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离相寂灭分 |
释义 | 《金刚经》有多种版本,鸠摩罗什版《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共分为三十二品(章节),“离相寂灭分”为其第十四品标题。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一品为一分,冠名一个小标题使读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标题下面的内容。《金刚经》的昭明太子三十二品这一种分法最被世人所认可。 中文名:离相寂灭分 出处:《金刚经》 译经者:鸠摩罗什 时代:东晋 品数:第十四品 引言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对忍辱不应执着而有忍辱相,对布施不应执着而有布施相,对佛法也不能有执着相......无相才是实相。受持《金刚经》,离一切诸相,才能真正寂灭(涅盘)成佛,才能成就“第一希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四品全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翻译第十四段述能离诸相,自得寂静,妄念消逝。 空生于离相见佛,已悟十分真谛。所以他听了佛说此经以后,已经了悟人法两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极涕零的(地)对佛说:稀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不遣,乃悟向取证之道尚浅也。世尊!若是有人,得闻是经,信得自心本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坚固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则生实相。当知是人,超出诸乘,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究竟此实相者,如太虚空,无有形迹,即是非相,如来说名实相而已。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其理,解其义,承受修持,并不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浊世末法时,去佛遥远,苦海茫茫,是人闻经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则为第一稀有。何以故?盖以是人,能无四相已证人空矣。何以知是人能无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故必要离相,能离一切有相,离一切空相,证真空无相之妙,则成正觉矣。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此经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听了难免惊骇,所以听了此经不惊是无疑心,不畏是无退心,不怖是无难心。谛听受持、永不退转,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从此出,乘此智慧到彼岸,岂果有彼岸之可执,特名之为第一波罗蜜而已。 按: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智慧虽居第六,其实破除疑纲,是第一义,忍辱最难,故特揭出之。 六波罗蜜中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能做到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乱真性,真性不乱,才能到达诸佛彼岸。但是真性中实际无此忍辱,因为了悟人法两空,即无所谓忍辱之相,是己达到了我人众生寿者之四非相,所以说非忍辱是名忍辱,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说:何以要忘忍忘辱呢?须菩提,我要向你们讲一个实际的例子,从前有一位无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野外游猎,遇我适在坐禅,王曾令人割断我的手足耳鼻,我在那时候,安静不动,任其割截,实具有般若正智,通过一真法界,所以四相皆空,万念俱寂。何以知无相呢?我在当时,身体被他节节支解时,假设我不能万念俱空,忘怀我人之相,则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还复如故。详见涅槃经。 如来说: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罗蜜行,欲令众生成忍辱波罗蜜法。不著诸相,乃至于恶骂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无相。 佛告须菩提,菩萨受如来无相教法,欲成佛道,必要发菩萨无上道心,亦即清净无相心。不起生灭,湛然清净,不应当住著所有形色而生出的念头。譬如说爱高楼大厦,美丽器皿,又不当住著于声香滋味,以及由所接触而生的心,如歌唱与异趣,娇娜美女,甚且泥于法而不能见真性的心念,也不应住著,心无所住则见真性。所以佛说菩萨心,为无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求欲望之满足。 须菩提!菩萨是要俭于己,而奢于人,有利众生,尽力为之,故应如是无相布施。 佛所说人我一切诸相,原是指示菩萨之解说,其实本体全空,原是非相。所谓一切众生,也是引导诸菩萨灭度耳,其实众生,若见本性即非众生。 佛说了以上这番话,恐众生不相信,乃强调说:如来所说的话,是真语者,真而不妄。实语者,实而不虚。如语者,如而当理。不诳语者,不欺人。不异语者,不二说。 佛告须菩提,如来所得法,心体空寂,无相可得,所以说此法无实;无形可观,而妙有无方,欲言其虚,自性具足,故曰此法无虚。无实无虚,既离有相又离空相,不著两边,乃是真空无相之相。 佛又说:如果修行人,教化众生住著于法,而行法布施,不达三轮体空,则为无明所障,昏暗蔽塞,不能见真空无相之理,如入暗室,则无所见。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刚眼,燃般若灯,性光四照,洞彻真空妙理,如人有双目,像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佛又指示须菩提说:无论现在的世间,或未来的世界,如果有善行的男女,能对这部经典,直下顿悟真空,不稍暂舍的读诵行持,就能为诸佛如来以佛之智慧去完全了知其人,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解析无相 (术语)谓真理之绝众相也。又涅盘离男女等十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涅盘经三十曰:‘涅盘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此无相有浅深二重,见有相条。 南怀瑾先生注的偈颂: 优昙花发实还无,尘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 昙花开到最香的时候就是它凋落的时候,人世间几十年像昙花一现,非实非虚,非真非假。物质世界现在的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来生的我,生命的真我在哪里呢?佛叫我们到莲花生长的地方看看,愈脏愈烂的泥巴里头,莲花愈开得茂盛,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人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可以修炼成功。 《金刚经》分品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