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森塔尔 |
释义 | 罗森塔尔是一个常见人名,在外国国各个地区及职业领域均有分布。本词条内分别是苏联哲学家、罗马尼亚画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国际著名危机管理理论权威、美国著名的摄影师以及效力于弗赖堡足球俱乐部的足球运动员扬·罗森塔尔。 苏联哲学家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罗森塔尔(1906~1975) Rozentali,Mark Moiseevich 苏联哲学家,心理学家。1906年2月19日生于波多尔省 ,1975 年2月2日卒于莫斯科。1925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 )。1933年在红色教授学院毕业。1933~1941年任《文学批评》杂志副主编。1940年起任教授。1946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起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 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 。 1953~1958 年任《哲学问题》杂志副主编 。1966 年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称号。著有《反对文学理论中的庸俗社会学》、《唯物辩证法》、《普列汉诺夫的美学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辩证逻辑的原则》、《列宁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集体编著)、《列宁的认识论及其在现代的发展》、《马克思〈资本论〉的辩证法》、《今天的列宁辩证法》。曾主编《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史·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到列宁阶段之前》和《哲学辞典》。罗森塔尔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美学和哲学史,尤其注重辩证逻辑的研究。 罗马尼亚画家罗森塔尔(1820~1851) Rosenthal,Konstantin 罗马尼亚画家。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1851年7月23日卒于同地。因积极参加1848年的革命斗争被迫流亡巴黎 ,1851年不幸被捕死于狱中。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代表作《革命的罗马尼亚》是一幅宣扬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作品还有《挣脱锁链的罗马尼亚》、《兄弟肖像 》、《在井边》等。遗存作品均收藏在罗马尼亚美术馆。 以上是假的 哈哈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国际著名危机管理理论权威罗森塔尔 (prof. Uriel Rosenthal), 1945年6月19日出生,莱顿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荷兰人民自由民主党(People's Party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领导人之一,Institute of Safety, 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的创办人。1984年创办了荷兰莱顿大学危机研究中心,其对于危机的定义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采纳。在危机管理研究方面多有著述,多数文章以荷兰语发表,其中以英文代表作有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edited by Uriel Rosenthal, Michael T. Charles and Paul T. Hart, 1989(Springfield, Ill., Charles C. Thomas) US$69.95, hardback, pp.xii + 485. Flood response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western Europ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U. Rosenthal and P. t. Hart.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Rosenthal, U., A. Boin, et al. (2001). Managing Crises: Threats, Dilemmas and Opportunities.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 美国著名的摄影师美国著名的摄影师。生于1911年10月9日,12岁时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架照相机,1930年被新闻业联合会雇为勤杂工,1932年成为《旧金山新闻报》文字兼摄影记者。由于视力不好,他没有服兵役。曾作为战地记者为美联社服务,并以二战题材的黑白照片《硫磺岛上升起星条旗》获得了普利策奖。 这幅照片表现的是,1945年2月2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在硫磺岛战役中,冒着战火,奋力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上。它使这次战争作为美军最杰出的功勋,而深深地印在了美国人民的心里。 罗森塔尔于2006年8月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养老院里逝世。 足球运动员基本资料姓名:扬·罗森塔尔 英文名:Jan Rosenthal 生日:1986-04-07 场上位置:前卫 合同到期:2011-06-30 身高:184厘米 体重:76公斤 惯用脚:右脚 出生地:未知(德国) 国籍:德国 代表国家队:出场0次,进0球 欧洲三大杯:出场0次,进0球 欧洲冠军联赛:出场0次,进0球 效力球队:弗赖堡足球俱乐部 履历赛季 俱乐部 号码 出场 进球 国家 联赛等级 排名 2009/10 汉诺威96 26 16 1 德国 1 15 2008/09 汉诺威96 26 12 0 德国 1 11 2007/08 汉诺威96 26 23 4 德国 1 8 2006/07 汉诺威96 26 29 6 德国 1 11 2005/06 汉诺威96 26 0 0 德国 1 12 转会记录(注:转会费单位为万欧元) 开始日期 合同到期 转会性质 转会费 转出球队 转入球队 2005-07-01 2011-06-30 签约 美国著名记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凭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1963年返回《纽约时报》总部后,罗森塔尔从事编辑工作。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罗森塔尔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在总部工作期间,他长期主管国际新闻报道,树立了崭新的报道风格,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2006年5月10日晚在纽约曼哈顿一家医院去世,享年84岁。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生平简介艾比·罗森塔尔(Abraham Michael Rosenthal,1922—2006)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森塔尔于1922年5月2日出生在安大略湖一带,具有犹太血统,但并非犹太教徒。