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布泊
释义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简介
1、综述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m。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罗布泊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k㎡。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k㎡。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面积大约是10万平方千米。

2、成因

根据湖水变化,一些探险家认为罗布泊为“游移湖”或“交替湖”,摆动于北纬39~40°和40~41°之间。近来中国科学家作了实地考察,发现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显的河流三角洲,说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水系变迁时,河水曾从不同方向注入湖盆。湖盆为塔里木盆地最低处,入湖泥沙很少,沉积过程微弱。湖底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只是湖水有时偏北,有时偏南,并非大范围的“游移”。

3、现状

现在的在若羌县境内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海拔780m,面积约2400~3000k㎡,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次进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并且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注入罗布泊的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来自敦煌的祁连山冰川融水疏勒河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疏勒河流入湖中。

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1℃。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穿越,只是一片沙漠。

4、罗布泊古湖面积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布已干涸的罗布泊“大耳朵”卫星照片以来,“大耳朵”被认为是罗布泊东湖的干涸湖盆。在最近结束的“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科学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罗布泊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由此测算出罗布泊古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5、别名

又名罗布淖(nào)尔,先秦时的地理名著《山海经》称之为"幼泽"。 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意为多水汇集之湖。

意义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在罗布泊干枯后,就连“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枯1000年。”的胡杨树现在也成片的死去、倒下、枯萎。

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两万平方公里。

未解之谜

“大耳朵”

1972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地球资源卫星拍摄的罗布泊的照片上,罗布泊竟酷似人的一只耳朵,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呢?

洪水冲击说

流行观点认为,这主要是50年代后期来自天山南坡的洪水冲击而成。洪水流进湖盆时,穿经沙漠,挟裹着大量泥沙,冲击、溶蚀着原来的干湖盆,并按水流前进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环状条带。正因为干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变化,影响了局部组成成分的变化,这就势必影响干涸湖床的光谱特征,从而形成“大耳朵”。

但也有不同观点,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已,也许对于罗布泊的争论永远都不会结束。

诡异事件

为揭开罗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舍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壮的故事,更为罗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纱。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古丝绸之路就从中穿过,古往今来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荡,枯骨到处皆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路过敦煌时,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写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2007年终于在罗布泊发现了一具干尸,但最后经过波折的DNA鉴定却断定这具干尸不是彭加木。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找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人们在一陡坡下发现3具卧干尸。汽车距离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原因是由于偏离原定轨迹15多公里,找不到水源,最终干渴而死。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头部朝着上海的方向。(余纯顺就是上海人)

1997年,甘肃敦煌一家3口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楼兰附近寻宝,结果一去不复返,最后3人尸体被淘金人发现。

1997年,昌吉有4个人开着大卡车,到罗布泊南岸的红柳沟找金矿,结果没有了消息。1998年,有人在红柳沟附近找到了4具尸体和一部烂车。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罗布泊内发现一具无名男性尸体,当时据推测该男子是名“驴友”,法医鉴定其并未遇害。这具尸体被发现后,也引起了国内数十万名“驴友”的关注,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出了寻找其身份的倡议,最后在众人的努力下,终于确定了该男子的身份,并最终使其遗骸归回故里。经查明,该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罗布泊内探险,但为何死亡,却一直是个谜……

游移湖之谜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学家们曾对罗布泊的确切位置争论不休,最终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出了争论更加激烈的“罗布泊游移说”。此说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认为罗布泊存在南北湖区,由于入湖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后抬高了湖底,原来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处更低的地方流去,又过许多年,抬高的湖底由于风蚀会再次降低,湖水再度回流,这个周期为1500年。

斯文·赫定这一学说,虽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认可,但对此质疑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根据对罗布泊的科考结果,也对罗布泊游移说提出了质疑和否定。1959年,中科院组成新疆综合考察队(有部分苏联学者)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成果中最显著的观点是“罗布泊不游移”。然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使人们对罗布泊这个幽灵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扑朔迷离了。

彭加木失踪

彭加木为广州人,生于广州白云区槎龙村,失踪前为上海科学院援疆科学工作者,并担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彭加木,于1959年、1969年、1979年和1980年四次进入罗布泊考察,失踪时为55岁。现妻儿居上海,兄弟在广州工作。

彭加木失踪地被称为遇难地,但更多的人沿用失踪称,因至今未有彭加木遇难的痕迹,所以失踪之迷仍是世人关注和希望解释的问题。

彭加木最后离开考察队营地时间为1980年6月18日上午10:30分,此后音讯杳无。81年5月,新疆科学院在其失踪地修筑一失踪之地碑,以作悼念。2000年是楼兰发现100年之际,亦是彭加木失踪20周年。

历史沿革

诞生

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1800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k㎡。

