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朝 |
释义 | 1 李朝(朝鲜)李氏朝鲜(朝:리씨조선 Rissi Joseon,1392年-1910年),又称朝鲜王朝(朝:조선왕조 Joseon Wangjo),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因君主姓李,所以在中国和日本等地被称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正式国号朝鲜国。 ◎ 概述李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藩属国。国土大体上接近于现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早期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又称松都),后定都在汉阳(今韩国首尔汉江以北地区)。 1388年,高丽国王辛禑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欲出兵明朝东北地区取回铁岭。李成桂反对出兵,师至威化岛(云山郡)后回军发动政变,废黜辛禑而立其子辛昌为王,控制了高丽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让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正式登基,定国号为“朝鲜”(朝:조선 Joseon/朝鲜?)。1395年迁都于汉阳。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朝鲜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国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于1897年结束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并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朝:대한제국 Daehanjaegok)。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李氏朝鲜灭亡。 ◎ 国名李朝正式的国号为“大朝鲜国”。太祖李成桂在篡夺了高丽王位后自称为“高丽王”,即位后即自称“权知高丽国事”,后后并遣使赴明朝,权知高丽国事的地位被中国认可。伴随着王朝更替,李成桂也受到了更变国号的请求,在与重臣们共同商讨了国号变更事宜后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朝鲜国名)和“和宁”(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圈定了朝鲜二字。惟前朝“高丽”之名犹存于世,即现今西方国家对南北朝鲜均使用之罗马字“Korea”译称。 在东亚,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氏,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箕子朝鲜、卫满朝鲜等中原分封国都以朝鲜为国号),所以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官方也使用李氏朝鲜(李朝),在主体史学被认为是第五个国家主体和第二个统一的国家,在历史教育的场合,对封建统治者进行批判时使用“李氏朝鲜封建统治辈”、“李朝封建国家”等称呼。 但在大韩民国,当地人认为“李氏朝鲜”有侮辱性,所以在多数场合称呼这一历史时期为“朝鲜王朝”,并把历代大王实录定名为《朝鲜王朝实录》,而不是东亚史学界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李朝实录》。日本近年来在学术上也使用“朝鲜王朝”这个称呼。 ◎ 政治制度李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李朝的官职称为两班,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宰相或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副职称为参判,相当于中国的侍郎。监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府、敦宁府(相当于驸马)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府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兵曹下有义禁府,处理谋危社稷的人。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府(大都护府、都护府)、牧、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三品都护府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从六品县监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水军节度使、兵马 / 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 / 水军佥节制使、兵马 / 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李朝早期与明朝一样六曹直启,世宗后由议政府负责。 ◎ 行政区划李朝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首尔)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府、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镜道(永安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 道之下设府、大都护府、牧、都护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永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 除了行政划分以外,古代朝鲜还按传统习惯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关北(咸镜道、平安道);关西(黄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关东(江原道太白山以东的部分,又称岭东);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罗道);岭南(庆尚道)。 高宗时期,曾实行过两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鲜八道分为23府,但后来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 在李朝,实行号牌制度,把姓名、出身、藉贯写出,小吏随时可查看,这其实是由朱元璋的里甲制度学回来的。 李朝早期也曾向北部女真扩张开拓国土,沿鸭绿江设置的四郡和沿图们江设置的六镇,就是为了防备这些女真部落的侵袭。李朝初期的近一百年,一直不间断地从南部迁徙居民安置到西北地区的平安、咸镜和黄海道,以充实和巩固边疆。 ◎ 政治与宗教◎ 士祸和政争李朝首一百年是王道政治,之后至宣祖时代是勋旧派专政。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李朝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 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中宗末期至明宗时期以尹任为首的大尹派和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主理说)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主气说)。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柳成龙为首领的南人党和李山海为首领的北人党。北人党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党,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党。小北党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党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党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党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党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党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后期,国王虽强调四色均用(老论派、少论派、南人党、北人党),但依然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直至外戚而起的势道政治(如安东金氏)的全盛时期,党争就减弱许多。即便至朝鲜末期,面对列强觊觎,朝中仍有事大党(以闵台镐、赵宁夏为代表)与开化党(以金玉均、徐光范与朴泳孝为代表)之分,争吵不休,直至亡国。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癸酉靖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与大批官员成为奴婢)。 ◎ 后宫专政由于李朝是中国的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中国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 按照朝鲜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睿宗、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后追谥为明成皇后)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后妃掌握政权而来的,是李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将历任王后的出身处予以统计即可得知,清州韩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这些家族都出了2任以上的皇后。