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涓子鬼遗方 |
释义 |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称《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成书背景及内容本书主要是介绍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知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此外,由于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南北分裂时期,战乱频多,故本书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版本流传及学术价值本书共十卷。晋末·刘涓子撰,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五卷本,流传较广,系南齐·龚庆宣重新整理而成者。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犹存。其卷一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二述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法;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疒^查)、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两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刘涓子鬼遗方》的佚文。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一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附录:《刘娟子鬼遗方》序昔刘涓子,晋末于丹阳郊外照射,忽见一物,高二丈许,射而中之,如雷电,声若风雨。其夜不敢前追,诘旦,率门徒子弟数人,寻踪至山下,见一小儿提罐,问何往?为我主被刘涓子所射,取水洗疮。而问小儿曰:主人是谁人?云:黄父鬼。仍将小儿相随,还来至门,闻捣药之声。比及遥见三人,一人开书,一人捣药,一人卧尔。乃齐唱叫突,三人并走,遗一卷《痈疽方》并药一臼。时从宋武北征,有被疮者,以药涂之即愈。论者云:圣人所作,天必助之,以此天授武王也。于是用方为治,千无一失。姊适余从叔祖涓子寄姊书,具叙此事,并方一卷。方是丹阳白薄纸本泻,今手迹尚存。从家世能为治方,我而不传。其孙道庆与余邻居,情款异常,临终见语:家有神方,儿子幼稚,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寻卷诊候,兼辨药性,欲以相传嘱。余既好方术,受而不辞。自得此方,于今五载,所治皆愈,可谓天下神验。刘氏昔寄龚方,故草泻多无次第。今辄定其前后,蔟类相从,为此一部,流布乡曲,有识之士,幸以自防。 齐永元元年太岁己卯五月五日龚庆宣撰。 道庆曰:王祖母刘氏有此鬼方一部,道庆祖考相承,谨按处治,万无一失。舅祖涓子兄弟自泻,泻称云无纸,而用丹阳录。永和十九年,资财不薄,岂复无纸,是以此别之耳(案:永和只十二年,且去宋武甚远,疑元嘉之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