渐变

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颇具规模的古代楼兰王国。它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公元630年消亡,有800多年历史。它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它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它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上书:“楼兰,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它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南支的咽喉门户。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在此之后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曾几何时繁华兴盛的楼兰,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盛极一时的丝路南道,黄沙满途,行旅裹足;烟波浩淼的罗布泊,也变成了一片干涸的盐泽。

清代,阿弥达深入湖区考察,撰写《河源纪略》卷九中载:“罗布淖尔为西域巨泽,在西域近东偏北,合受偏西众山水,共六七支,绵地五千,经流四千五百里,其余沙啧限隔,潜伏不见者不算。以山势撰之,回环纡折无不趋归淖尔,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南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

多平方公里。

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k㎡。

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k㎡。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k㎡。

六七十年代因塔里木河、疏勒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k㎡。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k㎡。

现状

建国后,兴起多次开垦浪潮,大批内地人迁移西部组成建设兵团,开展土地平整运动,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盲目地用像个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致使塔里木河由60年代的1321km萎缩到1000km,320km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马上变成一个死湖、干湖,到70年代完全消失。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5m的速度向罗布泊推进,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罗布泊从此成了寸草不生的地方,被称作“死亡之海”。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如今,从卫星像片上反映出来的罗布泊是一圈一圈的盐壳组成的荒漠,活生生的湖泊消亡的实例,警告人们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

相关研究

地理学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插图中标明塔里木河汇注孔雀河下泄罗布泊。

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美国人哥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国人邦瓦洛等,都考察过罗布泊,并留下精彩的描写。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对的观点。

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低的结果。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

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

1930~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黄文弼,陈崇器,赴罗布泊实地考察,还实测了地图。

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3600年仅1.5cm),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科考突破

10月17日,“重走彭加木之探险路”罗布泊科考活动首批科研人员抵达罗布泊腹地。此后的3周多时间里,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在罗布泊地区开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环境考古、动植物及微生物等多领域的野外考察。结合近年研究成果:

探索出近万年来罗布泊气候变化规律

结果显示,在近万年的时间尺度上,罗布泊曾经气候湿润,湖面达数千至近万平方公里,地面植被丰富。湖水一直处于咸水和半咸水交替状态。

雷达遥感透视到古罗布泊叠加层“大耳朵”长大了一倍

据了解,这是近年来我国微波遥感专家在罗布泊地区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也表明,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的技术在干旱区研究中得到成功应用。此前,这一技术的应用还未见相关报道。

罗布泊微生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其实潜伏着肉眼看不到的特殊的微生物群落。科学家们通过5年的考察研究后认为,罗布泊地区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类群,可能具有重要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课题组在可培养嗜盐细菌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科研人员从罗布泊盐湖中分离得到一批嗜盐细菌,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科研人员估计,罗布泊地区的微生物资源“相当可观”,这里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极端环境微生物类群,并蕴藏着新的资源类群,“可能具有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产生新型活性物质的潜力,在高盐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极为宝贵的特殊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科考队成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生物多样性研究室副研究员潘惠霞认为:“在罗布泊高盐、高温、寡营养环境里孕育的微生物,可能具有特殊的遗传基因,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旅游价值

汉代烽火台

离库尔勒60公里处的一座保持较好的古烽火台遗址。有学者根据修建长城的防御意义,认为古长城的西端应包括了尉犁县的古烽火台,若此成立,该烽火台应是西长城的起始。

营盘汉代遗址

一处罗布泊地区中保存较完好的古遗址。有一圆形城墙,直径300m,墙残高近6m,城西有一佛塔遗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边两公里处的高台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边则是著名的古墓群,为罗布泊地区最大的墓葬群。据资料介绍,营盘是官办的屯兵驿站,一方面也扼守丝绸之路的中道,起保护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于城旁流过,土地可以屯垦。

龙城雅丹

罗布泊地区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北岸。土台群皆为东西走向,成长条土台,远看为游龙,故被称为龙城。龙城雅丹又称为白龙堆雅丹,并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二名,誉为“最神秘的雅丹”,因为极少有人见过它的真貌。

土垠

为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并命名的一处汉代后勤驿站遗址,残存物极少,但在古时是丝绸之路的一处军事要地。

太阳墓

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20年过去,仍是个不解之谜。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2000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罗布泊文明的古胡杨林

位于太阳墓地西侧,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树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杨林。这成排成行的枯树,带有明显的人工营造的特征。

余纯顺墓

位于铁板河出口不远的一处土台,1996年6月余纯顺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干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时距自己亲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给地点仅2km。现建有墓地墓碑。

罗布泊湖心标志

1997年底,一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考证,也成了一景观。1997年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年2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探险队树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数个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罗布泊者留下纪念物之处。

