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洪恩
释义

世界语者-李洪恩

李洪恩(1934-) 江苏泰州人,大学文化,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枣庄市薛城铁厂医院、枣庄矿务局枣庄医院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现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骨科学会委员、枣庄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枣庄市主委。1988年开始学习世界语,并加入国际医学世界语协会。同年随团参加第二届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在会上用世界语交流论文《踝管综合症的治疗》,后被《国际医学》杂志刊登。次年,又带论文《手指转位术》参加第三届国际科技世界语大会,1990年应邀赴莫斯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世界语学术访问。1988年加入枣庄市世界语协会,历任医学部部长、公关部长、理事、副理事长。2000年被聘为协会顾问。1989年当选为山东省世界语协会医学会副会长。

博客日报时政与文化名博-李洪恩

李洪恩,男,1971年10月11日出生,湖南长沙浏阳人,一个以关注民生为焦点的时评杂谈新锐。

笔名当代韩寒,网络知名时评,新浪文化频道、榕树下、一起写驻站作家,新浪草根新锐、博客日报意见领袖,在博客日报、博客中国、新浪博客开有个人专栏。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时评在博客日报、博客中国、新浪博客独具特色,在网络日渐具有影响。

善写时评杂文,兼写散文、随笔、诗歌。时评杂文笔触辛辣,锐气清新,视角独特,文风大气,具有思想内涵与深度,深刻揭露当下社会现象,引人警醒。散文清新自然,蕴含人生哲理与诗意禅境。

自由职业,在企业负责员工素质提升培训。

个人主页

博客日报:李洪恩

博客中国:当代韩寒

新浪博客:李洪恩

散文在线:李洪恩

网络文集

榕树下

个人文集

《独唱团:第二季》

杂文集

《一个人的独唱团:我好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人在职场

《先做人,后做事——从优秀走向成功的起点》

散文集

《雨打芭蕉》

诗歌集

《一滴水》

新浪文化频道

《我的独唱团》

一起写

《与神对话》

代表作品

散文代表作

《开悟人生一道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物不妙。

自然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心情与收获来给予你。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高兴,它就为你助兴;你悲伤,它更添你的愁绪与伤感。

蓝天白云,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叶,一溪一涧,无不是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奏响了一曲曲生命之歌的旋律。

自然是无限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的眼光太短浅,我们的心胸太狭小,世界之大,我小小的心灵又怎么能来把它装下?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方耳顺。

生命的历程是一个成长与摸索的过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只有经过生命的历练,时间的沉淀,人生才会充实,生命才会丰富与完善。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才会渐渐浮出水面,慢慢清晰地呈现在你我的眼前。

美,只存在于欣赏美、发现美的眼中;美,只存在于本身拥有美、散发美的心灵中。这时,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它让你的世界多姿多彩。同样你也将发现,世界因你的存在而精彩!

大自然是博大精深、美妙绝伦的。但是我们往往忽视和淡漠司空见惯的东西。对身边随时涌现出来的“美”,视而不见。我们向往“大”,轻视“小”;我们敬重宏大,我们践踏屑小;我们嫉妒他人的丰富,却忘却了自己的拥有!

我们往往没有闲功夫静下心来去发现、去思索、去咀嚼、去回味。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好奇、我们的童真已然不再,当然我们也就少了许多“童趣”,快乐是越来越少,烦恼的时日是越来越多。事情还是一样,天还是天,地还是地,云也还是云来,水也还是水。只是我们的心情随着我们的思绪千变万化,一时可以天晴,一时可以阴天,一时可以来它一个阵雨或者根本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阴阳两重天了。

其实,快乐的东西就存在于你的心中,你根本不用去外边寻找,它就深驻你的内心,直待你去挖掘、发现与放大。当你从外面寻找,一味的求的时候,往往只是在舍本逐末,白费心机,竹篮打水忙活一场了。

当你从你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去培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原来是那样的真实。幸福、快乐、真诚与美,离你竟然是如此之近,如影相随,它从未就真正地离开过你一步,从而逐渐引导、优化和充实你的心灵。你将不再孤独,不再落寞,不再空虚。你就开始充满笑意的掌控你的生命,掌控你的人生了!你终于可以开心快乐自然而然地笑对每一天了。

人生急促,日子总是过得太匆忙。人生不到四十岁,总是缺乏相互的欣赏,他人、他物的优点与趣味才能慢慢地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内。我们的心总是被欲望填得满满当当,被物质化了的目标追赶得慌里慌张。

人心总是难得以安宁,哪怕是片刻的静下心来,把人生的真正含义仔细斟酌与思量。这个时代太匆忙,我们已然没有这样的时间,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就急急忙忙地去追赶前面正在不知为了什么而撒腿狂奔、熙熙攘攘、沸沸扬扬、形形色色的人群了。我们是一只只羊,我们却不知头羊在哪;我们在拼命狂奔,却不知为何而奔!

