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邱镇
释义

简介

梁邱镇是费县第二大镇,称“梁昊国”,位于费县、平邑、山亭三县区交界处,系春秋时期梁王城所在地。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辖83个行政村,人口9.1万人。全镇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中心城镇”。

历史沿革

相传东周时有位梁王在此筑城称王,死后葬于村西南岭上,墓冢高大,后人就以此丘墓取作地名“梁丘”。清朝为避孔子名讳,演义为“梁邱”。

梁邱镇清代为费县四大重镇(平、仲、梁、冶)之一。民国时属于费县第七区。1943年为温河县梁邱区。1944年1月,设梁邱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鲁南区党委、行署及鲁南军区驻地。1958年9月成立梁邱公社。1984年5月改为梁邱区辖4个乡,1985年9月撤区并乡,梁邱定名梁邱镇。

特色

梁邱是费县著名的回民聚居地。回族迁居费县梁邱主要在清代。据清同治十年(1871年)梁邱《遵古源流》记载:“梁邱区,共有数姓,米氏、张氏、杨氏、魏氏、陈氏、赵氏,凡此庶族,来兹土者虽不一,其人要皆西域之名族,主圣之教泽也”。光绪十二年(1886年)《米氏七家世次碑》载明:梁邱米氏最早是从齐河县米家迁入费县。先在米家坡安居,因山高岭薄,土匪肆扰,遂搬迁梁邱镇,筑围子定居。其后他姓相继而来,共有数十姓,至今已有2000多人。

1851年,回族民众募捐建成的梁邱清真寺,位于梁邱镇西村。回族抗日民族英雄左宝贵曾捐银一千两,赐镀金匾一块,上题“清真寺”。清真寺“文革”期间遭损坏,后修复。2000年后,又屡次增修。

教育

镇上现有中学3所,68个教学班,在校生4347人,教职工254人。有中心小学1所,下辖24处联小,165个教学班,在校生6558人,教职工315人。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

交通

梁邱交通便利。北临兖石铁路35公里,日东、京沪高速公路45公里,距离临沂飞机场50公里,距日照海港150公里,境内岚济公里横贯东西,费枣路、兴梁路、兴郝路、梁徐路交通网络密布,六横十纵”的镇域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

现状

梁邱镇非纯农业区,有工业污染,除粮油外,经济作物丰富,年产板栗2000吨、苹果500吨、白莲藕1万吨、土豆1.5万吨、葡萄2万吨、桃2万吨、金银花5000吨、淡水鱼8000吨。年出栏生猪6万头,肉鸡300万只。

矿产资源丰富,花岗岩储量6亿立方米,有30余个品种,其中翡翠绿、孔雀绿、樱桃红、苹果绿、草坪绿、沂蒙黑等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石灰岩储量3亿立方米、页岩储量5亿立方米、矿泉水产出量500万立方米、铝钡土储量300万立方米。

梁邱环境优美,青龙山、老虎山南北对峙,东临许家崖水库,西有书房水库,镇南为温凉河,湖光山色,风景宜人;经济发展,临沂高利峰焦化有限公司和日本红富士食品(临沂)有限公司等龙头项目已建厂投产,与之相联接的山东正达化工有限公司、临沂磊鑫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山东还洁绿色包装有限公司等产业群和项目群相继建立。

随着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梁邱镇驻地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4.3万人,城镇品位得到提升,并凸显出规划合理、企业联片、商贸繁荣、经济发展的中心镇特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