库木克塔格沙漠

为高海拔沙漠,位于阿尔金山和湖盆之间,为我国第三大沙漠,并以独特的羽毛状沙带著称。

孔雀河

源于博斯腾湖,流经库尔勒、尉犁县进入罗布荒漠,现中游河道灌满流沙,偶有稀疏胡杨树和芦苇、红柳,下游河道则寸草皆无,一片死寂,沦为荒漠,河道两岸偶有轰然倒地的枯胡杨。

楼兰古城

古楼兰国遗址。现在,还可看到民居遗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绘虽经千百年,至今还可辨识。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上只活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说法不一。过了1500多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们。

红柳沟

罗布泊南岸一片红柳土包构成的戈壁滩景观。

楼兰农场

紧挨着米兰古城有一建设兵团团场,因该处自古以来得益于阿尔金山的雪水,有农牧业存在的条件,因此除了现代人在垦荒,古时就有发达的灌溉系统。在米兰农场的民族连可以拜访罗布人的后裔。

敦煌雅丹

敦煌雅丹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km处,玉门关西北约100km处。公园面积398k㎡。

罗布泊人

罗布泊人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喝罗布麻茶,穿罗布麻衣,丰富的营养使许多人都很长寿。八九十岁都是好劳力,甚至还有一百岁的新郎。罗布人结婚的陪嫁,有时是一个小孩子,这在世界上恐怕绝无仅有。

干涸及原因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60年代开始,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于是塔里木河的负担日益加重。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简称“四盲”)使塔里木河320km的河道干涸,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km,于是,罗布泊的水源补给断了。从那时开始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六七十年代,这“多水汇入之湖”(蒙古语)终于消失在广阔无边的大漠中。

进入罗布泊

一千多年来,罗布泊地区被列为死亡和危险的地方,直到楼兰被发现,才有近代的学者和探险家陆续进入。解放后,部队和地矿工作者最先进入该地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罗布泊地区,绘制出一份份军事用图和地质勘探图,为后来的涉足者提供全面而详尽的地貌资料,凡进入罗布泊者,常会看到勘探队留下的觇标,有规律地延伸到荒漠腹地。

最大规模报道罗布泊的应为彭加木失踪的1980年夏天。罗布泊因彭加木而更显得神秘。1996年夏天,余纯顺挑战罗布泊时遇难,使罗布泊重披“死亡之海”的诡谲光环,吸引着许许多多壮游者。1997年秋天,终于出现了数百人到罗布泊浩浩荡荡走一回的旅游者,并且,当年的媒体报道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后再未有如此大篇幅和频繁地报导罗布泊故事了。

1997年10月,200多名以普通旅游者身份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广东人由敦煌启程,经玉门关、三垅沙、库木库都克、阿奇克谷地,擦着库姆塔格沙漠边缘插向敦立克、米兰古城,到达若羌,创下了一项吉尼斯纪录。

1997年11月,新疆建设兵团的崔迪驾摩托车纵穿了罗布泊湖盆。

1998年元月,16名广东旅游者在罗布泊迎接元旦日出后由西向东横穿大漠。起点为库尔勒经营盘、孔雀河、楼兰、龙城、土垠、湖心、白龙堆、克孜勒塔格、三垅沙、阳关,终点为敦煌。这是乞今为止最为艰辛的横穿,作为旅游者,他们在冰雪中因迷路而汽油快耗尽,几乎走不出荒漠。

1998年春节,26名广东女子沿余纯顺的足迹走进了罗布泊湖心去凭吊了余纯顺一回。她们由库尔勒经营盘、老开屏、前进桥进楼兰,后再经龙城、土垠抵达罗布泊湖心,竖下了第一块木碑标志,尔后向北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到达底坎儿前往吐鲁番。成为首个罗布泊女子探险团。

1998年10月,50多名粤港旅游者从米兰、墩立克向北纵穿,经罗布泊湖盆,凭吊余纯顺,参观土垠、龙城后,翻越库鲁克塔格山前往吐鲁番。

1999年夏天,黄成德受一摩托商的委托,驾一国产摩托由敦煌出发,经三垅沙、白龙堆、土垠、湖心、龙城、营盘,从库尔勒出罗布泊,完成了摩托横穿罗布泊的行程。

2000年3月,巴州政府和库尔勒楼兰学会组织各地专家学者等有关人士51人由库尔勒经营盘、龙城、土垠、罗布泊湖心进入楼兰,举行发现楼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然后由湖心向南穿越至米兰,经若羌返库尔勒。

2000年5月,广东一罗布泊探险团用5天时间完成库尔勒到罗布泊湖心的行程。

2000年10月,香港一探险团由敦煌进罗布泊,实施东西南北穿越活动。

2000年10月,广东一探险团由南向北穿越罗布泊。

2000年12月,新疆和深圳的探险考古人士组织的科考队由孔雀河下游向南进入罗布荒漠西部,再次发现“小河墓地”。被誉为楼兰文明的最重要发现。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

