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昉 |
释义 | 刘昉是人名,在隋朝为官员,博陵望都(属今河北)人也。父孟良,大司农。从魏武入关,周太祖以为东梁州刺史。宋代也有官吏名刘昉,字方明,后改名刘旦,宋代海阳县东津(今属湘桥区)人。生年不详,卒于1150年。 1.隋朝官员刘昉,昉性轻狡,有奸数。周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方及之仪俱入卧内,属以后事。帝喑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负荷。 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天下,遂与郑译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 及高祖为承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弟汉王赞居禁中,每与高祖同帐而坐。昉饰美妓进于赞,赞甚悦之。昉因说赞曰:“大王先帝之弟,时望所归。孺子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王且归第。待事宁之后,入为天子,此万全之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闻昉之说,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将军,封黄国公,与沛国公郑译皆为心膂。前后赏赐巨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称为黄、沛。时人为之语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昉自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 于时尉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将不一。高祖欲遣昉、译一人往监军,因谓之曰:“须得心膂以统大军,公等两人,谁当行者?”昉自言未尝为将,译又以母老为请,高祖不怪。而高颎请行,遂遣之。由是恩礼渐薄。又王谦、司马消难相继而反,高祖忧之,忘寝与食。昉逸游纵酒,不以职司为意,相府事物,多所遗落。高祖深衔之,以高颎代为司马。是后益见疏忌。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后遇京师饥,上令禁酒,昉使妾赁屋,当垆沽酒。治书侍御史梁毗劾奏昉曰:“臣闻处贵则戒之以奢,持满则守之以约。昉既位列群公,秩高庶尹,縻爵稍久,厚禄已淹,正当戒满归盈,鉴斯止足,何乃规曲蘖之润,竞锥刀之末,身昵酒徒,家为逋薮?若不纠绳,何以肃厉!”有诏不治。昉郁郁不得志。时柱国梁士彦、宇文忻俱失职忿望,昉并与之交,数相来往。士彦妻有美色,昉因与私通,士彦不之知也,情好 弥协,遂相与谋反,许推士彦为帝。后事泄,上穷治之。昉自知不免,默无所对。 下诏诛之,曰: 朕君临四海,慈爱为心。加以起自布衣,入升皇极,公卿之内,非亲则友,位虽差等,情皆旧人。护短全长,恒思覆育,每殷勤戒约,言无不尽。天之历数,定于杳冥,岂虑苞藏之心,能为国家之害?欲使其长守富贵,不触刑书故也。上柱国、郕国公梁士彦,上柱国、巳国公宇文忻,柱国、舒国公刘昉等,朕受命之初,并展勤力,酬勋报效,荣高禄重。待之既厚,爱之实隆,朝夕宴言,备知朕意。但心如溪壑,志等豺狼,不荷朝恩,忽谋逆乱。士彦爰始幼来,恒自诬罔,称有相者,云其应箓,年过六十,必据九五。初平尉迥,暂临相州,已有反心,彰于行路。朕即遣人代之,不声其罪。入京之后,逆意转深。忻、昉之徒,言相扶助。士彦许率僮仆,克期不远,欲于蒲州起事,即断河桥,捉黎阳之关,塞河阳之路,劫调布以为牟甲,募盗贼而为战士,就食之人,亦云易集。轻忽朝廷,嗤笑官人,自谓一朝奋发,无人当者。其第二子刚,每常苦谏,第三子叔谐,固深劝奖。朕既闻知,犹 恐枉滥,乃授晋部之任,欲验蒲州之情。士彦得以欣然,云是天赞,忻及昉等,皆贺时来。忻往定邺城,自矜不已,位极人臣,犹恨赏薄。云我欲反,何虑不成。怒色忿言,所在流布。朕深念其功,不计其礼,任以武侯,授以领军,寄之爪牙,委之心腹。忻密为异计,树党宫闱,多奏亲友,入参宿卫。朕推心待物,言刻依许。 