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
释义 | 概述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属嗜血杆菌属,本属细菌因人工培养时必须加新鲜血液或血液成分方能生长,故名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是嗜血杆菌属中最常见的对人有致病性的细菌,可引起原发性化脓性感染和呼吸道继发感染。1982年由波兰细菌学家从流感患者鼻咽部首次分离出,误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1993年Smith分离出流感病毒时,才明确流感嗜血杆菌只是流感患者继发感染的一种细菌。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膜炎、女性生殖道感染、蜂窝织炎等。不仅是婴幼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亦是成人感染的病原菌之一。 病因(一)发病原因病源菌:根据不同的生化反应可分为6个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和Ⅵ。致病者多为Ⅰ、Ⅱ、Ⅲ和Ⅳ型。根据荚膜多糖抗原性不同,可将有荚膜菌分为a、b、c、d、e和f 6个血清型。b型致病力最强,其次为e和f。根据细菌外膜蛋白(OMP)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有荚膜者致病力大于无荚膜者。 流感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也可通过孕妇产道感染。新生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故2个月内发病率低,3个月至3岁儿童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此期易产生感染。 (二)发病机制本菌可引起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内毒素为重要致病因素,内毒素即可使实验动物死亡。有荚膜菌,特别b型可引起原发性感染。无荚膜菌也是病原菌,多引起继发性感染,其致病力主要来自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可继发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支气管炎的患者。感染后可产生抗荚膜特异性抗体而获得保护性免疫力。而特异的荚膜多糖可中和机体在感染过程中形成的抗体﹐抵抗体内白细胞的吞噬﹐还可能抑制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活动。 症状1.肺炎成年患者多为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患者,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甚至大叶性肺炎。半数胸膜受累,但发生脓胸者少见。80%为有荚膜的b型菌引起,但亦有部分患者为无荚膜菌引起。预后取决于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病死率可达30%以上。 2.泌尿生殖道及妇产科感染本菌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及脓肿、宫颈炎、阴道炎、尿道炎、产褥热、新生儿菌血症等。细菌多分不出血清型,生物型有Ⅰ、Ⅱ、Ⅲ、Ⅳ。Ⅰ、Ⅱ、Ⅲ多见于呼吸道感染,Ⅳ型则较独特地见于泌尿生殖道感染,故有人将分不出血清型的生物Ⅳ型菌称为泌尿生殖道型。 3.脑膜炎婴幼儿的化脓性脑膜炎60%以上由本菌引起,从50年代到80年代5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上升了6倍。过去成年人发病率低,约为1%~3%,但近年来发病率亦在上升,有报道已达20%。成年人多有原发病灶,如鼻旁窦炎、肺炎、会厌炎等,特别易发生于头部创伤或有脑脊液漏者,致病菌多为b型菌。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均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病死率成人为10%~20%。 4.会厌炎患者多为身体健康而较年轻者。发热、咽痛,由于局部严重肿胀可导致呼吸道堵塞,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5.其他化脓性感染:①阑尾炎:有人对376例手术切下阑尾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本菌占4%;②胆道感染:可引起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③蜂窝织炎:多见于小儿;④化脓性关节炎:可单一关节也可多关节受累;⑤鼻旁窦炎;⑥骨髓炎;⑦附睾炎;⑧乳突炎等。 6.继发感染常发生在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呼吸道感染后,亦常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的病原,还可使儿童在病毒感染之后继发鼻窦炎、中耳炎。 诊断应综合以下几方面的检查结果1.临床表现 流感嗜血杆菌可引起全身多部位的感染。局部感染可有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会厌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全身感染可有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骨关节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慢性呼吸道感染则应考虑到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可能。 3.实验室检查 最重要者为病原学检查。尽快进行血、尿、脓、痰及脊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同时做脓、痰、脑脊液的涂片细菌检查,用ELISA检查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用反向血凝查细菌的抗原。 2.流行病学资料 正常人鼻咽部带菌率较高(20%~40%),但血清中具有保护水平抗体者很少患病,患者以5岁以下小儿最为多见,特别是2个月至2岁的婴儿感染率最高。成年人中以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受到损伤者(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接受放射、化学、免疫抑制剂治疗和HIV感染者)亦成为本菌感染的易感者。 检查1.病原学检查(1)涂片直接检查:肺炎患者的痰,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化脓性感染病灶处脓性分泌物,均可做涂片染色检查,如发现革兰阴性短杆菌有助于诊断。 (2)细菌培养:由b型流感杆菌所致的会厌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而流感杆菌脑膜炎等感染与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等表现并无不同,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由血液、脑脊液中及局部分泌物中查到病原菌;以免疫化学方法鉴定新分离菌的荚膜肿胀反应及从上述体液、浓缩尿等标本中检查荚膜物质,这些也可作为佐证。咽培养和痰培养则不能除外为带菌所致,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考虑。既往采用的巧克力培养基尚不够敏感,国内邓光贵等报道用改良的GCYSB培养基,对本菌的检出率比巧克力培养基高,分别为43.1%和12.9%。可用玻片凝集试验和荚膜膨胀试验确定细菌的型别。 (3)对流免疫电泳(CIE):合肥市1990~1992年对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和CIE检测Hib抗原发现,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3%(8/60),CIE阳性率为90%(54/60);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率5.0%(3/60),b型流感嗜血杆菌CIE检测阳性率51.7%(31/60)[21]。 (4)细菌核酸检查:已有人在试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查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够稳定,仍在研究中。 (5)免疫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用反向血凝试验检测细菌抗原,比细菌培养更快获得结果。 (6)其他检查:依据患者感染部位可选择进行X线拍片、CT等检查以协助诊断。 肺炎者X线表现与肺炎球菌肺炎相似。 2.血象血白细胞轻症者可在正常范围,重症者则可增高达10×109/L以上,中性可占80%以上。 3.脑脊液检查与其他化脓菌引起者相似,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减少,白细胞增多达1000×106/L以上,多核细胞占多数。 治疗抗生素不能降低b型流感杆菌的带菌率,对病人密切接触者可采取化学药物预防,口服利福平可清除带菌。传染源的管理方面,应彻底治愈患者,使其病原菌确切阴转,但对广大鼻咽部带菌者则难以管理。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亦缺少效果肯定的有效办法。故本病的预防主要措施为实施主动免疫的疫苗接种。18个月以上的儿童在注射流感杆菌荚膜多糖疫苗1年内90%可得到保护作用。提倡用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于婴儿2、4和6个月时分3次注射。最初用单纯b型菌的荚膜聚核糖磷酸盐(PRP)做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后试用了多种结合疫苗,即PRP与白喉类毒素,或破伤风类毒素,或百日咳、脑膜炎奈瑟菌B群的外膜蛋白等组成结合疫苗,明显地提高了免疫效果,保护率提高到80%~90%。Granoff等给新生儿先注射白喉和破伤风疫苗后,再接种PRP与破伤风的结合疫苗,获得的抗体比单用结合疫苗者高2~3倍。Englund等给妊娠第三期孕妇接种:PRP与白喉类毒素结合疫苗,分娩时血中抗体为171µg/L,对照组为1.2µg/L,脐带血中分别为29.3µg/L和0.29µg/L。这种免疫方法,既有利于孕产妇,也可保护新生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