对自己说,静一静,安一安心。不要目标未定,意义未明,就急里急促地去追赶一大群人。他们的追求就未必是你所要的,你所必需的。或者说,未必就是你所能得到、拥有和享受的。你只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你是谁?你来自何方?你要到哪里去?真实地告诉自己的心灵,不要自己对自己说谎,不要找借口,高高举举一个“挡箭牌”。不要害怕自己的目标大得是超过了珠穆朗玛峰,不要害羞你的目标是蜗壳般那样的小。只要是你内心真心想要的、想做的、想说的,就去做吧!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旁人的眼神又怎能阻挡你我前行、坚定、执着而踏实的脚步?

再一次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不要自己对自己说谎。这个世界上最龌龊的一件事就是缺乏勇气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就是自己对自己还要说谎!你要的人生是个什么样?你要去哪里?你想说什么样的话?你想做的事到底是什么?当你明确了这些人生的根本,想通了,开悟了,再去赶路,也毫不为迟。此刻,你就可以心畅神舒,不紧不慢地去赶路,这样也不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快乐。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有时候,等并不是偷懒,退一步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当然,人生的磨炼是一件苦差事。在当今浮躁、喧嚣的世界,又有几个人愿意去“磨”,乐意去“炼”?

不管怎样,不要再怀疑你自己了,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世界上最庞大而且史上从未有人去开发的宝藏也就静静地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许多人从未奏响过那一首潜藏在内心深处,然而却是世界上从未有过最宏伟的乐章。从你的内心去寻找吧,用你的内心去发现,去感受,去牵引……

等一等,静一静;坐一坐,思一思。沉下心来,向内,向内,向你的内心去慢慢、静静、轻轻地发现……

你会发现自然之中的每样东西都具有生命,都具有思想与灵魂,都在互相吸引,相互改变。生命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正是我们简简单单地进行一切物质化的追求,才硬生生地把它们进行分割成毫不关联的个体,才造成了如此之多的烦忧、痛苦与悲伤。

在你感受自然的同时,你也就认识了生命,认识了自己;不但感受了自然,更加感受了生命。

只有真诚的、单纯的、以充满好奇、爱心与敬畏的心灵去悟,你才会有“开悟”的一天。连绵阴雨,豁然开朗,重见光明,那种人生中醍醐灌顶的滋味与快感是无物能比。正如英国19世纪的散文家威廉.赫士列特所说:“我走出城市恰恰是为了忘掉城市”。

感受自然,享受生命吧!你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种种启示,完美你的身体、心灵与灵魂。

美是什么?我说,美在于清新不伪饰的自然;美在于对生命本质的通透感悟。美在于自然,美在于生命。美就是朴素与实在。而生命无限,人生无限。有时候一辈子也难以开悟人生,有时候开悟人生就在一瞬间!一朝开悟,一杯清茶煮沸人生,足矣!

思想存在于自然,自然昭示了一切!人生就是海里扬帆!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句:“酒肴即使稀少,只要主人好客,也一样可以尽欢。”我深以为然。人生何不把酒言欢,欢无不尽?!

感受自然,享受生命吧——世界因你而精彩。

(本文刊于散文在线)

《三道茶》

问茶》

乍暖还寒,梅雨时节。端起一杯茶来,万千气象,人生百味,尽皆入一碗茶也。

在我的印象中,茶应该是大碗大碗的喝,这才能快意的解渴。然而我又深知,茶的功用切不在解渴也,或许这衍生出来的意蕴也远远超过了饮茶的本身。这就是千百年来茶文化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原因吧。

当然我也深知现在饮茶亦少了那么一份古朴与深远的氛围了,虽然我们也在极力的营造与回古,但有些东西一旦失去,要本真的回归却绝非易事,我认为在饮茶这一件小事上或许也是如此。

茶不过是一碗水也,然真的是一碗水吗?

品茶》

我好茶,然非名茶,常是一般的茶。

小时常喝家乡自制的红茶,泡成后大大的叶片展开来,浸出浓浓的红色,那种有点儿接近红酒的颜色,鲜艳而诱人,略微带点儿甜感。长大后常喝绿茶,总觉得茶水较接近于原味原色,喝起来要清爽一些,虽苦,却心理也倍感亲切与自然。

我想,世间万事万物,于心底自然就好。这就是我喜欢绿茶的原因。

红茶性暖,绿茶性凉。常喝绿茶败败心头之火,或许是解渴之后的又一大功效。

我总以为,如果单从味觉或一般而言,当然非品高贵的名茶了,素有一分钱一分货是也,名也总不致于虚实太差得离谱了吧。只是如今的大多名茶也已增添了许多外来的东西,比如香精之类,离自然之味已相去甚远。然而,如若用心去品,而不是单纯的味觉呢?如此,我想即使是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也能喝出茶的味道,甚至于超越于茶的味道。老子曾说过,道非道,非常道,而我也喜欢说,茶非茶,非常茶。

我原来常以为我平时喜好大口大口喝的是水,而小口慢抿慢抿品的是茶。可能这个观点,今天我要把它改写一番,甚至是彻底地把它颠覆了。品茶与素雅的情调无关、与姿势无关、与技法无关、与口型无关、与姿态无关,与选材也无关。

用心去品水亦是茶,无心而喝茶也是水。

我以为,茶总是介于似茶非茶之间。正如道与禅,在于悟与非悟之间。与其说是因慧根、悟性与机缘而得,莫若是一切皆因源之于心而已。

人生如茶,而茶有三味,一苦二甜三淡,似乎也昭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然而当我们品茶的时候,可以立知三味之觉,然而人生的三味呢,真正又有几人透彻而明了?

