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西县 |
释义 |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地处东经117°38′-118°37′,北纬43°14′-44°15′之间,北依大兴安岭,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南隔西拉沐沦河与翁牛特旗相望,西与克什克腾旗毗邻,东与巴林右旗接壤。全县总面积3933平方千米,县城林西镇位于县城中部,距赤峰市210千米。集(宁)通(辽)铁路、305国道、303省道交汇于此,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塞北重镇”之誉。 中文名称:林西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下辖地区:1个街道、7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林西镇 电话区号:0476 邮政区码:025250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赤峰市北部 面积:3933平方公里 人口:24万(2006年) 方言:北方方言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县情概况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北依大兴安岭,南襟西拉沐沦河,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带,也是牧区向农区过渡的结合部。林西经济、文化发展较早,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五千余年。早在新石器时期,林西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林西城西南7.51千米处的锅撑子山,是我国著名的新石器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为林西赢得了“中国北方铜都”之美誉。1908年清王朝“移民实边”正式建县,1945年中共林西县委员会、林西县人民政府成立,百年沧桑,演绎了汉文明和马背文明水乳交融的厚重人文内涵,先后被国务院授予文化县和先进文化县。现辖7镇1乡,面积3933平方公里,2002年全县总人口23.7万人。全县汉族人口占95%。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俄罗斯、白、黎、锡伯、维吾尔、壮、鄂温克、鄂仑春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县。乳、肉、菌、草、果、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畜产品开发基地。境内已经发现铜、锡、银、铅、锌、铁、萤石、石灰石、大理石等有色金属、黑金属、稀有金属、非金属各类矿产30余种,矿点百余处,矿业经济蓬勃发展。活畜、皮毛、蔬菜、瓜果、煤炭、农机、玉石制品等市场活跃,是西拉沐沦河以北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集通铁路、国道303线和省际呼海大通道横贯东西,省道204线、国道305线和赤大高速路纵穿南北;因特网络、光纤传输、数字交换、特快专递等现代化通讯网络相继开通;水电、文体、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齐全。优良的服务,完善的设施,为各种商务活动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自然地理地形林西县属中低山区,境内山脉为大兴安岭支脉,最高海拔1 879.5米,最低海拔67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与平川过流大多较平缓,呈现现群山绵延,河谷平川逶迤其间的地貌特征。 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沙干旱严重,雨热同季,降水少而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日照2 900小时,降水量360-380毫米,无霜期120天。 水文境内河流属西辽河水系,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嘎斯汰河、巴儿汰河。共有小型沼泽11个,水域面积0.4平方公里,径流总量1.37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贫乏,沿河两岸较丰富,总储量约为0.76亿立方米。 土地土地总面积58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草牧场180万亩。林地面积132.1万亩,村镇占地1.94万亩。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大,矿种有铜、锡、铅、锌、银、钨、钼、莹石、石灰石、煤等。现已探明铜储量2.8万吨,白银824吨。铜、锡、石灰石、莹石、煤等矿产资源正在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森林覆被率29.8%。野生动物有53种,其中哺乳动物20余种,野生飞禽类20余种,珍贵动物有马鹿、狍子、猞猁、狐狸、天鹅、鸿雁、斑翅山鹑、环颈雉等。 地名由来1907年12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固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将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沿用此名。 历史沿革林西地区历史悠久,5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璀璨的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2700多前年,就有前人从事青铜冶炼生产,留有闻名于世的大井古铜矿遗址。