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华寺
释义

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和我国第一宝塔“九镜塔”,还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徒楚王刘英以及我国第一个女出家人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从西域取经回国之后,在中国仿造印度寺院建造了中国第一寺———徐州龙华寺。中国茶香室丛钞曰:水经泗水篇注云: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据此,则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中文名称:龙华寺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地理位置:绍兴市区都泗门

浙江绍兴龙华寺

绍兴龙华寺,位于绍兴市区都泗门。

据万历《绍兴府志》:“在都泗门内,即陈江总避难所憩也。俗呼龙王堂。”《会稽县志》:“寺久而圮,万历二十六年寺僧如悯重修。康熙四年,僧茂生募资重建。”

今存大殿,系清代建筑。

坐北朝南,三开间,通面宽13.10米,通进深14.30米,10檩。明间五架抬梁,前槽置双步梁,后槽置双步梁和单步梁各一。次间边贴为穿斗式。硬山顶,屋脊已残。

为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龙华寺

中国佛教第一城

徐州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有可歌可泣的文化遗痕。最富开展价值的典故当属法显大师的传奇故事,法显大师是中国西赴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千辛万苦生死交迫,带回珍贵的佛陀经论,长期驻锡于徐州,于珠山修筑龙华寺,宏扬法务利益群生。北魏时期兴化寺恭塑了中国最早最大的阿弥陀佛圣像。因此,徐州称得上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城。佛法的菩提种子,由这儿发芽、茁壮、开枝散叶,蔓延出一片繁华似锦的大乘佛法圣域。追寻历史遗留的吉光片羽,逐步拼凑出一幅法雨普施的佛教盛况,这是徐州曾经光芒万丈的历史扉页,也是值得讴歌千古的文化遗产。

《龙华篇》又名《兴化篇》,以龙华寺的重建为线索,讲述徐州的佛教名胜。

龙华射珠山,重现东南郡。

石佛何处寻?云龙兴化间。

雄伟三圣殿,灵动大士岩。

楚王组僧团,武帝归故园。

九里藏白云,三村拜观音。

南山曰台头,东郊有竹林。

六朝多兵燹,五胡或粗蛮。

南北战事乱,黄河水泛滥。

今人怀古韵,旧宇换新颜。

群僧缅法显,众尼思净检。

千年风尘远,彭城可曾谙?

星宿奎分野,且看水与山。

若嫌人世喧,登此来念禅。

故黄已清澈,海晏汉之源。

龙华寺大雄宝殿

龙华寺大雄宝殿-阿弥陀佛根本道场 阿弥陀佛根本道场的总体规划概念是以人本为出发点,以人的善巧方便为思考逻辑,将佛教教义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科学化,融入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乐,遍地皆佛法,行卧亦菩提,让人在总体氛围情境中,品尝佛法随宜教化的三昧真味。

园区总体规划

园区总体规划主轴以佛说阿弥陀经、人间佛教、与大自然一起呼吸脉动为中心思想,铺展出现代、人间的西方极乐景象,传达当下即一切的思想,诚如西方谚语所说「never say never」,极乐美景如此令人陶醉,只要愿意洗净尘念当下即可进入佛法堂奥,沐泽阿弥陀佛慈悲的法益。只要诚心感应阿弥陀佛从来不会拒绝任何一位子弟的求援。

园区功能

园区赋予宗教、文化、教育、休闲、养生、渡假、商业活动等各种功能。依照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的理念,营造出以人为思考中心的人间极乐世界,任何人只要放下尘缘万念,即可于此享受出离红尘的无上清静妙趣。

园区规划

园区景观、建物、设施皆以与自然融合一体为规划方向,动线以人行步道为主,重要连结动线则规划为人车分道。运用石材、木材、玻璃、钢铁、湖绿、碧茵、林荫,创造出未来式的中国建筑风格。

佛教文化旅游区(阿弥陀佛根本道场)规划有大雄宝殿、山门、钟楼、鼓楼、净土文化馆、壁佛、禅道、塔林、石林、碑林、禅林及菩提大道、八正道(阿育王柱)、莲花池、欢乐广场等。