品起茶,我就想起了两个人。一是终生与病魔作斗争而淡然处之为“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史铁生。他就好像一杯茶,需要我们静静地沉下心来才能品出其中的人生韵味与深刻含义,从他清苦的文字中我们最终得到了人生上的一滴甘露。这杯茶是从浮现的苦味中透出了不折不挠的精神芳香。史铁生以其文而名,在他的文字中承载着一颗苦苦寻求与向往人生光明与生命美好的心灵。最终他在人生这杯苦茶中得到了沉淀、解脱与升华。

而另一个人却是名气如雷的周作人了。至今他的苦茶庵依然还在,但已是很破败了,看来只能任其风雨飘摇,自生自灭。想当年他可是北方文学界的一面旗帜,与南方的另一面旗帜鲁迅代表各自的阵营而南北对峙,兄弟俩各自占据着文学的两极与半壁江山。其时,提到散文不能不提周作人,而提到杂文不能不提鲁迅。

然而周作人虽身居苦茶庵,天天品苦茶,每与文人墨客挈友畅谈之时,必以苦茶相待。但最终周作人在苦茶庵中只是白喝了那么多的苦茶,茶味过后的人生体验依然让他沉迷于名与物的陷阱,最终他仍是在精神领域的苦茶中苦苦挣扎而越陷越深,终其一生都只是一杯苦茶,心灵亦未能够走出苦茶庵。悲乎!盖在于光有其文气而无骨气,光有其才华而无精神是也。虽一味标榜清高,独好苦茶,但内心仍然是物欲繁盛,以致于最终走上一条为人所不耻的不归路。看来,同是一杯茶,品出的味道与气质、境界与内涵却结果迥异,这一切是关键在于品茶的心吗?

心,既是品茶悟道的原发地与必经之地、升华之地,然而也是其魂断之地。

当你端起茶杯,或豪爽如饮酒一饮而尽,或文雅清流小品一口,但你是否就真正的想过,在这个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之中,你每次喝下的清清茶水,是否就已经洗净了你心头的尘土与烦热,拟或更沉淀下来了一些不知名的病毒、泥沙与结石呢?

看来,喝茶亦非一件平常事,品茶更非一件时髦事。非关之于茶,关之于叶,关之于水,而关之于心。

我以为,品茶即是在品自己的心。未到品心之境,茶不过是一杯茶,开水泡上几片茶叶,略有些味道的一碗水而已。

我深怀念史铁生,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智慧纯真、执着求索的勇敢饮者。品茶无伴,总觉得有点儿孤单。

然心神相通,虽远犹近,即死又生…….

从无茶处品茶或乃上上之境乎?也许,从无茶处品茶与从无字处读书同是一理。

我们喝的又岂只是一杯杯茶吗?

吃茶去》

小时候,我经常在渴了时就呼朋唤友,“吃茶去”,当然其时只知其最原始的冲动,解渴之需求,而不尝知“吃茶去”禅语双关之深意也。

茶在今日实为平常稀松之物,想什么时候饮就什么时候饮,想怎样喝就怎样喝,想抿就抿,想品就品。然,终究在当今热闹非常的世事之中,能有以品茶之心性来品茶者,亦很是少见。盖因茶在今天在大范围内已然失去了它的意韵,我们大都只是把茶当成了一种解渴的液体,就如水一般,其它茶的深意,每每被我们忽视与遗忘。

这或可是当下恢复茶文化与其深刻涵义的急迫形势与提升之道了。否则,我以为茶将不茶,或许我们应当称之为饮料,正如百事可乐之谓称,这将是中国茶文化的悲哀——我们天天吃茶,却不知茶为何物。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但据我所知,世界上顶级名茶却非出自中国。本来有“桔生于南,而北为枳”,不知茶却是否也如此或相反也?心头一直有个疑问,不得而知。我认为,这或可是我们一直以来在追求物的欲望中最终丧失了茶的本真之义了吧?

其实,茶的诞生并非就是解渴,只如解渴,那么喝水即可,又何必多此一举,不胜其繁的来精焙细作、大下功夫于茶呢?

人生素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我们平常的最熟悉之物,但于百姓或可也是最生疏之物。在我们的眼中,茶不过是解渴之物,岂有他义?可见茶所承载的文化已经在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平民阶层。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或许这一茶文化历史的产生承传至今并未有改变么?看来,茶文化的提取、传播与济用还是得需一片时日的。

茶不但用于解渴补水,药用健身,而且从文化、禅宗道义、儒礼之教中茶都因其独特性,而在无论是高贵的“三教”还是凡俗的“九流”中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载体,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显然是很难有如此高度和谐与统一的。我深以为,这一切都来自于茶的自然与纯真。

