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正中 |
释义 | 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梁正中 1915年6月生,又名梁痒、梁祥,直隶(今河北)涞源县人。1931年考入保定二师学校,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社联”,后转入“左联”、“反帝大同盟”。 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3月任中共河北省涞源党支部书记。1934年5月初被捕入狱,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1935年7月出狱。1937年10月10日八路军独立团攻克涞源县城,为其接上组织关系。涞源光复后,任涞源县救国会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12月中旬组建中共涞源县委,被任命为县委书记。 1937年10月11日创建涞源支队地方武装,任涞源游击支队政治委员(肖应棠任支队长)。1940年6、7月间调地委任民运部长。1941年初到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学习。1942年初继任中共涞源县委书记,兼任地方武装一区队政治委员。1944年5月调任中共一分区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一分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调任中共察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任察北骑兵第三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察哈尔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59年转业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城建部部长,北京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中横遭诬陷和迫害,停止工作。1972年复职。后任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1977年11月任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3年8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夫人高波。 爱国民主人士人物简介梁正中(1891年—1950年),字用衡,古永硝水塘人,因家住腾冲西北琅琊山下一小村,极富正义感和爱国热情,被腾冲人称“琅琊高士”。曾入省立大理中学、北京法政大学读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返腾后任王属联合中学学监,在缅甸密支那创办一所初中。回国后在其家后面建小学一所。1930年,参加滇缅北段边界调查,获外交部“调查界务,懋著辛劳”奖状。1935年,任县参议会副议长。1937年,梁正中带古永民工修筑滇缅公路。日军侵陷腾冲,梁正中支援并临阵指导游击队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击毙日军数十人。他积极抗战,收复后任县参议会议员。1943年,因接应英军少将盖尔克残部30余人撤退至中缅边境,后冒险护送越过漫长的日军封锁线,帮助反法西斯之盟友,获英国皇家勋章一枚。1950年4月7日,病卒家中。 反帝爱国1919年,波及全国、震惊世界的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了,在拳头如林、口号似雷的游行队伍中,就读于北京法政专科学校的梁正中高举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后来,他受到当局的通缉。 1920年,梁正中毕业回乡,他胸怀赤子之心,肩挎在京习武时,师傅赠给的一口长剑,于上海登船,取水道回云南。当轮船于越南海防靠港,梁正中举足登陆时,被统治越南的法帝国人员喝住,禁止带剑登陆。这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青年据理力争:“法国军队可以持枪由越南侵入中国云南,为何中国人不能携剑回到自己的家乡!”法人无言与对,欲强迫收剑,梁正中高举长剑,仰天长叹:“中国何其弱也!”叹毕,遂将剑投入江中。这个具有“五四”革命精神的热血青年,从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就投身反对英、日侵略我国滇西边地的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20年,英帝驻腾领事施弄诡计,骗买腾冲城西大盈江边土地一块,建盖领事馆。1925年英领事不顾腾冲人民反对,在城壕上强架石桥作为领事馆通道,严重影响腾冲城之安全。梁正中怒不可遏,带领腾冲中学学生数十人,将桥拆除,英领事口出恶言,无理责骂,梁正中义正辞严,质问英领:你们修筑此桥,是否取得我国中央政府之许可?是否取得腾冲政府之许可?是否取得我腾冲绅民群众之许可?英国领事条例有没有规定这一条?英领无言以对,遂不敢再修此桥。