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崧 |
释义 | 1 后晋枢密使1、后晋枢密使,李崧(?-948),五代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录事参军。2、清代诗人,李崧[清](一六五六―一七三六)字静山,号芥轩,江苏无锡布衣。工花卉、芦雁。为人和蔼,淡于名利,与妻吴及继妻薛隐居梁溪之啸傲泾,相传汉梁鸿栖隐地也。3、医生李崧, (1895-1989年),香港著名医生。广东新会七堡乡人。 ◎ 概述李崧(?-948),五代时深州饶阳县五公村人。其父李舜卿,任本州录事参军。李崧年幼时聪明过人,善写文章。成年后,先任镇州(正定)参军。后封为兴圣宫巡官,拜协律郎。后唐时为魏王继岌掌书记。继岌伐蜀时,李崧仍为掌书记。伐蜀回来后,任盐铁判官,后以内忧之因去职还乡里。范延光在镇州时请李崧掌书记。后任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契丹入侵雁门关时,李崧推荐石敬瑭为将,以保太原。石敬瑭得兵权后,自称为晋高祖,率兵入京。李崧乱中藏于民家。石敬瑭召拜李崧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后来契丹灭晋,封李崧为太子太师。耶律德光曾说:“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可见对他的器重。后汉破契丹后,因李崧被契丹所重用,便收其田宅,将其赐给苏逢吉,并于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将其杀死,灭其族。宋朝初年,族侄为其鸣冤,得以昭雪。其子李璨为常熟令,后调京师任著作佐郎,官至右赞善大夫。李崧有《珍珠集》传于世。 ◎ 史料《五代史》李怿李崧传李怿,京兆人也。少好学,颇工文辞。唐末举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唐亡,事梁为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梁亡,责授怀州司马,遇赦量移,稍迁卫尉少卿。天成中,复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累迁尚书右丞承旨。时右散骑常侍张文宝知贡举,所放进士,中书有覆落者,乃请下学士院作诗赋为贡举格,学士窦梦徵、张砺等所作不工,乃命怿为之,怿笑曰:“年少举进士登科,盖偶然尔。后生可畏,来者未可量,假令予复就礼部试,未必不落第,安能与英俊为准格?”闻者多其知体。后迁刑部尚书分司洛阳,卒,年七十馀。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崧为兴圣宫巡官,拜协律郎。继岌与郭崇韬代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此危事?诚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摇人情,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用崧为盐铁判官,以内忧去职还乡里。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延光为枢密使,崧拜拾遗,直枢密院。累迁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军副使,惧祸及,求出外籓。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等议将,久不决,明宗怒甚,责延寿等,延寿等惶恐,欲以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从崧议。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曰:“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盖欲使崧终始成己事也。其后晋高祖以兵入京师,崧窜匿伊阙民家,晋高祖召为户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丁内艰,起复。 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兼判三司,与冯玉对掌枢密。是时,晋兵败契丹于阳城,赵延寿在幽州,诈言思归以诱晋兵,崧等信之。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制加平章事,汉高祖耻之,怒不肯谢,晋高祖遣和凝谕之,乃谢。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重威之材,于是汉高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崧又信延寿之诈以为然,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其后麻答弃镇州,崧与冯道等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家遭乱,多埋金宝,逢吉悉有之。