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临涣镇
释义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肖淮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临涣现为全国500家小城之建设试点镇,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和淮北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规划实施中的淮北市发展分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镇。

基本概况

临涣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位于距濉溪县城西南37公里处的浍河(古称涣水)北岸。该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南朝梁属于临涣郡,隋唐时于此置临涣县。蒙古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县,是淮北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黄淮海经济区百佳名镇。全镇辖19个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2007年统计人口:临涣镇总人口8.9万人。

历史沿革

临涣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夏朝以前、公元前2049年)无史可考。

商:(公元前1600年)商时,分全国为九州。按临涣地处淮海之北,故为徐州域,商朝制度同夏。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了周武王分天下为九畿,铚城又改为“九州”,封国姓为宿南,名叫宿平王。至此为宿州区域。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临涣为一城邑,属于当时的宋国。战国晚期,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亡于齐后,沦为楚国版图,仍为铚邑。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划全国为四十郡,设临涣为铚城县,属泗水郡(即宿州)。

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改泗水郡为沛郡,到黄龙六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属汝南郡。后汉光武中兴,把铚城县和相城县改为沛国。

三国:(公元220年)曹魏增置谯郡,铚县属于谯郡。后来又增置汝阳郡,铚县改为汝阳郡所辖。曹操分沛国为燕郡,铚城、蕲县划属燕郡。

西晋:(公元265年)西晋的王国分郡侯、县公与小王国,都是县级。后增州,辖郡、县。临涣属谯国铚县。

东晋:(公元316年)为北方几国所占,仍为铚县。

南北朝:(公元420年)刘宋前期,废掉铚县。刘宋后期和南齐时期,临涣一带为北魏占领,后为梁的版图。(公元523年),在临涣设立临涣郡,仅辖下邑(即魏时的涣北县)(当时郡统治不过一、二县,县不过数百户、县仅有其名)。不久,北魏又占领此地,仍保留临涣郡的建制。(北齐时期、公元562年)废掉临涣郡,改为临涣县,属谯郡所辖。

隋:(公元581年)隋朝时临涣仍属谯郡所辖。

唐:唐代前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临涣县属北谯郡所辖。(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谯州废。临涣县改属亳州所辖。(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宪宗把徐州的符离与蕲县、亳州的临涣、泗州的虹县新置宿州,属河南道,临涣县受辖于宿州。

五代:(公元907年)临涣仍设置为县,仍属宿州所辖。

宋:(公元960年)宋朝分沛国为南沛和北沛,铚城为北沛属地。宋康宁五年把符离、蕲县和临涣三县改属河南道,后割给金。

元:(元朝初年、公元1206年),临涣、蕲县、灵璧和符离四县改属河南归德府,(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又把临涣并入宿州,临涣县废,降为乡,取名涣阳乡。

明:(公元1368年)临涣仍属宿州的一个乡,改名为临阳乡,下设十三集,属凤阳府。

清:(清朝初年、公元1636年),仍用旧制。(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为临涣分州,属宿州所辖。(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临涣分州改为临涣镇(为宿州三大镇之一),下辖百善乡、孙町乡。以后又改镇为区,辖有商东、商西、仁圣等19集。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12日)日军沿津浦铁路北下,左翼由蒙城一带声势汹汹侵占了临涣,烧杀抢掳,无恶不作。(1939年5月29日)临涣驻宿伪军顾问赵翠九勾引日军驻扎临涣西小圩子里。(1938年7月26日)早晨,日军从临涣撤往宿城。

解放战争时期:临涣设区,受苏豫皖边区第六分区的宿西县所辖。(1947年8月16)—(1947年9月29日)夜解放军收复临涣。

1950年7月宿西县撤掉,设立濉溪县。临涣仍为区,属濉溪县所辖。

1958年8月临涣区撤掉,成立人民公社。

1980年12月临涣重新设区,属濉溪县所辖。

2007年,临涣为濉溪县副县级镇。

历史文化

临涣春秋古城遗址概况:

临涣古城墙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墙是中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若长的正方形。城内径东西长1490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818米,上宽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宽30—50米,内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无。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另外,城墙上还有垛口。发现于城基部的较厚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具有战国晚期特征。

