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霞芳 |
释义 | 从"阿信团长"到"孤儿妈妈",再到"旗袍皇后",李霞芳凭着爱心和坚强,在创业的激情中,不断地充实着自己,即使年过半百,她依然坚信:生活才刚刚开始,,她的经历就像一部传奇小说。她曾一次又一次登上事业的顶峰,又一次次被生活抛入谷底,但她是个不低头的人。她把命运给予她的苦难、不公、坎坷,当做一杯杯开胃酒喝下去…… 简介慈善之心感天动地赠上海慈善基金会霞芳孤儿院 这是余秋雨给湖南路上有一家“霞芳云裳”旗袍专卖店的题词。 特色这里旗袍的特色:是非常老式,也非常繁琐。没有改良的气息,非常的中规中矩,完全是原汁原味的。令人想到它的发源地清宫的后院。 最难的是灿烂以后归于平淡 我最早知道李霞芳的名字,不是因为旗袍。而是她上世纪80年代末组织的“蜂花艺术团”和90年代初的“霞芳孤儿院”。前者最轰动的是在1991年联合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举行全国首场赈灾义演。后者则是她失去唯一的爱女后认养20个残疾孩子,以及开办的“霞芳孤儿院”,它们都被新闻媒体广为宣传报道过:从歌唱演员到“阿信团长”,从苦难妈妈到“孤儿妈妈”。 人物生平对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贯穿李霞芳的一生。 李霞芳刚从戏曲学院评弹班毕业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在上海的崇明干校劳动了3年,好强的她割稻插秧也是整个连队最快的,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后来,李霞芳被分配到与艺术全然不搭界的上海市体委工作。面对这份并不喜爱的工作,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坚持追求自己痴迷的艺术。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拜师歌唱家刘明义,开始学习声乐。为了锻炼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她清晨带着一帮老头儿老太太打太极拳,上午在游泳池做救护医生,下午又带幼儿园娃娃训练……练声需要钢琴,她买不起,只好到各大中小学甚至托儿所借用。学生每天7:15到校,她只得赶在这之前练完,然后赶去上班。 几年下来,无论刮风下雨,形体锻炼和声乐练习成了她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即使大年三十也从未间断过。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作为业余歌唱演员,李霞芳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舞台。1987年,李霞芳辞去公职,募得5万元资金,下海搞起中国第一个民办艺术团——蜂花艺术团。 蜂花艺术团专为孤老、孤儿送戏上门,为癌症俱乐部演出,到临终病人病床前演唱,到太浦河工地、工棚演出,为残疾军人和残疾人协会义演……她被誉为“文艺界的慈善大使”,被媒体誉为“阿信团长”。 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李霞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但她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彩虹——1991年,蜂花艺术团发起并联合《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在云峰剧场举行了全国首场赈灾义演。这是史无前例的。 除了艺术,李霞芳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女儿。当别人对李霞芳多年坚持练唱嗤之以鼻时,只有女儿始终站在妈妈一边。在妈妈眼里,女儿几乎是天使的化身;在女儿眼里,妈妈漂亮、独立、善良、能干……她们互相欣赏,彼此依靠。 1992年,女儿张缨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花样的年龄,锦绣的前途。但是有一天,张缨的脖子上忽然长了两颗小疖子。李霞芳带她到医院切除,以为很快就会痊愈,切片检查的结果却是恶性肿瘤。李霞芳蒙了。接下来的日子,她抛开一切,天天陪着女儿,发疯一样到各地遍访名医。 然而,世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人所能左右的。8个月后的一天,女儿躺在床上,异常安静地对她说:“妈妈,你再为我唱一首催眠曲吧。”张缨在妈妈强忍悲痛的歌声中离开了人世。 失去女儿的痛苦几乎把李霞芳摧垮了。这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她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一个人如何面对以后的日子,甚至想过该不该领养或者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半年后,她的丈夫以“两个太优秀的人不能组成一个好家庭”为理由提出离婚。