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例子是朝鲜中期时代的坡平尹氏(见戏剧女人天下即以此背景演出,贞显王后、章敬王后、文定王后为坡平尹氏出身,朝中更分为大尹派,以尹任为代表、小尹派,以尹元衡为代表),以及安东金氏在朝鲜中晚期执掌朝政百余年。 ◎ 宗教政策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丽末年时明太祖朱元璋曾批评高丽因为尊释教轻儒家,导致亡国,所以李朝立国后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有时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时亦受到大臣的废佛压力。在废佛时,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对僧侣征收重税。与此同时,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 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李朝。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着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与一般天主教标准的进教模式不大相同。但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白丁。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被处决。此案被称作“辛酉教难”,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韩国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朝鲜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 ◎ 科学与文化◎ 天文学和地理学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世宗时代,编纂了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了朝鲜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编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了《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 实用科学李朝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了《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 医学医学方面,朝鲜参考中医理论,按照土产药材和气候创造了朝鲜的医学理论,按科对疾病加以分类,建立了治疗大纲,并首度提出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书籍,如《东医宝鉴》、《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本国经验方》。 ◎ 文学、音乐、美术李朝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李朝时期,出现了金时习、郑澈、林悌等著名诗人,出现了《热河日记》、《壬辰录》、《金鳌新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小说和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还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沈清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 李朝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朝鲜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 文字语言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 ◎ 实学派与退溪派李朝采用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许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学问的大学者在家乡建立了书院,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书院享受免税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到王朝末期,书院已经成了儒生发泄对政权不满的地方,因此很多书院被下令关闭。17世纪以后,李朝社会逐渐衰落,教育陷入停滞,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中的朱熹性理学派脱离了实际生活,陷于空谈。这时出现了实学派的思想。 新出现的实学派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肃宗时期的学者柳馨远在他的《蟠溪随录》中提出了下列措施: 1、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 2、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 3、为所有人确立均等机会; 4、改革政府机构; 5、采用新学。 他的建议没有为官方所接受,但是他的改革派思想却成了实学的主流。他把重点放在农业上,因为他所建议的改革能否成功,取新局面于农业问题的解决。与官府无关的学者育感需要从事实学。官府系统则一心进行内部争权斗争,同时各派在对新儒教礼制的不同解释上发生冲突。到英祖、正祖朝,朝鲜出现了柳得恭、李德懋、洪良浩、朴趾源、朴齐家、洪大容、丁若镛等实学大家,摆脱了已经变成僵死教条的朱子学说的束缚,主张向当时的中国学习利物厚生的学问。朝鲜出现了最初的民族意识、民本意识、改革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除了提出理论之外,实学派在农业、医学、数学、筑城学、工程学、天文学、地理学等方面,也通过当时的中国吸收西洋的先进思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李退溪继承了明朝王阳明的思想,并发展起来,成为了退溪派。 ◎ 经济李朝时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税收。税收以贡米为主,杂以少量地方土特产,很少征收货币地租。因此农业成为经济的关键。在土地问题上,朝鲜确立了高丽末期开始的科田制,废除了贵族占有大片土地的现象,并解放了大批奴婢(但又转为两班奴婢)。世祖时期,在1466年制定了职田制,田地只授予在职官员,在其去职后由国家收回,以提高国家的税收,防止两班贵族对土地的兼并。随着开垦荒地和农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货币的机能逐渐提高。因此,不仅各地商业日益发达,对外贸易也进入正常的轨道。 十七世纪后,私营的手工业场取代了官营的工场,刺激了为出售而生产货物的手工业发展。商业活动的增加还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兴起,而商业性农业的兴起又促使农村生活开始性发生变化。朝鲜的宫廷用度、百官俸禄都来自田税米谷,此外一切恒常及临时使用之物,如丝绸、药材、马匹、衣料、纸张、菜蔬等等均责之于土贡。英祖之前的几代国王对此制度进行改革,采取切合实际的政策,允许边远地区将贡物折成米,然后用米纳税,交到附近的港口,称之为贡价米。在山区允许缴纳土产来代替粮食。贡价米发到各个衙门手中,由其自行采办所需物资,或者交人承包采购。承包者即为“贡人”,后来发展成朝鲜商人的主力。 18世纪,李朝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了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准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六矣斗廛)与街巷小店主(乱廛)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的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了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首领为当代巨富林尚沃)垄断了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 到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 从朝鲜输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马匹;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铜、豆锡、生铁、钢铁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从清朝输入朝鲜的有牛、羊、骡、驴等牲畜;剪刀、镊子、针、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木箸、算盘、梳子、钮扣、烟袋、眼镜、瓷器、毛绵纸、斗方纸、火石、火镰、笔、墨、砚、铜壶、锡壶、指南针等日用杂货;各种金属制品如铲、犁、铧、锯等工具;金、银、铜制钱等通货;棉花、棉纱、生丝等纺织原料;各种棉布;各种锦缎绫绸;各种男女成衣、帽子、鞋袜;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各种书籍;乃至于进口珠宝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钗环首饰、自鸣钟、自鸣琴等西洋玩好、猫狗鹦鹉等珍禽异兽。