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炉峰禅寺
释义

炉峰禅寺,古名天柱精舍、天柱山寺,曾名南天竺,素为观音道场,称越中名刹。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炉峰禅寺”额。 炉峰禅寺位于绍兴城东南隅会稽山别峰香炉峰。寺基,初始只据海拔354米的峰顶一方。这里峭壁高耸,巨石环拱,旋折如螺,直立如柱,状若炉鼎。信众在此架岩立楹,骑峰建寺,殿阁凌云。

简介

炉峰进香圣地,也是游览佳境。炉峰烟雨,素祢越中胜景。王十朋赋云:“香炉自烟”。它云气氤氲,如烟升腾。若值晨曦、夕照或雨雾之际,更是景象万千。如作炉峰行,但见涌泉澄溪,幽谷修篁;青山壁立,石径如挂;重岩迭幛,曲径盘纡;移步山脊,如履天路,心旷神怡,莫能言状。峰顶摩天,高风琅琅。回眸俯瞰,削壁千仞,伟岸屹立;丹崖苍松,云雾缭绕;奇险秀美,纷呈于前。抬眼远眺,南有稽山回峦,可点雄峰百数;北有鉴水碧波,古城新貌;西有绿野平畴,乡村美景;东北麓,更有大禹陵庙、宛委山阳明洞天和若耶溪诸古迹胜景,各呈气象,令人神往。

自宋代以来,每当农历二、六、九月之十九日,即观音圣诞、成道和出家之日,炉峰香火特盛;其中,以二月为最,自月初至十九,香客比肩,游人接踵,连日不绝。寺院重建以来,三个“十九”更兼春节年夜,登炉峰礼佛祈祥、观光寻兴者数以万计。

历史

史料记载,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4年)为佛教传入我国的标志;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即为中国第一寺院。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大致经历译经、形成学派、创立宗派三个阶段。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密切联系的,而最早的译经者多为西域来华的僧人,安世高就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是他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香炉峰建寺的具体年代目前尚无法考证,但史书记载,南朝宋大明间(457—464),即有高僧慧静栖于天柱山寺(一称天柱精舍,香炉峰古称天柱山),弘法多年,并著《文翰集》10卷行世。其后,又有高僧法慧东游禹穴,隐居天柱山寺,诵《法华经》,凡30余年,至齐建武二年(496年)卒于寺,春秋八十有五。至唐,诗人白居易游龙瑞宫后登攀香炉峰,参谒寺院,留下“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的名句;诗僧灵澈晚年住锡于寺,卒于寺。宋时,有僧供奉观音像于寺,香火日盛,时人称为“南天竺”,王十朋、陆游等曾游香炉峰并到寺瞻仰,留下讴歌诗篇。明代,香炉峰一度成为比丘尼修持之所。清代,香炉峰曾称“螺庵”,因峰前巨石环抱,直竖似炉,旋折如螺,故有此名。光绪七年(1881年),寺宇重建。民国初期,香炉峰有佛殿、僧舍十数间,学界泰斗、邑人蔡元培亲题“慈云广被”匾额,惜又有书法名家徐生翁摩崖题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941年,日军侵占绍兴,重兵盘踞香炉峰,修筑工事,寺院遭废。日寇投降后,观音殿等渐次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先后有能体、薛德、一尘、元香等主持寺事,观音道场闻名遐迩。1964年,峰顶尚有殿宇、僧舍十数间,石阶盘山而上,两旁峭石壁立,深谷幽邃,山势险峻。“文化大革命”时,佛徒还俗,寺宇毁圮,仅剩数间草舍。

安世高,名清,字世高,为东汉时西域安息国王正后太子,幼时以孝行闻名,聪敏好学,深知世间疾苦,精通各国典籍、天文地理。他承继大统才一年,便将王位禅让叔父,出家修行,云游各地。汉桓帝(147年一167年),安世高只身东来,在中原弘法译经,历二十年之久。汉灵帝末年,中原动乱,安世高南下庐山、广州,辗转来到会稽,汉献帝初平元年(290年)卒于斯。佛教在绍兴的传播始于“安世高入会稽”,并被有关专家认定是佛教在中国南方传播之肇端。由此可见,绍兴佛教历史之悠久。

从安世高入会稽到南朝,绍兴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晋室南迁、名士荟萃和汉传佛教的广泛传播,会稽高僧云集,儒佛合流,学派林立,成为与建康(南京)并列的我国南方两大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曾说,“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指的就是绍兴一带,也足证绍兴佛教发展迅速的原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左”的错误路线全面纠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申,拨乱反正,天下大治。是年,各级统战、宗教部门相继恢复,政府拨款重修新昌大佛寺,并于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释子信众额手称庆。

