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栗鸮 |
释义 | 栗鸮,(学名:Phodilus badius),俗名猴面鹰。外形似仓鹗,但体型稍小,主要以鼠类、小鸟、蜥蜴、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林中。数量已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栗鸮 拉丁学名:Phodilus badius 别称:猴面鹰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草鸮科 属:栗鸮属 亚种:5种 命名时间:Horsfield, 1821 英文名称:Bay Owl 整体概述栗鸮,外形似仓鹗,但体型稍小,面盘浅葡萄红色,四周被有黑色而具栗色先端的皱领。头大、两侧有短羽簇突出;上体栗红色而被有黑色及白色小斑点,下体葡萄红色,亦具暗栗色小圆点。尾短,栗色而具黑色横斑。相似种仓鹗体型较大,面盘白色,皱领橙黄色,头侧无短羽簇突出,上体灰色,具黑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沾黄,具暗褐色斑点,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外形特征栗鸮,小型鸟类,体长约29cm,体重311~360克。额、面盘、颏和喉浅葡萄红色,眼先和内侧眼缘深栗色。颈侧至胸围以一道白色而杂有褐色和栗色的项翎,后头及后颈深栗色。上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棕黄色而具栗色羽缘和近端黑色斑点;下背浅栗色,亦杂有黑色斑点。两翅大都棕栗色而具黑色横斑,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翱和小覆羽均缘以白色,第二枚初级飞羽近端处缀有3个白点,尾浅栗色,亦具多道黑色横斑。下体和覆腿羽葡萄红色。亦缀黑色斑点。上胸沾橙黄色,下腹中部及肛周羽色较浅。几近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浅棕色或栗色,近翼缘处有一栗色斑块。虹膜深褐色,嘴乳黄色,脚黄褐色,爪黄色,中爪内缘具栉状突。 分布范围栗鸮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全世界共有五个亚种,中国仅有华南亚种P.b.saturatus,分布于广西、云南和海南。其余四种为:P.b.parvu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P.b.badius分布于缅甸中部到马来西亚、西门达腊和爪哇;P.b.assimilis分布于斯里兰卡;P.b.arixuthus分布于奔格安岛。 生活习性栗鸮属于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林中。白日坐姿平展,如蟆口鸱。夜行性,主要在晚上、黄昏和黎明前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2~3只的小群。主要以鼠类、小鸟、蜥蜴、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与保护繁殖期为3—7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卵为椭圆形,大小为33~37mm×28~31mm,平均35mm~30mm,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栗鸮数量非常稀少,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