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慰高 |
释义 | 基本介绍柳慰高(1887-1958) 近代诗人。南社发起人。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庐,又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 详细介绍早年即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加入中国教育会。次年入上海爱国学社求学,积极从事诗文创作,自此成为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活跃分子。三十二年,在同盟会江苏分会创办的健行公学教书,加入同盟会,同时又加入光复会。为配合《民报》和改良派的论战,与田桐等出版《复报》。宣统元年(1909),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历任书记员、编辑员、主任等职。在整个南社存在期间,他始终是实干派和急进派。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革命派的英勇斗争使柳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一斗争的多灾多难的历程又使他的诗具有沉郁苍凉的风格。辛亥革命后,柳亚子的诗歌主题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的批判。五四运动后,他的创作转入了新时期,一直歌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对于柳亚子的诗词创作,茅盾给过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柳亚子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后这一长时期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柳亚子的诗反映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副其实的”。柳亚子的散文在早年颇负盛誉。散文大都是“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民体文字,感情充沛,或则大声以呼,或则垂涕以诉,文势奔腾磅礴,散发着灼人的热气。著作有《柳亚子诗词选》、《磨剑室文集》。 柳亚子故居柳亚子纪念馆地处吴江市黎里镇热闹的中心街。太浦河穿越古镇,东接巨浸分湖,西连京杭大运河,“318”国道及市建公路纵横交错,水陆交通极为发达。 柳亚子纪念馆古宅原属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建筑面积3513平方。1922年柳亚子向周家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 柳亚子纪念馆门厅正前方挂着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后内门楣上方有廖承志题赠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第二进“轿厅”作为纪念馆的序厅,中央是柳亚子先生汗白玉雕像,座基上镌刻着邓颖超的题词。两侧柱子上悬挂着周恩来1945年赠送给柳亚子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墨迹。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用巨大的版面布置了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先生的《沁园春》唱和词。第三进是主展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文学时期”等五个部分,用15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奋斗一生的事迹。 第四进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柳亚子曾名之为“拜孙悼李楼”,在这里他自称“亲炙中山,私淑列宁”,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楼下的客厅兼作膳厅,正中是中堂和对联,左右墙上是柳亚子一家的照片。楼上是全家的卧室,陈设如旧。 第五进是藏书楼。楼下的客厅里字画长台茶几和椅子安放有序,中堂是古画,对联是柳亚子亲笔所书:“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这里是柳亚子先生会客的地方,当年,南社新南社的同志好友来往频繁,纵论国是,探讨诗文,针砭时弊。著名的书斋“磨剑室”就在东首,在此柳亚子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和诗歌。楼上西墙一侧,有一特殊建筑“复壁”,1927年5月8日夜半,柳亚子藏身其间,才免遭毒手,复壁已成了柳亚子先生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历史见证。复壁以东五间房子是柳亚子的藏书室,1950年冬,柳亚子把44000多册书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第五进与第六进下房之间的庭院内,新辟了“柳氏家谱碑廊”,36块碑刻记载着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事迹,是研究柳亚子及其祖辈的重要历史资料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