自春秋至隋,这里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库莫奚、霫、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于潢水北岸(今新城子镇西樱桃沟村)设松漠都护府;辽代,林西南部属上京道临潢府饶州,北境属庆州;金代,嘎斯汰河以北属庆州庆民县,嘎斯汰河以南属临潢府卢川县;元代,林西地区属中书省应昌路(今克什克腾达里诺尔);明初,林西属全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属兀良哈三卫之一泰宁卫;十六世纪中叶,隶属于北元(亦称鞑靼)察哈尔部;后天聪八年(1634年),林西地区划归巴林部;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巴林旗牧地。 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始建制,县治设于乌梁苏汰川口(今林西镇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属承德府赤峰直隶州辖,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22年(1933年),林西县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6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林西后,林西县属伪满洲国兴安西省,1942年撤兴安西省建兴安总省,林西县隶属兴安总省兴西地区行署。 1945年8月林西获得解放,同年11月中共林西县委、林西县政府成立,林西县隶属热河省热北地委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6月5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东蒙自治政府的昭乌达省合并,建立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林西县隶属热河省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1949年5月20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一起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8月1日,林西县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又随昭乌达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至2008年,林西县建立100年。 行政区划2000年,林西县辖6个镇、1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35947人,其中: 官地镇 11678、新城子镇 7518、新林镇 15070、五十家子镇 13141、林西镇 48304、大井镇 4184、大营子乡 13502、繁荣乡 9347、三段乡 9866、双井店乡 6415、下场乡 8364、统布乡 14449、板石房子乡 11998、毡铺乡 9097、兴隆庄乡 8712、老房身乡 10132、十二吐乡 14005、大川乡 8235、冬不冷乡 7844、隆平乡 4097。 2000年末,全县辖7镇,13乡,148个行政村。2001年6月,撤并乡镇,即撤销冬不冷乡、三段乡、繁荣乡、毡铺乡。区划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9个乡: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林西镇、大井镇、统部镇、大营子乡、双井店乡、下场乡、板石房子乡、兴隆庄乡、老房身乡、十二吐乡、大川乡、隆平乡。 2005年末,再次撤乡并镇,即撤销板石房子乡、老房身乡、兴隆庄乡、大川乡、隆平乡、十二吐乡、双井店乡、下场乡。新组建林西镇(原十二吐乡并入)、统布镇(原板石房子乡并入)、五十家子镇(原兴隆庄乡、老房身乡并入)、新林镇、大井镇(原大川乡、隆平乡并入)、官地镇、新城子镇(原下场乡、双井店乡并入)、大营子乡。 全县现辖7个镇、1个乡。106个行政村、7个社区,分别为:官地镇、新城子镇、新林镇、五十家子镇、林西镇、大井镇、统部镇、大营子乡。 乡镇概况林西镇林西镇位于大兴安岭余脉南麓,是林西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域四邻是辽阔无垠的大草原。镇域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是典型的移民聚居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空气清新,草原、田园相映如画。亘古火山,造就出含多种微量元素的优质地下水,地质变迁孕育了储量丰富的多种有色金属矿脉,广阔绿色农牧产品基地亟待巨贾龙头领航。下辖: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东兴、南门外、西门外、新兴、北郊、北门外、西郊、回民营子12个居委会;东风、黑水、河沿、冬不冷、常胜、黄河子、巴吉沟、叩勿沟、乌兰沟、三道梁子、十二吐、枕头沟、大营子、上杖房、下杖房、西山根、苏泗汰、莫力沟18个村委会。 五十家子镇五十家子镇地处林西县北部,位于县政府驻地70公里处,东与巴林右旗接境,南与兴隆庄交界,西与老房身乡毗邻,北靠锡林郭勒草原。全镇分布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狭长的地带。横跨查干沐沦河,总面积为266.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9′到118°24′,北纬44°00′到44°15′。下辖:五十家子、二道湾子、石门子、西耳子、东边墙、小泉沟、朝阳沟、九连庄、轿顶、大马金、太平庄、孤榆树、葱根沟、东敖包、老房身、两边墙、响水沟、西南沟、南沟门、南泉子20个村委会。 新林镇新林镇位于赤峰市林西县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17°56′,北纬43°51′。地处林西北部乡镇腹地,镇政府驻地新合距县城60公里。与锡林郭勒盟的西乌旗毗邻。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508平方公里。下辖:太平、五星、新合、上升、鹿山、七一、中勿兰、大勿兰、八一、毡铺、哈什吐、大坝、二支坝、湖四汰14个村委会。 统部镇统部,百年小镇。地处北纬40°46′--43°58′,东经117°49′--118°4′,南北长19公里,东西宽22.5公里。总面积为270.4平方公里。