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40公里处的临涣镇,是临涣镇的标志性建筑,是临涣悠久历史的象征,是临涣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临涣古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涣古城墙是中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城墙过去是古代防御工事,是帝王统治的遗迹,但它更主要地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杰作,今天已属于人民大众,成为人们的纪念文物。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有很大变化。春秋时期,城邑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有关筑城立邑的记载史不绝书。国土有限、实力平平的鲁国,自隐公至哀公的200余年间,见诸《春秋》、《左传》记载的筑城、修城、扩城活动就有20余次,由此 可以想见诸侯大国的筑城情况。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都邑或某几个核心城市。据传,临涣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此城较为高大宽广,入六朝、唐、宋,临涣为郡为县。几经沿革,至元朝至正年间,始裁临涣县,并入宿州。城郭变迁,仅余土墙。

临涣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等建筑外,城墙之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和各种建筑。完好时期的临涣古城,环临涣集一周,呈东西若长的正方形。城内径东西长1490米,南北宽1394米,周长5818米,上宽5—8米,高7—15米不等,城基部宽30—50米,内坡度22、3至26、5米,外坡度22、9至26、5米,总面积2、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城门,四角有角楼。西城有六座烽火台,东城有三座烽火台,南北城桓皆无。台距100米,台长25—50米,台宽15—30米,高出城墙约5米。其作用是便于观察敌情,作战时能三面杀敌。北面和东面有护城河,南面有浍河,西面有壕沟。另外,四面各留一座城门,城墙上还有垛口,作了望、射击之用。

相传土城系两次筑成,第一次系夯土,土质为黄土、杂土,夯层规整,每层厚15厘米不等,夯窝深2—3厘米。主城墙呈梯形,采用平夯法夯筑,两腰经铲削修整,并用圆木棒横向拍打,表面十分平整、光滑、坚硬。第二次覆土无夯土痕迹,输送的沙土杂以砂礓和汉代遗物。城四隅有角楼,四隅上发现有筒瓦、板瓦,纹饰为绳纹、方格纹和古丁纹。发现于城基部的较厚的红褐色古丁纹板瓦,具有战国晚期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临涣是宋国的铚邑。战国晚期,由于各国争战兼并,铚邑成为宋国的边陲,是通往楚国的门户。宋国为了防范楚国,才修筑了土城。

临涣战国古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已在拟定开发建设之中,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体,包括城门、护城河 、吊桥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战争提供珍贵的人文景观。

临涣古城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随手都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

临涣古城寂静地长卧在荒树野草间,饱经风霜,裸露着残缺不全的身子,埋藏着临涣人民一部沾满血与泪的苦难史和战争史。日月轮换,只有苍老的树木见证了它的成长。屯兵、防御的建筑在茂密的荒草树林里若影若现,大多破败不堪了,如今城墙里面的居民,鸡犬相闻,炊烟对望。过去的刀光剑影已然散去,如今四处洋溢着此起彼伏、嘹亮悠扬的歌声。慈眉善目的老人会向客人送上清香绵甜的棒棒茶,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临涣人民对待客人的诚挚与坦荡的情意。

临涣文化节

中国临涣古城首届民俗文化节2011年4月17日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隆重开幕。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民间艺术国家一级演员、泗州戏传承人陈若梅表演的《拉魂腔》,淮北大鼓传承人曹廷虎表演的《又唱临涣大碗茶》等传统民间技艺获得阵阵喝彩,让现场观众重温到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现场还举行了临涣镇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授牌仪式。文化节期间,还推出临涣茶文化观摩、品棒棒茶、民间书画才艺展等活动。临涣镇古称铚城,位于濉溪县城西南35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现存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古城墙,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以及城隍庙、嵇康旧居等。该县民俗文化浩如烟海,斑斓多姿,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特产古迹

临涣茶馆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10多家老字号的茶馆,门庭若市、茶味飘香。临涣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这里居民的饮茶习惯,始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茶馆里飘出的阵阵清香吸引着方圆百里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丰富的临涣文化,茶文化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们一踏进临涣,便感到这座有几千年历史的古镇所特有的魅力。当地老者热情地告诉我们,临涣地下四大古泉颇具特色,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从井底冒出清澈的泉水,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的二须,古名为“龙须泉”。用水沏茶,芬芳清冽,甘美可口。据志书记载,临涣茶馆始建于明代,曾是过往商贾及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盛极一时,延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临涣方圆数十里的乡民不论春夏秋冬,一有空暇,总喜欢走进茶馆里品茶休闲,说古论今,别有一番风味。