楼兰遗址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它的发现是20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一处消失近两千年的古代人类文明的存在。然而,这一发现又是一种偶然,虽号称斯文赫定发现,实际又有维吾尔族青年的一份贡献。

1900年3月,斯文赫定担任瑞典地理探险队队长率队进入罗布泊考察湖泊地理情况,同时也希望发现一些可能存在的远古之谜。在完成考察湖泊游移项目启程退出罗布泊的一天,维吾尔族青年奥尔迪克返回前一天营地寻找探险队丢失的铁铲时,忽遇沙暴,奥尔迪克在天昏地暗中为沙暴吹袭,迷失方向,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当风沙静了下来,他方发现自己已身处一片古城废墟中。他十分惊讶,他不仅看到残垣断壁,巨大的房梁,还有遍地的碎陶片和浮露于地表的佛珠铜钱等,凭他对雇主斯文赫定的了解,知道这些也是探险队想找的东西,因而奥尔迪克捡了几片雕刻残片揣在怀中,凭着自己对荒漠的辨别能力,返回了营地。

第二天,斯文赫定看到了木雕残片,十分激动,他意识到,他已嗅到了一处古代文明的遗址,并且,十分可能是一处使自己闻名于世的重大发现。由于他们所剩余的水已十分紧缺,而匆忙前往发掘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生存,他们将考察楼兰的计划留到第二年春天。由于他们发现楼兰的时间是3月28日,从此,这一天成了后人纪念楼兰发现的日子。

第二年春天,斯文赫定进行新的准备,在奥尔迪克向导下,率领一支探险队直奔楼兰遗址,进行掠夺式的发掘,获得大量出土文物并带回欧洲。斯文赫定回到欧洲便把文物资料送给德国学者希姆莱和孔位特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资料把遗址定名为“楼兰”。斯文赫定的发现和有关文物的分析,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震动,引发了新一轮的楼兰探险考古热,楼兰从此成为中外各自抱着不同目的的探险家或学者的目标。

斯文赫定考察过的楼兰为何还有如此巨大吸引力,原因为斯文赫定没有考古学的素养,他注重的是地理学方面的描述和历史时期实物的挖掘和收集,对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很少关心,为此留下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罗布泊地区广袤无际,许多地区斯文赫定仍未涉足,所以后来者屡有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继斯文赫定后,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两次到楼兰考察挖掘,仍以大量收集历史实物为主要目的,但亦收集到少量石器时代文物,新发现附近十几座城址、寺院、住宅遗址等。

1909年3、4月,日本大谷考察队的桔瑞超进入楼兰,并发现距楼兰遗址40多公里处的海头古城,获得新的重要文物为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把楼兰文化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此后,美国的亨延顿和瑞典的布格曼探险队先后到过楼兰,均有所发现。

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于1930年进入罗布泊,并在罗布泊北端发现了西汉驻兵据点以及水陆码头——土垠遗址,为楼兰考古文化增添了辉煌的一页。黄文弼当时拟考察古楼兰,但遇到孔雀河和罗布泊有大水,未能渡过孔雀河,因此也未能到达楼兰古城。黄文弼对罗布泊的考察,是我国考古学家第一次在该地区进行科考活动,尤其对土垠的发现,是对罗布泊科考的一大贡献。

1980年,新中国考古人员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正式拉开了新中国在该方面考察活动的序幕。

楼兰美女的发现

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与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拍摄组织了50人的大型考察队赴古楼兰考古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该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取得重要成果,有许多新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出口处发现了一批早期楼兰人墓群,并发现保存完好的古楼兰人干尸,即“楼兰美女”。

考古队沿着孔雀河的古河道进入罗布泊后,在铁板河三角洲地区首先发现了古楼兰人墓葬两处。墓葬的发现也有些偶然。因为,铁河出口地区现已风蚀成雅丹地貌,是龙城雅丹区域的一部。该处的雅丹土台顶部距地面高度4米到8米不等,土台为砂土构造,土台因风蚀水浸,周沿十分陡峭。考古队路经该区时,有队员看见一土台崖壁顶上有外露的干树枝,初疑是古人居住地遗址,于是攀顶进行挖掘清理,才发现外露树枝为一座古墓因风蚀作用露出的南壁,同一土台高地上,还有另一墓葬。