不论我们将茶文化提升到何种高度,自然与真是其的基础与核心。而这也是这些门派得以高度认同、和谐共生、以茶为道的根基。

据说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于是中国茶文化是以“茶道”论称。而当今让我无限概喟的是,我们大多在平日实呼为茶,而少称其道了,能在喝茶时想到道、悟到道与追求道,或以茶时刻警示自身的人同样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当今有茶之商道,而少有真正与纯正意义上的茶道了吧。当然这是与一个时代的各个阶层所浸染出来的气息所密不可分的。这解释了我的一个疑惑,什么样的土壤就生出什么样的茶吧。当大环境受到侵蚀之时,茶道也不例外,而这更说明了我们要恢复与挖掘、发扬茶道已是时不我待。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精华,集大成而于简单平常的一身。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形成中国茶文化的主调。而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强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而道教则强调天人合一,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故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这也是此三教之共通与推崇之处。茶以其平常之物与简洁之志却能将此三教维系在一起,找到了共同的寄托与神交之语言。这更说明了茶的非同等闲之处。

"吃茶去"三个字,既是一句平常的话语,也是一句禅林法语,指明了"直指人心,见心成佛"的"悟道"方式。素有,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茶因生于贫瘠之地,所以酿成了其清苦之味,而味又入神入骨入气入志,所以茶又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

赵佶曾在《大观茶论》感叹:“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而最终不知赵佶是知其意还是不知其意,治国终不能用也。可见喝茶与悟道、行道是两码事。知不易,悟更难,最终又是一句老话“知易行难”了。

当我们端起茶杯时,是否会自然而然的又想起那句“吃茶去”了呢?

依我来看,世上无限之意均可纳入“吃茶去”三字之中……

(本文刊于散文在线)

《墙角梧桐》

我小时候,跟父母住在一个山冲的小学校里。校园的地势稍高,视野开阔。对面山峦,山脚小河,四野炊烟,尽收眼底。

校园并不大,土筑的墙,黄土的原色,并没有粉刷。

也许有好多年了吧,那墙显得上去是那么的斑剥。墙上已有了许多的小洞,麻雀就在上面安了家,一年四季进进出出,叽叽喳喳。偶尔有时在墙下过时,麻雀一惊扑喇喇飞出,偶尔一小撮稀且薄而白的鸟粪说不定就不偏不倚地掉在了你的头上。如此天上掉下来馅饼的机会往往很多。我就有几次不幸中上了头彩。

有一次,我从墙角跑过,“倏”地一声,一个长条黑影从头顶飞掠而过。原来是一条当地最常见的那种黑蛇,吓得我失魂落魄,慌里慌张。由此,我对麻雀的讨厌和鄙视转为同情与可怜了。

说是一个校园,还不如说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四合院。其实才前后各一栋单层的土坏房,两头没有房屋了,就用土围墙一围,看上去也就像模像样的一个四合院了。

院子里本来什么也没有。但自我们搬来后,就在四周墙根下种上了指甲花,栽了几棵小月季,及种了两株青青的芭蕉。我天性爱花,总喜欢房前屋后有几株芭蕉。当然,我是没有钱去买的,都不过是从小朋友处或他人家里讨来的。

月季长的不快,倒是指甲花开始刚栽了一二株,可第二年就一大片。到了夏天,红的、黄的、紫的、白的、黑的,各色指甲花,你挤我拥,争先恐后,夏花烂漫。尤其是花开后,结了一个小小的似纺缍形的荚果,成熟后略略青中转黄时,经毒辣辣的太阳一晒,就哔哩啪啦自动裂开了,种子趁乱弹射出来,四下飞溅。一年更胜一年了。

不知何时开始,突然一天,在墙角发现了一棵小树苗。刚发芽,绿绿的在一个雨后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一个小尖子。我很诧异,也很惊奇,本来爱花的我就用小砖头给它垒起了一个圈。我真想啊,巴不得它一夜之间快快长大,也好知道是个什么花。

小苗很茁壮,也很诗意的成长,绿盈盈的,总是透出一股儿新生的力量。我心也越来越欢喜了。

随着小苗渐渐长高,我突然发现,原来它才不过是一株小小的常见的梧桐罢了。校园围墙外头就是一大片,枝桠也不秀美,树叶虽大而绿,却并不见新奇。相反,总觉得树影婆娑,有如臃肿的身躯,懒懒地毫无定向的向外围随意生长。尤其是夏天一到,天气炎热,无以解暑,本就十分烦躁。加之,梧桐树上总是容易引来蝉,我们乡下把它叫做“蝉丁”,在那总是不停的“知了,知了”。单一高亢不休不止的声音叫得你心烦意乱,头昏脑涨。

浑身汗流浃背之时,又如何能心静自然凉了。夏天,当然是无比的热了。

于是,我决计要把这棵树除掉。我就告诉妈妈道,拔了罢,一个丑陋无用的梧桐。

妈妈淡淡的一句,不如先留了啊,植树节反正要栽树的,栽的都不容易活,这株自然生的,就让它长长吧。

妈妈一句话救了这棵小树苗,我心里已很是不高兴了。

于是,我就天天找来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拟或他们要放时,就叫他们一个好住处。只要挂在那棵刚刚长得个头比我们略略高一点,已分出三四个枝桠的梧桐树上吧。