临涣包瓜

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

临涣包瓜系选用优良的包瓜(原名女儿瓜)精制而成。包瓜春季播种,6月底7月初采搞活,筛选1至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人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人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临涣棒棒茶

临涣当地不产茶,但安徽却盛产茶叶。在临涣南面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就有着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茶叶生产远近闻名。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临涣镇的人口不多,可这里数得上名字的古茶馆就有10多家,相传,这还因为临涣古镇有好泉水的缘故。古镇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龙泉,相传这口泉水清冽甘甜,茶楼也就大多分布在它的附近。

临涣烧饼

“临涣烧饼”是一种没有淡旺季之分、大众化的传统食品。关于临涣烧饼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临涣烧饼引一个温柔善良的村姑,嫁入铚城集市上的一户手艺人家。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女子是不能上桌用餐的,所以村姑常常是一日三餐只能吃些剩饭残羹。丈夫也是个厚道人,十分疼爱自己的妻子,看着妻子每天吃些剩饭残羹,心中十分不忍。后来,丈夫在用餐时趁父亲不注意,偷偷把大馍放在袖口中,带给妻子吃。待丈夫把大馍交给妻子时,大馍已是又冷又硬了,两人一起点燃一堆火,把切成片的馒头在火上面烤热。慢慢地村姑发现,加上一些佐料后,烤热的馒头会更好吃。为了家庭生计,村姑便和丈夫在街头支起一个炉子,卖起了“烧饼”,街上的人品尝了这种烧饼,人人拍手叫好,夫妻俩的生意也红火起来。“烧饼”不仅是一种名吃,它还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习俗及夫恩妻贤的一种美德。

临涣文昌宫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了不朽的诗句,风和日丽之时,常有文人墨客会聚于此饮酒赋诗。全国解放后,文昌宫成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现在,里面设置了文昌宫茶馆,成为很多老人和外来游客休息闲聊的休闲娱乐场所,古朴的院墙和茶具更显示出了这个春秋古镇厚重的历史。

临涣古城墙

临涣城墙夯土筑成,此城大部分保存较好,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城墙呈正方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9米,周长5818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有护城河,南以天然浍河为屏障。现今临涣的街道和居民大部集中于城东南和西南沿浍河之处,城北地势较洼,已成为农田。

临涣四大名泉

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3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

1998年水文专家对临涣泉水进行过专门化验鉴定,确认临涣泉水含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活络通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经常饮用,有益健康。其中滋肌润肤、健体增力、延年益寿和治病防癌被称为临涣奇泉的四大功效。

临涣的名泉出水都比较旺,但由于出水形态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也千差万别。

金珠泉的泉水富有音韵,游荡着天籁的灵魂。泉水涌流,像颗颗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金珠泉位于临涣古城东南浍河北岸,即原临 涣水文站右侧。此泉有1、5米方圆,泉眼有碗口大小,股股清泉向外喷发,水面泛起层层波涛,像开锅的沸水。同时从泉眼中喷出黄澄澄的金沙,在太阳的映照下,透明晶莹的泉水散发着语言无法形容的神韵。

饮马泉位于临涣古城中部偏西,仓沟岸上,黄土冈西南。泉名因曹操专用此泉的泉水饮马而得名。传说,马饮泉水后,健壮无疾行走如飞。从此饮马泉的名字和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临涣码头桥西北侧,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故名“龙须泉”。每到冬季,气温下降,泉水涌动,热气升腾,两股流水上蒸气袅袅,薄雾蒙蒙,站在高高的古城墙上往下观望,好似两条回首戏珠的游龙。再往远处走,回头再看,两股清泉就像巨龙轻微抖动的龙须,泉名因此得来。在四泉之中,回龙泉的名气最大,外地人提起临涣的泉水,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龙泉。所以这个唯一被使用着的龙须泉也被误叫做回龙泉。另有一种更直接的叫法,就是简洁地称它为“浍泉”。

位于临涣南阁下面的一段浍河流水,被当地人称为回龙水。浍河之水自西南方向一路奔涌,流到此处转向东南方向,形成一股逆流,回旋而形成一个漩涡。这段弯曲的河段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回旋蠕动的龙,回龙水就是因这种奇观而得名。回龙泉在回龙水的上方,又因是龙王往返的关口,这眼清泉被命名为回龙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回龙水水质透明,无色无嗅,可饮可浴。专家检测验证,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临涣茶馆,都是到南阁下面取回龙水和回龙泉的水,然后通过特殊的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烧开饮用。