一场维持了25年的婚姻就这样解体了。再也无力承受打击的李霞芳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李霞芳躺在病床上,翻看女儿生前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琼瑶小说。这是女儿在生病后买的,其中的故事情节竟然和自己的经历一模一样。而书中那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坚强地活了下来。这个看似偶然的巧合深深地触动了她,这或许是女儿刻意留下的吧。那一刻,她想到:只有好好地继续生活下去,女儿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此后,李霞芳常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儿。有一天,熟知她情况的退管会主任提议她办一个孤儿院。经历过失去女儿剧痛的她深深知道爱的真谛,孤儿们需要更多的疼惜和爱怜。 1994年8月29日,全国第一家民办孤儿院——霞芳孤儿院成立了。从此,李霞芳有了2O个没有血缘关系,但亲热地叫她“妈妈”的孩子。 她收的都是双残儿童(智残和体残)。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半。她全身心地投入,把孤儿院当成了家。孩子们也把她当成了亲妈妈,每次她一走进教室,20多个小家伙都会争先恐后地拥上来喊妈妈。每一次,她都会在每个充满期待的小脸蛋上亲一口,一个也不落。 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用艺术训练来开发孩子们的智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她每星期会带一个表现好的孩子回家,帮他洗澡,搂着他睡觉,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孩子们也使李霞芳重新找回了做母亲的快乐,使她如获新生。 孤儿院是非营利性质的,所以,李霞芳只能四处寻找经济赞助,人们戏称李霞芳是“武训办院”,“以乞讨为生”。一次,孤儿院在为孩子检查身体时,查出一个孩子患有丙型肝炎,医疗费需要三四万元。此时,她意识到,再也不能以拉赞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了。她要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要发动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这些不幸的孩子。 为了筹建慈善基金会,李霞芳冲破重重阻力,在当时刚建成的广电大厦破天荒地连续举办了3场“李霞芳慈善演唱会”。20多个孩子和李霞芳同台演出,自然流露的真情深深打动了许多人,一下子就筹到200多万元善款。 创业历程年过半百的李霞芳一切都得重新来过。发现李霞芳对女红有种独特的天赋,一个朋友建议她开一家旗袍专卖店。这个建议立即触动了她。她一直偏爱旗袍,认为旗袍最能体现中国女子的神韵,如果将之推广,一定会有很广阔的前景。这种预感让她兴奋,让她的心情豁然开朗。 1998年,年过50的她做出了一个让朋友们惊讶的决定,她要重返校园,进修服装设计。她的想法很简单,要把旗袍做好,就应该做得专业,做得科学。李霞芳挎起书包,走进中国纺织大学(今东华大学)高级时装设计班,学习服装设计。 进校后,李霞芳和那些儿女辈的学生们一起,做起了“老大学生”。她极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充电”机会,每天背着画夹,拎着饭盒、书包,一堂课也没落。她没有一点儿绘画基础,但多年的艺术修养和积淀,使她很快领悟到艺术之间的相通之处,找到了感觉。只用了3个星期,她就学会了画时装画。她的老师非常严厉,却非常喜欢她,因为她是全班起点最低进步最快的学生。 在纺大整整一年的高强度学习,使李霞芳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年末,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级服装设计师资格证书。 走出校门的李霞芳,倾其所有创办了霞芳旗袍有限公司、霞芳中华服饰研究交流中心。她不仅是旗袍设计师,还要搞服饰文化,她牢牢记住余秋雨对她说的话:“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力。” 这位“新鲜出炉”的高级时装设计师再一次让人惊奇。她不仅亲手设计了140多套各式旗袍,还把善于策划的专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配乐、配唱,甚至自己当起了模特,将一场“东方女性东方韵”的旗袍秀呈现给大家。 2000年,在北京国际航空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李霞芳一人夺得两项世界大奖;1999~2001年,她连续3次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获得“著名服装品牌奖”。电视连续剧《情深深雨氵蒙 氵蒙 》里所有演员的旗袍都是她亲自设计的。