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恋爱中的男人 |
释义 | 内容简介80岁的德国老作家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2月29日出版了小说新作《恋爱中的男人》(Einliebender Mann),赫然以大文豪歌德为主人公,写他在1823年,古稀73岁,戴着面具参加温泉城马里昂巴德的异装舞会,对19岁少女乌尔丽克一见倾心。 “他看到她时,她早已捕获了他的目光”。老翁少女眉目传情,歌德神魂颠倒,再也不能自拔,先是百般勾引,继而发动连番情书攻势,欲娶少女入门。孰料女儿妒意横生,从中作梗,坏了老诗人的好事。歌翁伤心作别,回到魏玛,终日郁郁寡欢,至1832年去世。时光如梭,乌尔丽克亦成老妇,临终前将歌德的情书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孙恋情就此深埋。 这段黄昏恋并非作家杜撰,而是大体上实有其事。乌尔丽克·冯·莱维措(1804-1899)据说才貌双全,年轻时一度与晚年歌德关系密切,歌德曾动过娶她的念头,还因为她写了不少情诗,最有名的是《玛丽昂巴德悲歌》。 出版商为《恋爱中的男人》打出广告词,称此乃“歌德最后一爱――马丁·瓦尔泽首部历史小说”。评论界大举鼓噪,推动此书在市场上快马加鞭。截稿前,我看了一下本周《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恋爱中的男人》仍然稳稳地排在第十名的高位。 在德国,老瓦尔泽是国宝级的作家,毕希纳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的得主,论文笔,论阅历,绝对不在任何人之下。为歌德代写情书一事,他做起来游刃有余,足可乱真,而老翁钟爱少女时的迷乱春心,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写德国史上头号文豪晚年春情上头,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让老无所依的翁叟们略感心酸的话。书中歌德裸身对镜自赏,验证是否雄风犹存――结论是:还行。而少女乌尔丽克花枝招展,刁蛮可爱。一老一少,共谱恋曲,其音调必是古怪别致,妙趣横生。 瓦尔泽曾应邀在读书会上朗读新作,联邦总统亲自到场,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大作家开读不久,席间即爆出笑声,稍顷复笑。这可是德国,不是美国。更何况台上是瓦尔泽,台下是总统。听众笑场一事遂成媒体津津乐而道之的花边新闻。3月25日出版的《法兰克福汇报》还特地为此专访了当时也在现场乐不可支的老评论家约阿希姆·凯泽(Joachim Kaiser),主题是:瓦尔译的新作有那么可笑吗?德国人怎么会笑成这样?老先生说:那实乃发自内心的笑声,瓦尔泽写得好,尤其是歌德与少女互施媚术的部分,实在令人愉悦。 笑归笑,也有女读者就书中的情欲描写向瓦尔泽发问,比如,他为啥反复使用“那话儿”(Iste)一词?瓦尔泽从容回答,他写的不是德语,而是个拉丁语词,且无具体词义。的确,在拉丁语中,Iste是个阳性代词,以“那话儿”译成中文,大抵不错。 大部分评论家认为,瓦尔泽的小说不会令他们心目中的歌德形象发生改变。曼弗雷德·奥斯滕(ManfredOsten)说,瓦尔泽准确描写了老翁春心重萌时的心理,寄托了人类对生命回春和永存不朽的渴望。托马斯·安茨(Thomas Anz)则通过书中歌德对法国革命的关注,注意到了一个政治化的歌德,以及一个政治化的瓦尔泽。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书大唱赞歌。沃尔夫冈·弗吕瓦尔德(Wolfgang Frühwald)便说:“这是瓦尔泽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我心目中的歌德不会改变,但我心目的瓦尔泽变了。”他指出,年龄总是让作家感到困扰,瓦尔泽晚年作品的性成分越来越多,这也许是因为越是老人,越要表现出年轻的感觉。韦尔纳·弗里岑(Werner Frizen)则认为,瓦尔泽写的不是歌德,而是维特;躲在面具后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尔泽。 本书作者马丁·瓦尔泽生于1927年3月24日,二战期间在德军防空部队服役。据2007年6月公开的档案显示,他可能曾于1944年1月30日加入过纳粹党。