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夏花儿 |
释义 | 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 渊源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 派别“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范围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特点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 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总之,洮泯花儿格式多样、结构自由、演唱灵活,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共和国成立后,“花儿”被赋予新的内容,山间、地头、工地到处传唱,不仅搬上了舞台,还唱到了北京。 “花儿”内容非常丰富。有传统的、经千锤百炼而留下的歌词,也有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即兴之作。唱花儿,俗称漫少年。民谚云:“陕西的乱弹,河州的少年”。河州是临夏的古称,临夏是花儿的发源地和故乡,临夏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以地区来分还有:北乡花儿、南乡花儿、东乡花儿、西乡花儿。其结构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多为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花儿”的音乐曲调与歌词结合紧凑,由上下对称乐句构成。曲调随歌词而变,“花儿”演唱用临夏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歌词的曲调起伏、强弱变化很大,还常加滑音、倚音、连音、颤音、装饰音等,具有高亢、悠长、清脆、热情奔放的特色,临夏境内流行的“花儿”,由于民族语言不同,风情习俗差异,演唱习惯变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 临夏花儿特色(一)河州花儿河州花儿以松鸣岩花儿为代表。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结构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前两段字组相等。长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唱词语言、格律、声韵、音节要求严格。韵脚是河州花儿的灵魂,逻辑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河州花儿的“长令”拖腔长、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辽阔之特点;“短令”拖腔短,节奏明快,刚健激越。“憨敦敦”、“金点花开”、“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衬句,旋律进行变化多样。河州花儿流传着上百个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绍明、韩应贤、马永华等去北京参加过民族演唱。 (二)莲花山花儿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甘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属洮岷花儿北路派,流行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广河县,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基本格律为每首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每句七字。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节》,还有如叙述莲花山风光景物类等。整花有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世代口头相传。“散花”就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这一类无固定歌词,全靠歌手当场编唱。莲花山花儿只有一个曲令,即莲花山令。演唱时由于歌手的创造,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莲花山花儿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编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听起来自然、和谐,分不出男女。歌手丁汝兰等曾去北京参加民族演唱。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有“莲花山令一”、“莲花山令二”。 (三)、花儿会花儿会是歌手们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临夏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场有20多处。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此外,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临夏县大庙山、和政县寺沟峡等处的花儿会,亦具有一定规模。 1、松鸣岩花儿会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有称须弥岩,是河州花儿演唱的传统会场。相传很早以前,有位猎人进行打猎,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戏水唱歌。猎人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树林中学唱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竟唱出了声。姑娘发现有人偷听,急忙转身向山上跑去,猎人也紧紧跟上,转来转去再也没有看见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声在山间回荡。后来,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聚居在松鸣岩下,纪念传说中留给人间优美歌声的仙女。游山唱花儿或祈祷禳灾,求神许愿,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自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一度的唱山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每逢会期,康乐、临夏、广河、和政、东乡、临洮、卓尼等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帐篷遍布,各类摊贩连绵山间。 松鸣岩花儿会以演唱河州花儿为主,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兴创造等。其独特之处是:有些歌手演唱有乐器。器乐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板胡、二胡等,为花儿演唱增添色彩。 2、莲花山花儿会相传,远古年间,冶木峡深邃莫测,有条黑蟒,神出鬼没,残害生灵。属龙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昆仑山金花娘娘驾云起程,带上千年修炼的一朵莲花前去赴宴,途经冶木峡,只见烟雾滚滚,黑气冲天,阻住云路。接着一条黑蟒张牙舞爪,仗剑向她刺来,金花娘娘轻抖莲花,生出万道霞光,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峡畔,将黑蟒压在山下。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庶民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玉皇阁、紫霄宫、娘娘殿相继竣工,庙宇落成庆贺时,一阵悠扬嘹亮的歌声从天际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女撑着花伞,轻摇彩扇,足登莲花,口唱花儿,翩翩起舞。人们被这美妙的歌声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来,莲花山顷刻成了花儿的海洋。“六月莲花艳阳天,遥望山势如雪莲;仙女传歌留妙音,花儿绵绵万古传”。就这样,莲花山花儿会便代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演唱花儿。以演唱“莲花山令”对歌为主,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莲花山花儿会恰似一部优美的乐章,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即为开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对歌,即为高潮;初五从莲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沟门,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即为尾声。其中以拦路最为别致而风趣。莲花山盛产马莲,当地群众用马莲拧成绳子,拦堵朝山歌友,进行答问对唱,直到拦路者满意方可放行。山会期间几乎每个路口设卡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堪称一绝。 花儿是山间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间,淌向了大川大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