本来剧组只向她订了20套旗袍,因为琼瑶看了非常满意,又追加了50多套。 大家开始称李霞芳为“旗袍皇后”,慕名而来定制旗袍的人越来越多,琼瑶、靳羽西等成了她的座上宾。当然,最出彩的就是她为美国前总统夫人希拉里竞选议员设计的旗袍,旗袍上面有用中国结做成的2000 NY(纽约)及表示胜利的“V”形字样。 2003年三八妇女节,李霞芳在上海大剧院成功举办“花样年华——大型旗袍服饰晚会”。在江南乐声的丝丝缕缕中,模特们展示了她设计的五六百套旗袍,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004年,法国巴黎举办“中法文化年”,李霞芳被邀请参加开幕式和闭幕式。她在塞纳河边展示“霞芳旗袍秀”,法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最让她感动的是,旗袍秀表演到一半,突然下起了大雨,但观众们仍站在雨中一动不动。 她忽然领悟到:旗袍秀使她过去学的十八般武艺统统派上了用场,种种经历都是为旗袍做铺垫的。 李霞芳现在最梦寐以求的事,就是在有生之年,带着她的旗袍皇后艺术团到世界各国走一圈,把中国女性的风采以及以旗袍为首的中华服饰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了解中国旗袍,了解中国文化。 “旗袍是中国女人的身份证”今年10月,李霞芳被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说起这次杜日丽皇家花园的“旗袍秀”,李霞芳显得兴奋。最让她感动的是,当旗袍秀演出正在进行时,天突然下雨,但观众依旧在台下静静地站立着观看了2小时。李霞芳说,这不但反映了法国公民的素质、修养、艺术气质,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国公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旗袍的喜欢。“很多美国朋友建议我为美国高层人士设计中国旗袍。” 我发觉,李霞芳是一个有很多想法,且很有激情的人。时时有一种与她年龄不合的激情与踌躇满志在说话之间流露。 可是又有谁知道,在这些出位之下,她内心的那些深深的痛苦? 但是,我不问。不问,是对别人伤口的一种尊重。 我知道一个人真正的苦难是无法倾诉的,无法言说的。内心的痛苦只有经过内心的沉淀才能真正沉入下去,沉入内心深处,并成为一种人生的遥远的背景。 对艺术、对美的不懈追求,贯穿李霞芳的一生。 李霞芳刚从戏曲学院评弹班毕业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在上海的崇明干校劳动了3年,好强的她割稻插秧也是整个连队最快的,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后来,李霞芳被分配到与艺术全然不搭界的上海市体委工作。面对这份并不喜爱的工作,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坚持追求自己痴迷的艺术。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拜师歌唱家刘明义,开始学习声乐。为了锻炼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她清晨带着一帮老头儿老太太打太极拳,上午在游泳池做救护医生,下午又带幼儿园娃娃训练……练声需要钢琴,她买不起,只好到各大中小学甚至托儿所借用。学生每天7:15到校,她只得赶在这之前练完,然后赶去上班。 几年下来,无论刮风下雨,形体锻炼和声乐练习成了她雷打不动的必修课,即使大年三十也从未间断过。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作为业余歌唱演员,李霞芳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大舞台。 1987年,李霞芳辞去公职,募得5万元资金,下海搞起中国第一个民办艺术团——蜂花艺术团。 蜂花艺术团专为孤老、孤儿送戏上门,为癌症俱乐部演出,到临终病人病床前演唱,到太浦河工地、工棚演出,为残疾军人和残疾人协会义演……她被誉为“文艺界的慈善大使”,被媒体誉为“阿信团长”。 在鲜花和掌声背后,李霞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但她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彩虹——1991年,蜂花艺术团发起并联合《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在云峰剧场举行了全国首场赈灾义演。这是史无前例的。 除了艺术,李霞芳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女儿。当别人对李霞芳多年坚持练唱嗤之以鼻时,只有女儿始终站在妈妈一边。在妈妈眼里,女儿几乎是天使的化身;在女儿眼里,妈妈漂亮、独立、善良、能干……她们互相欣赏,彼此依靠。 1992年,女儿张缨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花样的年龄,锦绣的前途。但是有一天,张缨的脖子上忽然长了两颗小疖子。