1984年,香炉峰沿边村民自发集资,修缮废圮殿宇,造佛塑像,供奉香火。续有信众出钱出力,辟山修路,渐成气候。至1988年,重建殿舍800多平方米。

1989年,新加坡侨胞徐春荣、李韩甫率先提出“重修炉峰禅寺”的建议,并得到市人民政府函复同意。翌年,徐春荣等陆续从海外汇入巨资,从道路、水电工程开始,先后建造青翠亭、御风楼、四面观音殿、大雄宝殿、观音宝殿、三圣佛殿、山上客堂等;与此同时,旅港乡贤踊跃参与,共襄盛举,章传信、杨素贞伉俪捐资建造凤仙亭、大悲楼和宝鼎,倪铁城、王思远伉俪捐资建造思远塔,方经文、陈调利伉俪和章传信、杨素贞伉俪,徐瑞昌、徐彩霞伉俪,王家阳、严文琴伉俪共同捐资建造三门殿,周明道、周瑞昌兄弟助建上山道路,王启明等数十人助建初期道路工程,周水祥、何咏月伉俪捐植香樟等。美籍华人谢琳达女士虔心向佛,受梦境感化,专赴炉峰禅寺参拜,并捐资建造了高9米长19米的“南无观世音菩萨”照壁。

在海外人士的推动下,绍兴及各地企业界人士、善信居士奋起响应,慷慨乐助:绍兴施主施品潮先后捐资建造双余亭,重修上山、回山路3564挡台阶,总长度达2391米;杭州施主王琴、绍兴施主傅惠娟分别捐资建造钟楼、鼓楼,绍兴施主潘永兴、冯志娟捐资建造新门楼,绍兴施主虞国卫捐资建造日月亭,绍兴施主傅惠娟捐资建造金惠亭,绍兴百位四众弟子捐资建造吉祥亭等等,锦上添花,蔚为大观。

1991年,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绍兴市炉峰禅寺正式列为开放寺院,新昌大佛寺住持悟道法师兼任炉峰禅寺开放后的首任方丈,寺院重光,佛事兴旺,香游客日渐增多。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关怀扶持下,炉峰禅寺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得到海内外广大信众的热心支持,寺院陆续自筹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悟道大和尚圆寂后,其嫡传弟子净芳法师主持寺事,博采众长,精心谋划,香炉峰面貌日新月异。2006年,在庆祝炉峰禅寺开放15周年之际,净芳大和尚升座方丈,炉峰禅寺从此开启了新的历程。

重修后的炉峰禅寺,系一大佛教建筑群,依山而建,乘势而上,宏伟逶迤,浑然天成,与全国文保单位大禹陵相得益彰,成为古越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旅游胜地、佛国圣境。全寺绵长四里,地广百亩,殿堂庄严,附房俱全,总建筑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炉峰禅寺现有常住法师40人,正式职工94人,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制度完善,秩序井然。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九月十九观音出家之日和春节、元旦、重阳等佳节,香炉峰游客如潮,日以万计。2008年,炉峰禅寺接待香游客达45.8万人次。

寺院作为佛教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得益者,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以戒为师,加强道风建设,弘扬佛教文化,增进对外交流。近几年来,寺院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积极开展了一等系列弘法利生活动,如举行“迎奥运、促和谐”为主题的千人拜山祈愿法会和“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放生护生法会,发动僧众职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义赈救灾、为新昌县双彩乡希望小学扶贫助学,参加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影响。

景点

旧时,香炉峰西为山阴,东为会稽,属两县交界之地;北眺古越城墙,南接绵延群山。峰峦四周,有阳明洞天、若耶福地、石帆天街、弥勒岩、升仙台等古迹,胜景无数,目不暇接。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天下大治,拨乱反正,佛教复兴。1989年开始,新加坡侨胞徐春荣等发起重修炉峰禅寺,海内外善男信女踊跃参与,共襄盛举,政府牵头,筹谋策划,经10余载努力,渐成今日之宏大规模。现香炉峰已成为佛教寺院与风景名胜兼有的游览胜地,观音道场名闻遐迩。

炉峰禅寺纳入会稽山景区后,主景区面积将由现在的1平方公里扩大到两平方公里。目前,会稽山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大禹陵、百鸟乐园、大禹铜像和香炉峰等。

