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乐乡 |
释义 | 1.贵州省安龙县平乐乡平乐乡概况 平乐乡是一少数民族聚居的新建乡,位于安龙县东部,距县城13.5公里。东、南、西、北部分别与册亨县坡妹镇、威旁乡、本县兴隆、新安镇、钱相乡、笃山乡接壤。全乡辖15个村,67个村民组,拥有3834户,1537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67%,国土面积123.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84亩,其中旱地6942亩,水田6642亩。乡境内有乌寨主渠和纳马河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森林面积为175.71公倾、灌丛草坡面积为1884公倾,平均海拔1275米,常年降雨量为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日照率为39%,无霜期为240-290天。水田面积5714亩,占全乡水田面积的86%,也是该乡生产大米的主要基地。目前,全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部分村组的人畜饮水困难仍未解决。二00四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21万元,国民收入1463万元,粮食总产量6998吨,人均纯收入1358元,财政收入达到458864元。 2.湖南省炎陵县平乐乡炎陵县辖乡。1949年为定治乡,1950年属第七区,1956年为平乐乡,1958年属幸福公社,1961年为平乐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74公里,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0.3万。乡政府驻茅坪。106国道过境。辖茅坪、车坪、棉土盈、乐富、新山、井山、青山、洞子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水电站、竹木加工厂、卫生筷子厂、工艺壁挂厂、车木厂、五金工具厂。农业主产稻谷、食用菌、木材。 3.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平乐乡乡镇简介平乐乡,沐川县辖乡。海拔高度:577米。辖10个村委会。 行政辖区平乐乡下辖村: 石马村 新店村 炮房村 白凤村 苦竹村 罗沟村 德胜村 建国村 山庄村 水保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7463 男 3984 女 3479 家庭户户数 2229 家庭户总人口(总) 7463 家庭户男 3984 家庭户女 3479 0-14岁(总) 1777 0-14岁男 919 0-14岁女 858 15-64岁(总) 5100 15-64岁男 2783 15-64岁女 2317 65岁及以上(总) 586 65岁及以上男 282 65岁及以上女 30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258 乡属学校沐川县平乐乡中心小学校 沐川县平乐乡关上小学校 4、原河南省孟津县平乐乡平乐乡位于孟津县境东南,东与偃师县为邻,西与送庄乡、朝阳乡相连,南临白马寺,北接老城乡。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4%。地势北高南低,北为丘陵,南为平原。乡政府驻地平乐村,距县城21公里、洛阳市12公里。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为迎西域入贡的飞廉、铜马,筑平乐观,并作为观兵场所,观下建平乐馆,平乐村由此得名。魏曹植诗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1948年前平乐乡隶属洛阳县为平乐区,下设15个保。1948年解放后,为洛阳第三区,区政府设在凤凰台村,1949年迁至平乐村,全区下设29个乡。1952年划第三区北部为洛阳县第十一区,区政府设在凤凰台村。1955年撤销洛阳县制,该区划归孟津县,后改为平乐中心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平乐乡和送庄乡合并为平乐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平乐区,下辖送庄、朱仓、刘坡、平乐4个公社,1962年撤销区,送庄公社单独建社,其它3个公社合并为平乐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全乡19个行政村,自然村34个,236个村民组,9644户,44344人。其中蒙古族3人,回族8人,壮族21人,侗族、白族、土家族各1人,其余为汉族。1985年末全乡耕地71438亩,人均1.6亩。1993年9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更名平乐镇。 平乐乡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集体化程度高。1959年修建的中州渠流经平乐乡7个行政村,约10公里。沿途建交渠9条,全长22500米,电灌站40处。至1985年,全乡有机电井217眼,配套194眼。灌溉面积32593亩,占耕地总面积45%。全乡拖拉机达357台,其中牵引配套的80台,各种排灌机械420台,农产品加工机械850台。 小麦、玉米、稻子、谷子、豆类是主要粮食作物,1979年粮食平均亩产392斤,总产3256万斤。