李霞芳带她到医院切除,以为很快就会痊愈,切片检查的结果却是恶性肿瘤。李霞芳蒙了。接下来的日子,她抛开一切,天天陪着女儿,发疯一样到各地遍访名医。然而,世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人所能左右的。8个月后的一天,女儿躺在床上,异常安静地对她说:“妈妈,你再为我唱一首催眠曲吧。”张缨在妈妈强忍悲痛的歌声中离开了人世。 失去女儿的痛苦几乎把李霞芳摧垮了。这是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她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她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一个人如何面对以后的日子,甚至想过该不该领养或者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更让人心寒的是,半年后,她的丈夫以“两个太优秀的人不能组成一个好家庭”为理由提出离婚。一场维持了25年的婚姻就这样解体了。再也无力承受打击的李霞芳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 李霞芳躺在病床上,翻看女儿生前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琼瑶小说。这是女儿在生病后买的,其中的故事情节竟然和自己的经历一模一样。而书中那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坚强地活了下来。这个看似偶然的巧合深深地触动了她,这或许是女儿刻意留下的吧。那一刻,她想到:只有好好地继续生活下去,女儿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 此后,李霞芳常去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儿。有一天,熟知她情况的退管会主任提议她办一个孤儿院。经历过失去女儿剧痛的她深深知道爱的真谛,孤儿们需要更多的疼惜和爱怜。1994年8月29日,全国第一家民办孤儿院——霞芳孤儿院成立了。从此,李霞芳有了2O个没有血缘关系,但亲热地叫她“妈妈”的孩子。 她收的都是双残儿童(智残和体残)。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半。她全身心地投入,把孤儿院当成了家。孩子们也把她当成了亲妈妈,每次她一走进教室,20多个小家伙都会争先恐后地拥上来喊妈妈。每一次,她都会在每个充满期待的小脸蛋上亲一口,一个也不落。 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用艺术训练来开发孩子们的智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她每星期会带一个表现好的孩子回家,帮他洗澡,搂着他睡觉,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孩子们也使李霞芳重新找回了做母亲的快乐,使她如获新生。 孤儿院是非营利性质的,所以,李霞芳只能四处寻找经济赞助,人们戏称李霞芳是“武训办院”,“以乞讨为生”。一次,孤儿院在为孩子检查身体时,查出一个孩子患有丙型肝炎,医疗费需要三四万元。此时,她意识到,再也不能以拉赞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了。她要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要发动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这些不幸的孩子。 为了筹建慈善基金会,李霞芳冲破重重阻力,在当时刚建成的广电大厦破天荒地连续举办了3场“李霞芳慈善演唱会”。20多个孩子和李霞芳同台演出,自然流露的真情深深打动了许多人,一下子就筹到200多万元善款。 有了经费后,有关部门却提出要接管孤儿院。本来以为下半辈子可以专心在孤儿院照顾这些孩子的李霞芳,又一次被流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为希拉里定制旗袍 “霞芳旗袍有限公司”、“霞芳霓裳”专卖店,仅仅二三年里,李霞芳把自己的旗袍搞得霞光无限。3次在上海国际文化节上获得“著名服装品牌奖”。其中最具色彩的是为美国前总统第一夫人希拉里参加竞选议员设计的旗袍。 当年,希拉里竞选美国国会议员时,她的顾问认为在拉华裔选票时,应该穿上中国的国服“旗袍”。于是就根据线索找到李霞芳。李霞芳要了希拉里的三围尺寸,以及希拉里喜欢的颜色。当她选中一块海蓝真丝时,营业员特地向她介绍:“这是希拉里喜欢的颜色,她来中国的时候就买这种颜色的真丝。”营业员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的用意,却偏向她介绍了希拉里喜欢的颜色。李霞芳说,“也许,这就是天意,就是缘分。” 就是这件旗袍,增强了希拉里对华裔的亲和力。希拉里在获胜后给李霞芳写了一封亲笔感谢信。“亲爱的李女士:谢谢,谢谢!感谢您为我2000年竞选胜利而特别制作的服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