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武县
释义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属郴州市,南岭山脉东段北麓,北纬25°~25°35′,东经112°20′~112°47′。 是湘南置县历史最悠久县之一。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北界桂阳,东连北湖、宜章,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西靠蓝山,西北毗嘉禾,南距广州市300余公里,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南大门,通往广东沿海的咽喉要地。县域面积1392平方公里,辖5镇17个乡,总人口31万。

中文名称:临武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湖南省郴州市

下辖地区:城关镇、金江镇、香花岭镇

政府驻地:城关镇

电话区号:0735

邮政区码:424300

地理位置:湖南省南部

面积:1392平方公里

人口:31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湘L

基本概况

简介

临武古属楚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县,是郴州最早建县的三县之一。故有“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之说。2009年,全县总面积1375.2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人。

地理位置

“山势遥连郴岭秀,乡音半带广韶言。”临武位居湖南省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东段北麓。东部和东南部与宜章县为邻,南部与广东省连州市接壤,西南部与蓝山县相靠,西北部与嘉禾县毗连,北部与桂阳县交界,东北部与北湖区相接。古为中原南下越地的必经之路,今是湖南省改革开放的南大门。

气候特征

临武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具有春暖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7.9℃,平均降雨量1437.9毫米。

自然资源

临武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矿物有9类32种,其中锡储量居全国第四位、全省第一位,铷储量居全省第二位,钨、铅、锌、钽、铌等储量均处于全省前五位,且为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故有“小有色之乡”、“煤炭之乡”的美称。

农业特产

临武农产品特色鲜明。临武是全国八大名鸭——临武鸭的特产地,舜华牌临武鸭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舜华”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临武蜜柚、大冲辣椒、香芋、红心桃、乌梅等农产品均为临武叫得响的地方品牌。

交通运输

临武通信发达、交通便利。固定电话网络连接各乡村,无线信号覆盖全境。省道S214线、S324线纵横贯穿全境,临连公路的修通实现了临武与广东公路的对接,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坪梅铁路深入境内。正在修建的衡武高速公路,更将使临武融入长株潭和珠江三角洲“三小时经济圈”。

文化名胜

临武文化底蕴深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韩愈,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明代大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曾驻足于此,留下了不朽篇章或人文墨宝。秀岩风月园、金仙寨旅游区、石门龙洞等名胜景观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经济建设

多年来,临武县委、县政府锐意改革、团结奋进,不断调优调强经济结构,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临武鸭、优质水果、商品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和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煤炭、汽车修配、农产品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产业格局。

自然地理

地形地势

临武县境最低点位于武水河出境处(县水泥厂对面的五塘冲河床),海拔203米;县城平均海拔276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以东山、西山、桃竹山为骨架,如箕状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各占59.43%、29.27%、9.51%。

临武县境内有通天庙和桐柏两座山脉。

通天庙

通天庙位于临武县香花岭镇,海拔1594m,方圆约100km2,据《清一统志》载:“桂岭在临武县北13km,高八百余丈,山势雄伟,盘绕县境。”香花岭以雄伟独著一方,山顶的庙宇尚存,极目远眺,确令人心旷神怡。山产香花石,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被誉为“国宝”,其样品陈列在北京国家地质博物馆。

桐柏山

桐柏山即西山,位于临武县西南部西山林场文昌坪,是县内湘水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主峰天头岭,海拔1712m,是县内最高峰,山以雄、险、幽著称,春犹积雪。“西山霁雪”是临武八景之一,现山上建有五级水电站,开凿千米隧道,将建大型蓄水池。

河流水文

临武县溪河依西山、东山走向,南部之武水,由西向东流,属珠江水系;北部之猴子江、无利河,由南向北流,属湘江水系。

武水系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一级支流,发源于临武县的三峰岭,经宜章县的罗家渡流入广东省,郴州市集雨面积3365.7平方公里,干流长147公里,平均比降1.49‰。其中:南花溪(乐水河),系北江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宜章县杨子坑,于广东省水口汇入武水,流域面积1223平方公里,干流长11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3.28‰,控制市宜章县集雨面积1026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临武县境地处中低纬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7.9°C;年降雨量在1022.3至1917.4毫米之间,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421.8毫米。

矿藏资源

临武境内矿藏资源丰富,被誉为“小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已探明储量9类50多种,还有煤炭、石墨、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12处,煤炭储量大,品质好,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工业以采掘业为主。钨、锡精矿出口国外,龙须草席在1954年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被誉为“独特的工艺品”。