1984年粮食平均亩产552斤,总产达4308.3万斤。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芝麻、花生、烟草、瓜果。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0%左右。 1985年末有大牲畜1727头,生猪10870头,羊1432只,兔5231只,各种家禽104479只。 1979年林权下放后,林木加强管理,发展速度加快。至1985年底,全乡植树17万株,其中果园723亩,年产苹果9103市担、桃255市担。 平乐乡工副业生产有悠久历史,“太仓毛笔”已有二百余年历史,行销全国。翟泉村清初生产的砖、瓦、写字石板都很有名。建国后,驻有河南冶金大队、国家大桥一处机修厂及县办农机修造厂、电磁线厂、轧花厂、棉纺厂等。这些厂对发展乡办工副业起到了促进作用。1956年各村办起了副业股。1979年后,乡办、村办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相继兴起。1984年乡办硅铁厂,投资50万元,年产值达240万元;金村办起瓦楞板箱厂,投资1302万元,年产值达500万元;翟泉村村民郭万有投资36万元办起轧钢设备厂,年产值达105万元;宋鸿道投资3万元办起印刷制版厂,年产值7万元。至1985年末全乡已有乡办企业16个,从业人员650名,年产值415万元;村办企业73个,从业者139人,年产值1084万元;联办企业117个,从业人员1185名,年产值1485万元;个体企业2163个。从业者3396人,年产值2306万元。 建国前平乐乡的主要集贸市场是象庄和金村。平乐村原无集、无庙会,但市面上花行、粮行、布行、肉铺、京货店一应俱全,十分兴隆。建国后,由于乡政府设在平乐村,商业更加繁荣。供销社设有百货、布匹、针织、杂货、五金、收购、文化用品、理发、摄影等门市部及食堂、旅社。金村、翟泉、张盘、耀店、刘坡、上古、朱仓、象庄、邙山车站设有综合门市部。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贯彻,平乐已成为一个集贸市场,除供销社经营的各项服务行业外,还有乡办商店6个,联营商店4个,个体商店200个。 洛阳至平乐建国前就有土石公路一条,约10公里。陇海铁路傍乡南境通过,平乐距白马寺车站仅4公里。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穿越平乐乡境,线长10公里,境内设有邙山车站。洛(阳)常(平)公路在乡境西北部通过11公里。从1979年起,洛阳日发平乐班车10次。孟津—平乐—白马寺班车日发3次。1984年乡政府集资修平乐经东赵、翟泉、金村到白马寺水泥公路12.5公里。1985年全乡有集体和个体客货车54辆。 平乐乡于1959年从洛阳望朝岭引架高压线。至1985年全乡有10千伏输电线路45公里。400伏输电线路75公里,变压器102台,14540千伏安。1985年用电757万度。 1939年前平乐有五所高级小学和一所乡村师范。后清朝举人尤士奇和骨科医生郭灿若改乡村师范为私立弘道中学。建国后,弘道中学改为洛阳县第一中学,后改为第五中学,划归孟津县后改为第三中学。“文化大革命”中改为平乐高中。1985年全校有12个班、学生720名,教师54名。小学和初级教育发展较快。1982年实行中学布局调整后,全乡初中为11所50班,学生2860名,教师171名。小学19所、142班,学生5606名,教师284名,儿童入学率为98%。平乐村幼儿园建于1954年,从1班发展到5班,多次被评为县,地(市)、省先进单位。1960年、1979年、1983年曾三次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园长张素霞三次出席全国幼儿教育先进代表大会。叶剑英元帅、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罗琼亲笔为平乐幼儿园题词。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苏联、朝鲜、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30多个国家的外宾曾来参观。 建国前后,平乐村、上古村、张盘村、翟泉村、后营村、金村都有业余剧团。洛阳市著名曲剧演员郭凤娥来自平乐村剧团。民间艺术有张盘竹马、新庄高台、翟泉狮舞、金村唢呐及吕庙、平乐、象庄的排鼓。平乐影剧院建于1958年,有1200座位。至1985年,全乡已拥有集体和个体电影放映队12个,扩大机35个,电视机2000台。 平乐乡境内古建筑遗址和古墓葬甚多。“邙山无卧牛之地”的称誉,即指平乐北部的邙山地区。西汉贾谊墓及东汉安帝恭陵、冲帝怀陵、桓帝宣陵和蜀汉后主刘禅的陵墓分布于邙山上下。汉魏故城的北宫和大厦门等七个城门分布于金村和翟泉。著名文物“宁懋石室”建国前于翟泉北部邙山半坡出土,曾引起国内外重视。1961年3月,汉魏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乐乡的卫生医疗事业在建国前就比较发达,尤其是郭氏正骨、郑氏中医外科和象庄秦氏妇科闻名省内外。另有乡间医生20多名,药店6处。1954年平乐郭氏正骨技术开始对外传授,在平乐村开设讲习班,1958年改为“河南省正骨学院”和“河南省正骨研究所”。其他医生组织成立的联合诊所,1956年改为乡卫生院。至1985年有医疗人员78名,设有内科、中医科、外科、妇科、针灸科、五官科、儿科、骨科,有病床60张,配有X光透视机和心电图机、TDP机。1985年有村办卫生室5个,从业人员58名。个体卫生所64处,从业人员105名。 1985年全乡已婚育龄夫妇7544对,落实节育措施6911人,节育率为9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