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向荣
释义

林向荣,人名。较出名的有林彪元帅的同胞弟弟、革命烈士林向荣,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林向荣,清朝武官林向荣,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林向荣。

一、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

林向荣(1928.3-2008.9)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男,河北昌黎县人,1928年3月6日出生,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生平

林向荣教授1948年9月考入台湾大学哲学系读书,于1949年3月经人介绍参加了原中共中央社会部在台湾的地下革命组织“台湾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并为该组织在台湾大学最初的小组长。1949年10月-1950年3月,在刚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三部学习。1950年3月-1954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1954年9月-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1958年10月研究生毕业分配来西南政法学院工作,先后在刑法教研室、政策法律教研室、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任教。1964年11月-1965年10月,在巴县搞四清。1965年11月-1977年12月,在西南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任教。1978年1月后,到法制史教研室任教。1979年评为讲师,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法学教授。1980年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林向荣教授曾是四川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1986年4月,被任命为西南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8月光荣离休。2008年9月27日凌晨4时21分因病医治无效在重庆市新桥医院去世,享年81岁。

林向荣教授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党忠诚。早在建国之前,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建国之后的革命工作中,更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虽然曾受极左路线的不公正对待,但仍然一心向党,积极争取入党,踏踏实实工作。他待人真诚、正直,作风正派,生活简朴,具有良好的政治与思想品德素养。

林向荣教授系统地接受过法学专业教育,有比较坚实的法学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在将近60年的革命工作中,长期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编《外国法学研究》,在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精通2门外语,翻译日文、俄文论文50余万字。主编教材多部。

在几十年的教学研究工作中,林向荣教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治教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科研成绩突出,曾被评为四川省和重庆市劳动模范,学校先进工作者,为国家政法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清朝武官官员

人物简介

林向荣,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福建。1857年(咸丰7年)奉旨接任邵连科担任台湾镇总兵。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1861年,於戴潮春事件中阵亡。

其它介绍

前任:

邵连科 台湾镇总兵

1860年上任

继任:

曾元福

三、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

人物简介

林向荣,男,藏族,四川汶川县人,中共党员,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研究员,现任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工作经历

林向荣于1920年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一个藏汉民族团结的家庭。其父是灌县(今都江堰市)人,因经商来到嘉戎(今理县、马尔康等地)藏区成家立业,母亲是嘉戎藏族。他从小在灌县读书,长大后随父经商。1950年冬,雪山草地的阿坝州升起了五星红旗。由组织安排,他为一支工作组当向导、作翻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和平解放马尔康四土地区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他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译员到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参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2年夏天,他参加了著名的黑水战役,在民族工作队老红军天宝同志的身边工作;这年10月,党组织送他到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系学习深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由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共同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工作,随专家们普查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他被分配到第七工作队川北组,同金鹏教授等回到故乡进行嘉戎语调查。1957年,他们根据调查资料写出了第一篇论文《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合作)(发表在《语言研究》上),为他以后从事嘉戎语研究奠定了基础。1957年底,调查组结束在阿坝州的调查,经调查组同意,林向荣被留家乡工作,由州安排在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文革”期间,他受到极大的冲击,初被安排到威州师范学校函授部工作,后又让他搞保管,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在保管工作之余仍继续从事嘉戎语研究。

专业成就

1980年8月,林向荣的冤案得到平反,安排到阿坝师专中文系,专门从事嘉戎语的研究工作。这时,年过花甲的林向荣如鱼得水,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竭尽全力搞好嘉戎语研究。1981年,他根据过去的调查,结合阿坝州的实际,完成了《阿坝州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存在问题初探》,同年8月,他带着论文出席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第三次联合会,受到了特殊待遇,他宣读的论文及演讲长达三个多小时(大会规定发言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1982年5月,他又带着刚完成的4万余字的论文《嘉戎语构词法研究》,参加了成都召开的“全国壮侗、藏缅、苗瑶语言学术研讨会”,论文宣读后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推荐,经“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审核批准,作为该会议的重点论文之一。不久,他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有14个国家的学者、专家180多人参加“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使藏族学者林向荣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继后,宁夏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学者都邀请他参加合作搞科研,并相继发表了长篇论文《阿坝州双语调查报告》、《嘉戎语四土话拼音方案》、《中介语的分析与研究》、《藏语与嘉戎语之语法比较》等20多篇,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先后多次获省民工委、省民委颁发的“民族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学科奖”。1987年初评定职称时,他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为四川省“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之长达60多万字的《嘉戎语研究》,于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该专著在全国208篇著作中位居前10名,并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革命烈士--林彪之弟

