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少镇 |
释义 | 黎少镇位于广东省罗定市中西部,距罗定市区11公里,省道荔珠线由东向西横贯镇境,交通十分便利。黎少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老苏区”镇,是革命先烈李芳春同志的故乡。黎少镇是个政通人和,交通方便, 气候适宜投资置业的好地方。黎少人民善良、积极肯干,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家庭和睦,关系融洽。 基本概况黎少镇,东接素龙、生江,南与连州相邻,西连泗纶,北与榃滨镇接壤,面积134.2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辖19个村(居)委,镇政府驻地黎少圩,距罗城13公里,黎少镇地处罗定市中西部,东经110°28′,北纬22°43′,东与素龙、生江相邻,南靠连州,西接泗纶,北与榃滨、附城接壤。镇境属罗定红盆西段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降雨量1445毫米,无霜期359天,一年四季皆可耕作。农林特产有桂皮、桂油、松脂、上石粉等。 获得荣誉黎少镇多年来荣获云浮市、罗定市“先进基层党委”、“六个好镇党委”、“文明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文化建设先进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殊荣,2002年9月18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镇视察检查工作,对镇的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要加快两个文明建设步伐。2002年4月27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帼英同志到镇检查村民自治以及村务公开工作,肯定了该镇的工作成绩。 历史沿革黎少镇1950年属罗定县第六区,1958年9月成立黎少公社,1983年8月撤公社设黎少区,1987年3月撤区设镇。2003年,辖黎少、寨坪、田心等19个村(居)委,总面积134.20平方公里,总人口53909人,工农业总产值35990万元,是1980年3150万元的11倍。1996年4月18日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冰雹灾害,冰雹最大的如鸡蛋,打死果树、林木, 砸毁民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万元。1999年12月21日,发生霜冻灾害,时间长达8天,最低气温零下3℃,山区水田表面结冰。 基础建设新规划的省道荔殊线连贯黎少镇8个村委会,经黎少镇境17公里,属二级水泥道路,路基宽12米,水泥路面9米,已全线竣工通车,新旧荔殊线黎少圩镇路段的过境公路有两条四车道,总长近6公里的主街。全镇19个村(居)委,基本实现了水泥道路硬底化,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镇内通讯、信息网络完备,设有电信支局、邮政支局及移动通信办事机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信号覆盖全镇,全镇有电话15000多台,普及率63%,黎少邮政支局能开展邮政储蓄、邮政速递等多个项目业务。镇内设有35千伏的变电站1座,实现了村村通电,有小水电站5个,全部与市联网。全镇有学校26间,其中中学2间,完全小学20间,幼儿园4间。有中心卫生院一间,农村卫生站19间,切实开展预防保健和积极推动母乳哺婴活动,其中黎少镇中心卫生院设备齐全,内设有门诊部,留医部,配备有B超、X光、心电图、检验室、防疫等医疗设施,能开展部份手术业务。 2003年,全镇程控电话装机4900多台,移动电活2600多台。有日供水量500吨、供水管总长9200米的自来水厂1家。泗纶河(俗称三都河)与生江河(俗称二都河)于境内榃濮交汇,水力资源丰富。1972年建成下电站, 1975年建成上电站。2001年后,外商先后投资75万元,建设了六电坝后电站和松木社二级电站。2003年,全镇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总容量500千瓦,全部并入市电网,388个自然村全部通电。镇内有镇村硬底化道路40多公里,客车19辆,货车159辆,小车88辆,摩托车6340辆。有高3层、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附设活动场地1000平方米的镇文化中心大楼和19个村(居)委文化室,黎少文化站2000年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有年均放映150多场次的文化站电影队,每年到村寨演出30多场次的三都曲艺社、黎少山歌队、榃濮醒狮队和横岗醒狮队。有中学2所,小学20所,学生10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1984年,黎少二中被评为县、地、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所培育的蚕茧被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勤工俭学展览。