净土文化馆位于“弥陀文化旅游区”的北部,背山面水,与龙华寺隔山相望,以禅道相连。

在功能方面,净土文化馆与龙华寺相辅相成,龙华寺主要用于僧人的修行与大型佛事活活动,而净土文化馆重点在于为在家修行者提供念佛、学佛的场所。

人物故事略述

晋.高僧法显因中土佛教戒律残缺,为华夏舍身天竺(印度)求法第一人。法显取经浮海东还,曾在彭城羁留一年因有故事流传,当时长安姚秦政权危在旦夕,其佛教中心也随着一代禅师鸠摩罗什去世,业已衰败,致使法显在彭城排徊歧路。当时重镇彭城先后受到北徐州刺史刘道伶(刘裕二弟、《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生父)即后任监淮(河)北诸州军事的北徐州刺史刘怀慎款待,并资助其创建汉地第一座融合印度风格早期佛塔,法显将自印度绘制龙华图佛像与塔内供养。因称龙华寺。并安居其内,整理初译贝叶经,并与卢山慧远书信来往,慧远乃江南佛教领袖,得知其事“闻风而悦”谴人书信祥问法显“游历所经”。 法显在徐期间还作《天竺游记》(即《佛国记》原始略本)。

上海龙华寺

概况

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第二进为天王殿,两侧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弥勒像,头戴五佛冠佩璎珞,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院修行的本相,其背后佛龛中为韦驼。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像,是法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两侧沿壁为二十诸天和十六罗汉,后面为海岛,有观音、善才童子等塑像。第四进为三圣殿,第五进为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

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钟楼三重飞檐,内悬青龙铜钟,钟声悠扬;鼓楼置一直径为1.7米的大鼓。东西偏殿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一尊,高大精致,另有罗汉堂。在三圣殿东有染香楼和牡丹园。

与破山禅师齐名的著名画僧竹禅僧在此住过。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据说,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交通

上海华龙寺地址: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

乘坐733、932、166、41、44、809、734、933、864、73、87、104、沪莘线、轨道三号线(龙漕路下)

莆田龙华寺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

龙华寺亦称万寿禅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离仙游县城约4公里。龙华寺初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经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院77庵。当时全县和尚尼姑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侨僧释广静捐资五十五万元,重新修建龙华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仙游县佛教会的驻地。

华龙双塔

龙华双塔在龙华寺的前面两侧。据《龙华寺志》载,北宋大观年间,邑人郭勇为母七十寿庆,捐建东塔,并祈求其母八十寿庆时再建西塔,越十载,郭勇果然捐建了西塔。于是,龙华双塔便屹立在龙华寺前,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历史,比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还早近百年。双塔建筑为八角五层空心石质结构,高44.8米。塔基为须弥座,由石雕力士金刚承托,底层东西两边有石雕将军护门,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各层有石级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达塔顶。塔檐均用石条拼成,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楼飞檐,极为壮观。西塔于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损,东塔至今保存尚好。

吉林松原龙华寺

前址

旧龙华寺遗址现存于第二松花江底,早在公元1818年就已建成,后因所在江心岛地形运动才成为遗迹。旧龙华寺又称弹海寺,是曼洛理国圣族(也被成为消失的第五十七民族)后裔达尔王供建。建成后不久,曼洛理族后裔们就像玛雅人一样不可思议的消失了。佛家称其公德得报往生极乐了,也有野史记述的是其部族后裔为躲避灾难改姓高归隐了。而唯一证明其在东北建立“国中之国”曼洛理的证据——龙华寺也不幸消失于江底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神秘,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才会将龙华寺所在地构想出一个“东镇”。

后址

松原龙华寺大雄宝殿自2000年9月动工以来,历时9年,主持释明澈法师为大殿的修建殚思极虑;寺内僧众,佛界信众居士食简居陋,苦累全抛;社会生众,慷慨解囊,捐资捐物。修建所需3000多万元资金全部为各界所捐善款。 龙华寺建寺之初,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启发,明澈法师便立下了修建“四十八院”的宏愿,即修建一座由四十八组佛教建筑群组成的寺庙,而大雄宝殿即是这四十八院中的一院。龙华寺大雄宝殿,位于龙华寺西部中轴线中部,天王殿之后。大雄宝殿采取明清殿宇式建筑风格,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样式而建。大殿为双层檐庑殿顶,古称“四阿屋顶”,俗称“四坡水顶”,是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大雄宝殿宽63米多,纵深5间,36米多。大殿通高34.425米,比太和殿仅低50多厘米,比天安门城楼仅低20余厘米,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寺庙殿宇。整座大殿建于层层递进的三层平台上,底层平台总面积为13700平方米,仅这一面积就比少林寺、中岳庙、南岳庙等很多著名的中等寺庙的面积大得多。每层平台边缘都有汉白玉雕刻的望柱、裙板,外侧雕有生动的螭,使得本就高大的大殿显得更加峻伟高耸,赫赫巍然。