为而弗止,心迹渐彰,仍解禁兵,令其改悔。而志规不逞,愈结于怀,乃与士彦情意偏厚,要请神明,誓不负约。俱营贼逆,逢则交谋,委彦河东,自许关右,蒲津之事,即望从征,两军结东西之旅,一举合连横之势,然后北破晋阳,还图宗社。 昉入佐相府,便为非法,三度事发,二度其妇自论。常云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刘氏应王,为万日天子。朕训之导之,示其利害,每加宽宥,望其修改。口请自新,志存如旧,亦与士彦情好深重,逆节奸心,尽探肝鬲。尝共士彦论太白所犯,问东井之间,思秦地之乱,访轩辕之里,愿宫掖之灾。唯待蒲坂事兴,欲在关内应接。残贼之策,千端万绪。惟忻及昉,名位并高,宁肯北面曲躬,臣于士彦,乃是各怀不逊,图成乱阶,一得扰攘之基,方逞吞并之事。人之奸诈,一至于此!虽国有常刑,罪在不赦,朕载思草创,咸著厥诚,情用愍然,未忍极法。士彦、忻、昉,身为谋首,叔谐赞成父意,义实难容,并已处尽。士彦、忻、昉兄弟 叔侄,特恕其命,有官者除名。士彦小男女、忻母妻女及小男并放。士彦、叔谐妻妾及资财田宅,忻、昉妻妾及资财田宅,悉没官。士彦、昉儿年十五以上远配。上仪同薛摩儿,是士彦交旧,上柱国府户曹参军事裴石达,是士彦府僚,反状逆心,巨细皆委。薛摩儿闻语,仍相应和,俱不申陈,宜从大辟。问即承引,颇是恕心,可除名免死。朕握图当箓,六载于斯,政事徒勤,淳化未洽,兴言轸念,良深叹愤! 临刑,至朝堂,宇文忻见高颎,向之叩头求哀。昉勃然谓忻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于是伏诛,籍没其家。后数日,上素服临射殿,尽取昉敢、忻、士彦三家资物置于前,令百僚射取之,以为鉴诫云。 2.宋朝官员宋代官吏,知医。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历任礼部员外郎、太常寺少卿、夔州(今四川奉节)知州、荆湖转远副使、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等官职,还被授予龙图阁学士,世人因此称之为刘龙图,知潭州。因见小儿疾苦甚深,而世又无儿科全书以救济之。因录取前贤关于儿科之论述,命干办公事王历及乡贡进士王湜共同编集,汇成巨帙,名《幼幼新书》,凡四十卷,因病其最后二卷由门生李庚代其作序。此书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具有一定文献学价值,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 刘昉爱国爱民,品格高尚。高宗绍兴初年,他任太常寺少卿时,积极支持爱国名相赵鼎的抗金主张,并建议巩固河南,以利北上抗击金敌。后来,当高宗和秦桧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父子并与金国媾和时,他愤然上书斥责秦桧的投降罪行,遭到“弹劾”而被罢黜回乡。其后,他被重新起用为四川、湖南地方官吏,在他官辖的地方注意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重视整修文物古迹,受到民众赞扬。 刘龙图传说 戏林鉴成 刘昉虽说做了龙图阁学士,但是每次回意溪看望母亲,都是独自骑着一匹马,夜间悄悄进家门。而知府林鉴成,每次出巡,总是八人大轿,前呼后拥,十分威风。 有一回,刘龙图的母亲把林鉴成欺压潮州百姓,和坡潮州风水的事告诉儿子,要他出面教训这个府官,刘龙图说:“何须儿出面呢!”接着就叫母亲一个收拾林鉴成的办法。 不久,林鉴成来东津,刘母就搬了一把交椅放在大路口,上面放着儿子的袍帽,地上放着靴子。林鉴成坐在轿里,老远就看见前面堂堂正正摆着一套朝廷一品官员的袍服,自知惹上麻烦了,只好惶惶恐恐地跪在地上,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正是暑天,烈日当空,晒得他浑身大汗,又不见有人叫他站起来,只好咬着牙跪下去,那细随从下属,见上司一动也不敢动,也只好跟着跪下去。 恰巧这时有二只狗在追逐厮咬,把交椅和袍帽撞翻在地,林鉴成这才急忙从地上爬起来,夹着尾巴悄悄溜回城里。 骑竹马 传说仙人送给刘龙图一匹宝马,能日行万里。其实这宝马只不过是一截竹竿,出门时只要把这一节竹夹在跨下,竹竿就变成宝马,腾空而飞,不用一刻时辰,就可以从京城到达家乡。他晚间骑竹马与夫人团聚;早上又骑竹马上朝。连年都是如此。 