坐落于巴尔汰河中游,林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5公里,省道S204线,从镇中穿过,东、南、北面分别与本县三个乡镇相接,西与克什克腾旗毗邻。下辖:小井子、两间房、曹家屯、吉林坝、甘珠庙、统部、水泉、五四、碧流汰、板石房子、乌兰沟、敖包河、大马金沟、水头、14个村委会。 大营子乡大营子乡地处承德县西南部,东邻下板城镇,西部与新杖子乡、兴隆县李家营乡接壤,南部与兴隆县、承德市营子矿区相连,北部与上板城镇、刘杖子乡为邻。全乡总面积为172.6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共115个自然村。乡政府机关驻地大营子村。辖:宝林、二八地、三楞子山、五一、大营子、和平、土庙子、东荒、联合、东升、前地、繁荣、幸福、永利、吉林坝、老君沟16个村委会。 官地镇位于林西县中东部地区,辖十个行政村,(龙头山村、下官地村、上官地村、二段村、王家沟村、新民村、杨家营子村、两棵树村、马鞍山村、半拉山村)2.26万人口,总土地面积为350多平方公里。西与新林镇接壤,北与兴隆庄相连,南与大川乡、大井镇、隆平乡毗邻,东与巴林右旗相邻,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下辖:龙头山、杨家营子、上官地、下官地、两棵树、二段、三段、王家沟、四段、马鞍山、新民、坝土、半拉山、八号14个村委会。 大井镇大井镇地处高州市西北部,毗邻东岸、曹江、南塘、石板、潭头等镇,207国道、,省道“井岸线”贯穿中心镇规划区全境,交通四通八达。鉴江及东岸江二水交汇,美景天成。镇内有五氧化二磷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4.9万人,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7所。辖:中兴、小城子、北沟、宝林、温都、文武、四合、大发、大川、黑山头、东风、东方红、红旗、红卫、七一、红星16个村委会。 新城子镇新城子镇198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为建制镇,镇政府位于林西县南部,距县政府28公里,距赤峰189公里,是林西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也是周边地区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全镇辖五个村委会(七合堂村、老虎石沟村、大金沟村、小城子村、海堂湖村),19个村民组,总人口为7210人。下辖:七合堂、郝莱井子、海棠湖、老虎石沟、小城子、大金沟、莲花山、西英桃沟、东英桃沟、双井、公益阁、敖包吐、岗岗坤兑、哈叶吐井子、英桃漠河、那达嘎、哈玛吐、大井、元宝山、下场20个村委会。 自然资源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尤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最。其中,已探明储量的铜金属量200万吨,锡金属量200吨、铅金属量100万吨,锌金属量2.8万吨、银金属量824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石材黄粘土、矿泉水以及其它未计算储量的矿体,有待于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有植物400多种。 交通通讯林西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南临西拉沐沦河,北依大兴安岭,周边环绕广阔的牧区,交通便利,303、305国道纵横穿过腹地,集通铁路横跨全境,县城距赤峰市206公里,距北京630公里,距二连浩特口岸880公里;县城内通讯方便,光缆通讯已开通使用,8000门程控电话顺利并网,20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进入C3本地网,移动电话已实现全国漫游;6万伏输变电线路横穿林西境内39.6公里,全县2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均已全部通车、通电、通邮。 林西县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全县有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2条、乡道11条。集通铁路在镇区南缘经过,呼海大通道通过县境南部,十字交叉的国道303线和省道204线穿过林西镇镇区,纵穿县境南北的省道204线是连接赤峰与锡林郭勒盟最便捷的通道。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5公里,形成了以林西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林西镇已成为赤峰市北部的交通枢纽,镇内有火车站和汽车站各一座。林西火车站为四等站,占地6万平米,24小时通过列车14对;林西汽车站于2004年实现整体搬迁,现占地2.3万平米,达到国家二级汽车客运站标准。2005年全年客运量61.1万人、周转量440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9%和9.4%;货物运输量68.5万吨、周转量591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3.6%和15.5%。 民俗文化林西县现有回、蒙古、满、锡伯、朝鲜、苗、藏、土家、达斡尔等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3948人,其中,蒙古、回、满人口居多。 回族主要分布在林西镇内,其语言、文字、服饰、住宅及部分礼节基本与汉族相同,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多带有宗教色彩。饮食方面,禁食猪肉及驴、马、狗肉等;凡自死之物,皆不能食,更不能食动物血;所食家畜家禽,必须要由阿訇或“刀师傅”宰杀方可食用;红白事自己制作“油香”,讲究饮茶。婚嫁方面,结婚的重要礼节是男方要请阿訇写“伊扎布”,“伊扎布”必须由阿訇来写,并由阿訇宣读,宣读时新郎要跪听,阿訇向新郎身上打枣、糖、花生、栗子等,以祁求生活幸福;宴席间贺喜人用锅底灰或颜料等抹到新郎父母的脸上,促其洗脸,取大洗(喜)谐音,成席待客的最高规格就是九大碗。丧葬方面,回族称人死为“无常”,死人为“亡人”,“无常”后,用净水擦洗身体,再用白布裹尸,并给“亡人”戴“斗哇”帽子,胸前盖“护心斗哇”。回族普遍实行土葬,并提倡速葬、深埋,现在林西镇西北角有集体墓地。