北京龙华寺

鼓楼西大街路北,有个新开胡同。胡同里路西,民居错杂间,有几楹殿式建筑残存,荒老得街坊四邻叫不出名儿来…… 实际上这里曾经是一处历经两朝的寺庙。话还要从明朝说起。

明英宗去世,18岁的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朱见深最宠爱的女人,是大他17岁的山东诸城人万氏。万氏曾经做过从小专门照顾朱见深的宫女,在他当了皇帝后获封贵妃,于是横行后宫,无人敢惹。她父亲万贵本是当地县衙一个小吏,曾因犯法遭贬戍边。这下,贵为皇亲,一跃而获封锦衣卫指挥佥事,职掌保驾护卫皇上,兼巡察缉捕等事,成了众臣畏服的皇上心腹。

就在贵妃横行后宫时,宪宗为求长生不老又迷上丹术,在宫中大建斋坛,命僧道天天念经。在这种背景下,成化三年(1467年),万贵筹资建了一座寺院,地点就是今天这个残留的殿址。寺院坐北朝南,有影壁、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殿等。寺院落成,万贵请皇上赐名。宪宗便依传说弥勒坐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为该寺赐额:龙华寺。时光荏苒,万历五年,神宗母亲李太后笃信佛教,耗资巨万,在京师内外广建梵刹,龙华寺便趁势得以重修。先后引来四川、江苏等地的大师高僧前来住持。那时,龙华寺外千亩稻田直达后海。南国游子思乡,常来这里逗留,于晨昏钟鼓、朝暮经诵中,闻着稻香抒发情怀。

康熙年间,龙华寺成了满洲正白旗人、中央监察部门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揆叙祭祀、祈福的专用场所。为给康熙六十大寿祈福,他提前一年重修龙华寺。生日那天,康熙取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说法,提笔写了“瑞应寺”三字,以取代明宪宗的龙华寺匾额。还赐联:花外梵音流德日;阶前树色绕慈云。揆叙跪叩谢恩,捧持而归,张刻在寺门与殿柱上。又在寺院种下花木后,就随康熙出征塞外。不久,一棵果树并蒂成双地结满果实。寺里和尚摘下几颗,赶紧快马加鞭驰报揆大人。人人惊诧这一奇观,认为皇上刚刚赐额瑞即应之,也必须让皇上知道。康熙见实物印证了自己御笔赐额寄意不虚,龙颜大开,挥笔赋诗:“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风雨中。”