高台崖壁上,出土女干尸的墓葬是一座长方形竖井土穴墓,穴坑深为1m,长1.7m,宽约0.7m,墓中干尸一具,无葬具,直接置于土穴内,古尸仰身直肢,出土时脸部盖有一个外形如簸箕状的长扁筐,筐沿盖至胸口,筐上覆盖了一层厚约三十厘米的干树枝,干树枝上又压了一层芦苇,厚约10cm,芦苇上再压一层细干树枝,厚约10cm,上面再压砂土,墓穴东西两端各插立着两根粗树干,清去覆盖物后可见古尸上身用一粗毛布裹身,毛布在胸口交接处用削尖的小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加工处理过的羊皮,头上戴毡帽,帽上插着两根雁翎,脚上套着一双毛皮外翻的鞋子,鞋面和底是用粗羊毛线缝接,没有袜子。古尸头下左边有一个用香蒲草和芨芨草编成的提篓,提篓内满填泥土。手臂处还有一把木梳。木梳是削刮成圆尖的木齿嵌入两块硬皮拼夹后灌注皮胶而成,应为我国最古老的木梳子形式。古尸外形保存完好,脸面瘦削,鼻梁尖高,眼深凹,毛发、皮肤、指甲保存完整,甚至长长的眼睫毛都清晰可见。深褐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皮肤呈古铜色,身体强健,生前为一壮年妇女。

古尸出土后,被有关方面描绘成沉睡千年的美女,成了当时一中外轰动考古新闻。古尸的发现同时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先后由新疆医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医科大学解剖研究。

根据解剖测定结果,古尸距今3880年左右。年龄约40岁,生前身长155cm,尸体自然仰卧,面容自如,两眼闭合,眉、睫毛清晰,头发细密,呈棕黄色,发长约20~25cm,头发上有大量头屑状物质,发上有头虱和虱卵。皮肤呈红棕色,手压右股前部和臂部皮肤有弹性感。古尸内脏都有保存,但已变化,呈干硬、脆薄或萎缩状。进行人类学的测定,属古欧洲人种。古尸血型O型。古尸肺泡腔内可见有成堆的黑色尘粒,反映古尸生前生存环境应是风沙严重的状态。

楼兰女尸死后未采取防腐措施即埋入墓中,何以保存下来,曾引起许多人兴趣。根据专家研究后判断,罗布泊干旱和大挥发量是一客观原因,其次,墓地筑于高台,无水淹至,墓穴不算太深,尸体上覆盖物为砂土、芦苇和红柳枝,较为松散、易于透气和水分蒸发。主观原因是其衣着特点应为冬季入葬,严寒的季节限制了细菌活动,多干风使尸体未及腐烂已迅速脱水变干,减缓氧化,这是古尸完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通过楼兰古尸的解剖研究,使人们看到了比楼兰古国更早的年代已有一支古欧洲人种部落生活于铜石并用文化至青铜文化时期,活跃在罗布泊北部地区,他们使用火和石器、木器,会用草枝类编织篓筐,用毛线织网,会赶毡熟皮制作御寒衣物,已有树木和泥盖的固定居所,但还没有陶器。会用羊皮裹身,尚不会制作衣裤,生活简单粗陋,常拥挤于木炭火边,并处于一个多风沙的生活环境。

古城遗址海头

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后,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探险家盯紧的目标。之后,日本人桔瑞超随日本大谷考察队于1909年3月进入罗布泊地区,在楼兰的西南端直线距离50km处发现该城遗址,并探掘到前凉西域长史李柏的信稿(学术界称为“李柏文书”)而得名“海头”城。

海头城与米兰直线距离114km,是一座长方形的城堡。东西墙160m左右,南北墙80m左右,城墙残高3~5.4m,墙厚达7m以上。墙用夯土夹红柳、胡杨枝层筑成,在墙顶上有许多排列有序的胡杨加固棍。现城门宽3.2m,有27×20cm的方木卯连的门框,门框保存完好。已倒塌的城门木材散乱分布城门内外。城墙也有多处缺口,为洪水所毁。城西南不远有建筑土台,有散乱的房屋木结构,如完好的柱础、入角柱等,地面可见到陶片、铜镞、冶炼渣等。城内有多处建筑遗址,形状依稀可辨,主要有一组东西长46m,南北宽13.5m的房屋,其他还有数间。房屋是经过加工的胡杨木方棒卯接作横梁竖柱,胡杨棍及红柳枝作夹条,间夹芦苇,外涂草泥的墙壁。框架多已倒塌,仍有个别柱子与横木架立着。

海头城外,有一条古河道,河道两岸有大片干枯的胡杨林或红柳包。远古时,应有孔雀河分支流经海头,构成其生存的环境和条件。现已沦为荒漠中的废墟,一片苍凉。一当刮风,沙尘弥漫,因此,该遗址还明显地处于沙化过程中。

海头城西北约3km处另有一古城遗址,形状与海头接近,规模小些,与海头同一时候的建筑。

楼兰谜团

楼兰遗址的发现,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响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撰写过不少有关楼兰的报道、介绍文章或专著,在学术上展开讨论,使古楼兰名扬中外,形成许多争论100年仍不休止的话题。现被称为楼兰之谜的诸如:现称为楼兰古城遗址的废墟是否真正的楼兰古城?它的职能是什么?是否为楼兰国都?导致古城毁灭的真正原因等等。