历史人文

“临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在临涣的历史中,曾出现过许多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

春秋秦国右相—蹇叔

蹇叔(公元前628年-公元前560年),春秋时期宋国铚邑(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春秋时秦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奉为立身的榜样、为人的楷模和治国的典范。

西晋司马—嵇喜

嵇喜(生卒不详),字公穆,治书侍御史嵇昭之子,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兄长。西晋豫州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约魏末晋初间前后在世。魏时举秀才,后为卫将军司马攸之司马,为齐王一派重要幕僚。晋时历江夏太守、徐州刺史、扬州刺史、太仆、宗正。

魏晋贤士—嵇康

嵇康(公元223—公元262年或者224—263年),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临涣)人。嵇康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是魏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音乐家,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阮籍并称为“嵇阮”。曾在朝廷中担任过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婚后不久,就隐居山阳。后来家道清贫,嵇康常与好友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

晋室忠臣—稽绍

稽绍(公元253年—公元304年),字延祖,西晋谯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竹林七贤”之一稽康的儿子。生于魏嘉平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兴元年,享年五十二岁。为人旷达,事母孝谨。后以山涛之荐,武帝征为秘书丞,开始进入洛阳。赵王伦篡位后,稽绍署为侍中;惠帝复辟,遂居其职。永兴初,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举兵,绍从帝战于荡阴,侍卫皆溃。惟绍以身捍卫,飞箭羽集,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帝衣。元帝即位,(公元三一七年)赐谥曰忠穆。稽绍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西晋植物学家—嵇含

嵇含(公元262年—306年),字君道,自号亳丘子,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嵇康的侄孙。生于魏景元四年,卒于晋惠帝末年,年四十四岁。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位。在永兴元年(304年)为范阳王邀请任职中郎,累官襄城太守。后依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好荐达贤才,弘待以上宾礼。陈敏作乱时,被荐为广州刺史。刘弘死后,嵇含留领荆州。嵇含素与司马郭劢有隙,司马郭劢乘夜杀害了嵇含。嵇含的著名作品不多,包括了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虽然《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但已佚失。永兴元年(304年)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

东晋隐士—戴逵

戴逵(公元340年-公元396年),字安道,戴逵出生于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一个士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在东晋朝廷里做过大官,有一定的名望。他的兄长戴逯因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广信侯,后又升官至大司农。当时著名的学者范宣就曾做过他的老师,并给了他以巨大的影响。史称他“幼有巧思,聪悟博学”,又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瑟,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

东晋将领—桓宣

桓宣(不详—公元344年)东晋将领。谯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祖父桓诩,做过义阳太守。父亲桓弼,任职冠军长史。桓宣性情谦善笃厚,初为晋元帝时司马睿丞相舍人,转王含参军,受命协助祖逖攻张平、樊雅,迁谯国内史。陶侃平郭默,表荐为南中郎将、江夏相。参与平定苏峻、祖约之乱。迁武昌太守,攻破后赵樊城,镇守该地。庾亮为荆州刺史欲北伐,以桓宣为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襄阳,击败后赵石季龙军。桓宣久在襄阳,绥抚侨旧,甚有政绩。庾亮代替桓宣后,桓宣又任梁州刺史,封竟陵县男。建元二年(344),桓宣进攻石虎大将李罴反为所败,因此遭贬,转镇南将军、南郡太守,桓宣惭愤成疾,于同年八月去世。

南朝隐士—戴颙、戴勃兄弟

戴颙(公元378年—公元441年),字仲若,戴勃(371年—396年),兄弟两人都是东晋画家、雕塑家、琴家、隐士。祖籍谯郡铚地(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戴颙、戴勃兄弟随父亲戴逵从谯郡铚县南迁至会稽剡县(今浙江嵊县)。戴颙、戴勃兄弟继承父业,擅长书法、绘画、琴艺、音律、雕刻和著文,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艺通才。

萧梁开国功臣—夏侯详

夏侯详(公元430年—502年),字叔业,南朝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萧梁的开国功臣。早年当过县令,“治有异绩”,“善于吏事”。历官中领军,南郡大守,参与军国大事,迁待中、湘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封宁都县候,进尚书左仆射,紫金光禄大夫。夏侯详是一位操守廉洁、勤于政事的官员。

