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连布
释义

“连布”为两枚布币相连而成的畸形布币。长 8.6 宽 2 厘米 。 “连布”为两枚布币相连而成的畸形布币。该币面文一面为“四钱”二字,另一面为“当圻”二字,连币的出现,表明了当时铸造匆忙,未及錾开就流入市场。

简介

战国 ,长 8.6 宽 2 厘米 。

“连布”为两枚布币相连而成的畸形布币。该币面文一面为“四钱”二字,另一面为“当圻”二字,连币的出现,表明了当时铸造匆忙,未及錾开就流入市场。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基本资料

连布

名称:连布

尺寸:长8.6厘米,宽2厘米

年代:楚国晚期

质地:铜质

价值:四布当釿连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 30000——50000元(因先秦铸币价格不稳定,且与大小、重量、坑口、品相的关系很大,故本价格表只起到衡量作用,不指导实践。)

历史介绍

从秦在统一六国后关于建立统一货币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战国末年各国铜货币的通称是:“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注:《史记》卷30《平准书》。)。其中,“钱”指流行秦、周、韩、赵、魏、燕、齐等地的圜形铜币。“刀”指流行于齐、燕、赵、中山等地的刀形铜币。“布”指流行于周、郑、卫、韩、赵、魏、燕、楚等地的镈(钱、铲)形铜币。“龟贝”指流行于楚国的铜币。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都证实,战国末年中国境内的铜币就是这四种。

战国早期三晋一带流行的镈(钱,铲)形铜(布)币有一釿、二釿、半釿3种。“二釿”者每枚重22-30克,“一釿”者重17-22克,“半釿”者重6-9克。燕国“匽”(注:“匽”字或释“明刀”。)

战国时楚国晚期铸币——连布,长9厘米 宽2.3厘米 重15克 ,是由两枚“四布”当釿一正一倒两底足相连而成的畸形布币。该连币面文“四布”,背文“当釿”。铜质,两足相连,两顶端、肩部均有错范。两枚连布可以充当一釿。 正书和传形一对

连币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当时铸造匆忙,未及錾开就流入市场;另一方面表明了连币使用时间短暂,未及分割即宣告废止。

四布当釿连布是正书和传形一对。传形是古钱币收藏用语,简单的解释就是文字镜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