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文政 |
释义 | 李文政,现年53岁,枪械专家,在部队当过校枪师。转业到郑州后,他做过户籍警,做过治安警,还做过5年刑警。2002年到郑州特警支队担任校枪员。 相关事件 [阅枪无数] 一年校了1200支枪 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有500名特警,枪支数量近千,每支枪每年至少校1次。以此计算,作为特警支队的枪械师,每年李文政要校枪就近千次,实际数目远不止此。最多时,李文政两天校了40支枪,用了840发子弹。至于他见过、摸过的枪,更是数都数不清。 校枪是什么工作?通俗点讲,就是看一支枪准不准,如果不准的话,校枪师就会根据经验和射手特点,利用校枪工具进行校正。这样,特警们执行任务时,才不至于因为枪的原因出现打不响、打偏等失误。特警支队法制科副科长孙勇说:“这是个很重要的岗位。一个好的校枪师,可以提高整个队伍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战斗力。” 李文政在部队上时,也是个校枪师。转业到郑州后,他做过户籍警,做过治安警,还做过5年刑警。2002年,举行全省射击比赛时,他被借调到特警支队(当时称防暴支队)为选手们校枪。借调期间,被领导相中,直接就给他办理了调动手续。 李文政说:“拿五四手枪为例,以25米的射程来计算,我如果校错1毫米,误差就是16厘米。这可一点儿也不能掺假,不能八九不离十。特警们出去执行任务,只有一次射击机会,要是枪不准,倒下去的就不是罪犯,而是我们自己的同志。” 16厘米是个啥概念?如果枪没校好,误差1毫米,特警们在枪击犯罪嫌疑人时,如果想对准太阳穴一枪击毙,那很有可能啥也击不中或者误伤无辜。这个间隙里,犯罪嫌疑人就可能腾出时间,反身把特警击倒。 根据特警支队的统计,2006年,李文政共校了1200多支枪。“他跟枪最熟悉,枪就像是他的第二生命。”孙勇说。 [校枪之苦] 枪声震得他耳膜凹陷一块儿 李文政的办公室跟别人不一样,他是在靶场工作。特警队有两个靶场,一个在支队里,是个地下靶场;另一个在黄河滩,是自然靶场。队员们在哪儿训练,李文政就在哪儿工作。 为了避免产生噪音,地下靶场离地面有三层半楼层高,共9.8米。靶子后面的墙壁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弹眼儿,每个弹眼儿都代表着一次100多分贝的声音。校一支枪一般用10发子弹,损坏程度严重时更多。最多时,校一支枪李文政用了40多发子弹。 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五四手枪发出的声音高达一百七八十分贝,九二手枪有159分贝。有一次,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李文政,他现场校枪,枪声一响,女记者唬得赶紧跑到靶场出口,男记者的腿也吓得哆嗦了好几下。 在生活里,这么大分贝的声音很少见。郑州市环保局的李宏杰说,迪厅的声音为110分贝左右,电钻声有90多分贝。在郑州,对居民区的要求是,白天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夜晚不能超过45分贝,否则,便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人会失眠,会急躁。 起初校枪时,李文政会戴上耳塞。后来,他嫌麻烦,就不戴了。“不戴耳塞时,听到枪声耳朵会疼,跟针扎一样。”长期这样承受着枪声,他的耳膜已凹陷进去一块儿。 靶场里有时还会发生“意外事故”。一次,有支校好的枪在桌子上放着,一名特警拿起来,顺手就想朝靶墙上射击,还没完全举起来,“啪”一声枪响,再一看桌子,已被射穿了一个大洞。 李说:“他无意识扣动了扳机,吓得我们都是一身汗,要是他当时对着其他方向,那还真可能出事故呢。” [技术高超] 听声音便知坏在哪里 每个人之间都存在有视觉差,这种视觉差体现在射击上,一般会出现高低偏差,左右不会变。这个人用起来很准的手枪,换了另一个人,可能就存在误差。 校枪时,不是根据校枪师的眼光来校,而是根据射手特点来校正。校枪时,李文政会让特警们先打几发子弹,根据弹痕聚集位置,再对枪进行调整。 有一次,有名特警来找他校枪,他一试枪,咦,枪很准哪。让别人试,还是很准。再让这名特警打,却每击必偏。没办法,李文政只好根据弹痕位置进行校枪。而校好的枪,除了这名特警用起来准,其他人打起来都是偏的。纳闷了半天,最后他才搞明白,原来这名特警的眼睛散光。 李文政说,校枪是个技术活儿,得有一定的钳工基础,更多的则是靠经验。校得多了,有时只要一听声音便知道坏在哪儿。 有一次,李文政在靶场为队员校枪,一听枪声他便判断是里面的弹簧坏了。拆开一看,果然如此。但荒郊野外的,上哪儿找弹簧去?李文政到附近村民家里,找了几支废弃的圆珠笔,取出里面的小弹簧,一圈圈为手枪缠了个弹簧。没想到,还挺好使,这样出奇的招数一下子便征服了队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