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行性腮腺炎 |
释义 |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好发于冬、春季,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易暴发流行,曾在我国多个地方发生大流行,成为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点疾病之一。本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除腮腺肿痛外,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西医学名:流行性腮腺炎 其他名称:痄腮,流腮 所属科室:五官科 - 口腔科 发病部位:腮腺 主要症状:发热,恶心呕吐,咽炎,腮腺区肿大 主要病因:病毒感染 多发群体:儿童,青少年 传染性:有传染性 发病原因传染源本病由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所引起,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均可于2~5 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一般于发病前6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患者唾液中分离出来。在腮腺肿大前1天和腮腺肿大后3天这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于病程早期,也可从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接近。 传播途径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也增加。 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腔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繁殖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也有研究者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繁殖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颌下腺、睾丸、卵巢、胰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可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体,双侧视神经也见累及。 病理生理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临床表现①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②初期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痰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但多数患儿症状不重或不明显。 ③起病1-2 d腮腺肿胀,一般先见于一侧,1-2d后对侧肿胀。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楚,局部皮肤不红,表面灼热,有弹性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咀嚼时更明显。部分患儿有颌下腺、舌下腺肿胀。同时伴中等度发热,少数高热。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④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稍降低,分类计数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血及尿中淀粉酶增高。 ⑤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诊断鉴别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流腮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1.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 2.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的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3. 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 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4. 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鉴别诊断1.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多见于腹部外科大手术后、长期禁食及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儿童少见。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G-杆菌(包括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通常见于住院病人。其通常为单侧腮腺受累。早期症状为患侧耳下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几小时后出现肿胀,波及颊部及下领角,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并呈硬结性浸润,触疼明显。口内腮腺导管乳头显著红肿,病变早期无唾液或分泌物溢出,当腮腺内有脓肿形成时,轻挤腮腺腺体可见有脓液流出。病人常有毒血症表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一旦发生,常预示病人病情严重,如不积极治疗,后果不良。 2.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 在5岁左右最常见,单侧或双侧受累。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仅有轻度水肿,皮肤可潮红,挤压单侧或双侧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年龄越小间隔时间越短,越易复发。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并有自愈倾向。腮腺造影表现为腺体部呈斑点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核素检查摄取功能正常,排泄功能迟缓。 3. 腮腺区急性淋巴结炎 又称假性腮腺炎,是腮腺包膜下或腺实质内淋巴结的炎症。发病缓慢,病情较轻,开始为局限性肿胀,以后逐渐扩展。腮腺腺体无分泌障碍,导管口不流脓。淋巴结脓肿破坏包膜后可侵入腺体,但一般比较局限。 4. 嚼肌间隙感染 多见于青壮年,多有牙痛史,特别是下领第三磨牙冠周炎。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但腮腺分泌正常。典型的嚼肌间隙感染常以下颌角稍上为肿胀中心,不难与之区别。但在部分病人,感染咀嚼肌中部份纤维斜向后上扩散,以耳屏前区为中心肿胀,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表现相似。 5. 颌下腺炎 以慢性多见,多见于成年人。其主要发病原因为导管的阻塞和狭窄。慢性颌下腺炎病史较长,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其间可见轻重不同的急性炎症过程。 6. 下颌下间隙感染 患者有牙痛史并可查及病灶牙,下颌下区肿胀呈硬性浸润,皮肤潮红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下颌下腺导管分泌可能正常,无涎石阻塞症状。 7. 下颌下淋巴结炎 反复肿大,但与进食无关,下颌下腺分泌正常。下颌下淋巴结位置较表浅,易扪及,常有触痛。 疾病治疗1. 对腮腺肿大、疼痛较明显、全身症状(如高热)明显者,建议通过静脉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维生素C,连续3-5天,症状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抗病毒药物3-5天。通过10天左右系统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对于腮腺肿大非常严重的,另外可考虑用一些中药外敷,以促进消肿,但要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皮肤损伤。需要提醒的是,仅仅通过外敷是不可能彻底治愈流腮,甚至会留下并发症,如复发性腮腺炎等。 对那些症状较轻的,可以通过口服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VC,7-10天左右,基本可治愈。 2. 中医治疗 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拓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3. 并发症治疗 (1)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40 -60mg/日,连续3-5天,儿童酌减。并发心肌炎者给大量维生素C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 (2)睾丸炎治疗: 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激素,睾丸局部冷敷、制动等对症处理,可给予硫酸镁湿敷肿大之阴囊。