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累莱
释义

罗累莱,又译罗蕾莱、萝莉莱。即Lorelei(Loreley、Lurlei ) 的音译,原指莱茵河上的一块岩石,后被比喻为一个美貌的女妖。

中文名:罗累莱

外文名:Lorelei

别名:罗蕾莱

类别:岩石名称

含义

罗累莱原系欧洲莱茵河上一块能发出回声的悬岩的名称,位于德国波恩以南100多千米处的峡谷东侧。后在民间传说中被喻作一个美貌的女妖。据说有一个少女因情人不忠,愤而投河,死后化为水妖,坐在这块岩石上,一面梳头,一面歌唱,用歌声引诱船夫触礁沉船。另一说她死后变成一个十分美丽的女神。每当朝阳初起、晨曦普照或夕阳西下、红霞染映的时候,罗累莱女神便坐在这快岩石上,用一把金黄的梳子梳头,飘逸的金发上黄金首饰闪烁着奇光。她一边梳,一边柔声唱着哀婉动人的情歌。

罗累莱为莱茵河上一岩石名,是在圣哥阿斯豪森市附近岸边一几乎垂直的片岩陡壁。顺莱茵河而下,在地处圣·哥阿和圣·哥阿斯豪森之间有个地势十分险恶的狭窄地段,右边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云天,这就是“罗累莱山崖”。崖高132米、宽90米,陡峭的岩壁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亭亭屹立于莱茵河的弯角处。每当河水下降时,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险的“七少女”暗礁,传说它是由铁石心肠的美女变成的。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妆打扮,姿态妩媚迷人。自古已来,这里暗礁林立、漩涡四起,给无数的船夫带来了灾难,并由此产生了船夫被妖女罗累莱的美姿及动人的歌声所迷惑而丧身江水的动人传说。这是莱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征,每当游船在此经过,罗累莱之歌就会响起,美妙的歌声把人们带进了童话般的梦境之中。

相关诗歌

德文原诗

关于罗累莱的故事,最有名的是海涅作于1824年、并由西歇尔谱曲的诗歌。

Die Lore-Ley

Heinrich Heine

Ich weiß nicht was soll es bedeuten,

Dass ich so traurig bin;

Ein Märchen aus uralten Zeiten,

Das kommt mir nicht aus dem Sinn.

Die Luft ist kühl und es dunkelt,

Und ruhig fließt der Rhein;

Der Gipfel des Berges funkelt

Im Abendsonnenschein.

Die schönste Jungfrau sitzet

Dort oben wunderbar;

Ihr goldnes Geschmeide blitzet,

Sie kämmt ihr goldenes Haar.

Sie kämmt es mit goldenem Kamme

Und singt ein Lied dabei;

Das hat eine wundersame,

Gewaltige Melodei.

Den Schiffer im kleinen Schiffe

Ergreift es mit wildem Weh;

Er schaut nicht auf Felsenriffe,

Er schaut nur hinauf in die Höh.

Ich glaube, die Wellen verschlingen

Am Ende Schiffer und Kahn;

Und das hat mit ihrem Singen

Die Lore-Ley getan.

--------------------------------------------------------------------------------

中文翻译

罗累莱

冯至译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的悲哀;

一个古代的童话,

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

还唱着一支歌曲;

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累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诗歌介绍

这首诗作于1823年,是海涅最优美、最著名的诗作之一。李斯特、西尔歇尔等人都曾为它谱曲,一百五十多年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已经成为民歌。即使在希特勒时期,海涅的作品被焚被禁,但纳粹分子仍不得不以“无名诗人”的字样取代海涅的名字,允许它在歌本中存在下去。在七十年代震撼世界的美国电视剧“大屠杀”中,犹太人魏斯一家在灾难来临前,曾合家幸福地唱这首歌,与后来的灾难形成对比。可见这首诗已成了德国美好的和平生活的象征。由于海涅的如椽巨笔,罗累莱也已成为“德国之父”—— 莱茵河的象征。

中西文化比较——罗累莱与巫山

德国有条莱茵河,一如中国之有长江;莱茵河有罗累莱,长江有巫山;罗累莱上有“妖女”,巫山上有神女。真是太巧了。如果把海涅的“罗累莱”与孟郊的“巫山曲”加以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喜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这两首诗都写得极美。而且都写的是传说,只不过“罗累莱”是民间传说,“巫山曲”是根据宋玉的(一般认为系后人假托,这且不去管它)“高唐赋”中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写的,因而应算文人传说。“罗累莱”已成为女性魔力的象征,而由楚王梦遇神女的故事而来的“巫山云雨”也早就成了男女情欢的代称。两首诗的结尾都是悲剧,一是船夫之死,一是楚王的梦觉魂断,但悲剧都不是目的,两首诗实际上都表达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强烈向往之情。两首诗都写的是“故事”,但与此同时,都有意无意地“附带”地成了风景诗。凡此种种 ,说明海涅 的“罗累莱”和孟郊的“巫山曲”有许多相同之处,也说明中德文化有着许多出人意外的吻合之处。

然而恰恰在最相近的事物中可以看到其大相径庭之处。从艺术风格上看,“罗累莱”代表了小巧玲珑、秀美辉煌的德国风格,而“巫山曲”代表了宏大悠远、清幽凄迷的中国风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地域因素是影响艺术风格的重大原因之一。从人物描写上看,罗累莱“妖女”是明摹实绘,而巫山神女是暗点虚描。“罗累莱”的形象明朗,而“巫山曲”的形象更多是以景象来点出带过的。两首诗都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巫山曲”表现得更含蓄飘逸,体现了中国诗歌中典型的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追求。从思想观念上看,“罗累莱”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是一种追求,而“巫山曲”表达的是“可及而不可追”,实际上是一种失落的迷惘。这种迷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了士大夫们在佛教、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一种消极心态,与以“罗累莱”为代表的德国文学中的积极心态适成对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