梁国重臣—夏侯亶

夏侯亶(不详—公元529年),字世龙,车骑将军夏侯详的长子,梁国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南北朝时期梁国重臣。《宿州志》中记载:“梁:夏侯亶,临涣人,为豫州刺史,布政施惠,百姓歌颂。”夏侯亶历仕骁骑将军、宣城太守、司州刺史、安陆太守。天监中,帅军大破北魏军,功迁豫、南豫二州刺史,加都督。

豫州刺史—夏侯夔

夏侯夔(公元476年—532年),字季龙,夏侯亶的弟弟,梁国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历任吴兴太守、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右卫将军、云麾将军、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

唐代梓州刺史——夏侯端

夏侯端(不详—公元627年),祖籍谯郡铚城(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是梁朝时尚书左仆射夏侯详的孙子。在隋朝做大理司直一官。

金代天文学家—武祯

武祯(公元1171年—公元1227年),宿州临涣(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生在氏族家庭,天资聪颖,知识渊博,尤其善于观测天象,并在这方面有着卓越、独特的悟性和才干。在金宣宗和金哀宗时期,从事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掌管和研究天文历算,推算和编制历法,主持观测天象,推算日月星食的行度,预报日月食。在战争之时和决策之士,充当重要谋士,以料事如神著名于世。

金代天文学家—武亢

武亢(公元1199年—公元1234年),武祯之子。宿州临涣(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其聪明才智不弱于他的父亲,善于观测天象,担任天台管勾和天台长行之职。

东汉太尉—徐防

徐防(生卒不详)字谒卿,东汉时期沛国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明帝永平中,因举孝廉而为郎官,后来先后担任尚书郎、司隶校尉、魏郡太守、少府、大司农等职。永元十六年,转司徒,位居三公之列。安帝即位,以定策之功封龙乡侯,食邑一千一百户。

东晋名将-桓伊

桓伊(生卒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东晋前期名将桓宣(丞相舍人,参军,南中郎将,梁州剌史等)族子。其父桓景(任丹阳尹,长社侯)。东晋军事家、音乐家。《晋书》载,桓伊“有武干,标悟简率”,累迁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历阳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淝水之战,桓伊与谢玄、谢琰率八万北府兵击破前秦大军于淮南,一战而保江南半壁河山,奠此后数百年南北朝之局。桓伊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后迁江州刺史,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

临涣方言

《临涣方言》是用原生态语言记录临涣一带方言的词典类著作。搜集临涣方言的重点,是收入当代临涣人说的活口语词汇。如果硬要用数字圈定临涣方言的范围的话,就以临涣镇为中心五十公里为半径,有时可能冒一点。在词汇上,尽量避免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知识性词语,但有少量的标明是方言且是此地方言的则收入,要说明的是在收入时一律“不按规矩出牌”,咋有趣就咋写。

临涣地处黄淮平原,临涣方言属于中原文化。临涣的口音与宿州几乎相同,与徐州、商丘、阜阳、蚌埠等周边地区相通,但其个性仍很鲜明。例如,待、搁、摸、郂等十个词都有同一个“在哪里”的意思。再如,克kēi、弄nènɡ(能音第四声)、管,安徽审(省)、美龟(国),还有庸庸啥、很得很得很得很、谁哄你谁是这个,也都是典型的鲜活的临涣方言。远的不说,在上述周边地区,只要一张嘴,当地稍有经验的人就能区别开来是不是本地人。历史上的临涣,商贸繁荣,人文荟萃。春秋鲁庄公、宋襄公在此歃血会盟,蹇叔71岁出任秦相98岁退隐堪称吏史一绝,嵇康、刘伶“竹林七贤”的文化亮点临涣占俩。临涣方言人人在说,却没有白纸黑字尽以记载。方言是无意中说出来容易,有意地去收集就不那么容易了。

(一)关于读音。以本地口音为基准给词条标注拼音(不按普通话标注),读者可以从中感觉临涣方言发音和变音规律。同时收集者善意提示,整个趣编的文字,最好是用临涣话去念出声,去咂摸味道,最差也得克个“临普”吧,当然也能想象到普通话肯定也会带来意外惊喜令人捧腹。有少数的读音,在汉语拼音方案里就没有它的音节,如fài,因而更没有它的字,所以只能用拼音作词条。当然方言的发音是不可能一“标”而就的。