此外还有清朝严禁出口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类书籍,以及牛角、火药、硝石、硫磺等军用品,米、豆、麦等谷物,以及生丝铜铁等物,主要是由使团私带和走私进口。 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了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了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商与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尤其湾商到了林尚沃的时代,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了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 朝鲜商人的这种商业垄断和批发活动造成了对银和铜的更大需求,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倭乱之前在政府严格控制下的矿山交给了私人经营者。在十七世纪,朝鲜全境有68个银矿在开采,但是铜矿业不是很发达,因为朝鲜的铜主要是依靠日本供应的。然而在十八世纪,由于日本德川幕府停止出口铜,而与清朝的贸易也要求朝鲜大量供应铜,所以朝鲜的铜矿也发展起来了。英祖以通过增加钱币的铸造来鼓励货币流通,所以物价不断上涨,汉城市民如果不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与了商业活动的话,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威胁。1801年以后,湾商中的林尚沃声名逐渐远播,使当代朝鲜人对经商的看法转为正面,许多两班和平民不顾自己的身份,也起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此外汉城在18世纪作为工商业城市已有了长足进展,19世纪后贸易更胜往年。老百姓对诸如刀、文具、烟竹、衣帽、餐具、农具等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女戴装饰性假发的限制实际上也消失了。 ◎ 外交与国防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中国的明朝、清朝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和满洲政权则以文化程度为标准,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日本入侵朝鲜,临海君李珒被俘,宣祖仓皇出奔平壤、义州,朝鲜全境仅剩平安道以北,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在朝鲜求援下,明军大举驰援力挽狂澜,明朝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与朝鲜水师大将李舜臣等在海陆两方连挫日本锐气,最后日军以丰臣秀吉病逝撤兵告终。 1619年朝鲜2万与明朝18万、女真叶赫部2万等联军同败于后金约6万的八旗军;1627年和1636年,朝鲜两番遭后金入侵。第一次,已经失去辽东领土、在山海关外仅存辽西走廊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被迫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第二次,1636年后金更名为清、皇太极登极称帝,对朝鲜要求朝贡并编员助攻明朝;朝鲜念明朝万历旧事,不接受此要求且发表不承认皇太极及清朝,引发皇太极亲率12万士兵攻入朝鲜,朝鲜不敌投降,接受清朝的册封。尔后虽然不免得提供军需予清朝,但从而免于须整军攻明的要求。 1876年,经由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朝鲜开国,首次于近代初次实现了自主的本衷。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7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登极,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日本逼迫退位。1910年8月22日,大韩帝国总理大臣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正式签订《日韩并合条约》,将朝鲜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并且于1910年8月29日公告。李朝覆亡。 ◎ 宗法制度李朝时代与高丽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妾的身份与婚姻制度,高丽时代妻妾地位不分,没什么大分别,李朝对于元配的法律地位加以提升,一个平民男子,妻子死后要守丧三年,才可再娶,如年过四十、是独生子或无子及有父母之命,可一年后再娶,不赞成寡妇再婚。李朝严格了身份制度,不许以妾为妻。并制定从母法,妾室及其子女身分低下,妾所出之子女,定为庶子,大多只能是庶人,甚或是贱民身分,无法参加科举大科,成为两班士大夫,只能参加杂科考试,担任医官、乐官等中人职务。 ◎ 君主本贯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李成桂是信奉亲明,事大主义的高丽将军,而近代历史研究认为李成桂家族其实生活在蒙古人直接管辖的女真族领地内。1255年,李成桂的高曾祖父李安社在图们江地区被蒙古皇帝蒙哥汗封为千户长和达鲁花赤,而在蒙古人是极少封外族为千夫长的,因此推断李成桂其实是高丽系。蒙古军阀出生。其实更与女真族有密切关系(他与李之兰是义兄弟)。 ◎ 历代君主太祖 李成桂:奉大明正朔(洪武) 定宗 李芳果:奉大明正朔(建文) 太宗 李芳远:奉大明正朔(永乐) 世宗 李祹:奉大明正朔(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 李珦:奉大明正朔(景泰) 端宗 李弘暐:奉大明正朔(景泰) 世祖 李瑈:奉大明正朔(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 李晄:奉大明正朔(成化) 成宗 李娎:奉大明正朔(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奉大明正朔(弘治、正德) 中宗 李怿:奉大明正朔(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奉大明正朔(嘉靖) 明宗 李峘:奉大明正朔(嘉靖、隆庆) 宣祖 李昖:奉大明正朔(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奉大明正朔(万历) 仁祖 李倧:奉大明及大清正朔(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 李淏: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显宗 李棩:干支纪年 肃宗 李焞:干支纪年 景宗 李昀:干支纪年 英祖 李昑:干支纪年 正祖 李算:干支纪年 纯祖 李玜:干支纪年 宪宗 李奂:干支纪年 哲宗 李元范;干支纪年 高宗 李熙:年号建阳、光武(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纯宗 李坧:年号隆熙 ◎ 大事年表1392年-李成桂在开京即位 1393年-国号变更为朝鲜 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 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 1401年-明朝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1404年-与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来 1419年-己亥东征 1434年-平定女真(兀狄哈部落),建立东北边境四郡六镇 1443年-开始制订《训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癸酉靖难(世祖篡位) 1469年-完成《经国大典》 1498年-戊午士祸 1504年-甲子士祸 1506年-中宗反正 1510年-对马岛倭人入侵(三浦倭乱) 1547年-丁未士祸 1555年-设置备边司 1559年-1562年-林巨正之乱(黄海道农民战争) 1575年-士林派分裂为东人、西人 1592年-1593年-壬辰倭乱 1597年-1598年-丁酉再乱 1607年-与江户幕府恢复往来 1608年-大北派拥立光海君,北人政权开始 1609年-朝日通商条约,日本派遣朝鲜通信使 1619年-萨尔浒大战,明朝和朝鲜联军败于后金军 1623年-仁祖反正 1627年-后金军进攻朝鲜(丁卯胡乱)。 1636年-清帝皇太极亲征朝鲜(丙子虏乱)。 1637年-仁祖向清朝投降,朝鲜终止与明朝的册封关系 1660年-礼论事件,西人与南人对立 1683年-西人分裂为老论派与少论派 1721年-1722年-辛壬士祸。 1728年-李麟佐之乱。 1784年-天主教传入朝鲜。 1791年-开始镇压天主教 1796年-水原城(华城)建设完成 1801年-大规模镇压天主教(辛酋教难) 1804年-士林派统治终结,开始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 1811年-洪景来之乱(平安道农民战争) 1861年-金正浩完成《朝鲜全图》、《大东舆地图》 1862年-壬戌民乱(庆尚道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1863年-大院君掌权 1866年-丙寅邪狱。谢尔曼将军号事件。 1873年-大院君失势、闵妃干政 1875年-江华岛事件 1876年-与日本签订《日朝修好条约》 1882年-壬午军乱。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1884年-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徐光范发动甲申政变,开化派政变失败 1894年-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弑杀闵妃(后追谥为明成皇后) 1896年-日本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从此清朝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朝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1897年-高宗改年号光武,称帝登极,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名朝鲜国为大韩帝国 1910年-与日本签订《日韩并合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李氏朝鲜灭亡。 