明朝的龙华寺,清朝的瑞应寺,古寺往事悠悠,尽埋于今天残殿断楹…… 龙华寺成化三年,锦衣卫指挥佥事万贵,自创寺成,疏请寺额于朝,宪宗赐额曰龙华寺,部覆报可。成化八年,沙门道深碑记焉;万历某年,修撰朱之蕃碑又记焉。寺小构,像亦备威仪尔。其缘起奇,其所致天下古德又奇。万历之初中,遍融大师自蜀、达观大师自吴、憨山大师自金陵、月川大师自五台、云栖大师自武林,锡先后止焉。寺之规,必择方外贤者主方丈事。佛二六时之香灯,僧日中之粥饭,晨昏之钟鼓,二时之课诵,皆修洁,不间不爽也。寺门稻田千亩,南客秋思其乡者,数来过,闻稻香。铜梁张佳胤宿龙华寺○尘未满燕京,龙华境界清。三春风一枕,孤月梵千声。花密时时雨,钟疏夜夜更。抽簪如可得,白发了平生。东阿于慎行夏日同张洪阳憩龙华寺○同过湖上寺,伏日坐清凉。水影交宫阙,松声和讲堂。雨归莲叶静,风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于于午梦长。秋日龙华寺小坐○苑西桥北古祇林,满院松槐昼郁森。山色平连三殿影,湖光曲抱半城阴。垂垂望处先秋稻,急急风中入暮砧。宴坐不知清昼永,一函经过伴高吟。慈溪冯有经龙华寺○湖际先朝寺,幽栖省物情。磬声松下静,鸟语竹间清。菰米羞香饭,园葵荐露羹。重来知几日,虚负老僧盟。吉水刘应秋避暑龙华寺○无地堪逃暑,清斋试掩扉。庭空双鸟过,日落一僧归。偶病药为茗,加餐蕨正肥。浮名今老大,久矣叹尘鞿○独有幽栖处,片云方昼阴。青山娱病望,虚竹动秋吟。五柳饥惭色,百桑远澹心。我兼鱼共鸟,谁别是浮沉。孟津王铎龙华寺○乘霁经萧寺,年光马上过。敩僧逃绂冕,报国忏诗歌。志远嫌家累,闲来觉事多。人天俱分内,久此欲如何。京山王应翼龙华寺○湖波远远湿朝暾,细写秋光上寺门。花木欲深香色聚,稻苗全覆绿云屯。壁残瓢笠逃尘劫,殿古镫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将迎半日竟无言。渭南南师仲龙华寺○国初风物寺初年,创置无端声闻天。仰见君臣真率意,远来尊宿苦辛禅。一湖浪白风生柳,千亩云黄香过莲。著我晨昏钟鼓内,经年客梦澹于烟。应天释钦义晓发德胜桥过龙华寺○鸡鸣戒晨色,密林行未杲。城雾分岚烟,花露坠渠潦。登登德胜桥,已瞰龙华道。萦河闻迅流,远坂步香稻。苹蘩丛幽深,菰蒲濯清浩。杖履落桐花,襟裾动芳草。西山亲入眼,朝云含将抱。观物知迁化,郁郁悲徒老。桐城方拱乾过龙华寺○旷眼才新到碧漪,弥烟笼阙互争奇。水于北地品为贵,春到南人梦易知。僧语淡浓都是偈,柳情宛转欲成丝。闲游顿尔羁怀豁,久住宁忘再到期。龙华寺前雨望○烟市藂青余古寺,稻塍流水半荷花。送来雨脚层层过,望去峰头的的斜。短磬忽惊依树鸟,孤罾罩住酒人家。桑麻久负南中约,此夜怀新梦亦赊。

广西龙华寺

概况

广西桂平市西山龙华寺始建于宋朝,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曾三次重修,一九七四、八八年又两次重修,现为钢筋水泥结构。几经重修后,一九九○年重修开光。殿阁雄伟巍峨,香火甚盛,香客进香,参禅礼拜,佛殿生辉。

龙华古寺,又名上寺,至今已传四十余代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为释巨赞、释觉光法师驻锡,现为广西佛教协会驻寺。古寺背靠姚翁岩飞阁,左旁灵溪,右临乳泉,下至碧云天。寺内塑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主殿为释迦牟尼佛祖像。“大雄宝殿”殿额为原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殿联为释觉光法师墨宝。殿前为钟鼓楼。后为千手观音殿,“木鸟树音咸宣佛教僧宝,灵霞山色尽毗庐遮哪”,这是释觉光法师给龙华寺的赠联。古寺重光,晨钟暮鼓,佛法弘扬。

著名的西山旧八景之一

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以饱览西山景色,还可以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更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良辰美景。龙华晚眺,这便是著名的西山旧八景之一。

