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丽水鼓词 |
释义 | 丽水鼓词,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及周边地区流传的一种曲艺。丽水鼓词源于唐朝,李世民称帝年间,盛行于50年代—70年代,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般在农闲季节走村串户演唱。 中文名:丽水鼓词 外文名:Lishui guci 鼓词简介丽水鼓词,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及周边地区流传的一种曲艺。丽水鼓词源于唐朝,李世民称帝年间,盛行于50年代—70年代,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一般在农闲季节走村串户演唱。章永金艺人曾到过遂昌、松阳、景宁、云和、金华、青田、温州、龙泉等处演唱。 擅演曲目有:《孟丽君》、《斩韩信》、《珍珠塔》、《天宝图》、《牡丹亭》、《布兜记》、《打赌叹》。 地方曲目:《碧湖景致》、、《九龙鞭》、《布兜记》、《荷包记》、《花拍记》、《阴阳角》、《血盘记》、《打赌叹》、《青梅记》、《牡丹亭》、《卖花记》、《端午叹》等;小故事《十四夫人》、《天宝恩》、《珍珠塔》、《孟丽君》、《斩韩信》等100多个。 从演唱风格来说有: 1.三江韵:从堰头—石牛称为三江韵,即碧湖话的地方称为三江韵。 2.七洋韵:化装打扮之后演唱。 3.田江韵:用丽水话演唱。 4.一字清:不托音,咬字清楚,在丽水城区演唱。此外,演唱风格还有悲调、快活调等。 一般伴奏乐曲:大鼓、两个鼓板、小锣、大锣、钗卜等。演出场所:祠堂、弄堂、凉亭、戏台、农户家中堂等等。生存状况:随着人们文化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唱鼓词状况日渐衰微,从业者减少,老艺人们却逐渐过世,已面临失传。唱鼓词仅有少数人群喜爱,偶尔在一些节日里或在偏远山区农村演出。艺人光靠唱鼓词目前已难以生存,好多已改行,有些艺人以唱《十四夫人》、《唱观音》为主,目前处于一种从艺人员和听众都后继乏人的濒危状况。 历史记载丽水鼓词用丽水方言演唱,起源无考,但最迟在清代嘉道年间已极盛行。据清道光二十六年版《丽水县志》载:丽水县教谕屠本仁(1805~1826年在丽水县任职),尝与处州知府雷学海吟诗唱和上元灯社及祠祀顺懿夫人(陈十四夫人)等风俗盛事,其中有“作诗歌唱付瞽蒙,神人和洽春融融”、“蕃厘祠宇香烟笼、传芭赞唱盲志公”等句。又在清同治三年《云和县志·风俗篇》中,载有该县名士柳翔凤所撰《迎神琐记》一文,其中有云:“丽邑西乡有唱《夫人词》者矣,叙述异事,俚俗皆知”。足见当时丽水城乡,以“唱夫人”为主要内容的鼓词演唱活动,已甚为普遍。至光绪二十二年,丽水县鼓词艺人已有自己的行会组织—“鼓词行”(人称“夫人行”),民间在求福迎祥、祛病除邪时,演唱“夫人词”已成为风尚。民国十五年,丽水鼓词行业会整饬改组并修订行规,规定每年七月初七,在行艺人须在“夫人庙”会师。其时,丽水鼓词不仅在境内非常活跃,而且流布到毗邻的云和县和青田县的章村一带。 丽水鼓词传统曲目众多,除《陈十四夫人》、《观世音》、《洛阳桥》、《九龙鞭》这几本为丽水、云和、章村所通用外,各地又有经久保留的带有地域性的常唱曲目。如丽水有《太阳阁》、《银杯记》、《诗扇楼》等近20本(部),云和有《双龙会》、《双狮图》、《女中魁》等10多本(部),章村有《飞龙剑》、《珍珠塔》、《青梅记》等10余本(部),最长的《陈十四夫人》可唱七天七夜。此外尚有《打赌叹》、《公婆劝》、《兄弟劝》、《浪子回头》等众多不具有故事情节的短篇曲目。1956年,云和徐灯明创作的新编鼓词《眼盲心红》曾在丽水地区调演中获奖并于次年参加省文艺会演。 丽水鼓词的基本曲调,俗称:“丽水鼓词调”,由上下两句组成,以宫调式为主,上句或落“商”、或落“羽”或落“角”,下句都落“宫”,相当稳定。曲辞以七言居多。 丽水鼓词为板腔体,常以四二拍子的平稳节奏用于叙事或代言,激昂悲愤时即有一拍子的快板、骂板出现,字多腔少。丽水鼓词,多为单档演唱,唱者也都为盲瞽人。伴奏乐器为“堂鼓”和“切”。“切”是以五片梨木片或竹片以绳带连缀而成。演唱时采坐势,左手握“切”击板(强拍),右手持签敲鼓点眼。在演唱正本鼓词之前,往往是鼓点静场后,先唱一段“汤头”(多为祝福、吉利、警世等内容的短篇)以招徕听众。 解放初期,丽水县有鼓词艺人70多人,文化部门曾多次组织学习和培训,先后创作了《三世仇》、《小二黑结婚》、《白毛女》、《挖眼恶霸徐谷进》、《镇压反革命》、《月月红》、《黄继光》、《卖余粮》等众多曲目,配合历次政治运动进行宣传演唱。文革期间,禁唱传统鼓词,艺人改行或失业。进入80年代以后,少数艺人重操旧业,以演唱《夫人词》谋生。较为著名又仍健在的艺人有丽水的章水金。他曲目丰富、嗓音甜润,擅唱《追韩信》、《九龙鞭》、《银杯记》等,叙事时吐字清晰,易听易懂,代言时,唱男象男,唱女象女。所到之处,无不欢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