2 前李朝(越南)◎ 概况前李朝(Nhà Tiền Lý)是指由公元6世纪中期越南北部地区反贼李贲为开始的万春国(后称野能国)势力。由于后来11世纪初又出现了李朝,所以这个由李贲建立的势力又被称为前李朝。势力范围包括梁朝的交州等邻近数州,以南与占城国交通。这反叛势力一直在断断续续地与梁朝争持下巩固下来,一直至隋文帝仁寿二年末三年初(603年)被隋朝平定。 ◎ 历史李贲于541年十二月集合交州数州人士反叛。交州刺史萧咨逃亡广州。皇帝萧衍下令新州刺史卢子雄、高州刺史孙冏出兵。542年春季,李贲势力占领交州州政府所在地龙编,并以其为根据地。李贲势力控制当时位于越南北部,梁朝管辖下的交州和德州地区。542年间,卢、孙认为南方正是瘴疫肆虐的季节,向团驻于广州的广州刺史萧映和萧咨请求秋凉后才出兵。二萧不允,催促出征。卢、孙二人和军队到合浦,因瘴热发作而死者达六七成。萧衍收到萧咨报告,以为卢、孙二人串通李贲,敕令在广州赐死。事件激起了卢子雄旧部下周文育、杜僧明等人的不平,导致梁军反过来进攻广州。萧映的部下陈霸先率领三千精锐装甲士兵平定。周文育和杜僧明成为陈霸先的部下。543年四月,当时位于越南南部的占城国进攻李贲的地盘,被李贲部下将领范修在德州率兵击败。544年正月,李贲自称“南越帝”,改元天德,建立国号为“万春”。李南帝的名称因此而起。冬,萧映在广州病亡。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军政官(司马),领武平太守。545年五月,以新任交州刺史杨瞟、陈霸先、定州刺史萧勃为首的梁朝部队先后在朱鸢县和苏历河口击败李贲。梁军包围李贲退守的嘉宁城。546年正月,梁军攻陷嘉宁城,李贲逃奔屈獠洞蛮族。546年九月,李贲率领二万人屯驻典澈湖一带制造船舰,陈霸先指挥军队在一个夜晚趁江水涨而注入湖中之时进攻;李贲部众溃败,李贲本人又逃奔屈獠洞蛮族。548年李贲逝世后,李贲的兄长李天宝逃到九真郡地区继续领导抗梁,集结残部二万人进攻德州,随后又北上包围爱州;但都被陈霸先率军击败。李贲部下将领赵光复则屯驻偏僻的沼泽地区,而李天宝撤退到爱州的上游地区,自称“桃郎王”,又改国号为“野能”。而赵光复则自称“赵越王”(或称“夜泽王”)。550年起梁朝政局混乱,陈霸先率军北上,后来开创陈朝;交州及邻近地区空虚,龙编于是又被前李朝控制。李天宝于555年病死,由赵光复和李贲部下同姓将领李佛子分别领导。赵光复和李佛子两势力互相争持,557年李佛子攻打赵光复。最后,双方以君臣洲为界,将地盘一分为二:以北属李佛子、以南属赵光复。571年,赵光复逝世;李佛子势力兼并了赵光复势力,占领了全部地盘,根据地在峰州。602年,隋朝要求李佛子进长安朝拜皇帝。李佛子违抗隋朝的旨令,派内甥李大权率军守龙编城,将领李普鼎率军守乌延城,李佛子自己率军守“越王古城”。603年年初,在杨素推举下,隋朝派长安人刘方(卒于605年)为交州道行军总管领军进攻,在都隆岭击败前来迎敌的李佛子二千人军队。隋军围困古螺城,将被迫投降的李佛子押回隋朝京都长安,前李朝灭亡。 ◎ 君主前李南帝(南越帝)Tiền Lý Nam Đế(Nam Việt Đế)李贲Lý Bí或Lý Bôn 天德(大德)544年-548年 赵越王(夜泽王)Triệu Việt Vương(Dạ Trạch Vương)赵光复Triệu Quang Phục 548年-571年 桃郎王Đào Lang Vương李天宝Lý Thiên Bảo 548年-555年 后李南帝Hậu Lý Nam Đế李佛子Lý Phật Tử 555年-603年 3 后李朝(越南)◎ 简介李朝(Nhà Lý)又称作后李朝(Nhà Hậu Lý,与李贲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区别),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 1009年,前黎朝的左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夺取帝位,次年改元顺天,定都升龙(今称河内),是为李太祖。李朝建国后,采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 在太祖、太宗、圣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里,越南进入了政治集中、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期。李太祖的治国政策包括兴建升龙城,分封中央军政诸臣职位,改组地方政治机构,发展佛教,实行科举制度,改革土地和税收制度,对外采取扩张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时期多次与宋朝、真腊、占城发生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1127年仁宗去世后,李朝开始衰弱,国内封建诸侯相互交战,争夺权力。李朝后半段时期,发生了“范猷之乱”、“郭卜之乱”和陈嗣庆、陈承兄弟专权的场面。最后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夺政权,建立了陈朝。 李朝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 历史◎ 李公蕴开国李朝开国君主太祖李公蕴,北江古法州(在今越南北宁省)人士,原是前黎朝官员,曾为黎中宗、黎卧朝帝效力,卧朝帝任命为“左亲卫殿前指挥使”。卧朝帝在位期间,多行暴虐,人心不服,而李公蕴则“宽慈仁恕,颇得众心,而掌握兵柄”,便产生“觊觎神器之心,而人亦附焉”。1009年(黎景德二年),卧朝帝死后,太子年纪幼冲,卧朝帝弟弟黎明提、黎明昶起兵争立,但都被李公蕴所歼灭。祗候陶甘沐便劝李公蕴“主上昏暴,多行不义,天厌其德,弗克终寿,嗣子幼冲,未堪多难”,并利用迷信思想提出“李姓大兴,图谶已见”,坚请李公蕴夺位称帝。李公蕴知道时机成熟,就登基为帝,于是建立李朝,后世称他为“李太祖”。 ◎ 奠定统治基础太祖开国后,便积极奠定统治基础。1010年(李顺天元年),李公蕴认为丁、黎两代的旧国都华闾地方狭窄,不适合作为帝都,于是下《迁都诏》,认为应该承袭中国古代商周两代搬迁国都的先例,迁都大罗城(今河内),因该地“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蟠虎踞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他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该年农历七月,朝廷迁入大罗城,改名“升龙城”,并修建宫殿、府库、城隍、城墙、寺庙等等设施,使升龙城具备相当规模。 除营建新都外,李太祖又进行各种措施,以强化统治,包括改组地方行政,分全国为二十四路、设定税收制度、分封诸子为王等等。又出兵打击各地反抗势力,于1012年(李顺天三年)十二月,太祖亲征演州。1024年(李顺天十五年),命太子开天王李佛玛伐峰州、开国王李菩伐都金州。1026年(李顺天十七年),命开天王李佛玛讨伐演洲贼。1027年(李顺天十八年),命开天王李佛玛征讨七源洲、东征王李力征讨文州。 ◎ 太宗时期的动乱太宗在位年间(1028年─1054年),仍时有地方上的叛变。这类事件的成因,越南史家陈仲金指出是由于“当时朝廷不设节镇官,各州军务民政皆委诸于州牧处置。而在上游地区则由酋长管领。正因为这些人职权过大,因而常有叛乱发生”。1031年(李天成四年)正月,驩州(今越南乂安省)人叛变,李太宗于二月亲征,驩州人降,太宗作出宽大处理,赦免当地长官之罪,并抚谕其民。1033年(李天成六年)正月,定源州人叛,太宗于二月亲自讨平。同年九月,彘源州人叛,太宗于十月亲自讨平。1035年(李通瑞二年)十月,爱州(今越南清化省)人叛,太宗亲自讨平,判罚爱州长官、抚谕其民。与此同时,皇弟李胜干、大将阮庆等在国都升龙造反,事败被诛。1043年(李明道二年)年初,爱州、文州两地均有叛变,太宗出兵讨平。 太宗时期历时较久、影响力较大的乱事,为广源州(今越南谅山,当时属宋朝)地区首领侬存福、侬智高父子的叛变。侬存福初为傥犹州首领,附近一带的广源州地区原本由其存福的兄弟及妻子分别管治,存福将之兼并,自立为“昭圣皇帝”,并于1038年(李通瑞五年)农历十二月进攻李氏朝廷。到次年(1039年,李通瑞六月)年初,李太宗亲征广源州,擒获存福,带到升龙处死,但其妻阿侬、儿子侬智高却在战事中逃脱。1041年(李乾符有道三年),阿侬与侬智高夺回傥犹州,建“大历国”,李氏朝廷出兵讨平,擒侬智高回升龙。李太宗怜悯其一家遭遇,便赦罪放回,并任命为广源州长官。但侬智高仍伺机造反,于1048年据勿恶洞而叛,李廷命太尉郭盛溢(一作郭盛谥)讨伐,智高又降。1050年(李朝崇兴大宝二年),侬智高据宋越边界上的安德州勿阳洞造反,建“南天国”,改元“景瑞”,而爱州等地亦同时反叛。1052年(李朝崇兴大宝四年)四月,侬智高与宋朝联络,要求归附宋朝,但宋廷不允,智高便入侵宋朝南部边境,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南国”,受影响地区包括邕、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广等州。宋廷派狄青等征讨,智高战败,逃至大理国,被当地人斩首,献于宋廷。侬智高的事变才告平息。 ◎ 圣仁时期的发展1054年李太宗死后,太子李日尊继位,是为李圣宗(在位时期:1054年─1072年),此后,李朝政局渐见升平,“百姓折服,登基以来,少有寇盗”。圣宗对于文化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视,积极发扬中国的儒家学说。在1070年(李神武二年)农历八月,兴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及七十二贤等像,规定四季祭祀,并让皇太子学习儒家文化。在军事方面,改革兵种编制,以加强战斗力及防止兵变。李圣宗又向外扩张,觊觎邻国领土。1059年(李彰圣嘉庆元年)三月,入侵中国宋朝的钦州地区。1069年(李天贶宝象二年),圣宗亲征南方的占城国,夺取该国的地哩(今越南广南)、麻令、布政等地。 1072年圣宗去世,由年仅七岁的皇太子李乾德继位,是为李仁宗。因仁宗皇帝年幼,未能亲政,由生母倚兰元妃(又作猗兰元妃)、嫡母上阳太后扬氏(又作杨氏)垂帘听政,并由太师李道成辅助。但倚兰元妃生性嫉妒,唆使仁宗杀害上阳太后及侍女七十六人。此次宫廷惨祸,被越南后世史家所谴责:“何至杀嫡后,虐无辜,残忍若是哉!” 仁宗在位的早期,在大臣李道成,大将李常杰的影响下,对内对外均有重大举动。