寺庙历史

龙华寺,位于广西自治区桂平市西山半山腰处,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寺院周围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红墙黄瓦点缀于苍松翠柏之间。龙华寺旧称「龙华古寺」,因其位于洗石庵之上,故欲称「上寺」。该寺始建于唐末宋初。据《桂平县寺》载,「宋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九七六年),知寻州府,卓有惠政,盗怎民安。公余游思陵山(西山),尝与高僧唱和于一石岩下。」俊人名之曰「姚翁岩」,此岩即在龙华寺背后,这是龙华寺以及有僧侣住持的最早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清康熙年间,广东南华寺石峰韬和尚和普明和尚先后驻锡龙华,开山扩建,使之初具规模。两人均为曹洞支脉,自此龙华首开曹洞宗风。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胡南藩捐资,住持简堂和尚率众重修。清咸丰乙卯年为贼寇所毁,癸酉年复修之。道光年间,龙华寺中兴祖师盟初和尚摩藤附葛,开山路,辟岩洞。「复自吏隐洞上迭六百余级,以达于岩,即而开拓之。兑四载,岩成。续有布施者,乃于岩口筑一小庵,为僧人香火处...,架竹引泉,沿崖种树,可风可茗,而筇屐之客纷然矣。」小庵内供奉观音像,「观音岩」因此而得名。至今每逢观音菩萨圣诞日,人们都结队半夜上山烧香礼佛。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十月,孙中山先生游览西山,捐赠一笔兴寺资费。一九四二年巨赞法师任龙华寺住持,觉光法师任监院。在驻锡龙华寺期间,巨赞法师为改革僧制,推进佛教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佛弟子必须「走学术化、生产化的道路」的口号;他主张提高僧众知识水平,博学慎思,研究人世出世间一切学问,恢复僧众在学术界的地位;坚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原则,生活上自给自足。巨赞与觉光二位法师还主持建立了「桂平佛教会」,会址设在龙华寺,会员发展到二百余人;把西山脚下的李公祠和水月宫改为居士林,并附设「五明图书馆」;积极鼓励和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巨赞法师用其讲学所得经费在山下创办「女子佛学研究班」,讲授文化知识和佛学课程。上述言行犹如「大狮子吼」,振奋和促进了广西佛教的改革和现代化。在龙华寺住持三年之后,巨赞法师因政治原因而避难他乡。日军攻陷桂林,逼进桂平时,觉光法师亦返回香港观宗寺。 一九八六年,由洗石庵住持宽能法师发起,广西自治区政府拔款十万元重修龙华寺。原有的木质结构殿堂已被白蚁蛀空,拆除重建;大雄宝殿比原殿有所扩大,并在两侧增建偏殿、钟鼓楼和生活楼;另外又集资重塑佛像。香港觉光法师得闻古刹重光,特地赠送释迦佛像一尊。佛身为脱纱工艺,比例按佛教造像尺寸严格制作,配以精致的莲台和背光,工艺水平叹为观止;现供奉于大雄宝殿。一九九○年落成典礼上觉光法师同本焕法师尚一同主持开光仪式。并赠一联曰:「水鸟树音,咸宣佛法僧宝;灵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亲题「大雄宝殿」匾额相贺,并赠一联曰:「勤学五明,弘范三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亦赠一联相勉:「兜率宫中常说法,龙华会上愿相逢。」 名誉方丈本焕法师,是一九九○年由桂平佛教协会礼请。由于因缘所致,龙华寺开光以后一直无僧侣常住。直至一九九五年,寂乐、妙性二位法师受邀主持寺务,接徒纳众,树规立矩;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建筑、佛像以及生活设施等进行增补和改进,重修了祖师塔,新建了禅堂、讲堂等。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使得佛日重辉,法轮再转。 寂乐法师,字心澄,三十余岁,原籍黑龙江省五大莲池市人,一九八八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出家,礼本智法师剃度;现任龙华寺监院兼任龙华寺都监,兼广西壮族自治区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性法师,字无住,又名寂心,三十余岁,原籍天津人,大专文化,自幼习武;一九九三年于五台山普化寺礼藏明法师剃度;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及办公室主任。 寂乐、妙性二位法师同为法眼宗第十代弟子。 法眼宗起源于法眼文益禅师。传至第七代祥符良庆禅师,便断了传承,直至近代虚云老和尚演续五宗命脉,将处已断了传承的云门、沩仰、法眼三宗承接下来。传下来的弟子属云门、沩仰较多,佛像源大和尚、宽敬老法师等属云门一脉;宣化法师、圣一法师、云居山一诚法师等属沩仰一脉。而法眼宗的传人则不多,本智法师,字信清,一九五七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礼从虚云老和尚剃度,并得蒙老和尚传授为法眼宗第九代传人。本智法师于一九九五年圆寂,曾付法与三人,一为寂乐法师;一为妙性法师(亦为沩仰第十代);一为素间法师,法名寂悟,现居香港,原为香港《内明》杂志编辑,亦为来果禅师门下现高禅寺方丈德林和尚之法子。 寺址:广西桂平市西山

云南龙华寺

简介

姚安龙华寺,俗称活佛寺,位于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此山民间称龙华山。

龙华山,郁郁葱葱,栗树、茶树、菩提树、苍松翠柏,竞相耸立,高峻挺拔,龙华寺就在险峻的丛林之中。 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为古刹。”

13世纪时,蒙古兵灭大理国,相国高泰祥殉国,其女菩提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于卧佛庵出家,将出生时印度僧人所赠的菩提树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长良好,后兄弟九人果无恙,终得团聚。兄高长寿得授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总管,改建卧佛庵,更名活佛寺,并造菩提像供奉。

