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南皮影戏
释义

辽南皮影戏,又叫盖州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的皮影戏又名“灯影子”,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皮影戏也可以说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公元1585年,辽南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将它带到辽河岸畔,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在皮影戏的影影绰绰中寻找到许多快乐。

魅力

夜幕下阵阵浓郁的乡风吹过,农闲下来的乡亲们拾凳而坐,大声小气地唠着家常,孩童在大人的膝盖间嬉笑玩耍……这时,整个村子里忽地锣鸣鼓响,送戏下乡的皮影戏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平息了嘈杂的人声,大人孩子们开始屏息凝神,俄顷又捧腹大笑…… 这一幕是让许多“老鞍山”魂牵梦绕的记忆,尤其是在20多年前的乡间。 皮影戏于清嘉庆年间从河北滦州传来,与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方言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南风格,业已经历数百年风雨的洗礼。到了今天,皮影戏似乎只成了成年人记忆深处的一段影像,而对于现在的孩子们,那美好的画面则是一种难得实现的憧憬。

溯源

“一口能传千古事;两手举起百万兵。”宁静的春日午后,千山区文化馆的一间排练室内,诙谐的唱腔和活灵活现的皮影人物动作,让来访的我们耳目一新。皮影也叫灯影,由驴皮制成,在辽宁最盛行的时期是清末、民国年间,那时几乎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的皮影剧团,盖州曾经是辽宁皮影戏的中心。千山区皮影戏的传承就来自盖州。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盖州皮影戏班艺人由甲来到鞍山千山区,成为千山区文化馆首任馆长,组建了皮影戏班。 辽南皮影从明末清初开始已有五百年历史。 现在常见的辽戏前身是辽南戏,辽南戏正是从辽南皮影转变而来的,而鞍山皮影正属于辽南皮影派系。说起辽南皮影,必须提到她的创始人黄素志,大约在明万历年间,黄素志只身一人闯关东,后侨居辽阳。工于绘画和雕刻的黄素志用纸张雕刻影人,后来演变为用羊皮裁剪。在造型上黄素志克服以往皮影忠奸难辩的困难,从眼睛上表现地位尊卑,这成为辽南皮影的显著特征。

清朝末年另一位皮影艺人安心斋不仅表演技法精湛,而且编著了《影戏小史》这样一部专门针对皮影戏的学术论著,将辽南皮影推向另一个高点。

由清朝时期传入岫岩的皮影戏,称岫岩皮影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庆丰收之时,会有几班人马活跃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们四五个人一组,一个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几部书、几件乐器、一块白布就是全部行头。这些艺人每到一处就支起竹竿,挂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驴皮制成的影人表演起来,这就是在岫岩农村备受欢迎的皮影戏。

历史上,岫岩境内皮影戏分为南北中三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代表班头,他们风格迥异,极大丰富了岫岩皮影戏的内容。建国之初,岫岩全县有19箱60多部影目,传统影目有《四平山》、《五凤山》等等。1979年,黄花甸乡的皮影艺人于高伟又将原23.3厘米高的小影人改成40厘米高的大影人,雕刻美观大方、色彩清晰,形成了岫岩皮影的外观风格。

声腔

音乐、唱腔特别丰富,大致有三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组成的唱词类别。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个板式。弦挂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味浓纯,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岫岩皮影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是岫岩皮影的主要特征。目前岫岩皮影有近百部传统剧目,20余部现代剧目。 皮影艺人 后继乏人。皮影戏以它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民俗韵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是当一名好的皮影戏演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演时,在观众前面立一块长2.5米、高0.8米的白色台布,台布后面点上5个100度的灯泡或者两排双灯管的白炽灯,灯光照在紧贴台布的影人和场景上,再配以锣鼓弦乐和词调,这样就能达到唱影的效果。演出的剧目大多是神话及历史故事,比如《杨家将》、《大隋唐》、《封神榜》等。

造型

演员要求有三种技能中的一种:文武场、影人、唱。其中文场指拉弦,武场指打鼓。会得越多越吃香,当然也有演员在演出的时候,一人担三职。皮影戏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髯、丑五种。五种形态各异,唱腔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髯和净要求用大嗓演唱,要求粗犷有力、声音洪亮;而小生和旦要求用小嗓也就是假嗓唱,要求声音绵柔;丑则要求用杂嗓唱歌,也就是阴阳嗓,一句话里,上半句用大嗓唱,下半句用小嗓唱。 在文革前的一段时期,皮影戏班常年送戏下乡,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在一些农村,没有皮影戏就意味着没有娱乐。文革后,皮影戏受到破坏停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后,皮影戏重新恢复,90年代后期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和经费困难影响,出现了后继乏人,难以传承的局面。”据千山区文化馆介绍,最近8年来,他们先后培养了约30名皮影接班人,编演剧目达15部,演出百余场。最壮大的时候,皮影工作者达到15人,而如今由于经费紧张,人员流失严重,目前文化馆里的皮影艺人只有3个人。培养一个皮影艺人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它不是简单的表演,皮影艺人不仅要会吹拉弹唱,还得自己设计制作皮影,培养一个好的皮影艺人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皮影艺人流失严重,已影响了辽南皮影艺术的传承。

小皮影期待大身手 目前,皮影戏已与千山、岫玉、汤岗子温泉并驾齐驱,成为我市的一大文化品牌,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面对现代科技的强烈冲击,皮影正在濒临绝迹。