罗森塔尔幼年就随家庭移居加拿大,后来又随父母来到美国纽约布朗士区。他的家境十分贫穷,不仅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且有时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由于贫困,他的五个姐姐中的四个都夭折了,而他自己也曾有一段时间腿脚不方便无法正常行走。在高中时,他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一段时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后来他进入了免费的纽约市立学院,二十世纪初纽约市立学院曾经辉煌一时。它提倡精英教育,为许多家境贫寒但学业出众的学生(特别是新移民)提供免费教育,被称为无产者的哈佛。罗森塔尔在大学时就为《纽约时报》撰写新闻通讯,1944年成为《纽约时报》正式员工,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从校园通讯员、地方记者、海外特派员、市闻版主编、助理编辑、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到专栏作家,为《纽约时报》工作长达55年。 从1969年至1986年,《纽约时报》都在执行总编罗森塔尔的掌控下,这位具有强势的作风、创新的编报手法和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的总编,终其一生维护着《纽约时报》“无所畏惧亦无所偏袒”的报纸风格和自由派传统,带领《纽约时报》和整个美国一起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变动,这17年也被美国媒体称为“罗森塔尔时代”。他于1999年12月宣布退休,但仍致力于写作。2006年5月10日,罗森塔尔在曼哈顿去世,享年84岁。 职业生涯一、校园记者 罗森塔尔自幼学习刻苦,在小学和纽约德威特克林顿高中时成绩都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免费的纽约市立学院,在这里,生活压力得以缓解的他开始迈入新闻行业。 他首先加入了学校的报纸——《校园》的采写编辑工作。通过这个工作,他发现了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目标。由于优秀的表现,《纽约时报》开始注意到他,并邀请他担任该报的特约学生通讯员,负责报道自己学校的新闻。罗森塔尔有着突出的才能,很快当上了编辑主任,不久顺理成章地成了校报总编。临近毕业的前几个星期,《纽约时报》聘请他担任正式的记者。罗森塔尔欣然接受,立刻离开学校,放弃学业投入工作,这也使他花费6年左右的时间补完余下的课程去拿到学位。 二、海外记者 1943年,罗森塔尔正式加入《纽约时报》,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的编辑主管不愿让他的犹太名字出现在新闻中,所以他的名字被简化为A·M·罗森塔尔,新闻界的同行都乐于称他为艾比·罗森塔尔。 经过一段时间普通记者的锻炼,到1945年,他被派往联合国工作,主要是采访联合国新闻。工作9年后,罗森塔尔被派往印度,作为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特派员。他在接下来的4年中穿梭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锡兰等地进行新闻报道,偶尔也会前往新几内亚和越南等地。 接下来,罗森塔尔于1958年来到波兰华沙,作为驻波兰特派员在那里待了一年半。他对当地的政治、民生进行了深入的报道,以至于触动了波兰政府。1958年8月31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新闻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起轰动,至今仍被新闻学界称为“正话反说”的典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后来罗森塔尔因批评政府被逐出波兰,但他的报道大获成功。 三、罗森塔尔时代 1967年,他成为《纽约时报》的总编助理,1968年成为副总编,1969年成为总编,1977年升为编辑部的最高职位——执行主编。罗森塔尔主管《纽约时报》每日新闻的运作长达17年,主管每日和星期天版的运作长达10年。 1969年,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经济陷入困境之际,推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开拓广告业务和扩大读者群。他加强了《纽约时报》的都市新闻报道,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并对报纸进行了分叠,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 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最著名的事件是他不畏强权坚持报道五角大楼事件。越战的扩大化是五角大楼事件的起因。1971年6月,《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披露了一批描写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国防部绝密文件。这些文件是由一名颇有正义感的国防部官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透露给外界的。在文件公布之前,美国政府曾试图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文件的发表,但未果。这就是美国政治史和新闻史上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这批国防部的绝密档案表明,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这种欺骗行径引起了早已强烈不满的美国民众更加高涨的反战情绪。 《纽约时报》在此文件的刊登过程中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强力阻碍,应美国政府申请,1971年6月22日,法院对《纽约时报》进行听证。罗森塔尔对此毫不妥协。当司法部提出列一份五角大楼文件中不可发表部分的清单时,遭到他的断然拒绝,他表示我们绝不发表有条件的新闻,这不是我们的原则,《纽约时报》将永远不会接受政府选择什么应该刊登的原则。 美国政府最终败诉,罗森塔尔的坚持己见让以尼克松为首的政府名誉扫地,更增强了《纽约时报》对舆论的监督,维护了公民的利益。他后来回忆说,要是当时一开始就畏惧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压力,放弃报道,那《纽约时报》留给读者的印象就是懦弱的形象,这简直不敢想象。 罗森塔尔强硬的性格和坚定的新闻理想在报道五角大楼事件中尽显无遗。 新闻思想一、为满足读者需求进行改版和扩版 二、追求新闻准确,设立更正专栏 三、捍卫真实性和客观性,开创“编者的话”栏目 四、重视专栏的力量,开设“我的观点” 五、善用新闻人才,创新相关制度 数字与评价1969年,罗森塔尔刚上任时,《纽约时报》只有2.38亿美元的收入,纯利润更是只有可怜的1400万美元。可是,到他离职,《纽约时报》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16亿美元,纯利润1.32亿美元。 罗森塔尔的去世让美国报界为之惋惜。《纽约时报》专门撰文指出,罗森塔尔凭借不懈的奋斗,从一个毫无名气的校园记者一路打拼,成为美国报业的传奇人物。已经退休的《纽约时报》前老板、著名报业大亨阿瑟·苏兹贝格(现任《纽约时报》发行人小阿瑟·苏兹贝格的父亲)在得知罗森塔尔的死讯后发表声明:“他是记者中的巨人,他也是最伟大的总编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