简介

林向荣,一九一六年出生,湖北省黄岗县林家大湾人,一九三八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参谋、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五九〇团副团长、团长等职。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太原时在战场上壮烈牺牲。

家庭出身

林向荣,是林彪元帅的同胞兄弟。解放战争中太原战役时牺牲的一位烈士。虽不及那两位堂兄林育英、林育南两位烈士著名,但林向荣也为新中国的成立,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林彪兄弟姊妹六个,除年龄最大的姐姐和年龄最小的妹妹外,中间是四兄弟,他们从大到小名字分别是庆佛、育容(林彪)、育菊(林程)、向荣。这四兄弟的字号按照“正、大、光、明”四字排序,林彪字“祚大”,而林向荣字“祚明”。林彪与林向荣都与其母亲容貌相似,但二人性格却迥异:林彪沉默好静,而林向荣活泼好动。

去延安参加革命

大革命时期,林彪就离开家乡南下广州成了黄埔军官学校的第四期学员,此后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1937年初,林育菊曾经到了延安并见到了二哥林彪,林彪时任红军大学校长,他向弟弟介绍了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并且送给他一份“红大”的招生简章,让他带回去广为宣传。在家中的林向荣知道了二哥的音讯特别是看到这份简章后欣喜异常,立刻表示要去延安参加革命。他还召集了另外几个青年一行9人一起上路,其中还有林彪的侄子林欣然、外甥陈得之。1938年林彪赴苏联治病(平型关战斗后林彪返延安,被阎锡山军队的哨兵开枪打伤了脊椎)之后,林向荣已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第四期学员。他毕业之后分配到晋察冀边区第三军分区任副连长。到解放战争开始之后的1946年6月,林向荣已经担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警备七团团长,该团沿革为66军197师590团,林向荣是590团建团首任团长。林向荣担任团长后,率部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绥远、天镇、丰镇、应县、集宁等地的战斗。平津战役时,他们团参加了张家口战斗,从山洞里生擒了国民党军二七一师师长张进修和副师长梁超。此役仅用了16个小时,在全纵队创造了首次歼敌一个整师的纪录。1949年2月,他们所在的华北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在顺义改编为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六军第一九七师,林向荣则任一九七师五九〇团团长。

牺牲过程

1949年3月,解放太原的会战。六十六军于3月12日出发,20日到达太原北郊。4月19日晚,六十六军进入阵地,准备拂晓开始行动。半夜里,林向荣所在的一九七师占领了阳曲镇。次日凌晨3点,在黄花园沟南的部,当场击毙敌暂编三十九师长刘鹏翔。全师纵深发展与一九八师会合,继续沿铁路向南横扫。部队继续向化工厂进攻,这是国民党军北郊工厂防线的核心据点。此时出现了蹊跷的情况。对面的敌人打出了白旗,并用扩音机喊话:“我们同意休战,请贵军师级长官前来商谈受降事宜……”据先期侦察,这里是敌刻意经营之处,能轻言放弃吗?然而战场上临机处置时,又不得不考虑敌军投诚的可能性,如果强行攻击,整个部队也会招致不必要的损失。师政治部有敌工部的设置,专门负责出面接洽受降事宜。

正在此时,林向荣主动请缨,他认为敌人完整投降的可能性不大,应由他带领一排人前去试探,万一敌人施展诡计我们也能随机应变,利用地形灵活反击。即使是正面强攻,也应采取这种做法,反正总要有个突击队前行。他带队前往还可兼作受降的准备。他说得句句在理,师领导同意了他的意见,并叮嘱整个部队:随时准备出击接应!

