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鲁壁 |
释义 | 拼音lǔ bì 鲁壁简介在诗礼堂后,故井以西。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 孔壁古文”是什么时候进入孔壁的呢?据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就将这些经典藏在孔子故宅墙壁内,自己到嵩山隐居去了。孔鲋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但“竹简不随秦火冷”,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 历史典故(1)《〈书〉序》:“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后以“鲁壁”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经传的墙壁。 唐玄宗《晚宴两相》诗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鲁壁之文章,缀秦坑之煨烬。”宋 陆游《晴窗读书自勉》诗:“天全鲁壁藏,不堕秦火虐。” 明 何景明《寄徐博士二十二韵》:“ 鲁壁藏书日,齐门鼓瑟年。” (2)指蝌蚪文书法。宋 苏轼《文勋篆铭》:“ 安国用笔,意在隶前,汲冢鲁壁,周鼓秦山。” (3)借指古代文化典籍。宋 叶适《祭朱文昭文》:“独钓孤耘,蜑浦蛮村;汲坟鲁壁,暗理冥论。” 清 吴伟业《芦笔》诗:“扫来鲁壁枯难用,焚就秦灰煮不成。” 历史事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前后,当时,秦始皇为在全国推行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政体,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下令焚烧除《秦史》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也要限期交出销毁。这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地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自己就跑到嵩山隐居去了。孔鲋生前虽无缘把它们取出来,但这些经典着作终于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藏于壁内的经书后来又是如何重见天日的呢?历史进到了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从淮南迁到了曲阜,封为鲁王,史称鲁恭王。鲁王好治宫室,据说他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时,忽闻天上有丝竹金石之声,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不过这些经典与当时民间所保存的却有所不同,它们不是用隶书书写的,而是用蝌蚪文写成的。于是人们便把这些经书称之为“孔壁古文”。在这些经书中,最有价值和影响的要数《古文尚书》了,它比《今文尚书》要多16篇。历代的古文经学家们也都认为这是可信的,直到清代的今文经学家魏源、龚自珍和康有为等才对此提出了质疑,怀疑它们是伪造的,但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佐证来。 到了金代,人们为了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庙里的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名为“金丝堂”,取的是传说中拆墙取书时,天上有金石丝竹之声的意思。此后历代又多加重修,公元1500 年,明弘治十三年重修孔庙时又将“金丝堂”迁往孔庙西路,而在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后来又在诗礼堂之后增建了鲁壁,作为纪念孔壁藏书的象征性遗址。 鲁壁藏书的故事一直为历代文人所津津乐道,宋代文学家王禹称曾在其《鲁壁铭并序》中称:“文籍不可以久废,亦受之以兴……其废也,赖斯壁以藏之,其兴也,自斯壁而发之”。 他将中华文化复兴之功归之于鲁壁了,这未免言过其实;清乾隆皇帝的评说则比较客观公允,他说:“经天纬地存千古,岂系恭王坏宅时”。不管人们如何评说,鲁壁藏书确实起到了保护中华文化典籍的作用,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故录之以飨读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