战后瓦尔泽在雷根斯堡和图宾根求学。1951年以关于卡夫卡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并加入了先锋文学团体四七社。他以1978年出版的《惊马奔逃》(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过郑华汉、朱刘华等人的译本)广获文坛承认。中国内地还出版过他的《迸涌的流泉》、《爱情的彼岸》、《菲城婚事》等书。 瓦尔泽得到过联邦德国的多种文学奖项,如1957年的黑塞奖,1981年的毕希纳奖,1998年的德国书业和平奖。 他也是个多次引起争议的作家。1998年,在接受书业和平奖时,他因口出“奥斯维辛不应该被工具化为道德俱乐部”一语而闯祸,为此受到犹太人团体的攻击,但得到了诺贝尔奖得主君特·格拉斯的声援。 2002年,瓦尔泽的小说《批评家之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有黄燎宇的中译本)在正式出版前,被《法兰克福汇报》拒绝选载,同时受到该报严厉的公开批评,称该书充满了对犹太人的仇恨。瓦尔泽的确在书中影射了德国最著名的评论家之一、犹太人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Marcel Reich- Ranicki),但他坚决否认在主人公的犹太人身份上大做文章。争论之激烈,使《批评家之死》成了当年德国最受瞩目的小说。 当代德国文学不仅有君特·格拉斯、恩岑斯贝格等人,还有一个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马丁·瓦尔泽创造一种马丁·瓦尔泽式的“角色散文”。他以刻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为主,像他的前辈托马斯·曼一样,笔底汇集了哲学、诗学、批评等不同门类的思想精髓,有时也流露出沉静的嘲讽和悲伤。他的格言是:“对于小说家来说,观点犹如短路。”或许,他的写作正是由此而得以避熟就生。 在德国战后文学史上,排在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后的著名作家,恐怕就要数马丁·瓦尔泽了。 瓦尔泽多次短期到美国和英国的大学讲学,讲授德国文学和创作课程。他是德国四七社成员、国际笔会德国中心理事、柏林艺术科学院院士、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院士。 瓦尔泽被誉为“驾驭语言的能手”(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莱希-拉尼茨基语),他的小说被称作优美的散文作品。在叙述中插入对话是他的小说的一个特色,这些对话不加引号,读者必须细心阅读方能辨出说话者。瓦尔泽称自己是古代阿雷曼人的后裔,因此他的作品中常有方言出现。他的不少小说在情节上虽然并无上下承接关系,但是一个主人公常常出现在几本书里,如《间歇》(1960年)、《独角兽》(1966年)和《堕落》(1973年)中的昂塞姆·克里斯特莱因,《爱情的彼岸》(1976年)和《致洛尔特·李斯特的信》(1982年)中的弗兰茨·霍恩,《惊马奔逃》(1978年)和《激浪》(1985年)中的赫尔穆特·哈尔姆,《天鹅之屋》(1980年)和《狩猎》(1988年)里的房地产商格特利布·齐日姆。 《惊马奔逃》一书在1978年春出版之后在联邦德国文坛引起轰动,它不仅跻入当年十大畅销书之列,而且获得评论界几乎众口一词的赞扬。莱希-拉尼茨基在联邦德国最有影响的日报《法兰克福汇报》文学版上发表文章,他写道:“我认为,马丁·瓦尔泽的中篇小说《惊马奔逃》是他最成熟、最出色的书。这个描写两对夫妇的故事是这些年来德语散文的一部杰作。” 瓦尔泽本人对这部小说也非常得意,他曾独自或与人合作将小说分别改编成剧本和广播剧。 正像德国书业协会在向瓦尔泽颁发书业和平奖时所称:“瓦尔泽以他的作品描写和阐释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和随笔向德国人展现了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德国,让德国人更了解祖国,让世界更了解德国。” 德国“齐切罗”月刊再次发表了五百名在世德国知识分子排名榜。这里知识分子指的是接受过科学或艺术教育、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出人意料的是,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高排榜首。 