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陇东窑洞民居文化
释义

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挖制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公刘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诗经》称“陶复陶穴”。 陇东窑洞多为土窑洞,近年来出现了少量砖箍窑。窑洞构造简单,省工省料,无须砖瓦,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省钱、最省地、最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火炕是窑洞民居的又一特色,住人窑洞必有火炕,而不设床,窑洞开一门一窗和一高窗,门窗和高窗便于上下空气对流和采光,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洞的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则是得力于黄土层的保温隔热性能,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之间,湿度在35%-50% 之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古人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地,可爱冬暖夏又凉”。

陇东窑洞民居分布广泛,庆阳市各县(乡、镇)都有窑洞村落分布,窑洞庄院都互相靠近,户连户,村连村,构成了独特的窑洞民俗社会,千百年来,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对陇东人的生产生活和我国北方的居住形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窑洞民居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轨迹性文化形式,是我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争与合的历史见证。然而,受现代居住文化的冲击,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已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