皮影戏是一门“活”的艺术。它来自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传统气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乐于去欣赏、缅怀这些民间艺术,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传承

在不断怀念皮影戏往日辉煌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提早展开保护皮影戏的拯救行动。而对于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需要的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可喜的是,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山区文化馆目前正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在今年的森博会期间,他们还将进行为期8天的表演。今年,他们还想将皮影艺术申报国家级项目。 在探讨这一问题过程中,有关人士建议在鞍山皮影的进一步开发中,如果能将皮影艺术与古城开发相结合,精美的皮影纪念品将更好地扮演文化使者,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作贡献。如果鞍山能建立国内首座流动皮影展演馆,将会使皮影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更好地为鞍山现代旅游业发展服务。

附录

宋国超,曾是红透辽南的义和班班主。 半个世纪以来,宋国超亲身经历皮影戏大红大紫和“文革”浩劫。现在,会全套皮影技艺的人在辽南所剩无几,眼见辽南皮影面临失传窘境,宋国超郑重许诺,不论是谁,只要真心想学皮影戏,他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继续承传。

家藏300多年历史的“古董”

宋国超的家坐落在花红沟村东头,东屋里有一个角落摆满了皮影戏的“家什”:锣、鼓、胡琴、皮影屏布、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摞皮影戏戏文、刻到一半的皮影,还有一只已很破旧的大箱子,里面装的全是皮影影人。箱子里上百只皮影影人是宋国超的宝贝,“影人大部分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古董。”

宋国超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这些影人,向记者说起了皮影班子义和班的历史。晚清时期,关内移民到辽南渐多,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情包括皮影戏被带到辽南。清道光年间,得利寺地区就有一支小有名气的喇叭坊,有钱人家有红、白喜事、孩子生日、老人祝寿等活动,就将远近有名的艺人招集来“对棚”。这个喇叭坊由于长期合作,分钱公平,不争不吵,得名义和班。义和班班底雄厚,艺人都是多面手,个个能“唱拉吹打拿”,在辽南名声颇高。宋国超的父亲曾是义和班班主,他自己也子承父业,掌管过义和班。

祖孙4代和皮影有缘

“我的曾祖父好听皮影戏,是义和班的‘发烧友’。祖父是个厨师,也爱听皮影戏,义和班一演出,他就自告奋勇去做饭,因为他的厨艺还不错,义和班对他很满意,后来他就渐渐成了义和班的一员了,有时候演员临时有事,我祖父也能临时串个场,他好唱旦角。”

“我的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皮影戏,加上天赋甚佳,不到20岁,他就成为义和班中不可或缺的主角。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义和班常演不衰,父亲成为戏班的掌门。”宋国超的父亲精通各类民间艺术,如评书、东北大鼓、二人转、评剧,样样都行。宋国超从箱子里取出一本发黄的1960年出版的杂志,上面印着当年他父亲参加旅大市第11届文艺汇演的节目单。

宋国超说,他父亲还与当时的旅大市市委书记等多位领导合影留念过,可惜年代久远,照片已经遗失了。

受父亲影响,宋国超很小就非常喜欢皮影戏,他7岁的时候开始正式学戏,在父亲和戏班子里其他演员的精心调教下,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在戏班里独当一面,后来成了义和班的班主。

皮影曾被埋在猪圈

“文革”开始,一夜之间,皮影戏就成了被破除的“四旧”,谁也不敢再听皮影戏,皮影戏班子也就自动解散了。生产队要求把皮影交上去,那些皮影可是传了300多年的“老古董”呀,真是不舍得呀,宋国超捡出了一大半影人和大部分剧本用箱子装好,用油毡纸包了一层又一层,半夜里在猪圈挖了个深坑,把箱子小心翼翼埋在猪圈底下,把另一小半影人含着泪交到了生产队上。

皮影戏唱不成了,宋国超很苦闷,用他的话说,就是经常抓耳挠腮的,总想着“什么时候皮影才能解放呀?”戏班子里原来的伙伴没事儿的时候,也喜欢凑在一起谈谈皮影,切磋艺术,可也只能光说不练。

愿意传授全部皮影技艺

“‘文革’结束后到1983年前后,皮影戏挺兴旺。”宋国超回忆,当时十里八村纷纷请他们演出,村民一听说哪个村子演皮影戏,宁愿走上几十里路来看。有时候,一个村预定的戏场演完后还想留戏班子再演几场,可下一个村早就赶着大车来接戏班子了。这种大家都“抢”的局面只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就再也没有了。

这20多年来,宋国超多数时间只能是在自己家里亮开嗓门,拿起皮影自娱自乐。他也参加过为数不多的几次演出,给其他皮影班唱过主角,讲解戏词和曲调,但因为经费等原因,他从未以义和班的名义演出过。

“皮影戏是在方寸舞台上,用驴皮制成人物和道具上演的精彩大戏,有人认为皮影戏‘土’,可它却是集中了传统戏剧的全部精华。它用最便捷的形式表现高雅的艺术,更体现了民间艺人们的聪明才智。”

在宋国超心中,皮影的价值很高很高,“现在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一些皮影戏传人的技艺也往往不完整。我迫切希望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能流传下去,能重新焕发青春。我愿意把我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任何一个爱皮影的人。”宋国超认真地说:“只要能将皮影戏流传下去,我愿意奉献我的一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