排名顺序并非某个评选委员会的评选结果,也不是民意调查的归纳,而是电脑查询情况的总结。调研人员按照一些关键词,对电子数据库进行过筛式的挑选。此外,还借助互联网,查找160家德文报章杂志中引用的“字句”和文章段落,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决定上榜的人选和座次。另外,还精确标明上榜人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座次上升或下降的情况。 大致看一下这个排名榜,就可以发现,新闻界成了德国社会中思维和诠释的主流。一半评上的人选虽然座次有前有后,但他们都来自新闻媒体的编辑部,另一半是作家、导演和个别科学家。 高踞首位的是教皇本笃十六世。两年前,这位名为拉青格的红衣大主教选为教皇,成了首任“德国教皇”。以他渊博的知识,在这五百名知识分子之中,他也许是少数不愧知识分子称号的真正知识分子之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德国首屈一指的名作家兼戏剧家马丁·瓦尔泽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君特·格拉斯。格拉斯以和平主义著称,但前一段时间,他承认自己在二战后期是纳粹党卫军成员,此事一度在德国媒体引起了轰动。名列第四的是德国电视主持人哈拉尔德·施密特,此人嘴快、言辞犀利,是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开心果”。 前东德共产党-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1990年之前一直担任东德作协主席的赫尔曼·康特也排上了座次,位居第249名。当年,他主持下的作协曾把一系列持不同政见的东德作家开除出作协。甚至萨沙·安德森这名早被揭发的前东德国家安全局著名特务也排上了倒数第二位。 其实,德国的知识分子多年来处于沉默状态,对重大的政治问题很少表态,更不用说发表一些原则性的观点。如果说点什么,也只是老一套。老一代的作家和其它知识分子中,一些人仍然背有“历史包袱”,因为曾经追随过纳粹党,他们慎于言行,恐怕被媒体抓住辫子,作家格拉斯就是一个例子。而三十岁至四十岁的一代知识分子很少意识到自己在道义和思想上负有的责任,对世界和社会更多采用无所谓的态度。如此看来,这样的知识分子排名榜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图书信息恋爱中的男人 作 者: (德)瓦尔泽 著,黄燎宇 译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字 数: 15600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020077236 定价:¥17.00 内容简介本书再现了德国大诗人歌德一段真实的黄昏恋故事。年逾七旬的歌德在波希米亚度假胜地马林巴德邂逅年方十九的女学生乌尔莉克。在一次化装舞会上,歌德穿上青衣黄裤,模仿少年维特,而乌尔莉克不约而同地扮演了绿蒂的角色…… 作者简介马丁·瓦尔泽(1927-),德国著名作家。生于博登湖畔的瓦瑟堡。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代表作有《菲城婚事》(1957)、《惊马奔逃》(1978)、《迸涌的流泉》(1998)和《批评家之死》(2002)等。曾获毕希纳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歌曲歌名:恋爱中的男人 作词:林夕 作曲:吕方 专辑:争取时间 歌词: 除非可亲耳听着你笑声 才知当开心该怎样反应 除非可亲眼看着你背影 回家的感觉至能风静浪平 连车声都似带着你笑声 连辛苦工作都可充实起劲 连星星都会看做你眼睛 连天天相见也像天大事情 旁人没法可共鸣 耶~ 越来越容易笑 恋爱中的爱人 那微笑亦笑得最深 越来越来自信 情不可禁 只觉一切越来越美 世上再没有比 双方吸引 只得你是这么配衬 如果找不到你在这爱海 谁知这一生可否不断恋爱 如果听不见你为我喝彩 人生怎么要努力参加比赛 越来越容易笑 恋爱中的爱人 那微笑亦笑得最深 越来越来自信 情不可禁 只觉一切越来越美 世上再没有比 双方吸引 只得你是这么配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