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颅骨传声
释义

人的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很强,但当你第一次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时,却不太相信是自己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大家知道,人听到的外界声音,是由耳朵感受的,外界空气的振动通过耳膜将声音信息传给听觉神经,再经过大脑加工形成听觉。但自己讲话的声音,不是靠耳朵,而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直接传给听觉神经,经大脑加工后形成听觉的。

实例

人的头部骨骼,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容易传导声音。声音在这种实体介质中传播与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不同,引起的声觉就不一样。人们习惯于听经颅骨传导的自己的声音,而录音磁带记录的是经空气传播的声音,所以在听自己讲话的录音时,感到陌生是自然的。又如当你咀嚼饼干时,往往感到很大的噪声,旁人却听不到,这也是由于自己直接通过颅骨感觉声音的缀故。而当这种咀嚼饼干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旁人的耳朵里,只有轻微的声音。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就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靠硬棒来“听”钢琴演奏,也是这个道理。

颅骨组成

颅(skull)由23块颅骨组成,其中脑颅8块,面颅15块。另外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脑颅位后上方,略呈卵圆形,内为颅腔,容纳脑。面位于前下方,形成面部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眼眶、鼻腔和口腔。

图示:1、顶骨 2、冠状缝 3、蝶骨 4、泪骨 5、上颌骨(额骨、牙槽突) 6、颧骨 7、枕骨(枕外隆凸) 8、人字缝 9、颞骨(鲮骨、颧突、外耳道、乳突)

部分颅骨的形态

1、位于颅的前上份,是贝壳状的扁骨,构成颅盖和颅底的前部。其前下部内有含气腔,为额窦。

2、蝶骨(sphenoid bone) 位于颅底中央,形似蝴蝶,由四部分组成。中央为蝶骨体,体内有一对空腔为蝶窦。自体伸出三对突起,前上方一对称蝶骨小翼,为三角形的骨片,小冀和体的交界处有视神经管。两侧的一对为蝶骨大翼,其根部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自前向后外排列,而小翼和大翼之间的裂隙为眶上裂。在体和大翼的结合处向下伸出一对翼突。

3、筛骨(ethmoid bone) 位于颅前窝的中央部,两眶之间。前方观呈“巾”字形,中间的水平板为筛板,板上有筛孔,分隔颅腔和鼻腔,正中矢状位向下延伸的为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上部,两侧为筛骨迷路,内有许多含气的小腔称筛窦,呈蜂窝状。在筛骨迷路内侧壁上有两个卷曲的骨片,为上鼻甲和中鼻甲。

4、颞骨(temporal bone) 位于顶、枕、蝶三骨之间,形态不规则,参与构成颅底及颅腔的侧壁。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三部。外耳门前上方的鳞状骨片为鳞部,其前下份向前伸出的突起称颧突,颧突根部下面的深窝为下颌窝;外耳门的下后方,围成外耳道前、下部和后壁的半环形薄骨片为鼓部;颞骨伸向内前方的三棱锥体形骨突为岩部,它有三个面,前面朝向颅中窝,后面朝向颅后窝,下面朝向颅底外面。岩部的后下部在外耳门后方有乳突。

5、上颌骨(maxilla) 位于面颅的中部。其中部称体,内有含气腔,为上颌窦;上颌骨体的上面后份有眶下沟,此沟向前经眶下管通上颌骨体前面的眶下孔,上颌骨体的内面与下鼻甲围成鼻泪管。

上颌骨自体发出四个突起,与大部分面颅骨相接:额突向上,接额骨、鼻骨和泪骨;颧突向外侧,短而粗钝,接颧骨;牙槽突向下,为弓形厚突,下缘有牙槽,容纳牙齿;腭突向内,为水平板状,与对侧的腭突在中线相接,并向后接腭骨水平板,共同组成骨腭。

6、下颌骨(mandible) 呈马蹄铁形,借下颌关节连结于颞骨下颌窝,分一体支。下颌体位于前部,为下颌骨的中间部,其上缘称牙槽弓,有容纳牙根的牙槽。下缘称下颌低。下颌体的外面每侧各有一颏孔。下颌支是自下颌体向后上方突出的方形骨板,其上缘有两个突,前为冠突,后为髁突,两突之间的凹陷称为下颌切迹。髁突又分为上端膨大的下颌头,头下方缩细处为下颌颈。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向下通入下颌管,开口于颏孔。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接处为下颔角。