明初,有商崖禅师在此开设佛堂念佛,各地名僧盘龙、古庭、宗风、振续等七百余人云集于此。其后又有智聪、明转亦先后至此,龙华寺便成了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明末,有寂空和尚从四川来姚安讲学,专精戒律,各寺僧侣相助,拔给田亩地租,布施金银,扩大寺宇。

1638年,旅行家徐霞客曾旅游到此,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物景观曾简笔描述。龙华寺当时的住持和尚寂空为他敬奉午餐,并留他在后轩歇息。

龙华寺经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火毁,土司高映厚及住持和尚寂空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毁,邑人马驷良及住持觉安和尚再建。重建时基址未动,按原样复修。但两次火毁都未涉及大悲殿(圆通楼)及后轩,故圆通楼及后轩仍为明代建筑。

龙华寺建筑

龙华寺建筑庄严雄伟,中轴线居中,系古代宫殿式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山门为牌楼式建筑,门两侧有清人由云龙题书楹联一副:“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横额为“龙华古刹”。两侧佛龛内有哼哈二将泥塑。入内为一长方形小院,可从两侧再入二院,二院中有一长方形花台,花台植树一株,人称菩提,实则榆树。院两侧为钟鼓楼,三重檐,左右对峙,楼阁高耸,雕刻精细,彩绘夺目。由两侧上台阶为中厢,或称过道(过厅),近前为一栅栏,其旁为水池,南北长约10米,宽约5米,池水清幽,可视鱼游,水池两侧为两个花台,正中为一佛龛,龛内塑菩提女,为宋未大理相国高泰祥女。两侧为清人赵鹤清撰收楹联:“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为“果证菩提”。像后龛内直书梵文一行。沿水池两侧再上阶梯即为正殿院落,院的四角为四个花台,台内植金桂、柏树、玉兰。院中靠水池近处有一碑亭,与菩提女佛龛融为一体。亭两侧有碑,其一为云南省盐运使代理省长由云龙撰,记载龙华古刹的传说及毁建史迹。从院落两侧上正殿,殿外走廊宽敞。边缘以大理石屏栏镶嵌固住。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栋宇巍峨壮观,殿内塑有三世佛盘坐莲台上,两侧文殊、普贤、达摩、紧那罗、阿难、迦叶塑像,均为清代遗物,庄严肃穆。佛龛系木质雕刻装饰,众多的历史传说故事栩栩如生。砖雕遍布建筑的各个部位,为省内其他的建筑所罕见。

龙华寺除正殿、两厢、过道、钟鼓楼外,还有两耳、后轩、圆通楼等大小房屋百余间。寺外古柏参天,青翠碧绿,是县内至今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龙华会”,三天会期内有大姚、永仁、牟定、南华、祥云、宾川、攀枝花等地群众纷纷而至,日达数万人。1981年9月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龙华寺

新兴县龙华寺位于六祖惠能故乡-新兴县东成镇云河与都村之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2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龙华寺傍山而建,分三进。前殿供奉四大金刚和弥勒佛,右侧是华佗殿,左侧是千佛殿。壁上有彭祖与仙人奕棋的“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壁画。中殿是大雄宝殿,供奉18罗汉佛像,殿侧是观音菩萨像。后殿有六祖佛像(后设立),还有地藏王、文殊和普贤菩萨像。

龙华寺曾修葺过多次,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对前殿和中殿进行过一次大修葺。寺现保护完好。

汕头市濠江区珠浦乡龙尾埔龙华寺,原称“龙华精舍”,1987年10月移址建寺,1996年批准登记,殿宇壮观,引人瞩目,汽车驶过村旁公路时就可望见其橙色殿顶。

龙华精舍规模较小,由郑康春、林梁水居士等提议移址扩建为寺。1987年10月起,创建仿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多达450平方米,1年后竣工,木石巨构,雄伟壮丽,雕梁画栋,石刻精美。同时,建成两厢各420平方米的二层楼。

寺坐北向南,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已投资400多万元。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厢二层楼是大寮、斋堂,西厢二层楼是客堂、大寮。还继续在筹资扩建中。

天王殿十分高大,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2002年1月起动工,越年底竣工。门楼墙上嵌大石板(青色),各刻佛教大德开示语录、对联,也刻有图案。全殿富丽堂皇。

