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栗鳽
释义

栗鳽 (Japanese Night Heron),也叫栗头虎斑鳽,头顶、冠羽和后颈暗栗色,颈侧、肩和背栗红色,具细而不明显的褐色虫蠹状班;腰和尾上覆羽深栗褐色,尾羽也为深栗榴色而缀有石板色或暗榴色端斑。大翅覆羽鲜栗色,飞羽黑色,具栗色瑞斑。颏、喉和前颈白色,有一条由黑色斑纹组成的黑线从颏部开始沿喉和前颈中线而下到腹中部。胸部中央延长的羽毛栗色而杂有黑色,其余下体羽毛皮黄白色,具有黑褐色条纹和斑点。

概述

鹳形目 > 鹭科 > 鳽属

CICONIIFORMES > Ardeidae > Gorsachius goisag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形态特征:栗鳽幼鸟羽色相似于成鸟,但头顶黑褐色,头的两侧和颈其黑色斑点。翅覆羽较淡。

虹膜黄色,眼先裸露皮肤黄绿色,嘴黑色,下嘴和口角黄色,胫裸出部、跗跖和趾绿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长430—490毫米;嘴峰38一40毫米,翅267—288毫米;尾83一105毫米,跗跖63—66毫米。

地理分布

栗鳽繁殖于日本本州、九州和伊豆群岛。越冬于我国台湾、琉球群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等地。

迁徙时经过我国上海、香港和福建等地。

繁殖及习性

栗鳽栖息于沿海附近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之溪流中,也见于低山森林中的沼泽、河谷或溪流。性隐秘,是一种夜行性鸟类,常单独或成对在夜间活动和觅食,白天有时也在密林中阴暗处活动。当夜幕降临时它们就离开隐居的森林飞往远处的觅食地。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颈缩成S形,脚朝后面伸直,突出于尾外。休息时常缩颈伫立不动,受惊扰时常向上伸直长颈观望凝视,行走时也常缩着颈。主要以小型鱼类、甲壳类、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夜间活动觅食;有时白天也在密林中阴暗的地方觅食。 繁殖期为5一7月。营巢于山地密林中,巢多筑于树冠枝叉上。巢的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树枝筑成,内垫有苔藓。巢的形状为皿形。每窝产卵4一5枚,偶尔有多至6枚和少至3枚的。卵为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17×37毫米。

栗鳽为迁徙性鸟类

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数都迁往我国台湾和菲律宾等地越冬。迁徙时部分经过我国上海、香港、福建等地,迁徙时间春季在4—5月,秋季在9一10月。

栗鳽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目前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在我国仅见于上海、福建、香港和台湾,是稀有冬候鸟和旅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