火一点,噼里啪啦,一阵响声伴着一股诱人的火药清香,响后的一缕缕青烟随风而散。我们自是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快乐。天复一天,日复一日,小树终于被炸断了二个枝桠,分叉处已经炸破了皮,露出里面白皙皙的树干来,估且那就是树的肉吧。才两三天后,就变成黑漆漆的了。日子一久,就又变成乌青青的了。每放一次鞭炮,总有几片叶子要遭了殃。

我原以为这棵小树是会被炸死的。殊不知,它并未被炸掉,只是被炸枝桠与破皮的地方长起了几个又大又丑的疤痕来了。

我更加的看不起这棵小树了,鄙视、唾弃、折磨、摧残,兼而有之。

小树长得越来越快了……

终于比我们要高出了两倍多来了。

在那小土堆墙的小学校里,我们住了五年。刚好我从小学一年级住到了五年级,那时没有六年级,除非你留级了。第六年就是进了初一。

我进初一了。学校在十多里地开外。我得住校,每天不再回这小学校。我就读的初中,虽然也有点破败,但比这个究竟要大得多,宽阔得多了。

梧桐长得更快,终于和围墙外的梧桐们快要差不多了,那几个疤痕也有大碗口粗,鼓出来,大大的,好像病态的眼珠突兀出来,怪吓人的。

也许是进了初一吧,学了几篇课文。孔麻东南飞,栖得梧桐树。高山流水,焦琴知音。好久未见,看到长大的梧桐,心里竟又莫名的生出一种敬畏感来。

原来它的生命却是这般地顽强。

不管你如何摧残,它总是昂扬地生长,不着一言,默默地与你抗争,终于长得——得让你抬起头来向它仰视了。

就是那几个十分丑陋且怪异的疤痕亦随着树干的长高也升到高处了。那个高度已不是我随意能攀上的高度,我如不仰视抬起头来是全然看不到它们的。树干已经很粗了,茂密浓绿,透出一股顽强之劲。叶儿早把它们隐隐约约地给遮住了。

我忽儿心里愧疚起来。也许,此刻我才知道了我的无力与渺小。

追求生命是我们万物的权利,自由生长是我们万物的愿望。即使风霜雨雪,人为戕害又如何能把这种天性抹杀得了?

生命的力量不得不让你景仰和敬畏。

当我们离开那个还是一如既住,甚至更加显得破败的小学校时,那棵梧桐已然是十分的高大了,甚至比围墙外的一些还要高大。而我依然是那般的瘦弱与渺小。

我知道,这棵梧桐树已经深深地栽在了我的心里,在我小小的心房里肆无忌惮地疯狂生长……

我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小学校,我们离开时已经是十分的破落的小学校。然而,那棵梧桐树应该长得更高、更大、更绿、更亮了吧。

梧桐枝繁且叶茂,不知栖有凤凰否?

(本文刊于散文在线)

《凝眸浏阳湖》

浏阳湖,确实是个湖。“高峡出平湖”,正是她真实的写照。

当你沿着绿树相引、直爬山腰、婉延曲折而宽敞厚实的水泥路面,踏上株树桥水库大坝时,你顿会眼前一亮,心中为之一振。那78米高的大坝将两边的高山连为一体,造就了又一个人间奇迹——一个深至五、六十米的高山之湖便在你的脚下了。

放眼望去,大坝宏伟,直扼咽喉,两山插入云霄,紧夹坝体。坝下是按丁字形安排的发电厂和幽雅别致的小花园,花园一年四季长青。从花园里可沿一条300多级石阶梯直达坝顶。

坝左边设有三道防洪闸,各为10×15米的规格,似兄弟仨个肩并肩地力挡着洪水,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闸下是一条长300多米的溢洪道。从上向下望,一股洪流直泻而下,银飞玉碎,瀑雾升天;一幅遥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象,潜移默化中一股英雄气概浩然荡荡溢于胸怀,难以言表。

坝体右边是一道工作桥,远看宛若一道彩虹从山腰直抛水中,构筑成一道优美的风景。桥下有一闸门控制着电厂的发电用水。坝体两端各座落着一个别致的凉亭,上盖黄色金琉璃瓦,四周檐角高挑。亭宇四壁或绘游龙舞凤,或画刘海砍樵,八仙过海。其形态各异,神韵俱备,娓娓向你倾诉着一个个神秘的典故引游人无限遐思,向您描绘着她美好的前景,令人憧憬绵绵。

大坝将小溪河一截两断,上下落差陡涨60多米,一泓清湖,依山带水,真是一派高山出平湖的景象。“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看大坝两岸相偎相伴的是青山叠嶂,鸟语花香。前面更是群山纷拥,蛾黛如云,茫然不知前路何去何从。山下湖中水面是碧波如镜,银光点点。湖水一改昔日它桀骜不驯的性格,相当的温柔与安静。几只游艇,数只情侣船怡然随清波荡漾,候客来临,寻幽览胜。

当你登上游船,向前驶去时,两岸青山渐渐在你的视线中展现出她那优美的胴体,或山势陡峭,或山体小巧玲珑,或丰乳肥臀,或绿树成荫,红白各色花儿相间。忽儿是一湾碧水从不经意的山坡转折处忽啦一下子展现在你眼前,在日光的映照下甚是洁白,有如一条白练急促而下,一番细雨纷纷后飘然潜入湖底,这高山飞瀑亦便成为了湖水的一分子,带着山的青秀、雄壮、沉稳、大度与灵性。