历史沿革

临武古属楚地,战国时期设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县,《水经注》记载:县侧武溪东,因曰临武县。史志记载:“楚南部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改名大武。东汉建武元年(25),复称临武。隋开皇九年(589),南平(今蓝山县)并入临武。唐咸亨二年(671),南平从临武析出。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更名隆武。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临武。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临武并入桂阳监,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复置临武县。明崇祯十二年(1639),划临武及桂阳各一部分,新设嘉禾县。

1949年12月1日,临武解放,属郴县专署。

1952年11月,撤郴县专署,设湘南行政公署,临武属湘南行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撤销,临武复归郴县专署管辖。

1959年3月,临武并入宜章。

1961年7月,临武县恢复建制,隶属郴州行署(郴州市)至今。

经济概况

综 合

2010年,全县GDP为58857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567元,比上年增长1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308万元,同比增长5.0 %;第二产业增加值288863万元,同比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219404万元,增长13.6%。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5.6%和39.8%,分别拉动GDP增长0.7、8.2和5.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4.8:44.6:40.6变为13.6:49.1:37.3。

农 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7.67亿元、林业产值0.55亿元、牧业产值4.97亿元、渔业产值0.2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2亿元,分别增长5.4%、5.1%、4.6%、8.3%和3.0%。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3.73千公顷,同比增长0.93%,粮食总产量12.94万吨,增长0.71%。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5.60千公顷,水稻产量9.22万吨,增长1.03%。蔬菜种植面积6.47千公顷,增长5.78%,蔬菜产量18.84万吨,增长8.12%。优质稻种植面积14.66千公顷,占水稻面积比重93.9%。年末果园面积5.04千公顷,水果产量4.82万吨。全年出栏生猪27.55万头,增长0.4%;出栏羊6.37万只,增长3.0%;出笼家禽417.14万羽,增长2.6%;肉类总产量29992吨,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19993吨,增长1.2%。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县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34185万元,增长34.6%;带动基地总产值28910万元,增长5.8%;带动农户6.8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程5755处,完成5720处;投入劳动工日481万个;投入水利建设资金9520万元;移动土石方457.8万方。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5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2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 1.51万人。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沥青路)42.5公里;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1.49万人;移民避险和改善生存环境搬迁人数72人。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所;完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60家农家书屋的建设。新增通电话自然村20个(移动部门16个,电信部门4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21个。

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71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8723万元,比上年增长29.0%。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055万元,同比增长34.2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8668万元,同比增长 37.4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7331万元,增长21.85%;大中型企业增加值19541万元,增长33.74%; 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38575万元,增长79.13%。

在规模企业中采矿业完成增加值98621万元,同比增长36.41%;制造业完成38761万元,同比增长40.5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1341万元,同比增长6.6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恢复增长。原煤196.34万吨,增长52.0%;锡精矿折含量17560吨,增长64.1%;钨精矿折含量2251吨,增长20.8%;铅精矿折含量750吨,下降41.7%;锌精矿折含量732吨,下降58.1%;锡锭4282吨,下降10.9%;发电量8273万千瓦小时,增长23.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61978万元,增长33.9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0232万元,增长20.3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6.10%,比去年同期下降8.6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3%,对GDP的贡献率为52.4%,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334万元,增长16.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4万平方米,增长4.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增长2.4%。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强劲。全县计划投资50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187个;新开工项目154个;已投产项目161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2056万元,增长30.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60207万元,增长4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6028万元;第二产业投资245021万元;第三产业投资99158万元。

工业投资245021万元,增长10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7173万元,增长89%。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369万元,下降13.0%。商品房销售面积0.5万平方米,下降13.0;商品房销售额362万元,下降27%。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10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29755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58%。全社会客运周转量1957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97%。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0444万元,增长44.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20万元,增长22.8%,电信业务总量49324万元,增长44.7%。

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5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93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城镇127804万元,增长22.9%;乡村21289万元,增长11.8%。分行业看,批发业25536万元,增长10.5%;零售业111298万元,增长24.4%;住宿业5186万元,增长10.4%;餐饮业7073万元,增长23.6%。

外经外贸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外贸出口361万美元,同比增长46.7%。全年引进内资112079万元,同比增长10.9%;实际利用外资2360万美元,增长14.7%。外派劳务98人。