大雄宝殿气势非凡,它与前面天王殿相隔一个宽阔的露天大埕。大门前构筑石围栏,筑石台阶与扶栏石篱。配石狮8只,石刻龙的浮雕2幅,显得庄严典雅。石柱粗大高立,斗拱交错,木雕、石雕、漆画等潮汕传统工艺异彩纷呈。

武汉龙华寺

探访龙华寺

庚寅年正月十四下午,参加汉网人文武汉版网友水手002组织的长春观寻访后,网友天风、一人行、护湖义士和我,顺道蛇山南坡寻访。这是网友里由早在去年国庆长假前便有的愿望。当我们走进龙华寺时,发现大雄宝殿左边有两块十分珍贵的石碑,便仔细辨认上面的字迹,分析碑的年代。其中一块从碑文看,明弘治年间的,而反面则是清光绪年间的。另一块碑可辨出“滕王阁序”“唐王”等字样。这时,有香客过来,向我们苦苦诉说。 早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后成化十三年、弘治十三年,不断重修扩大,到弘治十五年,该寺有佛殿五座,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各三座,钟楼一座,东西廊舍48间,总共有264楹。佛殿巍峨,宝相庄严,桥梁镂刻,柏竹丛绕,终成为一大丛林。清顺治、光绪年间又数次重修该寺,使其成为武昌城内大型寺院之一。晚清名著《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丫姑爷乘龙充快婿 知客僧拉马认干娘》中这样描述龙华寺:且说这武昌省城有名是一座龙华寺。这龙华寺坐落在宾阳门内,乃是个极大丛林,听说亦有千几百年的香火了。寺里居中一座“大雄宝殿”,供的是释迦牟尼。此外观音殿、罗汉堂、斋堂、客堂、禅堂、僧房,曲曲湾湾,已经不在少处。另外还有精室,专备接待女客。因为龙华寺是武昌名胜所在,所以合城文武官员,空闲时候都走来随喜随喜,就是过往的洲客亦都有慕名来的。

佛教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的自传里写道:“民九三四月间,武昌与广州都来请我前往讲经。武昌已由隐尘、元白邀李馥庭等百余人发起为扩大的公开讲演,为我设榻龙华寺,即借龙华寺佛殿为讲堂,可容听众三四百人,派陈性白到杭迎接。……我则与性白同赴武昌,亦在龙华寺讲起信论。”据《民国佛教年纪》中记载:“民国八年,五月、太虚讲起信论于武昌龙华寺,印行起信论别说。”

龙华寺原占地6千平米,是比丘尼僧道场。1954年,武昌尼众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至1958年,龙华寺的大和尚将此庙舍给72座小庙集中而来的172位比丘尼。白天在外生产,晚上回寺过宗教生活。后寺院房舍、土地屡遭侵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龙华寺收回被占房产和土地,当时房屋土地面积仍是6000多平米,居住尼众一百多人。龙华寺曾珍藏有大批历史文物,如明代成化年间铸的三尊铁佛,自然生成的神龙护墙,大批的古碑石刻、兔儿石、猫儿石等,均散失。

龙华寺权益所受到的侵害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94年。有人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一己私利,不顾我国的宗教政策,擅自拆毁了龙华寺的山门楼、清代木结构的天王殿、明代的海岛以及尼众住房,改造成商业楼和居民楼。只留下一大殿,另建了一栋与寺庙极不协调的7层居住楼。到现在又有人吹风,要拆掉现有的大殿和居住楼,搬到九峰去,此风一吹,使得尼众寝食不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偌大的蛇山,难道容不下一座小小的庙宇。不错,蛇山固然有黄鹤楼而扬名,但如果有龙华寺存在,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只能将其做大做强才是上策。2008年初,在武昌“两轴五片筑名城”的规划中说过,要营造蛇山自然生态板块“寻幽访绿、层楼叠嶂”的意境,重点修复自然山体、恢复山林植被,营造自然生态、优化观赏游线,建设野趣盎然、人文荟萃的城市森林,保留龙华寺寺庙功能,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而如今,却是朝令夕改,政府的公信度还有多少?如果随意对该寺院拆毁或迁移,不仅违反了我国的宗教政策,更对于传承我国佛教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的一大损失。

呼苍天,唤大地,谁来拯救风雨中摇摆不定的龙华寺。

随着蛇山“显山透绿”工程加速,一座有着540多年历史的寺院——龙华寺重新“露脸”。曾长期隐没在大量商业建筑背后的龙华寺,如今市民若从阅马场走过,都能看到这座寺院显眼的大雄宝殿。