忽儿是船侧群鱼飞跃,前头野鸳嬉戏,怡然领路,高处鹰击长空,白鹭纷飞,让你概然喟叹好一幅“惊鸿与孤骛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画图。一番山势急转之后,两岸豁然开朗,二、三里宽的水面让你体验出江的韵味,放眼彼岸,襟怀开阔,不禁又生出一番感慨。几只不多也不大的岛零星散布。这只是独岛临江,隔峡相望;那两只却是连衣带水,相依相偎,如静坐的一对情侣,喁喁低语。间或与友凭舷而坐,伏楫而谈,赏天光之色,自是别有意味,其中情致只有心底自知也。

两岸深处,山势朦胧,若隐若现,不时有几道洁白的雾气环绕着山腰,随风而动,有如一道道美丽的裙裾,衣袂飘飘,把那一个个体态丰腴、曲线优美的山之神女,打扮得撩人心动。每移动一处,又遮掩了一处,总之不会让你一眼尽睹其形,或许这也就是山的灵性与美的魅力吧。在这竹韵琴心、山水空灵的氛围中,偶尔有打樵的樵夫樵女在唱着一首首传承了千年古韵的古老情歌民谣,从不知深处的云中雾里飘溢而来,传入你的耳鼓,浮想翩翩,演绎一个个真情而圣洁的经典爱情故事…….

山随势走,湖水平流。湖汊一道连着一道,犹如进了迷宫阵,让你分辨不出源头的方向,不禁又要与同伴生出争论的念头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是此时最好的注脚。

晴日,白云沉底,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船在画中走,人在水上游。”雨时,有夏日之雷鸣电闪,风吹谷啸,四面昏黑,似有千军万马埋伏,只待击金鸣鼓,倾巢而出,两军相向,呐喊厮杀;或春秋之淅淅沥沥,迷迷濛濛,悄然无声无息,浸润一层朦胧细腻而庄重的感觉。

船渐行渐远,心愈安愈静。青山绿水,美色空濛,好一个静谧的境地。若有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无尘世之喧嚣,无闹市之诱饵,无人间之欺诈,无商海之沉浮,无官宦之纷争。你可以尽情地欣赏山之伟岸与豪迈,水之灵性与妩媚。四周气息清新,涤荡着心中郁积的尘结。那深不见底、纯洁通透的湖水从你的灵魂中缓缓流过,你不会不为之一颤,深叹“不是桂林胜似桂林”,“相知恨见深闺晚”。船行至鳌潭绝壁时,老远便见两岸石壁直扑船头,仅容一船挤行。身临绝壁之下,仰头抬望,只见怪石高昂,大有直落之势,不禁心地紧缩,慑服“神工鬼斧”的威力了。岸上一古刹,就山依石而建,一巨石如鹰展翅,正好覆盖在屋檐之上。靠悬崖边,由几根柱石撑着,几根木头搭成一个栅栏,围在正面供游人观赏。古朴而厚重的悬崖与千年庙宇,不免让你又生出几许对神灵的思索,生的考究与禅的诗意来。

船儿不知何意回过头来,一步步离开石壁古刹,向来时的方向驶回。百多里的路程在不知不觉中又将我们渐渐拉向了起点,人生又何其相似,从起点到终点,我们只不过是用心走了一遭而已。当你赏完了两岸的风景,心灵也在这空灵的山水中渐渐纯澈和放松了下来。你便会轻松地躺卧在游船的沙发椅上,也或仰天躺在甲板上,如喝了一壶陈年老酒,放松一下全身的每一个毛细孔,静默养神,蓄养胸中一股浩然之气。或朗诵一些美妙的诗篇,拟或哼几首小曲子,一股怡然有得、载满收获的情怀,在胸中渐渐滋长和在全身漫延开来。

至踏上大坝,行将归去时,看着天边薄暮的一丝金光,披在美的山体的肩上,发上,湖水亮丽的眼上,你多想再看一眼,尽情地欣赏这湖边夜幕下的倩影,醉其韵味的时候,你又不得不回头晗首,凝眸那一汪湖水——月牙初露,悄挂树梢,周遭宁静,那是怎般的悄丽迷人之景啊!

步出围城,方知天地之玄妙;而醉乎山水之间,那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情致与诱惑!

注1:浏阳湖是为株树桥水库也。

注2:浏阳湖水已引水直供长沙。

注3:浏阳湖座落于浏阳河源头小溪河上。

注4:浏阳湖在双枫浦之上游。杜甫曾荡舟浏阳河上游双枫浦,赋诗《双枫浦》:“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已摧。自凉衰谢力,不道栋梁材。浪足浮纱帽,皮须截锦台。江边地有主,暂借上天回。”

(本文刊于散文在线)

杂文代表作

《孔子、面子、底子与里子》

关于孔子被批的记忆是“批林批孔”,孔子成了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本来也是孔子的上台就是政治化的一个东西与产物,想当年思想繁荣,层出不穷,又何曾只有一个孔子学说,实实在在真是应了毛伟人的那句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也。

