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灯扛阁 |
释义 | 基本信息文化遗产名称:龙灯扛阁 所属地区: 山东 · 临沂 · 河东区 · 三官庙 遗产编号:Ⅲ-4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临沂市河东区 遗产级别: 省 “龙灯扛阁”现已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成为临沂市继《柳琴戏》、《郯马五大调》之后第三个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概述“龙灯扛阁”发源并流传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三官庙村一带,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 “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喜庆节日里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 “龙灯扛阁”由舞龙和扛阁组成。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动作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龙盘柱”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 伴奏主要用打击乐队,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表演进入高潮时,可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交织在一起,为当代民间龙灯表演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先后被收集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及《齐鲁文化丛书》等多部书中;在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表演赛中荣膺“中华龙舞齐鲁神威奖”等多项大奖;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享誉海内外;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特色龙灯、扛阁用打击乐队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风]两种,前者节奏平稳,力度与速度视表演气氛而定;后者用在舞龙激昂如"窜龙""泼龙"时,节奏快而热烈。表演进入高潮时,由专人在场外"打口哨",以渲染气氛。 龙灯、扛阁的舞龙者为青壮年,由两组轮番上场,每组10人或14人。其中1人擎珠,其他分执龙头、龙尾;8付扛阁由16人表演,8个成年人为"下扛",8个儿童为"上扛",多扮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形象,不时做出各种戏龙的惊险动作,场面精彩,引人入胜。 龙灯、扛阁的表演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珠舞动,基本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滚龙"等,套路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则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 传承意义龙灯、扛阁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表演,过去都用于祀神和求雨。三官庙村因紧靠沂河,为免受洪水之灾,百姓每逢汛期之前,也都表演龙灯、扛阁,乞求苍天保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解放军的活动,成为喜庆节日的娱乐项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