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士伦 |
释义 | 李士伦李士伦,男,1935年1月生,浙江省绍兴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教育专家。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获油气田开发专业工程师称号。毕业后一直在西南石油学院任教,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围绕“凝析气田等复杂气田开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油气体系相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气井试井”等专业方向进行科研。近10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外协项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60篇以上,专、译着3部,已指导了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26人。国内最早从事凝析气田、气田开发和油气体系相态研究的人员之一,主持我国大型气田、凝析气田开发案编制和综合研究10余次,获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治学严谨,注意发挥群体优势。作为西南石油学院副院长9年、中加天然气中心主任10年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部分),一直关心学院教学质量提高,先后主管教学、科研、外事、图书馆和学报等工作,与其他学院领导一起取得了900万美元无偿援款。 成果获奖情况近10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外协项目30余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二等奖4项。 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从学经历李教授早年被选派到前苏联学习,那个时候是考试和组织选派相结合,从1955年到1960年,在莫斯科石油学院学习,那个时候学的专业是采矿系,是前苏联第一批学习气田开发开采专业的,从那时起决定了李教授一辈子的研究方向。 1960年李教授回国,当时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因为是学习天然气的,他就主动报名到四川,一干就是46年,边教学,边搞研究,主要从事气田、凝析气田开发的教学和科研。当时国家处在困难时期,学校处于创业阶段,到南充时,没有车,就徒步到学校,住在一个洗澡间里,没有门,就用床巴子当门。不过留学回来干劲挺大,劲头十足,教学以外搞研究,骑自行车到东观南充油田搞科研,19公里,不到几个月身体受不住了,因为在苏联是不定粮,回国后在北京是三、四十斤定粮,到南充只有十几斤,水肿,营养不良。强烈的爱国心、自尊心和事业心,一直激励他正确面对逆境,乐观地看到未来。文化大革命中虽然受到冲击,但坚持在西充油田抓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生产,奠定了以后从事科研、教学的基础。 接着李教授一步一步地从采油教研室副主任、开发系副主任、主任,直到87年担任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他热爱教育事业,在任期内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很有成效。和学校其他主要领导一起,争取了价值900万美元的国际无偿援助,并长期担任加拿大政府援款710万美元建设的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主任,顺利地实现了中加油气技术转让项目,同时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获得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教授是搞气田、凝析气田开发的,这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1985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就开始研究气体状态方程,经过三代人10余年的努力,改进了三次方型状态方程,与世界流行的PR等状态方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在试验方面,首先研究了多孔介质条件和地层渗流状态下油气相态,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已用于凝析气田开发实践中,处于学科和国际前沿。研制的水银替代介质用于油气PVT试验,防止了环境污染,保护了人体健康。国内首家研制了用超声波测定密闭高压、高温油气相态的仪器。推动了我国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研究,现在与各大油田都有合作,进行技术和理论指导。 李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大型气田开发方案、注气工程设计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省部级)10项。发表专着和教材7部,其中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1部,面向21世纪教材1部(获四川省教改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博士后2人、博士生36人、硕士生45人、在读博士8人。 1995年李教授从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一直还在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和学校发展不停忙碌地工作。离休后的生活依然忙忙碌碌,丝毫没有失落感。 李教授治学严谨,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善于合作,注意发挥群体优势,已形成了含博、硕士在内的百人学术队伍。在科学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校企合作,在石油界享有较高威望。凝析气田开发、油气体系相态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开始早,研究深,应该说属国内前列和国际先进。复杂气田与凝析气田开发综合研究对科学、有效开发我国同类气田具有指导意义。在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对各大石油公司起到了理论指导、技术帮助和推动作用。 已发表论文[1]李士伦 郭平 杜建芬 汪艳.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和气井产量新思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1~ [2]惠健 刘建仪 叶长青 孙良田 李士伦.高含CO2水合物生成条件模拟与预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14~ [3]潘毅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张庆生.凝析气藏解除反凝析污染、提高气井产能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37~ [4]严文德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姚林君.凝析气藏气-液-液体系相态特征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49~ [5]孙雷 杨小松 戚志林 李士伦 孙良田.凝析油气体系流固耦合相平衡计算新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29(2):157~ [6]黄全华 李士伦 唐海 孙雷 张振文.低渗应力敏感地层凝析气井试井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4):95~ [7]李士伦 杜建芬 郭平 孙雷 严文德.对高含硫气田开发的几点建议[J].天然气工业,2007,27(2):137~ [8]汤勇 孙雷 杜志敏 孙良田 李士伦.异常高温气井凝析水产出机理及动态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1):68~ [9]张国强 孙雷 孙良田 吴应川 李士伦.CO2吞吐工艺操作参数的整体优化设计[J].钻采工艺,2006,29(4):47~ [10]汤勇 孙雷 杜志敏 孙良田 李士伦.注干气吞吐提高凝析气井产能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5):85~ [11]杜建芬 李士伦 尹永飞 崔丽春 熊波 杨晓敏.多孔介质对凝析气藏露点的影响机理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4):26~ [12]李士伦 孙雷 郭平 李健 陈林.再论我国发展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6,26(12):30~ [13]曹学良 郭平 杨学峰 李士伦.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前景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6,26(3):100~ [14]李士伦 郭平 孙雷 刘建仪 汤勇.拓展新思路、提高气田开发水平和效益[J].天然气工业,2006,26(2):1~ [15]张国强 孙雷 孙良田 杨小松 吴应川 李士伦.小断块单元油藏单井多周期CO2吞吐强化采油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25(5):85~ [16]常志强 孙雷 康征 潘昭才 李士伦 孙良田.高温、高压凝析气井井简动态分析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6,13(2):48~ [17]郭平 樊建民 徐艳梅 李士伦.低渗油藏注气发展潜力与问题[J].低渗透油气田,2006,11(3):69~ [18]汤勇 孙雷 周涌沂 李士伦 孙良田 杜志敏.注富烃气凝析/蒸发混相驱机理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33~ [19]田文忠 孙雷 孙良田 石德佩 张俊良 李士伦.异常高压油(气)藏物质平衡新方法的应用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3):37~ [20]汤勇 孙雷 李士伦 孙良田 杜志敏 刘利.用相平衡理论评价注气吞吐消除凝析气井反凝析污染机理[J].天然气工业,2005,25(12):8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