1930年,面对英帝殖民者不断吞噬我北段边界的现实,梁正中不畏艰险,毅然接受滇缅界务调查专员尹明德之命,冒着随时可能遭受英帝殖民者拘捕、下狱、暗杀之危险,率员深入瓦仑山、江心坡一带调查界务。他在《云南北界勘察记》中写道:“久行疲倦,停留一日”、“天气炎热、蚊虫最多,夜不能眠”、“闻有英警兵多人,随后追来,冒雨夜行”、“路上之汗泪未干,又受腹泻之惨,苦况难述”、“因刀坠地,伤我足背,其大如口,血流如注,免强破至木里关寨,无粮,夜八时许,破至卡圈寨宿。一路痛苦,惨不忍言。”可以看出梁正中江心坡之行,实为血泪之途,然当他将我被侵略之领土详情查清,想到将来收复失地之时,又无不充满欢悦之情。当他从无赛渡口乘筏撑渡恩梅开江时,曾编一首充满爱国热情的《渡江歌》导众歌唱:“水悠悠、山迢迢、红日一样照,山川异样高,国权宜收复,汉人夷人,水吃一沟,路走一条。”歌声漂荡江流之上,此唱彼和,心志洋洋! 在护卫我领土主权的斗争中,梁正中尤其令人钦羡之举是他于中缅两国边地官员处理界务时,英人以一千印度银元之巨款贿赂梁正中,以英文书写文约,出卖我边地国土,遭梁严辞拒绝,并公之于众,致使英人狼狈不堪,诡计败露。事后,外交部授于梁正中“调查界务,懋著辛劳”奖状。 热血抗日梁正中对西洋侵略者如是,对东洋侵略者亦如是。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日人班本三郎在腾开设洋行。班本自恃强国之民,肆无忌惮,欺凌腾人,梁正中早想与之较量,遂以《莎氏乐府本事》为题,用英语相车问难,班本败北。又谈中国文学诸子百家,连扣数十议,班本亦败。稍倾,班本忽出对联一支:“日本在东,光照大西一统。”梁正中略一沉吟,随口对曰:“中华为轴,力转全球五洲。”班本自知非梁对手,遂作罢,其嚣张气焰,大有收敛。1942年5月, 日寇侵略腾 冲,分兵进犯梁的家乡古永。他念念不忘抗战救国,号召乡民报仇雪耻。时有古永青年郭有德欲组织队伍游击日寇,梁正中大力扶持,亲临指导,部队神出鬼没,频频出击,生擒了日军犬养太一,振作了民众精神。 救助英军1943年夏,在腾冲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古永山乡传出了一大新闻:大半生以来与英帝殖民者做了多次抗争的梁正中,竟亲自救援了35名英军官兵!此事的根由何来呢?原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在缅英军军事失利,时有英军少将介尔克率领35名官兵因被日军追捕,从中缅边界退入我国边境村寨——古永。介部遭敌追击,长途逃奔,已经断粮多日,逃至古永时,精疲力尽,蓬头垢面,满身汗渍,须眉难辨,衣服槛楼,不成人形。 加之语言不通,路途艰险,几陷绝境,后经边地傈僳人引导,找到了古永这一偏僻山乡惟一懂英语的梁正中。梁一听是英军官兵,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反感,但是,这个青年时期就参加了“五四”运动,尔后在家乡献身于反帝反殖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虽身居狭小洞天,却胸怀博大,他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出发,毅然决定予以救援,当即表示,欢迎食宿,命家人招待茶水,介尔克表示感谢。饮茶时一英军军官对梁道:“我们在缅甸丛林中,从突围至今已数十天了,未曾尝到果糖的滋味,很想吃一点,听说贵国有一种土糖,希望代为购买。”梁正中即将家中所储红糖数块供应,这位军官便抽出佩刀,将红糖砍成数十块,每人分发一块,个个嚼得津津有味。茶毕稍息,继而进餐,英军虽断粮数日,却非常克制,官兵们将饭盒置于地上,由一军官将饭平均分配,先估计分配一次,再将饭甑中之余饭再分配。这位军官分饭时,不慎落地一团,军官将其捡起,盛入自己盒中,另盛清洁之饭于士兵盒中。席间宾主边食边谈,感情亲切融洽,梁问客人饭菜是否可口,客人指着碗中青菜说,从未吃过如此鲜嫩可口之蔬菜。又指着碗中豆酱说,胜过伦敦高级果酱罐头。饭后英军略事洗涤,梁家从邻居处借来数件衣服供换洗,这些衣服才一上身,竟引起乡民们及官兵们顿足大笑,原来英军身躯高大,借来之农服既窄又小,穿上去真是捉襟见肘,怪模异样,相互视之,其趣无穷。入夜,安排寝事,却苦了主人,介尔克身躯特高,梁家木床短小,寻来六尺长床,介尔克睡于床上,脚仍伸出床尾一截,无奈,只好屈驾了。 次日,活动于当地之游击队向介尔克提出要求:将介部官兵使用之冲锋枪留下供游击队用。介听后犹豫不决,便问梁正中:“游击队能否打击日军?”梁答:“数日前游击队与五名日军遭遇,当即击毙日军三人,另外两名日军因一游击队员射击时枪突生故障,故侥幸逃命。”介尔克听后大喜说:“很好,我们的枪就是用来打击日军的。” 遂命部下留枪数支。 古永系日军骚扰频繁之区,为使介部迅速转移安全地带,梁正中于介部抵古永之第二日,冒险护送,前往腾北二十集团军三十六师师部驻扎地——界头。 介部一行在梁正中护送下,由古永出发,绕道瑞滇、明光,翻山越岭,抵达界头,后由三十六师护送,经祥云飞昆明,转伦敦。 梁正中与介部,虽相处日短,然结缘甚深,临别时,介尔克以英镑及金条相赠,梁答,我与贵军之友谊,系共同献身世界反法西斯之大谊,并非名利所能达矣! 公元1946年夏,英国驻昆明总领事郭格尔致函梁正中先生,函云:顷接本国驻华大使训令,阁下曾于1943年5月,协助英军部分官兵由缅甸通过敌人占领区域以达中国防线,其功可纪。特请腾冲海关转赠台端英国皇家勋章一枚,以表台端忠勇爱护之忱。谨此奉达,并致贺意。 对于这一枚被当时社会上认为具有崇高荣誉的英国皇家勋章,梁正中从未佩带于胸前,亦未悬挂于屋壁,甚至很少为人所知。他,仍默默地行走在家乡的小路上,耕耘着他未尽的事业,直至走完生命的旅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