只是这样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并不为多见,存在的时间也并不是很长,因为一旦统一集中制的至高皇权建立后,所需要的就不再是“经世济用”、“开启民智”、“淳化风气”了,而是如何更有利于统治者对人民的管理,这种管理可以称之为盘剥与压榨。所以我们要大肆推行一种学说来维系我们的“皇权屹立”不倒,而人民却心甘情愿,最好就是将这一切视之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孔子思想千百年来被各朝各代统治者所利用的目的与实用价值。这种利用与推广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稳定与发展。但是,我们终要看到我们利用孔子学说的出发点与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才是今日这个议题的根本之所在。

如果只是要统一思想,淳化民心而不考虑到正是“我们自身”才是引起现在社会思想混乱的根源而不思改变外,那么孔子像的再树起又只能算是一个面子了,因为孔子像只是我们穿起的又一套衣裳,表面上从华丽回归质朴,而实质是里面的肉身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一样,扒开外衣,裸它一裸,还是同一个裸体而已。正如我们为了改善在世界的形象,推出了50位名人列队广告一样,不但起不了作用,还让人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因为这只是表面上的浮华,而没有反映实际上的民心与民声。正如要看一个人漂不漂亮,就要全身上下扒去衣服在一起来品品,当然内心的美丽与善良没有长时间的观察与表现是万万不能下判语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皇帝老爷们用此法选出的佳丽们往往走眼的原因,一是本身就难以一眼看透,二是皇宫本身就是一个黑暗的大染缸,掉进了这个池子,总是会沾染些臭气的。

这两天在下雪,而雪有点大,山上山下已经全白了,天空的雪还是络绎不绝,扬扬洒洒,当你置身于雪地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与这个冰天雪地已浑然一体,让我想起了那句咏雪的名作“黑狗子黄,黄狗子白,白狗子肿,江山一笼统,地上一窟窿”。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景象,待日出江山,阳光再现,一切的又将显出他本来的面目,而不管你是如何用伪装来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因为他只是一时抬出来的面子而不是底子,更不是里子了。

在我们乡下,有人家做好事吃喜酒,总是要大宴宾朋,摆放十几、几十桌来热闹一番。所以我们在菜上桌后总是要用筷子往碗底翻一翻,目的就是将下面的内容物把他翻上来,看看是否是真的货色,还是如假包换,因为我们吃的酒席很多就是上面一薄层好看而正点的面子而已,底下——我们称之为底子的往往就是杂七杂八的一大堆了,与面子全然不是一种货色。所以我们往往还要关注面子与底子是不是相符,到底行头与货色怎样?

我无意于批孔,我甚至还为打倒孔子鸣不平而喊冤,更感叹我们国学精华的沦落、断层与缺失而呼唤真正的国学回归。而孔子像的树立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只是以我的经验与眼光来看,不晓得此次的面子与底子如何,而最终的里子又是如何?但愿我们在树立起孔子像扯起大旗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会立马改变我们自身——因为许多问题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自身,这才是一切事实的真相!

错过了时代,就正如错过了一个季节,而历史的季节却往往是以百年、千年来计的,正如当年慈禧太后先是杀了变法的人,而后来又不得不自己下旨变法,不过她的变法只是也打出一个“富国强民”的口号,然终于不能顺应历史潮流对自己的原因视而不见,改革不动根本性的东西,最终是被历史无情的抛弃!

如果说孔子代表的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话,那么我说我们的底子与里子就应该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全体人民的幸福,真正做到以民为上,当全体人民一致从心底由衷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个空洞虚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事情的时候,我想这个面子、底子与里子才是浑然一体的。

当然我并非要以一日之功来改变当前的问题与现实,而是我们总要对自身有所改变吧,哪怕是每年进步1%啊,让人民能亲身由衷的感受得到,否则历史的车轮不等人,到时再树起改革变新的大旗,只怕已是旗下无人了……

(本文刊于作家联盟会刊)

《二百年后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

不久前,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发现自己常常忘记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文章。这一篇报道犹如一石入水激起起了千层浪,在神州大地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据网上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现有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已很少,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提笔忘字”已趋向低龄化。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电脑在人们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时我们是须臾离不开了电脑。对电脑的依赖,日复一日,就染上了“电脑病”,日渐疏于写字,使得我们对传承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方块字也日渐隔膜和生疏了。这一原因还情有可原。

另外一个原因或现象则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和警惕了。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日渐漠视,甚至有时被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还有部分学者呼吁与国际接轨,要把中文拼音化、字母化。当我们把中医 “被打倒”后,是否也要把中文,把中国文化也一起来努力 “被打倒”呢?而打倒的人却是我们自己!

一个很耐人寻思和回味的现象就是,当我们日渐淡漠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渊源时,日本却对中国文化推崇倍至,至今生活中还沿袭了唐人习俗,对中国书法是十分看重,对中医走向世界是捷足先登,就连韩国也日益感冒了。当我们日渐遗忘、轻视和淡泊之时,韩国是乐得屁颠颠的赶着去申请世遗。只怕到时,我们自己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被人家抢尽了,而就是西方也对中国文化的热衷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当我们的京剧、豫剧等许多优秀剧种后继乏人,而一张张西方面孔却热衷于是,对中国的书法、茶道、武术、文化……当我们自己疏懒得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时,而一大批外国友人是不远万里来中国求师拜学,为了就是一睹中国文化的芳容,被其博大精深所吸引、所折服。我们许多自己都懒于学习与继承的东西,在国外的孔子学院里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

常此以往,我们的许多优秀传统是否也要留洋过海,为的是拜师学艺,去向外国人学习中华文化呢?