而崧弟屿、义与逢吉子弟同舍,酒酣,出怨言,以为夺我第。崧又以宅券献逢吉,逢吉尤不喜。汉法素严,杨邠、史弘肇多滥弄法。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屿笞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以情告澄。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贞反。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逢吉遣人召崧至第,从容告之,崧知不免,乃以幼女托逢吉。逢吉送崧侍卫狱。崧出乘马,从者去,无一人,崧恚曰:“自古岂有不死之人,然亦岂有不亡之国乎!” 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 ◎ 史料《资治通鉴》:后晋纪六记载:李守贞素恶维翰,冯玉、李彦韬与守贞合谋排之;以中书令行开封尹赵莹柔而易制,共荐以代维翰。丁亥,罢维翰政事,为开封尹;以莹为中书令,李崧为枢密使、守侍中。维翰遂称足疾,希复朝谒,杜绝宾客。 有自幽州来者,言赵延寿有意归国;枢密使李崧、冯玉信之,命天雄节度使杜威致书于延寿,具述朝旨,啖以厚利,洛州军将赵行实尝事延寿,遣赍书潜往遗之。延奉复书言:“久处异域,思归中国。乞发大军应接,拔身南去。”辞旨恳密。朝廷欣然,复遣行实诣延寿,与为期约。 契丹使瀛州刺史刘延祚遗乐寿监军王峦书,请举城内附。且云:“城中契丹兵不满千人,乞朝廷发轻兵袭之,己为内应。又,今秋多雨,自瓦桥以北,积水无际,契丹主已归牙帐,虽闻关南有变,地远阻水,不能救也。”峦与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杜威屡奏瀛、莫乘此可取,深州刺史慕容迁献《瀛莫图》。冯玉、李崧信以为然,欲发大兵迎赵延寿及延祚。及将北征,帝与冯玉、李崧议,以威为元帅,守贞副之。赵莹私谓冯、李曰:“杜令国戚,贵为将相,而所欲未厌,心常慊慊,岂可复假以兵权!必若有事北方,不若止任守贞为愈也。”不从。 冬,十月,辛未,以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使,以守贞为兵马都监,泰宁节度使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永清节度使梁汉璋为马军都排阵使,前威胜节度使宋彦筠为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奉国左厢都指挥使王饶为步军右厢都指挥使,州围练使薛怀让为先锋都指挥使。仍下敕榜曰:“专发大军,往平黠虏。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又曰:“有擒获虏主者,除上镇节度使,赏钱万缗,绢万匹,银万两。”时自六月积雨,至是未止,军行及馈运者甚艰苦。 杜威、李守贞会兵于广晋而北行。威屡使公主入奏,请益兵,曰:“今深入虏境,必资众力。”由是禁军皆在其麾下,而宿卫空虚。己亥,杜威等至瀛州,城门洞启,寂若无人,威等不敢进。闻契丹将高谟翰先已引兵潜出,威遣梁汉璋将二千骑追之,遇契丹于南阳务,败死。威等闻之,引兵而南。时束城等数县请降,威等焚其庐舍,掠其妇女而还。 契丹主大举入寇,自易、定趣恒州。杜威等至武强,闻之,将自贝、冀而南。彰德节度使张彦泽时在恒州,引兵会之,言契丹可破之状;威等复趣恒州,以彦泽为前锋。甲寅,威等至中度桥,契丹已据桥,彦泽帅骑争之,契丹焚桥而退。晋兵与契丹夹滹沱而军。始,契丹见晋军大至,又争桥不胜,恐晋军急渡滹沱,与恒州合势击之,议引兵还。及闻晋军筑垒为持久之让,遂不去。 ◎ 译文李守贞历来憎恶桑维翰,冯玉、李彦韬与李守贞合谋排挤桑维翰;因为中书令兼代理开封府尹赵莹为人软弱,易于控制,所以,他们就共同荐举他取代桑维翰。丁亥(二十五日),罢免桑维翰朝中的职务,让他作开封尹;任命赵莹为中书令,李崧为枢密使兼侍中。桑维翰于是称脚有病,很少再入朝谒见,并谢绝宾客。 有从幽州来的人,说赵延寿有意归顺国家,枢密使李崧、冯玉相信了,命令天雄节度使杜威给赵延寿写信,把朝廷的意思讲清楚,用丰厚的财利来引诱。洛州将领赵行实曾在赵延寿手下作过事,派他带上书信偷偷送到幽州去。赵延寿回信说:“久在异国他乡,很想回中原。恳求韩廷发大军接应,我将脱身南下。”词意恳切真挚。朝廷很高兴,又派赵行实前去会见赵延寿,与他约定日期。 契丹使瀛州刺史刘延祚给后晋乐寿监军王峦写信,要求率全城归降,并且说:“城中契丹兵不足一千人,请朝廷派轻兵前来袭击,自己为内应。还有,今年秋天雨多,从瓦桥以北,积水漫无边际,契丹主已回牙帐去了,纵然听到关南有突变,路远隔水,也不能前来援救。”王峦与天雄节度使兼中书令杜威屡次上奏,认为瀛、莫二州乘这个机会可夺取;深州刺史慕容迁又献上《瀛莫图》。冯玉、李崧都信以为真,准备派出大兵迎接赵延寿和刘延祚。待将要北征时,后晋出帝和冯玉、李崧商议,任命杜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帅。赵莹私下对冯、李二人说:“杜威是皇帝的亲戚,又是显贵的将相,但他的欲望还没有满足,心常怀不满之意,怎能再授予他兵权!如果一定要对北方用兵,不如只委任李守贞一个人为好。”冯、李二人没有听从。 