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璈 |
释义 | 引言清光绪十四年(1888)5月17日,台州大地乌云低垂,高山肃立,哀思象涌来的浪潮拍击着人们的心头。台属六邑(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宁海)士绅聚集府城临海东湖,举行公祭前知府刘璈仪式,各界所送祭文哀挽甚多。其中以著名经史学家、教育家、黄岩举人王棻挽联最具代表性:“有利必兴,有害必除,灵越山川齐整顿;无恶不惩,无善不显,明湖烟水永讴思。”进而他在《前台州知府刘公祠堂记》写道:“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治绩以谭襄敏公(按抗倭名将谭纶)为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刘公治绩为最。”刘璈究竟以何功绩独领240年风骚呢?若问现今的本地人,几乎一脸茫然,毕竟是150年前的人事啊。即使喻长霖编纂的《台州府志》亦语焉不详。我感于乡贤方孝孺先生之言:“前人之弗传,后死者之责也。”略述刘知府其人其事,希冀对今人有所俾益。 个人简介成长经历刘璈,字兰洲,湖南岳阳人。少年时颇好经世之学,这是湘湖地区的良好传统,也是湖南人在近代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军湘鄂时,秀才出身的他,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在家乡倡办团练,处处抵抗,颇有斩获,得湖南巡抚骆秉章(按后任四川总督,歼石达开于大渡河)赏识,遂保荐县丞衔,自此踏上仕途。咸丰十年(1860),左宗棠奏调浙江巡抚,刘璈自领一军先后参加了遂安、常山、衢县、余杭、安吉、孝丰等十余县城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他朴勇善战,治军严明,屡战屡捷。同治三年(1864)六月,与杨昌睿(按后继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一起在金华孝丰、章村一带,夹击侍王李世贤之部,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此浙境全平。刘璈风光无限,赏戴花翎,保道员衔,实授署台州知府。左宗棠对他信任有加,曾上疏称:“共事多年,信心有素,于整军治民之事,必能补其缺漏,仰答恩知者也。” 太平天国后太平天国兴起时,清朝的八旗,绿营等正规军早已腐朽不堪,台州六邑士绅依靠地方团练自保自救收复故乡,有“忠义之乡”之誉。然这些地方团练良莠不齐,更有甚者一部分已蜕变为土匪强盗了,他们为害一方,怨声载道,地方官府却无力制裁。刘璈下车伊始,即奉行乱世用重典策略,先暗中按籍排查,摸清匪徒行踪,然后突然在半夜亲率兵士,口衔铜钱,直捣匪巢,一网打尽,一时剧匪如徐大度、何寿凤、王克和、邱才青等均被消灭。后来,他与黄岩知县孙熹密谋,一举将奇田(按黄岩西部)匪徒数百人合围歼灭,肃清了台州土寇。之于旧传“可怜台州六邑血,染得鳌(音璈)头一点红”之说,纯属反对派讥讽之语,但也表明了刘知府与土匪的拼命精神,正如民国《台州府志》卷九十八本传所论的:“璈精明能干,勇于任事,虽间用权术,近于武健,然台当米糜烂之后,其再造之功为不可没。”另外,他修葺郡城,加厚加高府城,开浚东湖,城内置演武厅、大小校场、火药军械等局,建议督抚将黄岩总兵移驻海门,加强了台州海防,并派游击守备据势驻守,一时台州武备肃然。 个人成就总括刘璈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功绩,是大兴文教。当时台州兵燹之后,百废待兴,而立政之体,首重文教。他说:“欲图长治之策,则隆学校,兴礼让其要也。溯查卑郡自唐郑司户虔立教以来,宋朱文公行部于台,建里社设乡校……其间门庭邹鲁,雅颂同声……卑府缅想书冠,追维刑措,清源正本,教在所先。”