炉峰禅寺内有许多寺院,主要分为山脚、山腰、山顶3部分,山脚有大雄宝殿等,山腰有千手观音,山顶可以求签。

重修后的炉峰禅寺系一大佛教建筑群,依山而建,乘势而上,宏伟逶迤,浑然天成。山下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门殿、钟楼、鼓楼、报恩堂、会贤楼、方丈院、藏经楼(在建)、东西厢房、放生池,山腰有四面观音殿(又名见心观音殿)、焚香房,山顶有观音宝殿、三圣佛殿、大悲楼、签房、僧寮、客堂等。全寺绵长四里,地广百亩,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1990年,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炉峰禅寺”额。山顶“慈云广被” 匾额一方,系学界泰斗蔡元培所撰(原物已佚),当代书法大家沈定庵居士重书。

从大禹陵左侧登香炉峰,有轿路、螺蛳沿、回山路三处可达峰巅。螺蛳沿在香炉峰北坡,陡峭危岸,从山脚启程,过南镇殿遗址,进头山门,越吉祥亭,登如意桥,沿金惠亭,穿双余亭,上凤仙亭,经御风楼,过妙通亭,至青翠亭,绕思远塔,入“南天竺”牌坊,一路登攀,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共1508 级石阶,总长1988米,一气呵成,大有“天柱可梯”之感。

上西岗,向东行,坡度虽有减缓,而险情陡增,巉岩峥嵘:有一处形似鲫鱼脊,又称瘦牛背,人行其间,如履薄冰;鸳鸯奇石,横亘要冲,中间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东有大老鼠塔,巨石森然;又有狮龟听法石、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奇峰异石,一步一景,形态各异,景色壮观。山脊最窄处不过三四米,两侧悬崖峭壁,下有罗汉潭、千丈坑,深不见底。山脊石壁上,有摩崖石刻七处,如“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慈云垂福”等,尤以清末民初书法名家徐生翁所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为有名。

炉峰禅寺是进香圣地,也是游览佳境。炉峰烟雨,素祢越中胜景。王十朋赋云:“香炉自烟”。它云气氤氲,如烟升腾。若值晨曦、夕照或雨雾之际,更是景象万千。如作炉峰行,但见涌泉澄溪,幽谷修篁;青山壁立,石径如挂;重岩迭幛,曲径盘纡;移步山脊,如履天路,心旷神怡,莫能言状。峰顶摩天,高风琅琅。回眸俯瞰,削壁千仞,伟岸屹立;丹崖苍松,云雾缭绕;奇险秀美,纷呈于前。抬眼远眺,南有稽山回峦,可点雄峰百数;北有鉴水碧波,古城新貌;西有绿野平畴,乡村美景;东北麓,更有大禹陵庙、宛委山阳明洞天和若耶溪诸古迹胜景,各呈气象,令人神往。

由回山路下山,路平坡缓,心情怡然,沿途有日月亭等休憩之处,绿荫蔽日,草木葱郁,山溪潺潺,百鸟啁啾,回归自然,信可乐也。

云门寺

从谷口往里走,迎面就看见雄伟挺拔的秦望山,两边青山环抱,绿树成荫。沿着谷中纵横交错的阡陌往里走,大约两里来路,便到了谷底。首先,看到一座山亭,这亭子原有一方题额,为“云门山”。亭中立着两尊铁佛,虽已残缺,但铸造得颇见功夫。据说是村民们近年从山谷溪流中捞起来的,看样子是颇有些年代了。穿过山亭,便见一座斑驳的小石桥横亘于溪流之上,透过爬满青藤的桥面,在桥额上依稀可以辨认出“五云桥”三字,告示云门寺到了。据古籍记载,云门寺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住宅,有一年,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于是皇帝便下诏改建为寺,称“云门寺”。

云门寺因年代久远早已倾圯,现在的小庙是近年来由附近的村民在旧基地上重建的,其中的石柱和有些构件还是原物。在旁边残留下来的一排厢房里,还竖着一块弥足珍贵的石碑,题名为《募修云门寺疏》碑,是由明代文学家王思任撰稿、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寺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的周围,还散落着不少废弃的屋基,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原建云门寺规模十分宏大,从府志记载和所绘地图看,谷口有“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数道石牌坊,道旁有著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云门寺共五进: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主寺之外,还有“看经院”、“芍师院(忏堂)”和“广福院”等副寺。后来这些副寺也都独立成寺,分别称显圣寺、雍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的寺庵还很多,“云门”只是一个总称。据陆游《云门寿圣院记》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足见当年的盛况。

云门寺还是我国文化史上几个为人们传诵不绝的故事的发生地。如: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终于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就在此;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从辨才和尚手中骗取《兰亭序》真迹之事也发生在此。近来,经过考查,陆游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遗址,也已找到。