在内政方面,于1075年(李太宁四年)二月,实行科举考试,是为越南最早的一次科试。又于1076年(李太宁五年)设国子监 ,于1086年(李广祐二年)选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以扩充学官制度。对外方面,李朝和宋朝在1075年至1077年(李英武昭胜二年)期间,爆发大型战事,到1078年(李英武昭胜三年),李朝遣使入宋要求和好,到1078年(李英武昭胜四年)双方才达成议和。 ◎ 中晚时期的政局1027年(李天符庆寿元年),李仁宗去世,由侄儿李阳焕继位,是为李神宗。神宗年龄尚少,由大臣张伯玉、刘庆覃、杨英珥等辅政。神宗初年,曾让被官府没收田地的人民,取回田地,又让六军(禁军)“更番归农”,从而刺激农业。 1138年(李天彰宝嗣六年、绍明元年)李神宗去世,长子李天祚继位,是为李英宗。李英宗继位时,年仅三岁,由太后黎氏摄政。黎太后宠信杜英武(李神宗母杜太后之弟),大权遂落入杜英武之手。杜英武在1141年(李大定二年)镇压太原一带的申利之乱,又于1150年(李大定十一年)铲除了反对自己的武带、杨嗣明等廷臣。但因朝中仍有其他忠臣义士,如苏宪诚、黄义贤、李公信等人的支撑,杜英武才不致于肆行篡弑。到1158年(李大定十九年)八月,杜英武去世,李朝政局便由苏宪诚支撑。苏宪诚致力整顿军制,又提倡学问研究,对当时政局有所建树。 1174年(李天感至宝元年)九月,太子李龙昶因与后宫妃嫔行为不轨而被废为庶人,李英宗改立只有两岁的儿子李龙𣉙为太子。次年(李天感至宝二年)农历七月,李英宗去世,年仅三岁的李龙𣉙继位,是为李高宗。李英宗死前留有遗诏,由“苏宪诚辅导太子(李高宗)”,即意味着苏宪诚仍继续当权,直到1179年(李贞符四年)六月他去世为止。后世越南史家吴士连,就赞扬他的管治期间,李朝出现“上安下顺”的稳定局面。 李高宗在位(公元1176年至1210年)的中晚期,虽日渐长大而亲政,但却喜好狩猎、出游、兴建宫室,这些举措都涉及庞大开支,须强征百姓服役,使百姓痛苦万端。而朝廷上下都未能周虑政事,而揽权贪污、卖官鬻爵、搜刮民财之风却盛行,终引起大规模的乱事。1208年(李治平龙应四年),知乂安军事范猷造反,李氏朝廷命范秉彝率军讨伐。次年(1209年,李治平龙应五年)七月,范秉彝击败范猷,但范猷逃脱,并派人到京师升龙诬告范秉彝。李高宗便捉拿范秉彝,此举却引起秉彝部将郭卜不满,率兵入宫营救秉彝。李高宗得知兵变消息,立刻杀范秉彝,然后与太子李旵出逃。郭卜占据升龙,立李高宗子李忱为帝。太子李旵逃到海邑刘家村时,娶当地豪族陈李之女为妻,并得陈李儿子陈嗣庆等的协助,出兵护送李高宗回升龙,平息了郭卜的乱事。 李高宗回京后不久,于1210年(治平龙应六年)十月去世,太子李旵登基为帝,是为李惠宗,而他在海邑刘家村所娶的陈氏则为立为元妃,其兄陈嗣庆获封为“彰诚侯”。而当时的朝政,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是“纪纲渐废,民不知兵,盗贼之兴,不可禁遏”,地方上出现割据势力,较具实力的有段尚(据洪州)、阮嫩(据扶董乡)等等,因而李氏朝廷的统治基础渐见薄弱。1213年(李建嘉元年)二月,陈嗣庆听闻其妹元妃陈氏被李惠宗之母谭太后所虐待,便领兵入宫。谭太后想毒杀元妃陈氏,但惠宗皇帝却与陈氏出走,到陈嗣庆军中。结果,李惠宗竟立元妃为皇后,元妃之兄陈嗣庆为太尉辅政、陈承为内侍判首。陈嗣庆还得以调集军队、制造兵器、演习武艺,掌握了国家的军事实力。而李惠宗却于1217年(李建嘉七年)三月患病发狂,无法理政,权力便操于陈嗣庆之手。 ◎ 陈氏代李1223年(李建嘉十三年)年底,陈嗣庆去世。次年,李惠宗皇帝病况并无好转,而陈氏同族兄弟陈守度便担任“领殿前诸军扈卫禁庭”,成为控制李氏朝廷的权臣。1224年十月(李建嘉十四年、天彰有道元年),李惠宗退位,由年仅七岁的公主李佛金继位,是为李昭皇。 李昭皇继位后,1225年(李天彰有道二年)农历十月,权臣陈守度安排了让其族兄弟陈承之子陈煚(年仅八岁),娶李昭皇为妻。当时,李昭皇之父上皇李旵,曾说“传位于女,以一阴而御群阳,众所不与,必致悔亡”,打算让李昭皇禅位给陈煚。陈煚父亲陈承曾有所犹疑,但陈守度认为必须曾现在时机成熟,“上王以二郎(指陈煚)为嗣,乃天意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于是决定让陈煚接受帝位。十二月,陈煚接受李昭皇禅位,建立陈朝。 ◎ 对外关系◎ 与宋朝关系越南的李朝时期,适值是中国的宋代。李朝自立国时起,便对宋朝实行两手策略,一方面向宋朝通好,请求册封,提高李氏王室的政治威望和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又连续侵犯宋朝南方边境,掠夺土地、人口及财物。 宋朝立国于960年。980年,越南的黎桓夺取丁朝政权,建立前黎朝,宋太宗皇帝以此为口实,于次年(981年)与黎氏发生战事,结果宋军战败。1010年(李顺天元年),李太祖代黎自立后不久,便即自称“安南静海军权留后”,遣使到宋,奉贡方物,以示通好。当时的宋真宗皇帝甚为鄙视李氏的夺权,认为“黎至忠(前黎朝卧朝帝)不义而得,公蕴尤而效之,益可恶也”,但宋真宗早已认识到“交州瘴疠”、“若兴兵攻取,死伤必多”的道理,不愿像宋太宗时出兵南征,所以亦承认李公蕴的统治地位,册封他为“特进、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交趾郡王”等等封衔。自此以后,李朝便多次遣使入宋,交往频繁。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李朝遣使入宋的年份有:1010年、1012年、1014年、1019年、1023年、1058年、1063年、1069年、1073年、1078年、1082年、1087年、1107年、1127年、1130年、1156年、1164年、1173年、1178年、1182年、1190年。 而李朝对中国宋朝边境的侵扰,始于李太祖时期。1014年(李顺天五年),越南的“獠户”张㜑看因被李朝治罪,逃到中国钦州。李朝便以追捕逃犯为由,寇掠钦州的如洪寨。宋真宗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责任。1028年(李顺天十九年),李太祖“令子弟与女婿申承贵等,领众入本道,剽掠边民”,宋廷亦依旧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其后李朝对侵扰有增无已。1036年(李通瑞三年)农历十月,李太宗发兵侵宋朝思陵等州,并肆行掠夺破坏,“掠牛马、焚庐舍而还”。1059年(李彰圣嘉庆元年),李朝入寇宋朝钦州思禀管。1060年(李彰圣嘉庆二年),谅州牧申绍泰追捕逃亡兵士,追入宋境,掠夺宋方人员及牛马而回。但宋朝大体上仍采取忍让政策,1072年(李太宁元年),神宗更向当时新上台的李仁宗君臣示好,“以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州)等赐交州”。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对越南李朝转采强硬态度。据宋人司马光记述:“熙宁中,朝廷遣沈起、刘彝相继知桂州,以图交趾。起、彝作战船,团结峒丁以为保甲,给阵图,使依此教战,诸峒骚然”,但宋人的举动,却被岭南人徐百祥泄露到越南李朝,并自愿提出“兵法:‘先人有夺人之心’,不若先举兵入寇,百祥请为内应”。于是李朝便于1075年(李太宁四年)发动侵宋战争,由大将李常杰领兵,攻破中国钦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苏缄奋力抵抗,城破后自焚而死。而李军则大行杀戮,在钦、廉、邕三州屠杀数十万人,并俘掳民众而回。宋方旋即作出反击。1076年(李太宁五年)三月,宋朝命郭逵、赵卨等领兵,并与越南邻近的占城、真腊等国联合出击。越将李常杰在如月江(在越南北宁省如月村,梂江下段)击破宋军,郭逵撤走。其后郭逵部队夺回广源州 ,又于富良江(一说为梂江,一说为红河)大败越军,击杀越将洪真太子。李仁宗对此深感不安,便向宋方要求停战,愿意归还所掳掠人众。宋廷亦将广源州(已改名为顺州)交还李朝,两国重归和好。 1127年(李天符庆寿元年),宋朝发生靖康之祸,北方被金人占领,宋室南渡,是为南宋。但越宋两国关系仍趋和好,一直延续至李朝后期。其中较重要的大事,是改定了越南的国名称谓。李朝自圣宗时(1054年─1072年在位)开始,使用国号“大越”。然而据越南学者陈仲金指出,到李英宗(1138年─1175年在位)时为止,中国宋朝仍封李朝君主为“交趾郡王”到1164年(李政隆宝应二年),宋廷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越南亦开始被称为“安南国”。 ◎ 与大理国关系大理国是中国西南部的边境政权,与越南李朝为邻。越南地区早在第三次北属的后期(中国晚唐时期),便屡受大理国前身南诏国蒙氏侵扰。到李朝仍与大理国发生冲突。1012年(李顺天三年),有大理国(又称“鹤拓蛮”、“鹤柘蛮”。中国学者方国瑜称晚唐时期的南诏国已有此称谓,到大理国时仍用之)人到渭龙州(在越南宣光地区)进行贸易,李太祖派人擒获大理国民众及马匹万余而回。次年农历十月(1013年,李顺天四年),渭龙州降附大理,李太祖亲征渭龙州,驱逐渭龙州首领何昃俊。但此举引起大理国出兵征越。1014年(李顺天五年),大理将领杨长惠(一作杜长惠)、段敬至率兵二十万入侵越境,李太祖派兵讨伐,在平林州(又作“芳林”及“茅林”,在越南高平)的金华步一带,击破大理军队,斩首万余,俘获大量士卒及马匹。李朝得胜后,遣使把战利品中的六十匹马,献给宋朝,以宣示战功,宋廷亦赐冠带、器币、马匹等物品回礼。 李太宗时,盘踞广源州(在今越南谅山,当时属宋境)等地的酋豪侬智高,多年间先后在越、宋两国地区作乱。到1053年(李崇兴大宝五年),侬智高势力遭宋军重挫。其后,据越南典籍《大越史记全书》所载,侬智高于该年农历十月,派使到李朝乞师求助,李太宗“诏指挥使武珥将兵援之”。其后,侬智高再被宋军所败,逃入大理国,最终被大理人所杀,把首级献于宋朝。 ◎ 与占婆国关系占婆(又称占城)位于现时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区,是李朝南邻。早在李朝之前,越人已与占婆爆发多起战事,但与此同时,占婆国政府亦有遣使入越通好。 李太祖即位之初,1011年(李顺天二年),占城向李朝赠送狮子,以示友好。然而双方在日后多次兵戎相见。1021年(李顺天十二年),太祖命儿子开天王李佛玛率兵南侵,进攻占婆布政寨地区,杀当地“布令”(官名)。1043年(李明道二年),占婆王阇耶僧诃跋摩二世(又作“刑卜施离值星霞弗”、“乍兜”、“乍斗”等)派水军(《大越史记全书》称为“占城风浪贼”)入侵李朝的沿海领土,李太宗皇帝又以占婆多年没有遣使通好为由,筹备南征,修造战船百余艘,于次年(1044年,李明道三年)亲自出征,于五蒲江南岸一带与占婆军队爆发战事,此役中越军得胜,占婆国王阵亡,军队战死者三万余人,被俘五千余,战象死者六十头。该年农历七月,越军进至占婆国都佛逝(又作“毗阇耶”),大肆掠夺王宫而回。此战亦导致占婆第八王朝终结。 李太宗率军回国后,占婆一度陷于内乱局面。新君主阇耶波罗密首罗跋摩一世(又作“雍尼”,占婆第九王朝首王)赶紧收拾秩序,占婆碑铭资料称他“偕诸将士,往平其乱”。