节日方面,每星期五为主麻日,穆斯林群众一般要集体去清真寺做礼拜,重要节日有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受汉族习俗影响,本县回族群众一般也随汉族过一些节日,但除夕夜不吃饺子、不守岁、不贴对联。 蒙古族群众喜喝砖茶、奶茶、爱吃炒米,有祭敖包习俗,信奉佛教,供奉佛像。 满族习俗,本县满族生活习俗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春节晚辈必须给长辈拜年,并一律下跪磕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烧香祷告,祭祀祖先。 其他少数民族由于人口少,集中居住的较少,绝大多数与汉族杂居,其穿着、饮食、居住等生活习俗大都与汉族相同。 经济发展县城内现有国有商业150家,综合市场26处,市场辐射辽宁、河北、山东、天津等14个省市,上市产品大约有16大类400多个品种,购物交易十分便利,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年城乡集贸易成交额达13200万元以上。 林西城区现有建筑面积8.8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绿化、供水、供电、供暖、排污设施完备,饮食业、旅店业、照相业、理发业浴池业等服务事业发展迅速。林西县地少人多,劳务价格便宜,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干部思想解放,素质较高,对外联系广泛,是块正在开发的宝地。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05年在全区率先完成教育布局大调整,中小学校由147所调整为26所,实现了县办中学、乡镇办小学,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1.2亿元,改扩建校舍15万平方米,实验中学、林西三中、实验小学、林西一中教学楼和职教中心实训楼顺利落成。普及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科上线率由2003年的28.8%提高到43.7%。启动乡镇寄宿制小学楼房化工程。大井、下场寄宿制小学实现楼房化,林西镇寄宿制小学迁址新建,五十家子镇寄宿制小学原址新建。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共发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3357万元。科级干部结对助学工程深入开展。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97万元。解决了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难问题。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启动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94.9%。加大医疗救助力度,16475名贫困农民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资5700万元,实施了6800平方米的中蒙医院、23000平方米的县医院和4000平方米的预防保健综合楼整体搬迁工程,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9670平方米。 文体科技等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荣获“全区体育先进县”。启动文化大厦建设工程。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前端建设和电视台摄录制播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电视用户3100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8%,荣获“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顺利实施。申请专利11项,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56项。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土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1‰以内。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新建民兵训练基地5000多平方米,有212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重视老年人工作,建成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运动场。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妇女儿童、档案、气象、统计、地震、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扎实推进。涌现出8个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1个市级文明单位。林西镇跨入自治区七星级文明城镇行列。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县人民政府认真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12件,政协委员提案344件。与群团组织的联系和沟通进一步加强。进入自治区“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旗县行列。“五五”普法及法治林西创建工程全面启动,人民调解指挥中心正式组建。平安林西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取得初步成效。“无毒县”创建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整顿规范信访秩序,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信访工作连续三年受到自治区表彰。政务公开、企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