模糊的……您大肆炫耀的东西,我们却讳莫如深;我们怎么能理解您呢!对不起,我既不能把您看作朋友,也无法把手伸给您……这样做也许很庸俗,不过我本来就是个俗人。” 罗亭从窗台上拿起凉帽。 “谢尔盖·巴甫雷奇!”他伤心地说。“告辞了。我想错了。我的拜访确实相当唐突,不过我原来以为您(沃伦采夫显出不耐烦的样子)……请原谅,今后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仔细想想,我看也确实如此:您是对的,您也只能这样做。再见了,至少请允许我再一次,最后一次向您说明我的动机是纯洁的……对您的谦让精神我坚信不疑……” “这也太过分了!沃伦采夫大声嚷道,气得浑身发抖。”我根本没有要求您信任,因此您也没有任何权利要求我谦让!”(第八节) ◎ 译本一览《罗亭》中文译本: 1957年,《罗亭》,陆蠡译,丽尼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罗亭》,黄伟经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罗亭》,徐振亚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3年,《罗亭:屠格涅夫选集》,磊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罗亭》,刘伦振译,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6年,《罗亭》,石国雄译,译林出版社 2000年,《罗亭》,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罗亭》,冯加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年,《罗亭》,张冰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3 诗词4 1976年苏联电影影片《罗亭》根据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罗亭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热情洋溢地宣传真理和理想,征服了许多人的心,也因此赢得了娜塔利娅的爱慕,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罗亭既无钱财又无地位,达里娅·米哈伊洛芙娜不许女儿与他来往。这时,娜塔利娅告诉罗亭,她宁可抛弃亲人和家庭也要跟他远走高飞。然而意志软弱的罗亭竟然选择退出。两年之后,娜塔利娅嫁给了一直爱她的沃伦采夫。罗亭最终孤身一人。 中文名:罗亭 外文名:rudin 出品时间:1976年 出品公司:Mosfilm 制片地区:苏联 导演:Konstantin Voinov 编剧:Nikolai Figurovsky 类型:爱情 主演:奥列格·塔巴科夫 片长:95分钟 对白语言:俄语 色彩:彩色 混音:单声道 原著:屠格涅夫 艺术指导:Vladimir Filippov 原创音乐:Andrei Eshpaj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