此外,楼兰城产生的年代、楼兰城的出现是否在楼兰国被灭之后,也是引人探究的问题。

解放后,中国考古队发掘的古墓又表现出新的谜团,那就是楼兰地区的人类文明起源问题以及墓葬文化的年代与楼兰遗址文化年代出现了断层,因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只有3000年前和2000~1600年前的,近千年的断裂层目前还没能连接得了。

楼兰的谜团还有人种之说的争议,据出土文物表现,有原始欧洲人种、蒙古人种。但他们是如何迁徙入罗布泊地区,并且早在3800年前就已在罗布泊地区活动。今天,楼兰人的后裔在哪里,在国破城毁之时他们流散何方等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谜。

在楼兰诸多谜团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楼兰古国消失原因的争论,直到今天,仍有不同的观点。如河流改道说、异族入侵说、丝路改道说、土地盐碱化加重说、河流缩短说、冰川萎缩说、气候变迁说等等。

楼兰曾是一片水乡泽国,河网密布,林带茂盛,林舍毗连,田园阡陌,牧场绿茵,最终沦为荒漠废墟,必有诸多重大原故,为此也引起种种争议。

按目前较多人持有的楼兰衰亡之说为河水水量日趋减少,天气干旱,最后水源的断流迫使楼兰人放弃家园,干旱使楼兰古国全部变成荒漠,生命难以生存,家庭的废弃则成了必然。

相关争议

罗布泊是一处神秘的无人区,除了所蕴含的历史文明,在地理学上也存在诸多学术上的争议,其中,罗布泊是否为游离湖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发现楼兰的斯文赫定曾对罗布泊的地理进行过考察,最早提出罗布泊是“游离湖”观点,他认为,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带有大量泥沙,沉积湖盆中,招致湖底抬高,使湖水流向低处,过一时期后,被泥沙抬高的湖底因风的吹蚀作用而降低,湖水又由于同样原因回到原来的湖盆。他还认为,游移周期是1500年。

斯文赫定的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但中国的科考队近年对罗布泊考察后认为,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点,湖水不会倒流,入湖的泥沙很少,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证明,罗布泊一直是塔里木盆地最低点及汇水中心。在历史上是塔里木河和车尔臣河的终点湖,并不会漂移,当水源河断流后,湖泊曾在历史上形成干涸湖盆。尔后形成不同的洪积湖则是近代的事情,是一定地貌和水文条件下发生的现象。如卫星影像上罗布泊的耳朵状环纹方向和特征明显,是洪水进入湖盆后的冲击物所形成,洪水注入方向没有封闭口。由于罗布泊水份挥发量在年2500~3000mm,每一环纹的形成均是较短的时间,数次大洪水都会留下新的环纹。尤其罗布泊湖盆极为平坦,湖水很浅,占据面积很大,要维系其稳定需有注入水源,否则很快就会干涸,最后湖泊的再形成亦是洪水所为,并造成湖泊迁移的错觉。

地下死海

1995年,中国地质科学家在勘探罗布泊地理结构状况时发现在罗布泊湖盆的硬壳下,存在一罕见的地下钾盐矿,由于其面积和含盐量与死海接近,被称为“地下死海”。

罗布泊地下钾盐矿面积约1300k㎡,含盐量达35%。与死海的元素含有相近,如硫酸盐、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等,化学成分与死海基本相同,矿化度都超过海水的十倍,没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罗布泊“地下死海”的水深只有60m,为死海的五分之一,钾盐储量为死海的十分之一,但在中国已可称为为数不多的钾盐矿中最大的一个。由于其储量达2.5亿吨,其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均十分可观。

罗布泊“地下死海”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涸湖盆地底,表面是坚硬的盐壳,当挖一个2m米深的洞穴后,就可看见“地下死海”的真面目。用棍棒触搅穴中水后,提离水面都会结上一层白色的盐晶体。与死海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深藏在岩石或土层缝隙中,凿开一洞穴后,水就哗哗涌集一起。

罗布泊“地下死海”的形成源之两百万年前,当时罗布泊水域达二万平方公里,后来因风沙淤塞和地壳运动,湖面不断缩小,气候逐渐变干燥使湖水蒸发量加剧,最后湖水的补充来源断绝,湖盆干涸,湖床成了盐壳地。现在,地下水还在通过盖层的毛管蒸发。

相关图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原文部分欣赏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千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吴岗。)

