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曙森
释义

李曙森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1910年6月7日生于河北省霸县,参加革命工作后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1953年,他受中央委派到天津大学工作。在先后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期间,他以一个教育家的远见卓识积极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律,为天津大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他联名三位老教育家并执笔《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院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上书中央,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催生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他曾担任天津市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

个人履历

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英文系,获文学学士。1936年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新军第二纵队团政治处主任、晋绥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晋绥分局八地委委员兼静乐阳曲中心县委书记、军区联络处处长。东北军区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嫩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长。建国后,历任松江省教育厅厅长,高等教育部高等工业教育司司长,1953年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文化大革命”受迫害。平反后任天津大学校长。历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出版《李曙森文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委员长李鹏、政治局常委宋平、原高教部长何东昌为此书题名。1998年8月30日李曙森因病逝世,李鹏、宋平、李瑞环、李岚清、倪志福等中央领导及教育部长陈致立分别发来唁电,并送花圈表示悼念。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林及天津大学党政领导600多人参加了送别仪式。终年88岁。

教育思想

李曙森的教育思想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服务。李曙森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他主张,教育必须为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将此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他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建设人才;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培养研究生;改革招生和分配制度;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等。

2、坚持和改善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坚持党对于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李曙森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他更加系统、完整地对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三步走”的思想,即整顿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整顿校系两级行政领导班子,党政分工、进行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

3、关心和保护知识分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李曙森一向认为,师资队伍好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他关心教师、培养教师、使用教师,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几十年来,他为天津大学留下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4、重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保障工作。李曙森十分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他认为管理就是组织,管理就是引导,管理就是服务。他十分重视学校后勤工作,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为教师学习、工作、生活创造和改善条件。

5、李曙森主张工科院校也要多科综合。他提出,重点院校要成为两个中心,即教学和科研并重。这不仅是出于对时代发展要求的考虑,也是对于天津大学一个世纪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他还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认为,科学技术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强调加强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基础课应该密切联系实际、结合专业;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是创新的学风。李曙森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他认为,培养研究生是国家重点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个人贡献

李曙森是新中国杰出的教育家。1953年至1998年期间,他先后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在45载的高等教育生涯中,他为天津大学和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尤其是他提出了“科学技术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的观点,得到了当时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在他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天津大学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向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不仅为天津大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京、津、冀、豫、鄂的某些高校的创建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个人作品

《李曙森文集》;

《李曙森纪念作品文集》(后人编写)

本文集收入了李曙森同志的战友、同事、学生们撰写的文章,从各个侧面反映出李曙森同志的人格魅力与崇高风范。

李曙森与天津大学

满腔赤诚谋发展 一片丹心系师生

从大学期间积极靠拢党组织到在河南鸡公山发展抗日救亡运动,从参加百团大战痛击日寇到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开展宣传工作……他的革命生涯历经九死一生,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

从提出教育的新型正规化到率先试行高校党委制,从献策“高教六十条”到“835建言”催生 “211工程”和“985工程”……他的教育思想充满远见卓识,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2010年6月7日,是天津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李曙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6月的天津大学校园里,春去夏至,万物由萌发而渐至成熟;6月里的我们,分明能真切地感受到李曙森校长对学校、对师生那份如火的赤诚。

治校——宏图壮志 高瞻远瞩

1953年11月,李曙森来到了天津大学,从此便与这方水土、这里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李曙森的“梦”。从来到学校担任领导工作开始,他就注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培养优秀师资,矢志不移地要把天津大学办成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那样的高水平大学。李曙森珍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现代中国建立最早的第一所大学的历史事实。经过他的努力争取,北洋大学成立的日期1895年10月2日被定为天津大学的校庆纪念日。1980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建国后第一次隆重庆祝了建校85周年。时任校长的他在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北洋大学的办学成绩和优良学风,并激励全校师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今后的时间内,把天津大学办成名副其实的第一流大学,在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革期间,他身遭迫害仍信念坚定、忠贞不渝,面对错误路线的迫害,他光明磊落地捍卫正确的办学思想和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决拥护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满腔热忱地团结全校干部师生,全面整顿学校工作,全力恢复被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

李曙森还为学校的建设与超前发展制定了远景规划,并倡导和积极支持天津大学由多科性工业大学向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在他的策划与支持下,1980年暑假天津大学招收了第一届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这打破了学校只办理工科专业的历史,优化了学科与专业结构,成为天津大学发展历史的开道车。

