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满红 |
释义 | 抗日英雄,原名陈庆福,曾用名陈墨良。出生于庄河县(今庄河市)。自幼聪敏好学,热爱家乡。 个人经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满红年仅14岁就参加庄河抗日义勇军,跟随庄河民众自己组织的抗日武装队伍,战斗在群山峻岭。1934年,17岁随抗日志士流亡关内。1935年先后在北平(北京)知行补习学校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读书。 李满红在中山中学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935年冬天,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他平时沉默寡言,在关键时刻刚正倔强,积极到街头宣传、撒传单,担任警卫校门的纠察。在“一二·一六”游行示威中,他勇敢、坚强,顶着凛冽的寒风,高呼口号。直到深夜,游行队伍在宣武门外被军警冲散,才回到学校。 1936年秋,李满红随校迁南京板桥镇。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学校又南迁湖南湘乡永丰镇。1939年春天,他途经桂、黔,到了重庆北碚东北青年升学补习班。他白天除了上课、预备功课外,夜晚常常在微弱的菜油灯下埋头写诗。 成就1939年暑期,李满红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外文系俄文组。他对于系里正式开出的必修课,并不花费多大功夫,只是一般地随堂听讲;对于诗歌写作他却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宿舍里同学们都进入梦乡时,他伴着一盏油灯或一根蜡烛,写诗不止。他把诗歌看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他说:“要在大学四年挤进文坛”,他不是想出名,而是想在文学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力求取得成就。他广泛阅读国内外书刊,从中吸取营养。他收存许多诗,特别是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他时常朗诵艾青的《北方》、《向太阳》和《大堰河》。他很熟悉当时文坛情况,认识青海省文学界前辈,与作家端木蕻良、萧红的交谊很深,经常把诗寄给他们,向他们请教,深得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他创作活动更勤奋。他的诗,经常在靳以主编的重庆《国民公报》副刊《文群》,邹荻帆与姚奔主编的《诗垦地》、《诗创作》,端木蕻良等人主编的香港《时代文学》,王鲁彦在桂林主编的《文艺杂志》以及其他一些报刊上发表,他在当时大后方进步的文艺界开始引人注目。 李满红除勤奋写诗外,还喜好舞剑。夜深人静,他时常在月下舞剑。他到哪里,就把剑带到哪里。他常说:“剑,使人产生正义感”。他的爱剑,是认为剑是雪耻复仇、卧薪尝胆的象征。当时祖国半壁河山,任敌人纵横践踏,自己又在弃家流亡中,能不义愤填膺?他把战斗企望寄托在剑上。 1942年6月12日,李满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25岁。 作品李满红去世后,他的挚友姚奔于1943年为他选编了一部诗集《红灯》,由福建改进出版社出版。1979年,描写李满红在抗战时期生活的长篇小说《风雨十年》出版,该书中的主人林如纯原形即是李满红。1982年,东北现代文学史料为他出了《满红四十年祭专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