西方一位文化批评家曾经指出:我们在当代图像、印刷品泛滥之下正在失去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种语言异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现象。

而文化产生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上的贫乏源于精神上的贫乏,精神上的贫乏又源于价值观上的异化。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当下我们所推崇、风行的价值观了呢?我们的大学课程是否也应多样化,而不是所谓的几大研究术而忽视道的功课?当一切染上铜臭味时,我们的价值观是否也在异化和变得铜臭味了呢?

文化的繁荣来自于思想上的开放,而思想的开放来自于价值观的取向。我们何时能来一次文化上的革新,比如“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思想上的复兴与自由、开放。我们的思想何时才能走出禁锢,任由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信马由缰?

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自由才谓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自由的、大写的人。

二百年后,也许我们真得留洋去学孔子、老子、孟子,背之乎也者,中华文化的师傅可能在日、在韩、在欧、在美了……

(本文刊于作家联盟会刊)

《吴冠中:“吃西方奶”后回国“吃草》

28岁时,吴冠中远赴法国巴黎学画,三年后即回到国内。他说:“学了三年,基本上能看到的、学到的也差不多了。自己的作品再好,但画的内容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如果再画下去的话,我对祖国人民会越来越不了解。”

吴冠中用了一个比喻,“吃了三年西方的奶,自己却挤不出奶来。就算一头山羊,也必须回到自己的山里去吃草,才能有自己的奶。穷穷富富都无所谓,但是精神上会很失落让人很苦闷。后来就觉得,就艺术前途而言,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和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你如果在外国,那么你还是在它的怀抱里面。”

大师到底是大师。不光是画技一流,胸襟广阔,眼光深远,更因其心内牵系着祖国,深爱着祖国,为了祖国而能放弃国外的荣华富贵,毅然报效国家。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在我们国家被人宰割,病重呻吟及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之时,我们许多的大师级人物却能够抛弃已获的声誉地位及为世人所羡的物质条件、生活、工作环境,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这种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爱国精神让后世的我辈肃然起敬,自愧不如。

反观当代,曾几何时,祖国母亲一天天强大了,而许多当初举国之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大肆外流,被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工作环境所吸引,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这个反差真是太强烈了。也太令人寻味了。

许多我们当代的精英们在一味推崇西方的同时,就开始数典忘宗了。一些精英、学子留学后一去不归,杳如黄鹤。祖国母亲用血和奶培养了他,他却心甘情愿地为一心谋求遏制祖国的霸权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单个的个人发展、名利地位终究是战胜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了。

“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

母亲无论如何是难以抛弃自己的孩子,而孩子责骂母亲、抛弃母亲却是易如反掌。闻听有一著名学子,豪掷千万美金为其留学的“外国母校”捐款而闻名天下,却不曾闻听捐个丝毫给培养其留学的“祖国母校”了。

当年鲁迅先生曾说“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对大师风范和精神的最佳概括了。

我与祖国,这是一个时代大命题。也是一个人无论在哪个时代也不得不思索、考虑和取舍的人生大问题。

当年田君亮请教章太炎大师,也曾说“我”。太炎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你是否以为人生要当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才不辜负一个我呢?依我之见,哪怕是当个泥、木、石匠,当个工人、农民,只要他做的事对老百姓有益,也就不辜负一个我了。”后来田君亮投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教导学生说:“我之为我,就是要为人民做一点事,而不应做鬼混之我、贪图小名小利之我,护黑暗、助黑暗之我,倒行逆施之我。要做有益于人类之我,走在时代前头、创造新时代之我。”

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曾向美国人民大声呼吁,“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但愿“吃西方奶”后回国“吃草”,“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人越来越多。何况母亲此刻比起当年钱学森、吴冠中等大师们抛却物欲,满腔热血建设祖国的时代是更自信、更强大、更繁荣了……

“我与祖国”、“人生之我”是当下每一个中国人值得深思、反思的人生大问题、社会大问题。

中国人,是该沉静下心来,思考民族大义、国家大义、人生大义的时候了。

(本文刊于作家联盟会刊)

诗歌代表作

《相拥千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也是一首千年的诗篇!

无论风吹雨打,

无论流短飞长,

世人,你不用怀疑,

我俩,相拥,

就是一千年......

让时间代告世界,

无论你们如何猜测,

也憾动不了我们爱的坚真,

我们用行动证实了爱的永恒......

一切的语言都是那么的苍白,

真爱的世人啊,当你发下山盟海誓的那一刻,

是否也会记起这穿梭时空千年,

永恒定格涤荡人心的这一时刻......

(本诗收录于诗集心海流淌的爱)

网络互动

做客一起写网论坛,作为特约嘉宾,访谈主题《杂文的突破与困惑》

与新浪知名棋艺文化博主三峡刘星就棋艺与人生感悟互动交流,双方写有多篇文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