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税收入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0106万元,同口径增长27.67%。其中上划中央收入20206万元,同口径增长4.79%;上划省级收入3224万元,下降8.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76万元,同口径增长62.14%。完成税收收入总量37659万元,其中工商税收收入36371万元。税收总量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5.16%,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53.24%。全县完成支出99157万元,同比增长42.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11999万元,同比增长30.5%。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50238万元,比年初增加103988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9944万元,比年初增加84455万元,企业存款余额49994万元,比年初增加4579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438万元,比年初增加18727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37.3%;各项赔付支出0.11亿元,同比增长10.0%。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小学186所,比去年增加6所,普通中学16所,与去年持平,现有幼儿园15所,比去增加1所。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所。城东学校小学部正式投入使用。全县现有小学生41846人,初中9235人,高中2266人,职业中专学生641人,在园幼儿数807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为100%。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750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64人,小学专任教师1760人,中学专任教师756人。全县小学拥有计算机1300台,图书52.92万册;中学拥有计算机1153台,图书28.52万册。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5.08亿元,同比增长23.3%。完成专利申请72项,专利授权39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22个。全年完成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60家农家书屋的建设。县图书馆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三级图书馆”。积极开展送戏、送书下乡等活动。全年送戏下乡150多场次,送图书9.26万册。成功举办郴州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表演活动。先后组织开展“新春闹元宵”文艺展演、“三八”妇女节100周年庆典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10多个。全年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2次,立案查处案例85起,查缴非法出版物5500余册。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年共采编新闻1854条,编播《舜峰大视野》54期,摄制《岁月写真》53期,各类专题片27个。圆满的完成舜峰广场电子显示屏建设任务。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600多户,其中城网1100户,农户500户。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有序进行,已完成城区1.5万户数字电视平移。无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投入150多万元,新增2个频道,满足听众需求。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全县卫生机构共有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个,卫生技术人员882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数795张。大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4.99万人,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确保了郴州市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在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临武县取得了77金的

好成绩;在省11届运动会中获得4金的好成绩。完成了32个村委的“农民健身工程”建设。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县有环保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0人;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4.2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4.2平方公里。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率55.56%,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953.88吨和854.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3.64%和9.61%;全县单位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31304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3%。单位GDP能耗0.7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03%。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2010年全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0起,共死亡16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27;工矿商贸事故3起,死亡5人;其中煤矿事故死亡5人,百万吨煤矿死亡率2.55;道路交通事故死亡11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7.6元,增长11.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391.6元,增长7.3%,经营净收入2004.6元,增长20.1%,转移性收入2380.5元,增长2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04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2987元,增长13.5%;家庭经营收入1756元,增长0.31%。

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房屋以及家庭设备上消费均大大提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742.3元,增长10.5%;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861.6元,增长18.2%;食品消费支出3240.3元,增长2.0%;衣着消费支出1077.12元,增长15.4%;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1436.1元,同比增长14.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832.6元,同比增长0.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002.58元,同比增长26.0%;人均居住支出790.29元,同比增长4.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3%。在农村居民总支出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58.5元,同比增长4.1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621.75元,增长1.91%,衣着消费支出211.69元,增长20.69%,居住消费支出571.03元,下降20.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13.60,增长1.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89%;人均住房面积33.35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10年,全县新增就业人数34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3%;完成职业培训7909人,其中再就业培训80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3400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041人,参保人数1782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新增1215人,参保人数13973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7823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新增参保人数1016人,参保人数达2700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累计登记参保人数40603人。成功获得全国第二批农保试点县,启动2个月参保率就达80%,并为全县2.9万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了首批养老保险金492万元。

科学教育

科技

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安排科技费用623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3%,推广省级农业科技成果5项,新产品开发4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4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产品企业3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亿元,增长93.6%。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8所,普通中学招生5487人;在校学生20582人,下降20.3%。普通初中入学率98.9%;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3.33%,下降1.19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58所,招生4137人,在校学生182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6%;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96 %,增加了0.21个百分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259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293人,初中专任教师1024人,高中专任教师244人。

文卫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5年,全县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2次,成功举办了“庆七一”大型歌咏比赛,“古邑新声歌盛世”大型文艺晚会等活动,并有一批原创文艺节目荣获各类大奖。2005年全县共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88篇(件)。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全年共收缴并销毁非法盗版出版物7280册,收缴销毁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2786张,收缴非法地下“六合彩”读物(书刊)3786册。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5000户,增加2400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3家,卫生机构床位数555张,卫生技术人员748人,其中执业医师200人,执业(助理)医师181人,注册护士187人。全县拥有诊所41个,农村卫生室262个,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95%。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在2005年全省青少年比赛中,获1金、1银、4铜。在郴州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中,获3金、3银,2铜,1人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较好成绩。

