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聊城古城墙遗址 |
释义 | 聊城古城墙遗址聊城古城墙遗址位于聊城旧城周围,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古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东昌卫指挥佥事陈镛改土城为砖城。 城墙周长七里,一百零九步。高三丈五尺,顶宽二丈,基厚三丈,深二丈。内墙用三合土夯注,外墙用巨型砖石垒砌。城设四门,东为“寅宾”,南为“南薰”,西为“纳日”、北为“锁钥”。城门上筑门楼,外置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有“凤凰城”之称。 四城门楼皆歇山重檐。城墙东北原有望岳楼,西北有绿云楼,尤为壮观。明万历七年(1579)增修敌楼二十七座,垛口二千七百余个。城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城墙现仅存基址,墙面早已拆除,轮廓依然清晰。 发现古城墙遗址9月22日上午,记者在古城区东南角看到,古城墙虽然仅存基址,但是保存比较完整,且轮廓非常清晰,包括板筑的痕迹、固定板的串杠的痕迹都十分明确,并且还发现了排水设施。据了解,古城墙的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即将石灰、泥土混合后,用糯米汁浇灌进行粘合,所以古城墙十分坚硬。在古城改造施工过程中,在计划重建角楼的古城区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和古楼南首均发现了古城墙的基址。 据市文物局副局长孙淮生介绍,古城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当时为土城,至明洪武五年(1372年)筑为砖城。古城城墙周长3.5千米,高约11米,墙体厚度上宽6余米,底宽9余米。城墙上还筑有马面敌楼,用于观察敌情、夹击攻城之敌。1947年聊城解放后,城墙墙面被拆除,仅存基址。后在古城墙基址上,开辟为环绕古城的道路。 孙淮生称,古城城墙的发现,为研究宋代建城以及明代修筑砖城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古城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聊城旅游业的开发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发现古城墙后,文物部门和建设部门非常重视,并立即协商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墙遗址。为了保护古城城墙,古城改造方案将进行部分修改,计划将重建的角楼和古城墙遗址进行有机结合,将古城墙最大化展示在市民面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