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厉王奔彘 |
释义 | 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国人暴动”后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 ⑴出处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⑵词语解释①使监谤者 监:监视 ②民不堪命 堪:能忍受 ③胡可壅也 壅:阻塞 ④原隰衍沃: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 土地 ⑤召(shào)公: 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 ⑶ 译文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⑷补充厉王实行专利政策,引起国人不满,他用卫巫监视国人的行动,禁止国人谈论国家政事,违者杀戮。在这样的恐怖统治下,国人「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厉王得意地向人夸耀说:「吾能弭谤矣。」但召公虎提醒厉王说;「民不堪命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根本不听,反而变本加厉,「监谤」更甚,终于在公元前841 年,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厉王逃奔彘。 国人包围了召穆公的住宅,要求交出太子静,召穆公无奈,忍痛以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交给国人杀死,保全了太子静的性命。国人暴动后,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摄政,代理国事,史称周召共和。公元前828 年,厉王死于彘地。太子静被周定公、召穆公立为周王,是为周宣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