简介

指楼兰古城遗址及出土的文书。古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西北,位于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交叉点上楼兰古城之称,是由于出土的汉文文书用“楼兰”,卢文书用与“楼兰”对音的“库罗来那”确指该遗址而得名。这座城址在3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前后,是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楼兰古城在1900和1901年经瑞典人斯文赫定、1906和1914年经英国的A.斯坦因、1909和1911年经日本人桔瑞超等多次劫掠,遗迹已遭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79和1980年两次对楼兰古城进行调查发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在1980至1981年3次对楼兰古城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遗迹与遗物

楼兰古城的遗迹主要是城墙和城内的建筑遗存,城内遗物较多。城墙是用粘土和红柳枝相间筑成,南和北城墙保存较多,西城墙次之,东城墙保存最少。城墙残存部分基宽约5~8.50m,残高约1~4m。城址平面略呈方形,按复原线计算东城墙长约333.50m,南城墙长约329m,西和北城墙长约327m。四面城墙近中部处有缺口,似为城门遗迹。在城西北角与东南角之间有水道斜穿城内,以此为界可将城内遗迹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河道之东中间偏北有座用土坯建造的佛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上有圆顶,残高约10.62m。附近发现木质浮雕佛像、卷草纹木雕残件和饰有莲花的长柄铜香炉等。塔之东约30余米处的台地上有一处房址,残存木框架构件和红柳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有4个小室,里面堆积有大麦和小麦,并发现一枚卢文书。塔之南约50余米的台地上,有一组高大建筑群的残迹,地表上散布许多木框架构件和用红柳枝芦苇编织涂泥的残墙,其下残存3 室。发现有汉文和卢文书、丝织品、漆和木制品、五铢钱以及筷子等生活用品。在该房址之南的建筑遗迹残毁严重,不辨形制。其附近的遗物有印章、五铢钱、小型金属器、玻璃制品和珠饰等。河道之西建筑遗迹比较密集,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西部中间偏西南、东临河道的大院落遗迹。院落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院内北和西残存一些房址,北面西边3间用土坯砌筑的房址至今犹存。遗物有大量汉文文书,少量卢文书,以及木尺、漆制品、金属制品和一些日常用具等。院落之北有两组简陋的房屋遗迹,出土一些汉文和卢文书及日常用品等。在这两组房址与院落之间,有养牲畜的圈栏遗迹。东与院落遗迹相对,西临西城墙是一组由许多房间构成的大建筑遗迹。遗物主要有卢文和汉文文书,以及丝、毛、麻、棉织物,还有渔猎工具与日用品等。上述诸遗迹,应是城内衙署及其附属机构的建筑群。此外,院落之南还有堡垒遗迹,城西南角一带有小住宅遗迹。

文书

楼兰古城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的纪年以魏嘉平四年(252)最早,多数集中在270年前后。这些文书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内容比较广泛。从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在楼兰城设有西域长史及其完整的行政机构;驻军概况和各屯垦区农业生产、水利与生活的一些情况。可以了解到与楼兰城内生活有关的情况,如城内设有仓库、客馆和医院;有制造铁工具和兵器的手工业;有以谷物丝帛作价的商业活动,如一件残简记载买“丝四千三百廿六匹”,可见当时丝绸贸易量是很大的。此外,文书还记录了一些有关城内居民与户口、法律等方面的部分情况,以及当时楼兰城与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龟兹、鄯善和高昌等地的联系情况。出土的文书表明,魏晋时期曾有效地控制着楼兰地区,并使楼兰城变为罗布泊一带最为繁盛的城镇。卢文书的内容有涉及审理案件、买卖土地契约、信差及公私信件等,文书中还出现有鄯善王安归迦的名字和一些职官的名称。文书的时代主要集中在安归迦王(247~282或267~303)时期。据此可以推测,在晋朝西域长史退出楼兰的时期内,鄯善安归迦王有可能曾派官员进驻楼兰城。

另外,发现了前凉西域长史李柏文书,但目前学术界对李柏文书的出土地点和具体年代尚有争论。

参考书目

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涯》,西北科学考察团,1933。

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46。

铁路建设

哈密至罗布泊铁路位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和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自既有兰新线哈密地区引出,向西南经规划的哈密工业园区、大南湖煤田西缘继续行进,伴行哈密-罗布泊公路东侧,至线路终点罗布泊镇罗中区。这条铁路也由此成为新疆东部地区联结东疆和南疆的一条铁路线。

哈(密)罗(布泊)铁路全长约360km,设计技术标准为国家Ⅱ级单线铁路,内燃机牵引,预留电气化条件。工程总投资32.8亿元,总工期2年。这条铁路最重要的使命是确保罗布泊钾盐外运,它将直接促进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和旅游资源开发。