一行人出发了,林向荣与警卫员各自骑在马上,走在最前头。这段时间好像特别漫长,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突然间,敌人阵地那边响起了猛烈的枪声,果然有诈!大部队随即出击接应,但立即被敌军密集的火力所阻击,伤亡严重,不得不停止进攻。到了21日凌晨,上级指挥部调来了炮兵增援,一九七师在炮火的掩护下,采取两面夹击的打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苦战,彻底摧毁了化工厂的敌人工事,歼灭了守敌,从而也突破了北郊工厂区的防线。

解决了化工厂那个据点里的工事之后,大家才发现,敌人有意把林向荣和他那一排人引到了一个三面受到交叉火力威胁又无险可守、无有利地形可利用的一片“绝地”中。看来这伙敌人的胃口不小,想在这里重创解放军部队并结束解放军一些高级首长的性命。据一个侥幸生还的战友说,虽然面临绝境,林团长仍试图反击,交火中他的警卫员先中弹倒下,就在林团长上前救护时,也被机枪子弹击中,当场牺牲。

牺牲之后的风波

出征太原前,当部队还在顺义时,林彪出于手足之情把这位胞弟接到北平城内住了几天,这是他们兄弟参加革命后的首次相聚。林向荣回到部队后说,哥哥看到他的成长十分高兴,还勉励他今后更加努力学习、勇敢战斗,争取再立新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们的永诀。按照部队中“三十、团”(即超过三十岁的团级干部)才能批准结婚这一规定,林向荣牺牲时还是孑然一身。

一九七师领导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痛心,师政治部起草的师党委发给林彪的慰问信中,全体领导向林彪表达了哀悼痛挽之情,并且检查了我方过于大意对同志爱护不够的责任。林彪立即回了信,他没有怪罪任何人,只是用简短几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为革命而牺牲完全应该,这完全可以理解!林彪这种坦然、大度的处理方式令所有人感动不已。

4月24日5点30分,太原战役总攻打响,一九七师五八九团一营教导员葛和睦高举着一面满是弹孔的红旗,率领两个连,冒着枪林弹雨把第一面胜利的红旗插在了太原城头上,他们团被授予“登城先锋团”光荣称号。整个太原战役,解放军阵亡人数高达4.5万人,超过了全国任何一次攻城战役。

林彪一直未将弟弟林向荣牺牲之事告诉父亲,总是说他出国学习去了,不料林立果17岁时在他爷爷面前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我叔叔1949年就已经在太原牺牲了……”老人顿时崩溃了。

到了“文革”时期,当年林向荣牺牲一事又被林彪一伙重新提起。

1967年3月29日,徐向前被宣布接受审查。4月1日上午,叶群对吴法宪等人说:“林总的亲弟弟林向荣同志死在太原战役中,据说他死得很蹊跷,你们要为首长分忧。”李作鹏又传达叶群的话说:“首长认为,徐向前在太原战役之前和彭德怀的接触不是偶然的,可以专门审查一下彭德怀,去秦城调薄一波来问,赵尔陆已死,周士第还在,可以问周,聂荣臻也是前委的人也要问到。”林彪一伙布下了一张大网,要借此事整一批老干部。徐向前当时毫不知情,周恩来也不知道这件事,就连江青、张春桥也不知道这件事。

1967年4月8日,外调工作组回来向叶群、吴法宪汇报:“林向荣死于机关枪子弹,左前胸和腹部各中弹一枚,当场牺牲,没有后背中弹的记录。”由此看来并无可疑之处。4月11日,中央召开批斗徐向前的会议,吴法宪等人质问徐向前此事,徐向前勃然大怒,回答:“这是早有定论的事,你们又翻腾出来居心何在?”会场一片混乱。周恩来当即制止再议此事。江青也问吴法宪:“这是谁让搞的专案?中央一专、二专怎么不知道?富治同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总理也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不请示中央?不上联席碰头会?”叶群说:“这是一件和彭德怀有关的事,林总事前知道。”

武汉“七二○”事件后,林彪一伙迫害徐向前的行径达到了顶点,但7月30日毛泽东表态:“徐向前还应继续担任军委文革小组组长。”周恩来转达说:“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提议,向前同志还上天安门。”但到了9月13日,黄永胜却批示:“徐向前对于林向荣之死不能说完全没有责任。”于是,审查小组继续追查此事。

1968年10月18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对林彪说:“战争年代谁家不死人?我的两个弟弟都死了,他们也都是烈士嘛。”林彪表态:“主席一门忠烈,是我们的表率。”林彪死后,毛泽东对周恩来、徐向前说:“林彪、叶群他们搞了一个专案,我事前不知道,总理也不知道,是江青告诉我的,我早就说过战争年代谁家不死人,我的两个弟弟、六个亲属都死了,我还能找谁去查?这件事一风吹了,不准再提,都是林彪背着我搞的。”至此,这事才算完全平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