武汉龙华寺地址

中南财大(武昌校区)对面的蛇山脚下

交通

522、519路到龙华寺站下

福建罗源县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罗源县起步镇杭山村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废。元代杭山村民陈元朗捐资重建。后寺宇倾颓。明崇祯间(1628~1644年)陈上策与僧如宾重建。民国36年(1947年)村人陈作枢与住持僧一照等募缘建东侧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寺曾为中共组织(地下党)联络点。1989年政府拨款及信士捐助重新修葺,重塑佛像。

云南龙华寺

龙华寺俗称活佛寺,位于云南省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龙盘旋,重峦突兀,峡谷深悬,流水潺潺,此山民间称龙华山。龙华寺原址名卧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间,蒙诏世隆时期)据清郡人河南光山县蔡龙松所撰《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载:“一日夜间,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聪即结庵于此,勤修戒律,开山创寺,后人称为古刹。”

江西省吉水县龙华寺

概况

龙华寺,坐落於江西省吉水县县城东面山坡上,为该县目前所存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也是县城内唯一的寺庙。寺院分前後两幢,前幢大雄宝殿面积四百平方米,後幢寓舍面积二百平方米,院落空地一千平方米。一九九五年经县政府批准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历史

龙华寺为南唐保大年间(西元九四三~九五七年)建造,初名龙光寺,规模不大。保大九年,元寂禅师奉诏任寺中住持後,扩建殿宇,重塑佛像,规模扩展。宋朝理宗钦赐「皇觉宝殿」匾额,香火大兴,远近闻名。明正统年间,龙光寺又奉敕修建改名为龙华寺。崇祯元年(西元一六二八年),元宗和尚又重修寺院,竣工不久即毁於兵燹。清代康熙辛亥年(西元一六七一年),梅逢禅师重新修建龙华寺。民国时期曾在此设立邮电局。一九五七年县佛教小组曾捐款修茸,近年又修缮大雄宝殿及院墙。

龙华寺历史悠久,声名四溢。自南唐保大九年(西元九五一年)元寂禅师奉诏到此传经,近千年香火旺兴不绝,历代名人游览不迭,并留下许多诗画墨宝。宋朝苏东坡、杨万里,明朝解缟、罗洪先、邹元标等皆有誉诗,但多以失传。明朝太子太保左都御史邹元标题诗云∶「龙华寺在南山下,门对青峰境更幽。地回永无尘事忧,堂空时见碧云流。风传佛阁千铃名,月照禅林万木秋。却忙朗公传法日,僧残碑断不胜愁。」

建筑

龙华寺前有元寂禅师塔。西元九五一年元寂和尚奉帝诏到龙华寺传经,园寂後建塔立碑予纪念。此塔六面七级八角,成为该寺一名胜。可惜此塔「文革」时被毁,塔碑腰折。一九八八年塔碑移至县博物馆,粘结修复後竖於馆前。碑为汉白玉凿成,高一.八七米,宽○.九二米,厚○.二五米,重逾吨馀。碑额阴刻有「敕赐龙华寺塔碑」,两旁浮雕双龙戏珠。碑文为阴刻正楷直书,由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所撰,名人徐锴篆额,书画家张藻书丹。此碑集诸家之大成,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在龙华寺西对的东山亭,有明朝右春坊大学士解缟墓,一九五七年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龙华寺几经兴衰,今仅留大雄宝殿及僧尼寓舍和部分院落。人员从兴盛时逾千人至今仅有三、四个老尼,现该寺住持释明福,系一不识经墨之比丘尼。

浙江临海龙华寺

龙华寺,在临海东塍镇竹岙村。始建于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初名“兴福”。南宋绍兴六年(1136),丞相范宗尹家乞为香灯院,遂改“报恩衍庆”名。元至元间(1271—1294),名僧无旨可授禅师主之弘法。至正十二年(1352),有司致书币自精进寺延请因禅师迁补丈席。明初(1368-1398),僧法元等新之。清康熙四年(1665),僧德现重兴。十七年(1678),僧妙玉重建天王殿。1929年毁于火,1933年重建大殿。近人候骏声有《龙华寺》诗:“渐无俗客到山房,天放高人卧石床。门外一渠春水暖,松花满地堕轻黄。”寺今存,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住持僧善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