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育容
释义

即林彪,本名林育容。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五龙山林家大湾。

湖北黄冈走出了林彪(原名林育容)、林育英、林育南三兄弟。不过,最终兄弟三人的人生命运却有很大的不同。林育南生于1899年,小林育英2岁,长林彪8岁,和林育英同一曾祖父,和林彪同一祖父,为堂兄弟。林育南是林育英和林彪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外号:红军之鹰、黑土地之狐、战争的魔鬼

一、解放前功勋卓著

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一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1948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二、林彪的六条战术原则

即:一点两面战术、四快一慢战术、三猛战术、四组一队战术、三三制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对于防守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村庄、阵地、工事而且配备了火力的敌人,就不能冒冒失失的赶上去就是一冲,就不能打莽撞仗;对于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此时不讲战术就是战术;对于退而不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也不对。应当先以一部赶上,其他部队随后赶,先拿一部队伍与他打上并短其退路,等其他火力兵力全部到达并布置好后再攻击歼灭他。

三猛战术

猛打、猛冲、猛追。指的是野外运动战的战斗动作的原则。猛打,就是在预先确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武器适当配备起来,向敌猛烈开火,反对火力的分散使用。猛冲,就是趁敌人在我猛打下发呆、发慌时,猛烈冲锋,奋然跃进,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作战,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古今用兵之法是相通的。猛打、猛冲、猛追。指的是野外运动战的战斗动作的原则。猛打,就是在预先确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武器适当配备起来,向敌猛烈开火,反对火力的分散使用。猛冲,就是趁敌人在我猛打下发呆、发慌时,猛烈冲锋,奋然跃进,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作战,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古今用兵之法是相通的。

一点两面战术

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上,反对在各点上平分兵力;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的包围办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两面是指至少两面,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一点两面就是一点多面,是作战方法和部署原则,一点,在于打垮敌人;两面,在于把敌人消灭。这条原则注意的是包围、突破后的全歼。是针对我们的干部不敢彻底集中兵力和不敢勇敢进攻迂回而规定的。中国古代兵法就最讲究避实就虚,主张通过佯动调动敌人,分散敌人兵力,达到局部的绝对优势,故《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点在西方现代军事理论里叫重点主义,其中德、日更是超重点主义。

四组一队

以连为一战斗单位,连内分四个组。即所谓四组一队。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提醒部队:突击连队要有分工,小组之间相互掩护,互相配合。这一原则在打锦州和天津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要快,追击要快。一慢,对于已完成防御准备的敌人总攻击开始的时机要慢,充分准备后再攻击。四快一慢的原则,无论是运动战,攻坚、打外围、打前沿都是要掌握的,尤其是打前沿更需要。上级要特别掌握慢的方面,下面着重掌握快的方面。慢,就是出击准备时间,必须超过战斗经过的时间。一慢,是很多兵家的盲点。“四快一慢”才最能体现林彪指挥的风格---谨慎。“四快一慢”的重点在于“一慢”,一定要准备好再打,没准备好上级怎么催促、下级怎么抱怨都不打,宁愿失去战机也不打。林彪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打锦州前和主席打了半年的“口水仗”就是体现了这一慢,反正没准备好我不打。这也是林和粟、徐最大的区别了。徐总是一贯“硬着头皮打仗”的,苏家埠、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都是打得“没把握”仗,有时候显得“孟浪”,最有名的就是百丈战役。粟总打仗也胆子大,打74师,打豫东战役都是些没把握的仗。这些仗搁东北林彪是不会打的。其实,林既然有打“神仙仗”(想打就打一下,不想打就退回松花江休整,这还不是神仙仗?)的条件,那不利用岂不可惜?周亚夫不是也让梁国和七国死拼,皇帝怎么催也不动吗?

三三制原则

就是每班编三个组,主要是解决攻击时的进攻队形,防止队形密集,增加伤亡,有了三三制,在班长的指挥下,率领各小组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不超过班长口令指挥之外。在平时则与日常生活和管理相结合,展示可以防止队伍散开了抓不拢,由组长负责每个战士,班长掌握组,这样就容易抓拢,也容易散开。不过,在追击战不适用三三制,追击敌人就是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就好。

一点两面要和三三制结合起来,一点要求兵力集中,而集中就容易造成伤亡,就是一个矛盾,采用三三制,就解决了队形的问题。所以一点两面三三制并提。

三、授勋元帅

1955年9月16日,周恩来将十大元帅的名单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1955年10月1日实施军衔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元帅军衔。”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的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元帅授衔典礼。毛泽东将元帅命令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予朱德等七位元帅,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人缺席。当时重病的林彪正在青岛疗养,刘伯承身体不好,又忙于军事学院的种种事务,分别请了假。

近年来,很多记述授衔、授勋典礼的文章、书籍都采用了“八大元帅”出席授衔典礼的说法。有的文章甚至绘声绘色地“描写”叶剑英在授勋现场的幽默谈吐。

然而,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据曾在叶剑英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中央军委决定1955年下半年在辽东半岛举行大型抗登陆演习,由叶剑英担任总指挥。由于这是解放后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叶剑英8月就到大连紧张筹备,所以走不开。为此,叶剑英特地向中央写报告,表示不能参加典礼。经中央军委批准,工作人员代叶剑英领了元帅服。

位列第三的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擅长打仗。他接朱德的班,从红四军军长升到红一军团司令员。长征中他率领的部队一直保护着毛泽东和党中央,毛泽东提名他当红军大学校长。抗日战争中,他出任115师师长,指挥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中,他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率领第四野战军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在元帅中他资历倒数第二,但战功第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