炉峰寺

炉峰寺始建年代不详。南朝宋大明间(457—464),高僧慧静栖于天柱山寺,著述弘法。高僧法慧东游禹穴,隐于山寺诵《法华经》,足不履人间三十二年,王公贵人得一识面以为美谈;齐建武二年(495)卒于寺。唐代,诗人东游越中,谒大禹陵庙、游若耶溪云门寺者,多登炉峰览胜。白居易登炉峰赞曰:“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诗僧灵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开元寺圆寂后,门人迁归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宋代称南天竺,与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应,供奉玉雕观音像,香火更旺。

明、清间为比丘尼修持之所,称螺庵。邑人张汝霖《香炉峰》诗中有“松盘佛顶巢刍尼,藤挂袈裟生简子”句。咸丰间(1851—1861),在北坡建四面观音殿;光绪七年(1881),重建峰顶殿宇,复称南天竺。在此期间,山脊摩崖上相继题刻“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等多处。近代,在摩崖题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前半部为越中书法名家徐生翁所书,后半部遭损经人补刻。

民国期间,有佛殿、僧舍十数间,蔡元培题“慈云广被”额。 1941年夏后的几年中,日本侵略军重兵盘踞炉峰,祸害甚剧。日本投降后,观音殿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佛事相继。至“文化大革命”,佛徒还俗,寺宇毁圮。1989年起寺院重建,旅港同胞、海外侨胞和越中信徒纷纷捐资,襄助其成。新加坡绍籍华人徐春荣先生和子忠清、又清相继赠款,重建炉峰观音宝殿,新建大雄宝殿、三圣佛殿、客堂院和青翠亭等。历二十春秋筹谋策划,劈崖开道,取石奠基,建殿树楼,立塔筑亭,寺院广袤空前。至2006年夏,寺域从北麓渐升峰顶,绵长四里,地广百亩,建筑面积达二万平方米。新建六殿、七楼、六亭、一塔,耸峙炉峰上下。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二楼、方丈院及拟建的藏经楼,以厢廊回合。炉峰寺重光,梵宇壮丽,辉耀越中。

重修后的炉峰禅寺系一大佛教建筑群,依山而建,乘势而上,宏伟逶迤,浑然天成。山下有大雄宝殿、天王殿,三门殿、钟楼、鼓楼、报恩堂、会贤楼、方丈院、藏经楼(在建)、东西厢房、放生池,山腰有四面观音殿(又名见心观音殿)、焚香房,山顶有观音宝殿、三圣佛殿、大悲楼、签房、僧寮、客堂等。全寺绵长四里,地广百亩,建筑面积二万多平方米。1990年,佛学大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炉峰禅寺”额。山顶“慈云广被” 匾额一方,系学界泰斗蔡元培所撰(原物已佚),当代书法大家沈定庵居士重书。

炉峰烟雨

有“越中佛国、天竺胜境”之称的香炉峰为会稽山诸峰之一,因山势挺立,形如柱石,亦名天柱山。香炉峰高 354 米,为绍兴城南第一高峰,顶上巨石突兀,仅数十米见方,形似带盖的香炉,由此得名。每逢云雨天气,薄雾迷朦,祥霭缭绕,若炉生烟,氤氲不绝,形成“炉峰烟雨”,是为越中十二胜景之一。

旅游

炉峰禅寺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旅游时间:每年的5—10月一般为丰水期,尤其遇到暴雨,水量突增,风景尤为秀丽,此时游览效果最佳。另外每年3—4月,吼山的桃花盛开,也是绍兴旅游的黄金时间

交通

航空: 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30公里。

铁路: 萧甬铁路横贯市境,绍兴西至杭州50分钟,东到宁波1小时40分钟。宁波始发的所有列车都经停绍兴站。在绍兴可预订杭州、上海始发全国各地车票,

公路:绍兴有客运中心和东、西、南、北5个长途汽车站。从杭州汽车东站到绍兴,中途可在柯岩下车游览;高速大巴中途不停,直达绍兴长途客运中心。

公交车:绍兴市内有公共汽车线路二十余条,火车站始发的公共汽车有:

1路(往东湖)、2路(往大禹陵、香炉峰)、4路(往里木栅)、14路(往筠溪)。7路和10路为市区环线。前往近郊(绍兴县各乡镇)可在分别位于南门和北门的绍兴汽车南站、汽车北站乘中巴。

旅游观光巴士东线:火车站枣吼山,途径:周恩来祖居、东湖;回程途径青藤书屋、鲁迅纪念馆、沈园、大禹陵、香炉峰。旅游观光巴士西线:火车站枣兰亭,途径:周恩来祖居、鲁迅纪念馆、塔山、秋瑾故居;回程途径东浦徐锡麟故居、羊山石佛。

出租车:

三轮车:

乌篷船:

门票

但炉峰禅寺依然可以单独售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