另一方面,占王试图修补对越关系。1047年(李天感圣武四年),占婆遣使到越,但李氏朝廷认为占王不恭顺,竟将占婆使节流放。 不过此王仍采和好态度,于1050年(李崇兴大宝二年)向李朝致送白象、1055年(李龙瑞太平二年)遣使入越祝贺李圣宗登基、1057年(李龙瑞太平四年。或作1059年,即李彰圣嘉庆元年)及1060年(李彰圣嘉庆二年)遣使入越致送礼品及访问。 1061年,占婆王律陀罗跋摩三世(又作“施里律茶盘麻常杨溥”、“杨卜尸律陀般摩提婆”、“第矩”、“制矩”等)即位后,整顿军事,以图攻越。但在发动战事之前,仍对越作友好姿态,在1063年(李彰圣嘉庆五年)、1065年(李彰圣嘉庆七年)、1068年(李天贶宝象元年)遣使入越访问。到1068年的年底,占婆终于出兵入侵李朝边境,李圣宗亦随即作出反应。1069年(李神武元年)二月,李朝发舟师南下,势如破竹,经日丽海口、尸唎皮奈(Çri Banöy)等地,在须毛江大败占军,占王弃国都佛逝(又作“毗阇耶”)出逃,越军于是进占佛逝,终于在四月份,由大将李常杰擒获占王。李圣宗更亲到占婆王宫大宴群臣,又遣使入宋,宣示胜利,到六月才撤军回国。越军占据佛逝期间,肆行破坏及劫掠。据《越史略》记载:“王(指李圣宗)命遍数佛誓城内外人家,凡二千五百六十余区,并焚之。”占婆碑铭亦记载:“越兵侵占占婆,王神财富,皆为所得。占婆诸州祠寺、宫殿、村庄、马、象、牛、谷,咸为掠劫。”李朝又以释放占婆国王为条件,割取地里州(又作“地哩”)、麻令州及布政州等地(此三州地区在今越南广平省及广治省),而占婆国内则出现群雄割据的大乱局面。1071年,曾有占婆使节到越致送礼品,法国学者指出到底是否由律陀罗跋摩三世所派,已难确认。 其后,据占婆碑铭记载,第十王朝的诃梨跋摩三世(1074年,李太宁三年即位)收拾残局,而前王律陀罗跋摩三世则投奔越南李朝。1075年(李太宁四年),李朝派李常杰进攻占婆,以图协助律陀罗跋摩三世复位,但被占军击退。同年,宋越两国爆发战事,宋朝于次年1076年(李太宁五年)初,遣使联络占婆、真腊(柬埔寨),一同出击李朝。占婆派兵七千,牵制李朝。然而最终,宋、占婆、真腊联军仍未对李朝构成致命威胁。到1077年(李英武昭胜二年),占婆再次遣使入越访问通好。 1086年(李广祐二年),占婆遣使到越致送礼品,但越占两国并未真正和好。在该年,占婆遣使到宋朝,要求当越占两国使节同时入宋时,宋人不要安排在同一场合碰面,占使籍此要求表达对李朝的不满。1092年(李广祐八年),占婆又派使到宋,提出联合攻越,但宋神宗皇帝以李朝常向宋朝入贡通好为由,拒绝建议。而越南李仁宗亦于1094年(李会丰三年),遣使敦促占婆向越入贡通好。占婆出于恐惧,便于1095年(李会丰四年)、1097年(李会丰六年)、 1098年(李会丰七年)、1099年(李会丰八年)及1102年(李龙符二年),向李朝频繁地致送礼品示好。 1103年(李龙符三年)十月,越南演州地区的李觉发动叛乱,被大将李常杰所攻破,李觉逃入占婆,向占婆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二世(占婆第十王朝君主)提供李朝内部情报。占婆便出兵攻越,收复地里、麻令、布政等三州。次年(1104年,李龙符四年)二月,李朝派李常杰出征占婆,成功夺回地里等三州。于是,占婆再次遣使入越示好,从此对越南遣使不绝。1117年(李会祥大庆八年)、1118年(李会祥大庆九年)、1120年(李天符睿武元年)、1124年(李天符睿武五年)、1126年(李天符睿武七年),占婆数度遣使入越,特别是1126年的一次,李仁宗皇帝更设宴招待占婆使节。 李神宗时,李朝的另一邻国真腊(又作“占腊”、“吉蔑”)开始加紧对越进攻,占婆亦卷入其中。1132年(李天顺五年)七月,占婆与真腊联合,进攻李朝乂安州,李朝随即派太尉杨英珥击破两国联军。其后,李英宗时,占婆因拒绝协助真腊攻越,真腊便于1145年(李大定六年),出兵攻占,进至佛逝城(一作“毗阇耶”)。 不久,占婆王阇耶诃梨跋摩一世(占婆第十二王朝君主,又作“邹时兰巴”、“制皮啰笔”)即位,收复佛逝,但占婆王室又出现内讧,阇耶诃梨跋摩一世与妻兄般舍罗阇(Vançaraja,又作“雍明叠”、“雍明些叠”)相攻。般舍罗阇不利,向越南李朝求助,李朝册封般舍罗阇为占婆国王,并派李蒙与般舍罗阇率兵征占。此战在占婆碑铭亦有记载:“越(Yavana)王见阇耶诃梨跋摩雄武无敌,欲制阻之,命占婆人般舍罗阇为国王,予以越将多人,强兵十万余(越方史籍记载李朝派清化乂安五千余人出征)。阇耶诃梨跋摩率佛逝诸军击破之,死者不可胜计。”般舍罗阇和李蒙都在战中阵亡。此战发生时间,法国学者乔治·马司培罗说在1150年底或1151年初,《大越史记全书》则记载在1152年(李大定十三年),并谓在该年十月,李英宗迎娶占婆国王女儿。 此后十余年间,占婆国虽继续派使到李朝致送礼品,但同时又有寇边活动,甚至连赴越使节也在途中劫掠越南人民。李朝终于在1167年(李政隆宝应五年),乘着占婆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又作“邹亚娜”)登位不久,派大臣苏宪诚领兵讨伐,占婆新王惧怕对越战事,向越人致送珍珠方物,越方乃罢兵而回。自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以后,占婆集中力量对真腊国开战,而对李朝则时而修好,时而入寇。1170年(李政隆宝应八年),占婆遣使到越访问。1177年(李贞符二年),占婆入寇越南乂安。1184年(李贞符九年),占婆遣使访问。1198年(李天资嘉瑞十三年),占婆王苏利耶跋摩(又作“布池”)遣使到李朝,要求册封,李朝于次年(1199年,李天资嘉瑞十四年),封之为王。 1203年(李天嘉宝祐二年),占婆王叔父陀那婆底(Dhanapati Grama,又作“布田”、“布由”)勾结真腊,进攻国王苏利耶跋摩,国王不敌,便带着剩余兵船二百余艘,逃到越南的几罗海口(又作“机罗海口”),要求越人支持。越方乂安地区官员杜清、范延等上奏朝廷,李朝派大臣谭以蒙、杜安等处理事件。但谭以蒙、杜安忧虑占婆王有诈,不愿提供协助而回。杜清、范延为求自保,谋攻占婆王,但阴谋泄露,占婆王攻杀杜清、范延,以及乂安兵众二百余人,然后逃入海,不知所终。于是占婆沦为真腊属地(时间为1203年至1220年),真腊委任陀那婆底管理占婆地区。李惠宗时,真腊在1216年(李建嘉七年)及1218年(李建嘉九年)两度入侵越南乂安州,占婆人亦协助真腊作战,但均被乂安长官李不染所击退。 ◎ 与真腊国关系真腊(又作“占腊”、“吉蔑”)位于印支半岛,即后来的柬埔寨。在越南李朝,真腊处于吴哥王朝,领土包括现今越南南部、老挝南部和泰国部份领土,与李朝政府亦有交往。据《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1014年初,李朝对大理国作战胜利,自该年起真腊便多次遣使赴越致送礼品,一直持续到李朝后期。真腊遣使的年份是:1014年、1020年、1025年、1026年、1033年、1039年、1056年、1118年、1120年、1123年、1135年、1191年。 然而真腊与李朝亦多次爆发冲突。据《宋史》所载,在宋仁宗的嘉祐六年(1062年,李彰圣嘉庆四年),广南西路官员向宋廷报告:“占腊素不习兵,与交阯(即越南李朝)邻,常苦侵轶”,指出该国常受李朝侵扰。到李仁宗时,1076年(李太宁五年),宋越两国交战期间,真腊与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两国都参加了宋朝阵营,一同攻越。这是真腊与越南李朝双方较早的争端。 及后,真腊数度派兵攻越,而攻击地点主要在乂安一带。1128年(李天顺元年)正月,李神宗继位后不久,真腊出兵二万余人,进攻乂安州的波头步地区,随即被李朝将领李公平所败,俘获真腊军队的主将及士卒。同年八月,真腊派战船七百余艘,进攻乂安州杜家乡地区,又被李朝军队击破。该年年底,真腊国致函李朝政府,要求遣使访问该国,但李朝政府未有理会。1132年(李天顺五年)八月,真腊与占城联合,侵扰乂安,却被李朝太尉杨英珥所击败。同年九月,乂安州官府成功擒捕三名时常掳拐乂安人民并转卖真腊的占婆人士,将之押送至李朝朝廷。1137年(李天彰宝嗣五年)年初,真腊入侵,李朝派太尉李公平将之击退。 到李朝后期,真腊仍有攻越活动。李英宗时,1150年(李大定十一年)九月,真腊派军入寇乂安,到雾湿山因暑湿为害,大量士兵病死,便不战而退。李惠宗时,国内时有内乱,真腊与占婆乘机攻越(占婆于1203年至1220年期间为真腊属地)1216年(李建嘉七年),真腊与占婆攻乂安州,被乂安长官李不染所击退。两年后1218年(李建嘉九年),真腊再与占婆进攻乂安,但再度被李不染所击败。 ◎ 与哀牢关系越南的另一邻近民族哀牢,亦为李朝的攻掠对像。早在丁、黎时期,便对原属哀牢之地的“莒隆贼”进行讨伐。到李朝时,1011年(李顺天二年)农历二月,李太祖亲征莒隆,并在战争中“焚其部落,擒其魁首而还,贼遂灭”。到1048年(李天感圣武五年)九月,李太宗又命派军侵寇哀牢人,“获其人蓄而还”。 ◎ 与其他国家关系沱江流域居住着一个独立的部落。越南称其为牛吼蛮(泰人)。据黄仲政《兴化风土记》记载:“牛吼言语、文字与哀牢同,今(公元1066年)入版图,兴化安州是其地也。”。川圹多受攻击,牛吼地区人民,并不甘心受越南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他们多次“不修职贡”。李、陈两朝的皇帝曾数次御驾亲征(李朝至陈朝发兵十三次)。公元1119年,李仁宗“擒其洞长魏滂等数百而还”。以干栏式建筑断定国界。 ◎ 制度◎ 朝廷架构李朝在开国之际,李太祖就着手建构自己的朝廷组织。为了巩固李氏家族的统治地位,李太祖便对王室成员分封各种称衔及爵位,立母亲为太后,立后六人,长子立为太子,其余众子及皇兄封为“侯”或“王”。 李太祖又制定官员职级,较重要的职官包括相公、枢密使、太保、太傅、左金吾、左武卫、右武卫等职。在众多文武大臣当中,官分九品,各有职责,从而巩固和加强了中央机构。 ◎ 疆域建置李朝时期的疆域相比于丁朝及前黎朝,疆域有所增广,这是基于它“多次对邻国发动侵略”,故得以“扩大领土”。但其地方建置亦常有变更,大体而言,就如法国学者马思伯乐(又译作马司勃罗)所说:“李氏一代二百年间疆域名称之沿革,颇多混淆”。 李朝初年,李太祖将丁朝和前黎朝时期的十道,改为二十四路。关于这次改制的原因,是由于十道制度,令地方将领既握有重兵,兼管区域政事,权力过大。因此将全国拆分为二十四路,路的长官称“知府”,由文官出任。路下设州、府、乡、社(社为最基层,设社官掌理户籍)等各级行政单位。 李太宗改知府为州牧,军政权力操于州牧手中。李太宗立下规定,每年与各级官员举行一次盟誓,向李氏宣誓以表效忠。李朝历代君主还会分封各子为王,到国内要地镇守。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设州、寨,驩州及爱州特设寨,实行军事统治,以应付南邻占婆。少数民族地区为本地酋长世袭之地,在李朝早期,大者名州牧,小者名首领,后来因地域逐渐分割,酋长势力渐弱,朝廷派知州一人,酋长直接隶属,而这类的州到12世纪(李朝中期)已称“镇”。 关于二十四路的全部地名,现已不详,正如越南学者陶维英所说:“我国(指越南)正史所开列的名录,如我们所知,只记载了二十四路中的十二路。”