冬季,十月辛未(十四日),命杜威为北面行营都指挥使,命李守贞为兵马都监,泰宁节度使安审琦为左右厢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符彦卿为马军左厢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皇甫遇为马军右厢都指挥使,永清节度使梁汉璋为马军都排阵使,前威胜节度使宋彦筠为步军左厢都指挥使,奉国左厢都指挥使王饶为步军右厢都指挥使,州团练使薛怀让为先锋都指挥使。并下达敕榜,写道:“专门调发大军,前往扫平黠虏。先取瀛州、莫州,安定关南;其次收复幽燕,扫荡平定塞北。”又道:“有生擒胡虏君主的,任命上等大镇的节度使,赏赐钱一万缗,绢一万匹,银子一万两。”当时,从六月连日下雨,至此一直没停,行军和运送军粮都很艰苦。 杜威、李守贞在广晋会师,然后向北进军。杜威屡次让公主入宫上奏,请求增兵,他说:“现在深入胡虏的国境,一定要靠大家的力量!”因此禁军都归于他的麾下,连宫内的宿值警卫都空虚了。己亥(十二日),杜威等人率兵来到瀛州,城门洞开,寂静得像没有人,杜威等人不敢进去。听说契丹将领高谟翰早已率兵偷偷出城跑了,杜威就派梁汉璋率领二千名骑兵追击,在南阳务与契丹遭遇,梁汉璋战败被杀。杜威等听到这个消息,率兵南下。当时束城等几个县已请求归降,杜威等人焚烧了庐舍,抢掠了那里的妇女而返回。 契丹主率兵大举入侵,从易州、定州直向恒州。杜威等到达武强,听到这个消息,要从贝州、冀州往南走。彰德节度使张彦泽当时在恒州,领兵前去和杜威等人会师,并陈述契丹可以被打败的理由,杜威等又开往恒州,命张彦泽为前锋。甲寅(二十七日),杜威等来到中度桥,但契丹已占领了桥,张彦泽率骑兵前去争夺,契丹兵把桥烧掉退却了。于是后晋兵马和契丹军队隔着滹沱河驻扎下来。开始,契丹人见后晋军队浩浩荡荡开来,前来争桥又没取胜,担心对方会强渡滹沱河,和恒州联合夹击,商议退兵返回;但听到后晋军队已筑起营垒作持久的准备,于是就不退兵了。 2 清代诗人◎ 简介李崧[清](一六五六―一七三六)字静山,号芥轩,江苏无锡布衣。工花卉、芦雁。为人和蔼,淡于名利,与妻吴及继妻薛隐居梁溪之啸傲泾,相传汉梁鸿栖隐地也。年八十,目盲犹口占诗令童孙书之。有《芥轩集》、《浣香词》。事见《清画家诗史》、《无锡县志》、《归愚文钞》、《清朝书画家笔录》 ◎ 部分诗词莱石翁枉顾留宿听雨 门掩湖村静,堂幽落叶深。青镫风雨夜,白首故人心。志在留长剑,囊空挟古琴。来春毋爽约,掉臂入山林。 怀戴南枝 义士全高节,伤哉故国春。山河遗血泪,天地寄孤身。煮字以为饱,采薇忘却贫。衣冠千古在,殁世不沾尘。 寄怀陶村兼呈樾亭 斜日沧江岸,寒烟独树村。空阶余鸟迹,落日满柴门。心静闻天籁,行吟惜藓痕。天涯知己隔,此意向谁论。 ◎ 子女李天根,一名本,字大木,别号云墟散人。生平不详。江苏江阴人。 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三年间辑有《爝火录》三十二卷,“ 3 医生◎ 概述(1895-1989年),香港著名医生。广东新会七堡乡人。 ◎ 个人简历少年时居会城,在西南学堂读书。父往香港做店员工人,他于1911年往香港,就读于皇仁书院,每试必列前茅。考得广东省政府免费学额并获中国总统学额奖和香港何东奖学金,入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至毕业。他在读书期间 ,与中国同盟会员潘达微(李崧的岳父)关系密切,倾向民主革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21年开始行医,认为培养自己医技的奖学金,是老百姓的血汗, 决心做个爱国的为人群服务的医生。 1932年和1937年两次赴上海到何香凝领导下的抗日军队后勤队伍,奉命组设救伤站和救伤医院抢救伤兵。 香港沦陷后,入内地继续进行医疗服务,救伤扶危 。 1949年起 ,任港九工会和社团的义务医生。 1950年7月,在工会联合会支持下 ,创办工人医疗所,他自愿当主任医生。30多年来,义务为贫苦工人诊病,不收诊金。市民陈文汉患了肺疾吐血,他转送病人到中港医院抢救,直至治愈, 并为病者支付医疗费用5000多元。这一义举 ,震动了香港社会 。 1956年,他应邀赴京出席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大会,周恩来总理说他“出污泥而不染” ,是个“看病不要钱”的好医生; 从1968年12月起,李崧又受聘在中银集团联合诊所当主任医生,长达20多年。他长期为工人义务诊病,直至九十高龄,仍指导各医疗站的工作。他钻研医药技术,曾研制出“牛肝组织液”,主治哮喘,疗效颇高。他没有把这一创造发明的专利当作私利,而是毫无保留地把制剂和使用的方法传授给年轻的医生。 1968年开始,他被选为香港中华总商会第二十六届至三十三届会董; 1972年他参加中华总商会赴京参观时,又受到叶剑英元帅的接见,被称赞为品德高尚的医生,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 从1975年起,被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改选为第三十四届会董会的荣誉会董。 1989年于香港逝世,享年95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