自同治六年(1867)起,他在文教方面的几大措施有: 其一,建书院在府城临海,他筹款修复府学,县学,设立校士馆,修复正学、东湖二书院,又于北固山麓创建广文书院(按后扩建为三台书院,为台州中学前身);督促临海县新建了东山书院(海门)、印山书院(海门)、旦华书院(杜桥)、尊儒书院(小芝)、椒江书院(葭),重建了鹤峤书院(桃渚),扩建南屏书院(涌泉),增拨宾贤书院(大汾)经费。在黄岩,修复其学宫,新建原道书院(院桥),金清书院(金清)、南渠书院(宁溪)、灵石书院(头陀)、西华书院(乌岩),修建了樊川书院(城南)、九峰书院(城东),改萃华书院为清献书院(城内)、东山书院为东瓯书院(洪家);重修祀贤书院(洪家)。在太平县(按今温岭市)新建了凤山书院(横涧)、翼文书院(箬横)、登云书院(高浦);重建云阳书院(凤城),扩建骊山书院(江洋)和宗文书院(横峰),整顿了鹤鸣书院(城内),增拨了东屿书院(温峤)和龙山书院(新河)的经费。在宁海,新建了拱台书院(梁皇)、庄士讲舍(大畈洋)、亭山书院(亭旁)、龙山书院(海游)、逊志书院(孔溪墈);在天台,新建了文明书院(城内)。在仙居,修复县学,增拨安洲书院经费,据统计,刘知府在任9年,督促各县新、重建、扩建或整顿的书院共32所。迨至清末,台州共有书院144所,占当时浙江省11个府书院总数的14%。 其二,设义塾刘璈为使贫寒子弟能入学读书,广设义塾达百余所,遍及台州。仅临海城关就有东城、南城、中城、西城、北城和中津等6所义塾;临海乡村较著名的有:小芝、仓山、栖凤、芙蓉、桃渚、务实、启蒙、留贤等义塾。为保证教学效果,还定期派人巡回督导,奖勉优秀学子。他自己也常徒步乘夜巡视各书院。正如他在《台学源流》一书识语所说:“余守台七年,吏事外,日以兴文教为已责,日取士之能文者校其艺,而奖掖之;前两科获隽二十余人,心窃慰焉。” 其三,筹足办学经费台州土地贫瘠,向来不重商贾,战乱之后,财政尤其匮乏。为彻底解决书院、义塾的后顾之忧,同治七年(1968),刘璈拟定章程,抽海门盐捐为书院和公车经费之用,约每年3000串铜钱,分六成派拨:以四成拨充郡城书院和六邑义塾经费;一成拨充生员乡试川资;一成拨作举人文闱会试川资。同时发布告示,申 饬各县将寺庙道观废产充公,分拨于各书院和义塾。设立培元局,为教育等一切公益事业机构,划拨府城东南两乡20里范围内田租给培元局,多方筹措,共累计储款20余万钱,规定专款专用,地方官员一律不得挪作他用。另外。他拨出专款在北京城购置台州会馆,方便台州籍考生和在外人士寄宿。自清顺治台州发生“两庠退学案”以来,仅临海乡科绝榜43年,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临海县进士绝榜102年,一时读书士子殆尽。而通过刘知府同治年间对文教事业的修举废坠,终于在光绪朝结出硕果,台州竟有17人中进士(其中临海县8人),而在整个清代全地区仅中进士38人,光绪年间占了近一半。事实有力说明了刘知府的大兴文教政绩是有目共睹的。民国《台州府志》也赞道:“由是台之文教乃大振。” 最后结束同治十一年(1872)9月,刘璈迄归侍父,奉旨以道员开缺,加二品顶戴卸任。临行前,台州士绅依依不舍,特地为他树立去思碑,于府学宫建生祠,纪念他的《临海义学碑记》现移存郑广文纪念馆。光绪初年,他署甘肃兰州道员,六年(1880),在左宗棠麾下驻防张家口,次年入京朝觐光绪帝,授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他的长处在治事,短处在做人。在台湾任上,他兴学校,招开垦,理冤狱,整顿盐、茶和煤矿、税务行业,颇有政声。光绪十年(1884),法国入侵台湾,刘璈积极备战,坚守阵地。基隆沦陷后,全台震动,他言词急切为当权者所忌,终被罗织罪名,弹劾入狱。中法议和后被遣戍黑龙江。光绪十二年(1886)7月抵达戍所,12月随即病死。噩耗传来,台州士绅非常痛惜。当我们漫步在台州医院正门前的劳动路时,不要忘了自北向南曾有多个路名,如横街下、狮子桥、三台坊巷口、县西街、五道庙、元帝庙、马殿前。在民国则已全部称为刘璈街,就是后人为了纪念有清240余年守台治绩最著的知府刘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