行政区划

Linwu Xian

424300

431025

城关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临武县辖5个镇、16个乡、1个民族乡。

城关镇

辖:韩山、南塔、成仙观、武江、东云5个社区居委会;蔬菜、东城、"西城、杜家、南溪、曾家岭、塘下、新屋场8个村委会。

武水镇

辖:邝家、玉屏、车头、黄莲、慕冲、陶家、刘家、洞头、太和、建新、圳上、尧丰、城头、淋湾洞、三江、力鸭、山青、双塘、东扬黄、李家20个村委会。

金江镇

辖:金江1个居委会;镇林森、温泉、金泉、金山、何家、红星、新华、袁家、沙田、上富、木冲、唐家、罗家、杉木桥、铁坑、白岭、白鹤、黎明18个村委会。

香花岭镇

辖:建设岭、工人村、金石岭、二五零4个居委会;香花岭1个村委会。岚桥镇

辖:大广、古山、增家山、欧家湾、土桥、九泽水、岭背塘、赛塘、百乐坪、沙湾、杉树、寨头水、上板力、平天头、油麻15个村委会。

双溪乡

辖:禾鱼、勤俭、田心洞、车阁田、胡家田、拨昌、沐塘、贝溪、金盆、南冲、大岭、农林12个村委会。

南强乡

辖:渣塘、邓家、周家、栗坪、上官庄、下官庄、二八、文溪、香塘、陈家、林家、庭上、凤岩、寨江、田头、秀水、蒙童湾、莲塘、十字铺19个村委会。

广宜乡

辖:塔桥、元富、安富、庞海、上磨刀、曾家、黄家、湾垢、龙水、邹家、小广、东冲岭、罗城山12个村委会。

同益乡

辖:老寨、两寨、大步、同益、油行、欧果、秀源、三村、唐家、石桥、太坪、集村、坦下、溪江、杨柳15个村委会。

汾市乡

辖:汾市居委会;上乐、横山、白石、渡头、北岸、南岸、南福、社下、顶下、城贝、麻落、张家冲12个村委会。

土地乡

辖:土地、小湾、石里、大泉、横圳、枫桥、张家、腊水、山塘、古城、玉美、书楼、龙坪、力坪、寺冲15个村委会。

水东乡

辖:孙南、黄家、新坪、东江、深渡、畔塘、万田、小城8个村委会。

接龙乡

辖:天堂坪、毛金坪、斗水坪、黄泥坪、神山、桃竹6个村委会。

花塘乡

辖:石门、铺下、斜江、志木山、下骆家、夏家湾、花塘、农科、靛江、燕江、东村、香花卜、东山、常青14个村委会。

楚江乡

辖:冲头、城贝、粗石江、楚江、顾村、东山、赤源、下舟、上舟、晓言塘、龙布江、连塘、矮碧、付塘、下城、塘里、大溪头、妙山江、章山、敖塘、杨乌磊21个村委会。

武源乡

辖:大塘、界头、龙家、黄寿湾、村头、寺湾、新塘、庄村、华阴、新屋里、大岭背、野羊山12个村委会。

万水乡

辖:李罗、长坪、双源、井头、愁下、林里、山下、岭贝、黄祖江、大汉、卢市、谭何、大城、上横、下横、门头、儒风、塘头18个村委会。

麦市乡

辖:麦市、坪山、琶溪、下庄、茶冲、长庄、上庄、马渡、五星、联合、上乔、下乔、乐园、高峰、竹山、焦溪、农丰、独石、清塘、瓦石、水源21个村委会。

三合乡

辖:大井、甘溪、三合、天河、各山、贺家、童子、芹菜、五村、南力、木湾、新甘、江山、广坪、石岩15个村委会。

镇南乡

辖:镇南、杉木溪、茶山、深坪、锦田、排洞、联水、大富、江口、佛祖、五里、西冲乡12个村委会。

大冲乡

辖:岳桥、上塘、坪溪、油湾、西山、大冲、大坪、乐岭、柳塘9个村委会。

西山瑶族乡

辖:谷富塘、马头骑、横头、新建、"文昌坪、桃源坪6个村委会。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临武交通

