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卢良恕 |
释义 | 卢良恕,小麦育种、栽培、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随后在原中央农业实验所麦作系任技佐。解放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粮作系小麦品种研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江苏分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科技处处长、江苏省农学会秘书长、江苏太湖农业科技样板组组长、江苏省农科院小麦研究室、粮作室负责人,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院长,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理事长。 中文名:卢良恕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4年11月 职业: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农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基本资料姓名:卢良恕 性别:男 职业:农学家 籍贯: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出生年月:1924年11月 任职单位:中国工程院 职称:副院长、院士 个人简介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艺系,先后任江苏农科院院长(研究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会长。1982年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职务,随后历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与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卢良恕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苏联、日本等许多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多年来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 1982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1984年10月-1988年4月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1984年12月-1989年3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人物概况卢良恕,男,汉族,浙江湖州人,1924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 农艺系,随后在原中央农业实验研究所麦作系任技佐,担任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解放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粮作系小麦品种和栽培研究组组长(助研)、淮北小麦工作组组长、中国农 科院江苏分院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江苏省农科院小麦研究室、粮作研究室负责人、江苏 农科院副院长、院长(研究员)、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江苏省农学会会长。1982年调任中国农 业科学院院长职务,随后历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 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 会副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国家科技评奖委员会 委员、复评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图书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与 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 会主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等职务。曾被选为第三、五届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近10多年来,卢良恕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苏联、日本、墨西哥、朝鲜、南斯拉夫、菲律宾、新加坡、阿根廷、巴西、古巴等许多国 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卢良恕是新中国早期的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曾主持我国南方 稻麦两熟地区小麦新品种选育。于1954—1958年间主持选育了“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 种,在长江下游大面积推广,推动了南方及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发展。70年代经过较系统地研 究,提出了如下问题和观点:南方小麦产区湿害、干旱、瘠薄、粗放晚播和病虫害等是影响小 麦产量的主要问题;一套以培养地力、减轻湿害和合理密植为中心的增产配套技术措施;加强 作物栽培耕作与生理科学发展的理论构思;增产技术上应处理好高产与稳产、单项措施与综合 配套措施、用地与养地、良种与良法、增产与增收五大关系等。主持完成的“中国粮食与经济 作物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获国家农村发展中心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 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项目“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涉及营养水 平、食物生产、食物流通、食物消费、物质投入、科技进步以及地区发展多个方面,对食物发 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该项目己获农业部科技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制定《九十 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提供了科学基础,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整个食物与营养工 作的发展。多年来参与国家农业及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定与战略咨询工作,先后参加了“中共中 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纲领”、“我国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纲 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等的起草工作。在农业宏观研究领域 ,开拓了我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研究的新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 食物观念”、“种植业三元结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等重要战略观点。他己发表学术论 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代表性的)有:《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中国西部农业 综合开发与展望》、《21世纪农业科技展望》、《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农学基础科学发展 战略》、《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中国农 业现代化理论、道路和模式》、《卢良恕文选》等十余部。卢良恕还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 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工作作风无论在国内调查,还是到国外考察,卢良恕每到一地考察,都必先调来材料,了解所要考察地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到现场一看一听、一查一问,便能了解新鲜东西,知道深层情况。这样使有限的考察时间不花费在了解基本情况上,而有更多的时间汲取最新的经验,了解更多情况,这是他考察工作事半功倍的方法之一。 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到一处他不但能从中了解许多情况,丰富自己的经验宝库,还作过上百场学术报告,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指导思想1983年,卢良恕到甘肃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考察,在谈到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战略和措施时提出,发展北方旱地农业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从单纯强调旱改水,转向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并重,以旱地农业为主;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转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山、水、草、林、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1984年8月他率领中国农学会组织的山区农业发展综合专家考察组赴贵州考察,他提出,要重点建设开发型和开放型相结合的农业,对内实行全面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对外实行层层开放,把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工业;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种植业“食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建立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尽快采取适用的先进配套技术,加速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这些意见,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7年他在考察海南岛农业后,提出应从海南岛农业资源情况出发,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在开发海南岛时,应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引进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资源不断再生和更新,技术迅速提高,实施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才能欣欣向荣的新思想。 1988年4月根据国务院重点开发黄淮海平原的政策,中国农学会受农业部和中国科协委托,由卢良恕亲自主持和组织了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多学科、跨部门、高层次的50多位专家、教授,召开了多次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对这一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草案和五省黄淮海农业开发规划草案进行科学论证,他和十多位专家一起深入冀豫皖三省的重点开发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评估了黄淮海平原到2000年新增2500万吨粮食、100万吨棉花、150万吨油料、200万吨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可行性,对实施这四项指标的布局、商品基地建立、投资管理使用、科技投入以及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被国家采纳,把该区域列入了“八五”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果。 1989年9月和1995年9月卢良恕二上甘肃河西走廊考察,他认为,河西作为“强东拓西”的重要纽带,在甘肃乃至西北部地区发展中有特殊地位,建议在该地区分期分批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名特优水果基地。 荣誉成就主持的“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研究项目“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从营养水平、食物生产、食物流通、食物消费、物质投入、科技进步及地区发展方面,跨度1995年、2000年、2020年三个时期对食物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已为国家有关计划管理部门所采用,并推动了全国食物结构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有关小麦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技术、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中国食物发展战略研究等140多篇科学论文,调研报告和综述性文章。 曾主持选育早熟、抗锈、丰产的“华东6号”等系列小麦优良品种,推动了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主持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和模式”等多项重大农业宏观战略课题,其中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造性提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食物安全”、“种植业三元结构”等重要战略观点,在高层次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沿海发达地区、资源“金三角”、黄土高原、西部贫困地区等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突出成效。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有《长江下游小麦地方品种研究》、《南方小麦增产的主要技术问题》、《中国农业与粮食生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我国农业科学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战略设想》等,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农业新观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需要,必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卢良恕表示,未来三四十年中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耕地和水资源显得越来越稀缺,人民生活要向富裕阶段迈进。食物与营养的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制约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此,传统农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1.由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方式转变。改变传统的、以人畜力为手段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单一的、以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为特征的、低效率的资源要素组合形式,实现自然经济型农业向市场经济型的现代农业转变。 2.以食物消费结构为导向,对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玉米、绿肥、牧草等高产优质饲料作物,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的消费。 3.由仅仅依靠耕地资源生产的传统农业,向开发和利用整个国土资源的现代农业转变。在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基础上,面向整个国土,特别是丘陵山区、草地、内陆水面滩涂和近海资源,开发各种食物和营养源。同时,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使资源持续利用。 4.把传统的粮食观念转变为现代食物观念。长期以来提高粮食产量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形成了“粮食”就是“食物”的观念。 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进入技术百科 巴德年 王礼恒 王玉普 王众托 王基铭 卢良恕 叶可明 刘玠 刘人怀 刘源张 刘德培 孙永福 朱晓东 朱高峰 许庆瑞 何继善 张寿荣 李东英 李京文 杜祥琬 汪应洛 沈荣骏 陆佑楣 陈清泉 罗绍基 郑南宁 金鉴明 饶芳权 徐匡迪 徐寿波 徐滨士 殷瑞钰 袁晴棠 郭重庆 郭桂蓉 钱七虎 傅志寰 程天民 蒋士成 翟光明 潘家铮 栾恩杰 王安 王陇德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