这后世所仅知的十二路,包括:天长路(南定省东部);国威路(为底江流域的山西地区);海东路(即广安地区)、建昌路(太平省一部份)、快路(即兴安地区)、黄江路(即南定省西部)、龙兴路(太平省一部份)、北江路(即北宁、北江地区)、长安路(即宁平地区)、洪路(即海阳地区)、清化路(即清化省地区)、演州路(为乂安省北部地区)。 其后李朝领土有所增加。例如在1037年(李通瑞四年),李太示征服临西道。1069年(李天贶宝象二年),李朝攻取占婆国(又作占城国)的布政、地哩(一作地里)、麻令三州(在广平省及广治省一带),并于1074年(李太宁三年)改地哩为临平、麻令为明灵。1072年(李太宁元年),宋朝向李朝赠予广源(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州)一地,不久宋越两方虽曾爆发战事,广源一度被宋军夺回,但战后宋廷仍将之交还李朝。 到12世纪,中国南宋学者周去非于淳熙年间(1174年至1189年)编著《岭外代答》,书中概括地记录了当时的李朝疆土范围及建置情况: “ 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府曰都护、大通、清化、富良;州曰永安、永泰、万春、丰道、太平、清化、乂安、遮风、茶卢、安丰、苏州、茂州、谅州;寨曰和宁、大盘、新安。大抵清化、遮风、乂安、永安皆遵海,而永安与钦州为境,茶卢与占城为境,苏州、茂州皆与邕管为境。 ” 在20世纪,法国学者马思伯乐(又译作马司勃罗)、越南学者陶维英、中国学者杨武泉等等,先后在《岭外代答》内容上,对李朝辖地情况作了考订及增补。现将之开列如下表【图表根据《岭外代答校注》(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60─61页)、《李陈胡三氏时安南国之政治地理》(收录于《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马思伯乐着,冯承钧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14─119页)、《越南历代疆域》(陶维英著,钟民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52─157页)等资料及论著制成。 】。 府、州、寨 后世位置 备注 都护府 在今河内。 即唐代时的交州。 大通府 今河内西北黑水河(又名黑河、李仙江)流域西岸。 马思伯乐称当地应为“治理蛮夷首领之区域”。 清化府 今清化省之清化市。 即唐代时的爱州。 富良府 为如月江上之富良。 为一新府。 北江府 从谅山经过广安到东海的地区。 马思伯乐指除以上四府,尚有北江府。陶维英指李氏王室原是北江州人士,所以将北江州升为府。 天德府 即北宁等地。 陶维英指天德府原为北江州,而李氏王室原是北江州人士,所以将之升为府。 应天府 在今河内。 陶维英指应天府又称“南京”,位置亦在河内。 天长府 即华闾。 陶维英指天长府由华闾建成。 永安州 为邻近中国钦州濒海之地的先安。 即唐代时的陆州,1023年改潮阳镇为永安州。 永泰州 在海防西北的东朝。 万春州 在太平江与北江(又名急流河)汇流处的至灵境内。 丰道州 未详。 太平州 在兴安省快州府。 旧名藤州,后来于李朝末年亦复称藤州。 清化州 今清化省东北部份地区。 乂安州 即乂安省。 即唐代驩州,1036年改驩州为乂安州。《越史略》记载1101年“改驩州为乂安府”,马思伯乐认为《越史略》有误。陶维英则据《越史略》算作一府。 遮风州 未详。 为濒海地区。 茶卢州 在广平省。 地接占城(即占婆国)。 安丰州 未详。 苏州 在高平、谅山边境。 马思伯乐认为苏州及茂州应为“苏茂州”,乃一州非二地。 茂州 见上。 见上。 谅州 今谅山。 和宁寨 未详。 大盘寨 在下龙湾。 新安寨 在广安。 中国南宋宁宗时期(1194年─1124年)的学者张洽,撰有《安南志》一书,记录了李朝晚期的州县建置情况,共有二十五个路及州,并辖有若干县份。后来明代人李文凤撰《越峤书》时,亦加以引录。当中的越南地方名称,与上引《岭外代答》等史料有异。其内容如下表【图表参照李文凤《越峤书》卷之一“州郡沿革”(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2册,齐鲁书社)制成】。 路、州 辖县 安南路 安乎、太平、交阯、未鸢、龙编、平道、武平。 峰州 嘉平、新昌、奉化、嵩山、洙缘。 瀼州 瀼江、波零、鹄山、弘远。 岩州 常乐、思封、高城、石农。 田州 都救、惠桂、武龙、横山、如赖。 爱州 九真、安顺、崇平、日南、军宁、长林。 驩州 九德、浦阳、越裳、怀驩。 陆州 乌当、笔清、宁海。 福禄州 柔远、唐林、福禄。 长州 文阳、铜蔡、长山、奇常。 汤州 汤泉、绿水、罗韶。 演州 忠义、龙池。 林州 金龙、海界。 景州 北景、朱吾、由文。 山州 龙池、盆池。 古州 乐古、乐兴、古书。 笼州 武勒、武礼、罗龙、抶南、笼额、武观、武江。 环江 正平、福零、龙源、饶勉、思恩、武石、歌良、都家。 武义州 武义、武劳、武缘、江山。 粤州 龙水、崖山、东玺、天河。 平琴州 容山、永义、福阳、古符。 德化州 德化、归众 武安州 武安。 郎茫州 郎茫、古勇。 罗武州 龙兵、福武。 ◎ 提倡佛教李朝大力提倡佛教,使之成为国教,大建庙宇,并让僧侣参政,因此佛教在李朝得到长足的发展。 早在李太祖时便重视佛教。他本人曾为僧侣,师事万行,并得他的协助而夺取政权。此后,僧侣阶层便在李朝政府里取得特殊地位,僧万行便获李太祖封为“国师”,备受尊崇,其后君主亦模仿太祖的做法,甚至给与僧侣封邑。到李高宗时,曾下诏招募沙汰僧人,到朝中参与改革政治,出谋献策。 李朝政府又为推动佛教而投入大笔开支。在全国各地,政府大兴土木,兴建庙宇、寺塔,保留到后世的有一柱寺、镇国寺、章山寺、佛积寺、天福寺、永庆寺等等。为了得到《大藏经》等佛教经典,李朝多次派使到中国宋朝求取。又在每年春、秋二季举行大法会、花灯佛会,及设置法事道场,均为佛教的典礼活动。 ◎ 货币李朝从太祖皇帝时起,随着政权逐渐稳固,社会秩序恢复,便开始铸造货币。但因李朝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轻视了货币的作用,民间交换多是以物易物,加上李朝政府广建佛寺,铜料多用于塑造佛像,因而少李朝货币的铸造量也较少。李朝历代君主的铸币概况,有如下表【本表依据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越南历史货币》16─21页以及116─120页制成】。 君主 所铸货币 备注 李太祖 顺天大宝 铸造时间应在1011年(李顺天二年)以后。它的形制是钱缘适中,钱文上的“顺天大宝”四字对读,采用真书,有倾斜,不太均匀及协调。李太祖称其币为“大宝”,以别于中国及越南前朝(丁朝、前黎朝)所用的“通宝”、“元宝”等货币名称。“顺天大宝”造型厚实,比丁、前黎及陈时钱币要大,重量约有5克。迄今发现的“顺天大宝”只有一个版式,且流通范围相当有限。 李太宗 明道元宝 曾于1042年(李明道元年)及1043年(李明道二年)铸造两次,钱文上的“明道元宝”四字旋读,又称“明道钱”。它有两种版式,一种是字体粗壮,另一种是字体狭细。两者字体均采用真书。它铸造和流通数量很少,与其他货币一起通行。 天感元宝 李太宗晚年铸造,钱文上的“天感元宝”四字旋读,有两种版式,一种是光背,一种是背文上有“干王”二字(干王是李太宗次子李日中,在钱币上铸“干王”字样,用意是说明李太宗对李日中及其生母的宠爱)。两者字体均采用真书。 李圣宗 / 没有李圣宗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李仁宗 天符通宝 李仁宗晚年的天符睿武(1120年─1126年)及天符庆寿(1127年)时铸造。仅一个式版,钱文上的“天符通宝”旋读,采用真书,制作工艺比较粗糙,类似李太祖的“顺天大宝”,钱径较大,厚实,光背,钱缘适中,轮廓分明,布局均称,但文字较呆板。“天符通宝”数量甚少,这基于李朝重农抑商,以及轻视了货币经济的作用。 天符元宝 “天符元宝”被后世学者认为可能是私铸钱。它的钱文旋读,“元”字采用篆书,其余三字用真书,钱缘略宽,与“天符通宝”不同。 李神宗 / 没有神宗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李英宗 大定通宝 铸于大定年间(1140年─1162年)。它的钱径较大,“大定通宝”四字对读,采用真书,钱缘稍宽,比较厚实,光背。 正隆元宝 1163年(政隆宝应元年)铸造。钱文上把“政”写成“正”,四字旋读,真书,光背。李英宗的“大定通宝”和“正隆元宝”,数量均很少。 李高宗 治平元宝 铸于治平龙应年间(1205年─1210年)。它有两种版式,一种是钱径较大,钱文四字旋读,采用真书,“治”及“元”二字方正,“平”及“宝”二字瘦长,光背。另一种的钱文与前一种相同而略小,阔缘。“治平龙应”铸造于李朝晚期,政局渐趋动荡,所以铸行也更少。 李惠宗 / 没有惠宗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李昭皇 / 没有昭皇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 王室遗族陈氏代李后,便对李氏王室肆行杀戮。1226年(陈建中二年)农历八月,当时的主政者陈守度讽喻李上皇,让他自尽。1232年(陈天应政平)六月,陈朝以先世有一位陈李,故此必须避讳为由,改“李”为“阮”,目的是“绝民之望李氏”。同年冬,陈守度因见李氏族人对于李上皇之死,心怀不满,于是用计坑埋李氏族人。 陈朝中期,曾有李氏族人获朝廷起用。在1318年(陈大庆五年)八月,陈朝发兵攻打占婆,当中一位将领是“李家族将”孝肃侯李必见,在该役中他战死沙场。越南史籍《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亦指出,这位李必见正是“李氏遗族”。 此外,在李朝灭亡之际,宗室李阳焜、李龙祥等人,逃到了朝鲜半岛的高丽国,并在该国一直生活下来。其子孙为韩国的旌善李氏和花山李氏。他们的宗亲会代表团曾于1995年访问越南。 ◎ 历代君主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世 年号 皇陵 太祖 太宗 圣宗 仁宗 神宗 英宗 高宗 惠宗 - 昭皇帝 4 东汉文学家东汉中期南昌人,生卒年不可考,江西早期的文学家之一,著《颂歌九章》等,现已失传。 5 三国蜀汉人物姓名:李朝 字:伟南 籍贯:广汉郪 官职:别驾从事 家庭成员:弟:李邵 人物传记: 郡功曹,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驾从事。随先主东征吴,章武二年卒於永安。 历史评价: 杨戏:伟南笃常,济济脩志,蜀之芬香。 6 著名英语教师李朝:中学特级教师,张家口市政协委员。英语高考成绩多次居全市第一。积极推动我市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多次作公开、观摩、研讨、示范课。市高中英语统考试卷主要命题人。03年获市“百千万”节优质课和省“百节优质课”。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多人次获特、一、二、三等奖。