临武水达北粤,陆连豫桂,古代为交通要冲。秦汉时屯兵临武由武水出击南越,唐时设驿站15处为海南至京师通衢。清朝民国时期,临武帆船多至百艘。民国26年(1937年)县长杨闿宣列举四大理由呈报省府,请求修通桂阳至临武去嘉禾公路,因民困政衰,呈报未准。之后,县府除民国32年(1943年)在县城有整治拓宽街道之举外,余皆不闻不问。直到1949年12月1日临武解放,临武境内仅有县城至马家7公里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临武人民白手起家,交通事业从此蓬勃发展,万象更新。1951年4月临武至宜章黄沙堡段36公里公路全线动工;同年8月1日临武至坪石公路竣工通车;同时第一部道奇牌汽车开进临武县城,掀开了临武交通新的一页。1952年地方国营临武汽车站成立,并拥有临武第一台3吨道奇牌汽车,标志着临武的汽车运输业有了新的开端。随着省道汝嘉线、县道临武至祖教寺公路、石陂头至香花岭公路的修建完工,客运事业逐渐兴起,公路交通逐渐普及。1958年由县人民委员会号召大力交通,基本形成了县内公路交通网络。1968年楚江龟头坳至武源水头圩公路完工,是上世纪60年代唯一修建的一条通公社的公路。上世纪70年代公路建设再度出现高潮,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客车、队队通货车。特别是1974年县城至西山大河边公路的建成,为开发林区,改变西山面貌起了很大的作用。1973年梅(田)至沙(田)煤运专线修建完工,结束了临武无铁路的历史。在这期间,县运输车辆增多,客车由60年末的日出车次11次,1979年增加到33次,客运量上升近7倍;货运除湘运汽车队外,商业、供销、粮食、石油均自建汽车队,各公社也自购货车21辆。基本形成了临武交通网络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快速发展,不断跨越,27年来,临武交通在建设规模、整体结构、依法行政等方面均突破历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道路综合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1980年以来,公路建设普及发展到提质升级,通行能力和质量均快速提高。1980年后,道路建设求其“通”,修黄沙坳公路,建牛屎墩桥,改造石珠堆至镇南麻石脚公路,完成了省道衡阳至同益公路中临武境内23.6公里中的16.5公里、省道汝城至嘉禾公路中临武境内36.8公里中的27.6公里沥青路面的铺设,完成了深渡叉路口至水东煤矿水泥路面建设,结束了临武境内无高级路面的历史。坪梅铁路梅沙煤运专线于1980年正式营运,结束了临武县无铁路运输的历史。至80年代末,县境内公路总长达76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56公里。

1990年后,公路建设在突破交通“瓶颈”上狠下功夫,求其“畅”。1992年在全市率先贷款对境内省道1842线铺设砼路面,并逐年延伸。同年,采取民工建勤办法筹资420万元,修通了南下广东的黄金通道——临连公路。1994—1995年投入资金2648.96万元,对该路进行改造,将临武段21.4公里全部修成砼路面。1996—2001年,实行民办公助的办法,修通了县内煤炭运输大道临武金江至北湖大塘11公里公路。

2000年后,公路建设求其“变”。随着临嘉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县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随着茶梓、麦梓公路改建完工,标志着该县所有的乡镇包括大部分的乡镇联接线都铺成了水泥路面;随着武源至大岭背、东村至大塘、东村至华阴公路的建成,标志着该县的“通达工程”圆满完成;200.7公里通村公路的完工,标志着该县95%的行政村已通水泥路,农村“通畅工程”再上一个新台阶;汾市、镇南、麦市、香花岭、金江、接龙六个农村客运站的完工,预示着该县的农村客运市场将逐步进入一个“人归点、车进站”的新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公路养护的设备、技术、队伍也全方位都得到提升,好路率逐年增长。

27年来,全县建公路桥梁55座,815.7延米,改造危桥3座;完成通乡公路改造151.16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6个。

交通运输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27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临武交通经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其所有制结构、运力结构、运输网络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1980年坪梅铁路梅沙煤运专线运行后,运输量大增,至1987年底,县内有货车673辆,拖拉机529台,客车22台,营运线路29条。1997年,全县从事货运的1940台汽车中,东风汽车1739台,因“东风”牌汽车占县内货运车辆的70%以上,而被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授予“东风汽车县”称号。2005年底,县内营业性运输车辆拥有量达到3424辆,为1988年的3.8倍,其中,东风大货车占总数的76.2%。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运输户开始进入客运市场。自从80年代中期个体司机陈东临、刘兴兴合伙购买了一台19座三湘大客车,经营临武至香花岭线路,成为县内第一个从事个体客运的经营业户。随后,个体客运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2000年,个体客运车辆增加到146台,主要经营县内、县际及部分地际、省际班线。2001年7月,临武至郴州16台个体客运车辆正式并入湘运临武分公司113车队专线营运。