如今的天津大学正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每个天大人都有理由相信,沿着前辈的思想光辉,发挥今人的聪明才智,李曙森的“梦”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天津大学必将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

爱才——知心相交 情深意长

“记得1998年李校长因病住院,有一天我去病房看他,他第一句话说‘你已82岁了吧!还能看电视么?……’在学校众多的教授中他还准确地记得我的岁数,使我很受感动。”回忆起与这段极小的往事,我校老教授贾有权如是说。

李曙森重才、爱才,他认为代表高等学校水平的首先是师资水平。要使天津大学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有了一流水平的教授,才能培养出一流水平的学生,出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李曙森在学校工作中重视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并对师资培养提高工作提出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方针和具体要求。60年代,在他领导、倡议和支持下,学校在教授、副教授中遴选了18位作为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负责重点科学研究项目,这些人后来被比喻成十八罗汉中的“大罗汉”。另有一些业务能力较有潜质的年青人也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家称之为“小罗汉”。如今,我在校的院士、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博导中,很多都曾是当时的大、小“罗汉”。李曙森重才、爱才、识才、育才,“伯乐”之功不可没。

李曙森为人平易亲和,深受广大教师爱戴尊重。他常常利用饭后散步或串门的机会与教授们多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他尊重老教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知心人,经常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对于青年教师,他则在报告中寄予厚望,他说:“青年的宝贵品质和优点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真挚、正直、勇敢、活泼、开朗,有自尊心,荣誉感强,好争论,追求真理,求知欲旺盛,富于理想,有做大事业的抱负。二是有极高的政治热情,对美好事物热烈向往,像一团火一样一点即着,对新鲜事物敏感,富于创造性,富于革新精神。”

历史证明,正是他从50年代开始一贯注意正确、全面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重视师资的培养提高工作,正是他的爱才、识才,才为天津大学多年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育人——长者之语 谆谆教诲

李曙森擅长做报告,善于和学生们谈心交流。他经常用振奋人心的语言来教导学子树大志向、激励学子健康全面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回忆说:“1965年5月,李校长亲自主持了我们毕业研究生的座谈会。他鼓励我们‘参加工作后,要有松柳精神,要像松树,不怕严寒,经得起考验,顶得住风霜雨雪;还要像柳树,灵活机动,有顽强的生命力,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起来’。最后要求我们‘到实际工作中千锤百炼,攀登科学高峰,写好自己的历史,争取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这种影响是极其深远,以至于后来王静康几乎对她每一届毕业的研究生,都讲述了老校长在1965年那段语重心长的教诲。李曙森的话语在天大师生学子之间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

李曙森还常常深入到最基层的各年级学生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们谈心。他振奋人心的言语常常体现在每一个看似平淡的细节中。据教授姜恩永回忆,1959年暑期后李曙森亲临设在六里台的迎新站迎接新生,当时一架美国高空侦察飞机突然从空中掠过。李曙森不失时机地引导在场的学生们仰望空中说:“这是美国入侵我国领空的侦察机,这就是欺侮人啊!为什么美国敢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随后他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们:“你们都要记住这一天,只有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国防力量强大了,才有祖国真正彻底的独立!”简单的现场几句话,强烈地激发起在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顷刻间使大家体会到“祖国”两个字的分量。

李曙森很注意用全面发展的思想去教育学生,重视青年学生的健康。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姚建全回忆,他的学生时代“下午课后,在运动场上也能见到李校长的身影,虽然他身上还有战争年代留下的残疾,行动很不方便,但是他为了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还经常来到操场观看足球、排球、篮球等运动项目的友谊比赛;更亲切的是李校长随口可以说出比赛场上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他支持学生的各项活动,鼓励青年健身强体,为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时隔几十年之后,姚建全还充满留恋,“我热爱培育我们的天津大学,视校长为家长,我一直留恋着那段难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生时代。”

李曙森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天津大学广大学生、教师和干部,并深深植根于这方沃土。1989年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学生的综合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并逐渐形成教育工作的特色之一。

李曙森为天津大学的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精力。80高龄时,他仍在为天津大学的发展用地、池塘的利用、大学区环境的治理、资金的筹措等棘手问题日夜操心,慷慨陈词、上书争取;临终前一年,他还在病榻上写就《随想录——关于天津大学的办学思路》,用满怀深情话语勉励全校师生 “向原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英国的剑桥与牛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看齐。我希望天津大学也能办成世界第一流大学。愿我校教师有些能成为世界第一流学者。盼我校毕业生中能出第一流的科学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