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庶凝
释义

刘庶凝

一、生平简介

刘庶凝,1930年3月16日生,原籍四川涪陵,童年在旧式家庭里度过,他的父亲是画荷花和山水的隐士,祖父则是前清科举出身。他早年就读于重庆复旦大学,接触到新的思潮,引起对写作的兴趣。他串演过曹禺的《雷雨》里面的周冲,他把自己比作巴金的《家》中的觉慧。 抗日战争时,他参加了前往印度的远征军,后入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国文;但他很快便厌倦了那刻板的大学生活,不顾家庭的反对踏上了海船。在那风雨飘摇的小岛台湾教了几年初中的国文,又只身远渡重洋去到旧金山,在美国各大都市里,他当过报贩,洗过盘碗,推过炭车,做过司机和看门人,他这样挣扎了十几年,半工半读,得到几个学位,在几所大学里担任过教职,发表过几百首诗。现任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分校英语系的副教授,他曾获得1982年美国政府颁发的全国性的文艺创作的最高奖励金。 刘庶凝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夫人游小玲在写作上给他不少宝贵的意见。他们教养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刘庶凝的兄弟姊妹6人现居四川,都在文教方面工作 。

二、作品精选——《还乡梦》自序

《还乡梦》自序

假如没有祖父替我讲解“北溟有鱼其名为鲲……”,我不会在儿时便引起对海洋的幻想;假如没有复旦中学两位友人刘家树和李忠禄的鼓励,没有我们合办的壁报“五布河的一叶”,我不会燃起写作的愿望,不会走进30年代的“画梦录”,不会看见那旧社会废墟上的“火把”,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的“旷野的呼声”。

1948年初,我重读黎烈文先生译的“冰岛渔夫”,突然有了乘桴浮于海的狂想;抵达台湾后,在写作上常得黎先生的指导,当我彷徨于纽约的街头时,他又来信勉励,劝我改用英语写作。60年代台湾的大学教授的待遇微薄,黎先生身兼数职,对译著仍不遗余力,因过劳于1972年病逝台北,先生如知祖国的新世界出版社为我印书,当引以为慰,含笑九泉。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20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无奈当时“四人帮”指鹿为马,焚书坑儒,九亿神州惨遭浩劫。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依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埔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第二次回国是1980年的夏天,“四人帮”的乌烟瘴气已一扫而尽,全国人心振奋,寄厚望于“四化”的伟大建设。当我在成渝两地义务教学时,由于老友李忠禄的推荐,《诗刊》《红岩》《星星》《人民日报》《重庆日报》,都刊登了我的诗篇,多次承蒙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和重庆市文联热情招待,使我有幸认识了许多爱国爱党的作家和编辑……这些愉快的的经历使我永难忘记。

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和弟妹长姊们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阴,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