开头,他母亲不知有这回事,明明儿子在朝为官,为什么每夜经常听到媳妇房里,有男人说话声音,媳妇难道与人有私?有一夜终于忍耐不住下,便敲门而入,见是自己儿子在房,又惊又喜,就问他怎么能夜夜回家,儿子把竹马一事向母亲如实说了。母亲好奇就把竹竿拿到房外天井一骑。据说女人有晦气,宝马被她这一污秽,玲性就大大消失了。 隔天,刘龙图再骑这竹马上京时,竹马飞得特别慢,日报已将午,还走不上一半路程,他心中非常焦急。好在马鞭还不会失灵,他自爱扬马鞭时,把鞭指向太阳,叫太阳永远挂在远处不动。当他慢吞吞感到皇宫时,日还未午,皇帝和朝臣还未退班。过了一会,他把马鞭向太阳指去,太阳就滚下去了。 宝马的由来 刘龙图的父亲曾买到一匹良马。他非常喜欢它。经常为它洗洁,修蹄。有一次在修蹄时,一时不慎,用力太大,刀伤马足,流血不止,感染成病,医治不愈而死。死后葬在桃坑鬼仔山上,后来,父亲逝世了,也葬在桃坑附近。 刘龙图从京城奔丧回乡为父亲孝,并在桃坑父亲幕地旁边,建一小屋,日夜在此居住,他看见那死马坟上,长出一株绿竹,当地人叫它做“马鬼竹”。 在一个深夜里,“马鬼竹”化成鬼怪,把魔掌升进小屋里的窗里,还把魔掌慢慢变大,戏弄灯下读书的刘龙图。刘龙图并不恐慌,在魔掌手心写上“龙图”两个红字。龙能克鬼,鬼手无法变小缩出窗外,鬼只好对刘龙图说实话,说它就是从前那匹马,因得了仙法,有了玲性,还请刘龙图明天到它坟上砍下一段绿竹,那竹就能变成宝马,受他驱使。 刘龙图擦掉了鬼怪掌心的字,鬼怪抽出手就走了。事后他照“马鬼竹”说的话去做,那“马竹鬼”就真的变成“竹神马”了。 保镖镖出东山岛 刘昉官只龙图阁学士,有在潭州除妖有功,皇帝特赐给一枝宝镖命他回家乡匾地说保镖射到哪里的土地就归他所有,算是皇帝给他的封地。 刘龙图回到潮州后,一日,他站在笔架山上手握保镖镖不出手,心想:我刘昉若用保镖占夺民田,于心何忍?忽然,他望见山前面的东湖,湖面很宽,连着韩江,韩江不远处就是大海,所以把保镖丢下湖去。 保镖落湖,就象生龙一样飞快游出东湖,进入韩江,又从韩江出海,一直游到东海,谁料碰到宝石,顿时天崩地裂,电光四射,那宝石迅速变大,成了一块陆地,这就是福建省的东山岛。 天龙伏妖 刘昉任龙图阁学士,被称为刘龙图之后,还曾任湖南安抚使,兼主潭州(长沙)知事。当时潭州有一群妖魔,白天潜在深潭里,夜间出来作祟,吃人吞畜,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刘龙图得知此事后,随即征集一批民工,日夜踏水车抽潭水,但潭水很深,总是抽不干,刘龙图想请神明帮助,斋戒三日,向神灵进香许愿,祈求点化。有一夜,梦见一仙翁对他说:“除非天龙卷水,不能降伏潭妖。”他醒来后,叹息道:何处去请得天龙来卷水?但细加思索,顿时来了心窍。他想:我是天子封的龙图阁学生,不是可以取其中的“天”和“龙”两字,当作“天龙”的替身吗?不如亲自去试试一番。 于是,隔天一早,他就亲自登车架,踏车抽水,民工们都欢呼着说:“龙图阁学士大人亲来水车擒妖,一定能取胜呀!”这一来,人心大快,士气大振,潭水果然不久就被抽干了,群魔无法隐匿,束手就擒,都被砍尽杀绝。从此,潭州就风平浪静,再无妖魔为患了。 仲尼逢子路 宋朝时候,潮州有个秀才,一天到城东踏春郊游,走在一条田间小路上,有一挑泥老汉,迎面而来,秀才硬要老汉退让,老汉便说:“你若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我便让你过去。”秀才大笑,以为乡村野老,有何文墨,便答应了他老汗指着自己的担子说:请来重泥逢子路。 这到把秀才难到了。因为这句上联,语带双关,既是指老汉自己挑泥遇到秀才来挡路,有是说孔子(仲尼)遇到他的学生子路。这么怎么能对上呢?于是,秀才只好脱鞋下田,让老汉走过。 秀才走上田野大路之后,看见几个农民在田里堵好漏洞,回头相视而笑,顿时开了窍,便对老汉呼喊着说:“老伯,我可有对了!”老汉问秀才对什么?秀才说:送别孔丘笑颜回 老汉称赞说:“妙对,妙对!” 以后秀才打听到那个挑泥老汉,原来是告老归天的宰相刘龙图,他是挑泥去种花的 刘昉主编《幼幼新书》,集北宋以前儿科医学之大成,保存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儿科医学文献资料,搜集了为数众多的民间儿科验方,使此书一向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对儿科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