环境恶化

10月26日,记者跟随科考队在阿奇克谷地看到,大量植被死亡,原来生长着骆驼刺、芦苇等的沙包退化消亡严重,沙漠活化。

罗布泊南湖沙漠以北,1980年竖立的彭加木纪念碑,已经部分被流沙掩埋。当年在此立碑的科考队队长夏训诚认为,沙漠已向北扩展了100m。

他还说道,1990年6月份开挖的一条从塔里木河到台特玛湖的渠道,也已经被沙子填埋。2004年小河墓地考古营地上扎起的铁丝围栏,现在已被1到3米的新沙包掩埋。

夏训诚表示,研究罗布泊过去气候环境变迁的过程及其原因,“不仅可以为治理和改善本地区的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了解和认识中国西部干旱区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已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在2004年考察罗布泊后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是干旱区环境的一个缩影,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新楼兰计划

事件

2010年11月27日,地理学家夏训诚在“金沙讲坛”上介绍了我国学者最新一次对罗布泊地区科考研究得到的7大新发现。夏训诚表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正在起草“新楼兰计划”,将罗布泊纳入其中,从上游引水,在罗布泊旁形成一个新的淡水湖,进行楼兰的生态重建。

争议

方圆万里的罗布泊,而今不过是大片盐壳。不可抗的自然力,加之无序无度的人类活动,使得大湖与古国一同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一段文明就此终结,另一段文明却朝气蓬勃。而后者更为自信,且野心勃勃。所谓“新楼兰计划”,自恃能“重建生态”,并借此逆转自然与历史。此等宏图大志,难免给公众一丝不安。

评价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始终沉浸在对科学的狂热崇拜中。直至晚近,资源与环境问题凸显,全世界付出沉重代价,人类才开始反思智识的有限。

“重构楼兰”,有美好的梦想、饱满的信心,却独缺理性。无端质疑专家意见或有冒犯,但我们确乎没有看到成熟、全面的思考脉络。导致罗布泊干涸的生态结构依旧存在,即便不惜代价人造一个淡水湖,又如何确保其不会重演厄运?

从上游引水,必然影响下游用水。重新分配水资源,不仅涉及抽象的公平问题,更关乎居民、产业的切身利益。事关重大、牵涉多方,若关门决策,其程序正义也就很值得怀疑。那么,“新楼兰计划”的自信到底来自哪里?

罗布泊之谜:

科学家新解:西湖叠加在古东湖上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古代罗布泊,西湖是叠加在古东湖上的,而东湖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中科院遥感所邵芸研究员告诉记者。

邵芸带领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新型成像雷达地下目标探测与隐伏特征提取技术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3年多来,课题组共开展了5次野外调查,采集了大量野外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探地雷达的探测验证,充分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对干沙层、干燥盐壳层的穿透能力,探测了被埋藏的罗布泊古湖岸线,对罗布泊“大耳朵”的成因之谜提出了新的见解。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历史上,它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湖泊,物产丰富,景色秀美,养育了众多文明,包括楼兰、米兰、小河等文明,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区域。今天的罗布泊已经彻底干涸,只剩下广袤无边的干涸湖盆,剧烈起伏的盐壳层、风成沉积物和沙漠,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被称为“死亡之海”,地球“旱极”,是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的积水积盐中心,其环境演变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遥感图像上发现干涸的罗布泊呈现神奇的耳朵形状,从此,罗布泊“大耳朵”就因其特殊的形态及成因不明而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

邵芸团队通过多源雷达遥感图像解译以及极化雷达特征分析,取得三项重大科学发现:

首先,在遥感图像上呈现“大耳朵”形状的罗布泊是由于罗布泊古东湖的西半部分为西湖所覆盖,使得原来圈闭的湖岸线被部分切割和掩盖,因此在遥感图像上能看到古东湖的东半部分,故呈现“耳朵”形状。利用雷达遥感技术能够透视风成沉积层和极端干燥盐壳层的能力,发现了埋藏于西湖湖相沉积物之下的古东湖湖岸线,证实了古东湖连续向西延伸的湖岸线的存在,说明西湖(咸淡水混合)是叠加在古东湖(咸水)之上的。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岸线原来是呈圈闭状态的,而不仅仅是“耳朵”状的。

其次,在野外科学考察中,找到了罗布泊古东湖的北部和西部湖岸线,确认了罗布泊的边界,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可能远远大于原来测量的5350平方公里,初步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

第三,罗布泊古东湖的干涸过程可以划分为6期,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明暗相间的6个条带。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较强烈的萎缩,湖面快速缩小,盐分快速结晶析出。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湖相沉积层,代表了罗布泊的相对较弱的萎缩,湖面缩小,但是过程缓慢,依然有西侧的河水、山上的融雪水,进行一定的补给,故含盐量较低,掺杂着较多的泥沙质沉积物。上述过程重复出现与持续推进,是罗布泊古湖区越来越小的真实记录,说明在罗布泊逐渐萎缩、干涸的过程中出现了6个期次的湖相沉积环境变迁,代表了至少6个期次的干—湿气候变化,对于干旱地区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