(二)关于释义。只是在释义时才用通用语言,力图用它解释方言词语所表达的基本含义。问题在于,释义时尽管硬努着靠近简明而准确的标准,但也总感到埋没了方言词语本身所固有的,尤为本地人所敏感的那种生动劲儿,那种味儿,比如粗野劲儿(例如:嗯娘我海了你)、文雅劲儿(学人闻来)、狠实劲儿(我哄不死你)、宽松劲儿(没啥没啥)、灿当劲儿(烧得给个熊猫猴子蛋囔)、热情劲儿(咱搁一坨克)、诙谐劲儿(捎个鳖提留)、严肃劲儿(说话不准带闲子的吭),甚或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趣(我适),抑或戏谑的夸赞(我滴个乖乖来,恁咋则么能来!)恐怕能让人回归临涣的这是至少要具有的几个劲儿吧,恐怕这也是临涣方言得以保留、延续的一个原因。

(三)关于别字。使用少量别字的主要目的是记音,这在编著方言趣编时是必须的。别字只用于词条和例句,在解释时不用。使用别字基于三种认识:一是“有音无字”,有些字电脑里找不到,或者干脆就没有这个字,例如nóng(坚持的意思)、nèng(做的意思),故而只有不深究词语本字而用易读的别字去“顶缺”。二是有些土语好不容易有个字吧,但这个字不易认,所以也选用别字放进词条,而把本字当释义,如,躖(duàn),就是用“断”作词条而把躖作首位释义,“迟鱼和剟(chī)鱼”也是,这可以理解为“音译”。其三,别字是对于规范性(非动态的规范性,包括局限性)而言的,而方言无奈一用却生“活泛”,你听,“儿妻子啊(zá),白弄不口好包,娘啥都听恁的”,怎样,可土?是不是“不觉得它蠢俗讨厌,反而觉得别有风趣”(鲁迅语)?别字使方言的读音更贴近生活更有味道,也许还有给“别字”新增义项的歪打正着的效果。所以别字很有用处,功不可没,可白(别)小视哦。

(四)关于词、语。方言词汇是词和语共存,不必去区分的太清楚,因为它们共同承载方言的意义、特色和味道。如“我的个我来,娘家的哥来”“晕得给蛋儿的娘样”“面子局儿”。有的短语甚至可称为“方言成语”,如“不说不说二百句”“一屁俩谎”“青疙瘩,黄疙瘩”。有些词语因口音差异、习惯有别而有多个同义近音词,如“崔咋的”“渠咋的”,都一并收入,计入词条总数内,一图皆大欢喜。

(五)关于詈言。詈言就是骂人的话,临涣称之为“孬话”。它涉及到器官、性事、动物等,有些所谓孬话的使用率颇高则予选入,但过于弄那的,不在搜集之列。单门记载詈言的内容,未见先例。从现代工厂出笼的文学作品里,詈言里的关键字往往被×或□之类所替代,而在这里则选少量的几个作为一目,全部“裸写”。莽一说(乍一说)似乎黑云压城,其实关键的就那三个字。拿在场面上,临涣人处理孬话的办法是改头换面,不显得白不咧的,例如“去恁达的个头/屌”(其格式:去恁A的个B)。通过这种处理品可以逆向推出它的原型来。无须回避毋庸置疑,就像不会骂猪的人会被骂成猪一样,不会骂的人不是正常人。当一个人陷入不良情绪时,要说过过嘴瘾、解解心头之恨,那还是用“原版”过瘾得多,解恨得多,而且发泄之后昨对(绝对)有利于身体健康,可不要憋着。骂都骂出学问来了,当然也能把它当作学问写得磊落。为防意外,收集者特此还做了声明,这詈言部分可是“少儿不宜”“君子止步”噢!

(六)关于民俗、典故、顺口溜、辞令。从中选取一个词作为词条,然后引其现身,例如“羊蛋”“酒鬼诗”“雷得拳”。编纂中也自编或完善一些顺口溜,如:淹死都是会水的,喝醉都是有量的;看人家屙屎腚眼子痒痒,看人家挣钱心里边痒痒。

(七)关于例句。例句尽量使用方言去描述。没用说教的杠杠找齐,唯一的标准是智慧,只要能体现出智慧,不论其多粗多长,所说即所记,都原套原的收进来。大多的词条都有两个以上的例句,用以对颇具色彩的土味、趣味和生命力进行提鲜。

临涣方言实例

临涣方言中的代词如:

往天—往日、以前 ;

这来—这里;

那来—那里;

任哪来—到处;

老末把(láo mě dá)—最后。

临涣方言中的动词如:

摆使(bái shī)—摆弄;

嗲拉—撒娇;

淘神—调皮;

咋呼(zhǎ hú)—大声喊叫;

吆呼—呼喊;

作祟(zuǒ suì)—糟塌;

胳拭(gé shì)—抓挠;

抛似(Pǎo sī)—浪费;

拿糖—故意做作、推诿;

磨牙(mē yā)—小孩发生纠纷;

样样(yàng)—试一试;

使维(shǐ wéi)—修理或摆弄东西;

刺挠—不耐烦;

扒豁—捅漏子、破坏;

打嗝得—打噎;

橛(jūe)人—骂人;

刺(cī)猛—潜泳;

忽(hū)—打;

霍(huǒ)—倾泼;

扳掉—扔掉;

长(zhāng)—添、加;

偏(pián)—炫耀、显示;

缺(qúe)—折断;

克寸(kēi)—打、做、吃;

调理(tiāolí)—修理。

搭把手—帮忙

临涣方言中的形容词如:

搜(sǒu)—小气;

板正—挺括、平整;

利朗(lì láng)—利索;

鲜灵—鲜亮;

差(chá)乎—事情办错或办糟了。

不失闲儿—闲不住;

涮溜(shuàn liǔ)—动作敏捷;

耍刮(shú guá)—灵活、轻快;

猛细(měng xì)—很细;

派(pài)拉—不讲卫生;

洋乎—看不起人、傲慢;

严绳(yán shēng)的—掩盖严实;

口(kóu)—形容嘴厉害,泼辣。;

撅拱—好动,不安生;

粘(niān)牙—难缠;

腋里巴脏—肮脏;

积里疙瘩—突兀不平;

(bū)土杠烟—尘土飞扬;

迷娄麻—迷迷糊糊;

坷腾八洼—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可不定星—勉强够;

火不燎辣—火辣辣的疼;

软不丁当—松软;

甜不赖歪—甜味不正;

甜不索(sūo)的—形容脸皮厚、谄媚的样子;

刺毛撅腚—不整洁;

松皮塌拉—松松垮垮;

热古毒的—闷热难受;

吭哧赖歪—费劲、吃力的样子;

吸娄呼哧—动作迅速;

呓娄巴睁—迷糊、不清醒;

肉鼻拉眼—没有眼色 ;

胡娄半片—乱七八糟、杂乱无章;

滴娄打挂—破烂不堪或悬挂物杂乱;

失娄慌张—慌张沉不住气;

瞎目硌眼—形容人视力不佳的样子;

娄倒呛—胡里胡涂 ;

无条拉道—没有条理;

虎梨茄—颜色杂乱。

临涣方言中的副词如

马展(má zhan)—立刻、马上;

就手—顺手、顺便。

经济发展

临涣镇工业集中区位于202省道东侧、青阜铁路西侧,规划总面积为3255亩,园区道路总长为11.85km,2008年3月新闻资料显示,该镇设计的3纵5横共计8条道路已有3横1纵开工,其中已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的水泥道路有1.3公里,另有长1.2公里、宽9米的路基已经形成,备铺设水泥路面,还有2.2公里的水泥路也在施工。高压供电线路已经架至集中区的中心部位,园区内地势平整,道路四通八达,主排水沟已经形成,基本具备了五通一平的综合功能。

2008年以来,该镇招商引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镇就制定了《2008年临涣镇招商引资的工作意见》提出了招商引资的方法和所应该采取的举措,明确了招商引资的重点工作,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及考核办法,下发了招商引资信息统计表,成功走访了一批已投资和意向投资的新老客商,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矿业发展状况

青东煤矿是淮北矿业集团“大投入、大开发、大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投资项目青东矿。

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石集村刘圩子、南边,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腹地,井田东有京沪线,濉阜铁路从井田中穿过,矿井进场公路通过临涣至白沙的公路延接入矿,可通宿州市、淮北市和蒙城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井田面积57.8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7亿吨,可采储量1.7亿吨。煤种以低硫、特低-低磷、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高热值的焦煤为主、肥煤次之,具有良好的结焦性能,其精煤可作较为理想的炼焦用煤。矿井年设计能力180万吨,设计生产年限68.7年,竣工工期36个月。 目前,青东矿井全体职工正在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按照集团红色圆圈代表青东矿地理位置公司的战略规划部署,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做好矿井筹备的各项工作,力争2010年正式投产。工程总投资13.26亿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18: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