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提高了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2005年底,全县从事200公里以上的长途客运线路共有11条15台车。共有客运线路61条,在营客车261台,全县通班车乡镇22个,通车率为100%;通班车的行政村180个,通车率为62%;年末公路客运量84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7600万人公里,分别为1988年的7.6倍、13.2倍。2004年,安徽亿邦科技有限公司经对县内出租车市场进行充分考察后,决定投资1050万元组建“舜风出租车有限公司”,计划分批陆续投放150辆出租车。10月,首批投放30辆,次年5月,又添置11辆。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上的需要。

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维修业的发展。1988年底,全县有个体汽车维修厂点33处,县交通运输管理所根据交通部、国家经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颁发的《汽车维修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国营、集体、个体维修厂点进行管理。1995年全县共有维修厂家132个,均办理了经营许可证,是1988年的5倍。2000年,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对车辆维修市场的管理,坚持多家经营、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了维修行业的有序发展。2005年,全县共有维修厂家150个,其中一类维修厂家1个,二类维修厂家9个,三类维修厂家105个,摩托车维修业户35个。2001年12月, B级检测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县的交通运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交通行政执法逐步走上正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交通管理逐步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依法行政为主,以法制规范运输活动。工程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路政、运政、安全行政执法力度加大,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从执法主体到执法程序都形成规范,为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007年,该县公路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县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交通建设仍然是该县的一条短腿。该县区域内既没有铁路、高速公路通过,也没有干线公路穿越,对外通道仍然不畅。现有临连公路是该县广东连州市直接相连的唯一道路,是区域南下广东的黄金通道,仅为三级公路,部分路段甚至只有四级标准,技术标准低、通行能力差,服务水平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区域内湘粤两省经济的交流,成为制约该县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交通“瓶颈”;交通运输效率有待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交通建设资金来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队伍建设、运输安全、执法环境中诸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克服。建设真正现代化的交通还任重道远。

临武特产

临武鸭

临武鸭是临武特有的一种土鸭子,象野鸭一样,全是瘦肉,味道鲜美,是湖南鸭临武鸭是享誉国内的肉蛋兼用型地方优良鸭种。它具有生长发育快、体型大、产蛋多、适应性强、饲料报酬高、肉质细嫩、皮下脂肪沉积良好、味道鲜美等特点是临武县久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历代贡品。其鸭味道鲜美,以“滋阴降火,美容健身”而著称,当地老百姓俗称“勾嘴鸭”。公鸭体重2.6至3公斤,母鸭体重2-2.5公斤,属肉蛋兼优型,无论烧、炒、炖,还是加工成盐水鸭、板鸭,均风味别具,其品位居全国地方麻鸭之首,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

临武香芋

临武县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产品,经蔬菜科研部门精心选育提纯而成。单个重量在1.5公斤以上,集多种维生素于一体,富含活性钙和多种微量元素,常食用可祛脂降压,养颜美容。

临武油茶

湖南的临武人对油茶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有的人一日三餐,几乎每餐必有,若有来客,也以油茶盛情款待,而且往往一喝就是三大碗,让人想起“三碗不过岗”之典,所谓“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情”。

临武油茶制成后呈褐黄色,比普通茶叶泡的茶水颜色深。泡油茶讲究选料。油茶用料中的茶叶(当地人喜用临武出产的野生东山雾茶)不用嫩叶,摘后用鸡血藤烘干,重用生姜,是取其性味辛散而驱风逐寒。

临武龙须草席

龙须草席在北宋末年就已开始生产,是临武县传统名牌工艺品。龙须草席的生产工艺十分讲究,采草、配料、编织、加工都有严格的要求。采收时,要选择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气,爬上高山陡岭,用手扯下。采下的龙须草要马上加工,一般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三煮三晒"、"两浸两露"等工序,直至绿草变成金黄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选草料,把带有麻点或脆硬的草剔除,才能织席。

龙须草席光滑柔软,色泽清雅,花纹秀丽,给人以素静大方的感觉。睡在上面,冬不凉身,夏能爽汗,特别适合老幼体弱者夏天使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