河北省九五重点课题《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3年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十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结题。发表论文七篇,多次参与省、市级中学英语辅导教材的编写工作。多次获市优秀教师;先后获市电化教学先进工作者、骨干教师、;01年市级名师和教学能手;03年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市优秀青年教师、省“三三三人才”第三层次人选;04年市优秀青年计三等功;05 年获张家口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06年获张家口市拨尖人才。09届所教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再创辉煌。 7 吉林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毕业院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英语 最高学位: 硕士 ◎ 论文2000:1)论文:《商务英语信函写作指南》评介 载《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独立完成) 2001:2)教材:《商务英语听与说》 吉林文史出版社 (副主编之一) 3)论文:从《诗学》美学悲剧理论的角度看《哈姆莱特》载《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独立完成) 4)论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翻译教学》载 《外语学术论丛》(独立完成) 2002: 5)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载《研究规律 改进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独立完成) 6)教材:《新博士生英语翻译教程》 吉林大学出版社 (参编者之一) 7)论文:《译者 译文 译意 译味》 载《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 (独立完成) 8)论文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界:理念与现实》(上、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总主编之一) 9)论文:《On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f non ?C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teaching translation 》载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 新视界:理念与现实》(上卷) (独立完成) 10)论文:《 人本意识---古希腊文 学中的主旋律 》 载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界:理念与现实》(上卷) (第一作者) 2003:11)论文:《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 students 》载《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Teaching and Studies》Volume1,March2003 The American Scholars Press,Inc. (独立完成) 12)教材:《实用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 13)论文集:《创新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点》(上卷) (执行主编之一) 14)论文:《谈翻译中的思维作用》载《创新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新视点》 (上卷) (第一作者) 15)论文:《英语写作教学法演变和比较研究——兼述过程体裁教学法》载《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一作者) 16)论文:《作者、译者、读者》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专辑)(第一作者) 17)译文:在美国“轱辘行” 载《今天》杂志 2003年第6期 (第二译者) 2004:18)译文:我爱冰其淋 载《今天》杂志 2004年第2期 (第一译者) 19)译文:汉堡包史话 载《今天》杂志 2004年第2期 (第一译者) 20)教材:《成人高等教育通用教材》(英语) 第二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之一) 21)教材:《实用商务英语基础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 22)论文:《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核心--------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第二作者) 23)论文:《译者----翻译过程的中心主体》载《大学英语》(2004年学术版) (第一作者) 2006:24)工具书:《新大学英语词汇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一主编) 25)工具书:《英语专业四八级词汇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一主编) 26)论文:《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面临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作者) 载《第七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7)教材:《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二副主编) 2007:28)论文:《对大学英语四级作文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第一作者) 29)教材:《大学商贸英语商务专业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主编) 30)教参:《大学商贸英语商务专业教程教学参考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主编) 31)教材:《大学商贸英语翻译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编) 32)教参:《大学商贸英语翻译教程教学参考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一主编) 33)论文:《从“活力门”事件反思中国渐进金融深化中的有效监管》 载《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第二作者) 2008:34)论文:《话语分析中的认知与逻辑》载 《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第一作者) 35)论文:《汉式英语写作的根源》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17期(第一作者) 36)论文:《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及交叉理论------兼谈商务英语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性》载《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作者) 37)论文:《翻译研究:从边缘走向中心》载《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第一作者) 2009:38)论文:《商务英语研究迈向新阶段--第八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综述》载《2009年吉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一作者) 39)论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描述研究》载《2009年吉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二作者) 40)论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 (第三作者) 2010:41)论文:《商务英语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载《中国ESP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期 (第一作者) 42)论文:《翻译硕士教育定位刍议》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第一作者) 43)论文:《商务英语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载《商务外语研究》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年第1期 (第一作者) ◎ 科研项目1.《生命化外语教育模式的研究》(已结项) 2.《商务英语能力描述研究》(已结项) 3.《河北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绩效与有效监管的协整分析》(已结项) 4.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2010--201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