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3)脑膜脑炎治疗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4)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蓖若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疾病预后流行性腮腺炎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预防1. 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1) 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 (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2. 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在幼儿人托、新生人学、新兵人伍时爆发流行。中国的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4-15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爆发占公共卫生事件的20%左右。所以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3. 预防中药验方: (1)贯众10克、板蓝根15克、干草5克、大青叶10克、银花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z次口服,连服3--5天. (2)银花15克、连翘10克、夏枯草15克、大青叶10克、干草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5天。 (3)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5天。 (4)板蓝根30克、银花15克、贯众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z次口服,连服3一5天。 4. 暴发区预防措施:在暴发地区进行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措施,应急接种可根据发病情况、接种率调查、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理。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对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 饮食注意在流腮发病期间,患者需要多饮水、适度户外晒晒太阳、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采取煮沸或曝晒等方式进行消毒,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要科学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多吃些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在急性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可以吃一些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以促进腮腺功能的恢复。 疾病护理1. 心理护理体会:儿童患腮腺炎时,要耐心做好家属的工作,讲解疾病知识及转归,消除家属的顾虑,使其给患儿正面的心理支持。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治疗技术,尽量减轻其身心痛苦,取得其信赖。 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有无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惊厥、睾丸肿大及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高热护理:腮腺炎为全身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以发热起病,体温一般在39~40℃,伴有全身不适、厌食等症状。严密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9℃以上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退热药,效果不明显者,按医嘱少量、短时间应用地塞米松。嘱患者卧床休息,出汗时及时更换被服,以防受凉。 4. 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前用淡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需做好口腔护理或多饮水。 5. 并发脑膜脑炎的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脑炎前驱症状,并做好记录;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声光刺激。伴有颅内压增高时,遵医嘱用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应避免药液渗于皮下组织,并按医嘱持续吸氧,1—2 L/rain。 6. 并发睾丸炎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一般常用棉垫及丁字带将阴囊托起,避免牵涉痛。患者疼痛剧烈时可局部间歇冷敷,但禁用冰敷,以免引起睾丸萎缩。注意观察睾丸肿大消退情况、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情况,有变化随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7. 并发胰腺炎的护理:轻度或亚临床型胰腺炎较常见。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上腹痛及压痛,血、尿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升高。一旦发现,应予禁食、输液,保证水、电解质、热量的供给,必要时可胃肠减压。腹痛缓解后从少量清淡流质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仰卧屈膝位、上腹部放置冰袋,解痉止痛。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做好记录。 8. 家庭护理:单纯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并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就诊。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临床上除腮腺炎表现外,也可伴有其他器官的炎症或同时有多器官受累。故应提高对这一多发病的观察与护理。流行腮腺炎的并发症类型虽多,但并发症出现之前各有其临床特点,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求对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并发症一旦发生,要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护理,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争取早愈。 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 1. 脑膜脑炎: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巴氏征、克氏征阳性,少数病例可有昏迷、惊厥。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加,氯化物、糖正常。 2. 睾丸炎、副睾炎: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局部有自发痛及压痛,阴囊肿胀,皮肤发红; 3. 卵巢炎:症状较轻,有腰部痰痛、下腹部触痛、月经失调等。并发胰腺炎者:发热,恶心,呕吐,上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局部可触及肿大的胰腺,有压痛和肌紧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均增高。 4. 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可与腮腺肿大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为了减少漏诊,建议对有胸闷、头晕、腹疼者,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心肌钙蛋白检查以协助诊断。 5. 耳聋:是腮腺炎病毒感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005%--4%。耳聋多为单侧感音性耳聋。有人曾从单侧性完全性耳聋患者的外淋巴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说明腮腺炎病毒感染和内耳损害之间有直接关系。有患儿以往均无语言发育障碍,流腮发病前听力正常,也未用过耳毒性药物,患流腮后,耳聋。因此说明耳聋与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虽经多种治疗,但听力均无改善,对这种并发症的严重性应引起警惕。 6. 胰腺炎:以腹疼、呕吐、上腹压疼为特点,及时检查血和尿淀粉酶,腹部B超探查协助诊断。有报道胰脂肪酶检查对胰腺炎诊断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7. 肾炎:发病率低,症状轻。并发肾炎者,早期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8. 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 专家观点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该病大多预后良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