颅的整体观

颅的顶面观

呈卵圆形,前窄后宽,各骨之间借缝紧密相连。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左右顶骨之间有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

颅的侧面观

颅的侧面在乳突的前上方可见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外耳门前上方的弓形骨梁称颧弓。颧弓的内上方有一浅而大的窝,称颞窝。在颞窝,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若发生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颞窝下方的窝称颞下窝,颞下窝向内通翼腭窝。翼腭窝向下、向内侧、向前、向后及向外分别与口腔、鼻腔、眶、颅腔及颞下窝相交通,是许多血管神经的通道。

颅的前面观

由额骨和面颅骨构成,并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眶(orbits):为四面锥体形,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眶分为眶尖、眶口和四壁。眶尖斜向后内侧,经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眶口向前,其上、下缘分别称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上缘中、内1/3交接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下缘的中间下方有眶下孔。眶有四个壁:上壁薄而光滑,为分隔颅前窝与眶腔的薄板;下壁与上颌窦相邻,中部有眶下沟,此沟向前经眶下管与眶下孔相通;内侧壁前下部有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外侧壁最厚,外侧壁与上壁之间的后方为眶上裂,外侧壁与下壁之间的后方为眶下裂。

(2)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位于面部中部,前方经梨状孔通外界,后方借成对的鼻后孔通咽腔。骨性鼻腔的顶为筛板,经筛孔通颅前窝。底为骨腭,与骨性口腔相隔。筛骨垂直板和梨骨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鼻腔分为左右两半。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一鼻甲下方的腔隙,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在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浅窝称蝶筛隐窝。下鼻道的前部有鼻泪管的开口。在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一些与鼻腔相通的含气腔,总称鼻窦,包括4对: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颅底

可分为颅底内面和颅底外面。

(1)颅底内面:颅底内面承托脑,与脑底面的形态相适应,形成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

1)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位置最高,正中有一向上突起称鸡冠,在其两侧有许多筛孔通鼻腔。两侧的骨板较薄,构成眶的上壁。

2)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较颅前窝低,中央是蝶骨体,体上面的窝为垂体窝,窝的前外侧有视神经管,管口的外侧有眶上裂,两者均通眶。垂体窝后方的横位骨隆起是鞍背,垂体窝和鞍背等统称为蝶鞍。垂体窝两侧由前向后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自棘孔起有脑膜中动脉沟行向外上方,并分为前、后两支。在颞骨岩部尖与蝶骨体之间有破裂孔。在岩部尖端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3)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最深,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方的斜面称斜坡,孔的后上方有一隆起,称枕内隆凸,此凸向两侧有横窦沟,该沟向前外至颞骨岩部后方移行为乙状窦沟,其末端终于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与枕骨大孔之间有舌下神经管。颞骨岩部后面中央有内耳门,由此续为内耳道。

(2)颅底外面:颅底外面高低不平,枕骨大孔约位于中央部,孔的后上方有枕外隆凸,孔的前外侧是一对枕骨髁。髁的前外方有一不规则的孔即颈静脉孔。颈静脉孔的内侧有舌下神经管的外口。在颞骨岩部下面中央有一圆形孔,称颈动脉管外口,向内延续为颈动脉管及颈动脉管内口,内口与破裂孔相通。颈动脉外口的后外方,有一细长的茎突,茎突与乳突之间有茎乳孔。

新生儿颅的特征和生后变化

新生儿颅骨高度与身高比较,相对较大,约为身高的1/4,而成年人约占l/7。

新生儿颅的上、下颌骨不发达,没有牙和牙槽,鼻窦未发育,故口、鼻显得很小,因此,新生儿脑颅远远大于面颅,两者比例为8:l(成人约为4:1)。

新生儿颅顶,因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还留有较大的膜性间隙,称为囟(fontanelles),两块顶骨与额骨间的囟称为前囟,又称额囟,较大,呈菱形,生后1~2岁期间闭合。两顶骨与枕骨间的囟为后囟,又称枕囟,于生后不久即闭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