有中心卫生院1间,村级卫生站19间,医务人员90多人。黎少中心卫生院从70年代开设的中医肝病专科,对肝病、肝硬化的治疗有较好效果,在市内外有较高的声誉,周边县、市不少患者前来就医。1993年,中心卫生院荣获省“百家文明卫生院”称号。 镇政府所在地黎少圩,距罗定市城区15公里。1979年,圩上只有残旧的1条街道,面积仅0.80平方公里。从1998年开始,镇政府加大了对旧圩镇的改造力度,1999年拓宽1300米旧街街道并实现硬底化,投资130万元建成长430米的沿江路。2002年10月投资530万元建设总用地面积达90000平方米的榃芳垌示范小区首期工程。2003年,黎少圩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5条总长5500米的主要街道实现水泥硬底化和“一街一(种)灯” ,绿化面积1.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人。 自然环境黎少镇地处丘陵地带,山坡低平,农业、农村经济颇具特色。 全镇有耕地31096亩,其中水旱田22390亩,宜林山地104800亩,以插植水稻为主。2007年底,全镇有小(Ⅰ)型、小(Ⅱ)型水库7座,水库储水量646万立方米,有水利渠道85千米,其中主干渠50千米,泗纶河流经镇境(俗称三都河),与生江河在榃濮交合,六成以上耕地可利用引泗水利灌溉,一年四季可以耕作。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该镇的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先后建起了红砖厂、桂皮加工厂、桂油加工厂、针织厂、编织厂、灯饰厂等镇、村和民营企业。红砖厂曾是该镇的支柱产业,鼎盛时的1995年有19间红砖厂,年产红砖2亿多块,被称为“罗定黎少红砖城”。2001年,大部分红砖厂因经营管理不善,开始逐步解体或停产,到2003年只剩下8间。2003年,全镇有镇、村、民营、个体企业900多家,工业总产值22703万元,是1980年105万元的216倍。 该镇有耕地30891亩,其中水旱田22759亩,以插植水稻为主。旱地多种花生、木薯、蚕桑。1980年前,稻谷年亩产一直在600~700公斤之间徘徊,经济作物很少, 1980年农业总产值只有3005万元。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水稻亩产逐年提高。从1996年开始,连续8年成为亩产“吨谷镇”,2003年达到1014公斤。镇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发展“三高”农业,建成初具规模的肉桂、水果、蚕桑、三黄鸡、松脂等五大农业生产基地。1999年后曾养殖120亩美国青蛙和泰国虎纹蛙,取得较好效益,最大的一只虎纹蛙重达0.60公斤。2003年,全镇有肉桂38870亩,产桂皮922吨,桂油25.50吨;有水果26032亩;养猪专业户26户,养有母猪87头,生猪存栏量12421头;养鸡专业户52户,产三黄鸡、山地鸡60120只;有桑地1892亩,产蚕茧3150担,农业总产值13287万元,是1980年3005万元的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917元,是1980年135元的29倍。 黎少镇农业以水稻、花生、木薯为主,林业特产有肉桂、桂皮、桂油、松脂、杉木、上石粉等,水果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全镇有肉桂5万亩,年产肉桂皮1200吨,桂油30吨;有松树林地7万多亩,年产松脂1400多吨;种植荔枝10630亩,有“三月红”、“糯米糍”、“桂味”、“水囊”等品种;种植龙眼4460亩,60%以上是“石硖”、“储良”等优质品种。该镇注重插植高效优质稻为主,加强农民科技知识培训,大胆推广和引进新品种,从1997年开始成为水稻亩产“吨谷镇”。全镇“三高”农业因地制宜以引导农民发展肉桂、荔枝、龙眼的种植和饲养三黄鸡、肉猪、水产品为主,已形成有特色的两条“十里肉桂走廊”和规模化、商品化的水果、肉桂、蚕桑、三黄鸡、松脂五大生产基地。 黎少镇确立“工业立镇、农业稳镇,科技兴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当前工业经济稳步推进。2007年,黎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42574.9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080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31774.91万元,地方财税收入58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5元。黎少镇丘陵低山的粘土是制造红砖的好材料,现有红砖企业6家,年产红砖1亿多块,全镇村级企业以资源型为主,有桂油加工厂、石场、果场,抽沙场、酒厂、造纸厂等近100家。近年来该镇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经济,全镇民营企业有选矿厂、林产化工厂、 股份红砖厂、针织厂、编织厂、桂皮加工厂等200多家,为社会提供4000个就业职位。镇规划发展电子或其他新兴环保型工业的“榃濮工业园”坐落在荔珠线新榃濮大桥西侧,距罗城5公里,该园区内属丘陵地带,四周是典型的“馒头山”,只要略作平整,便可以成为工业厂区用地,该园区交通十分方便,水资源丰富,地域开阔,是投资建厂和置业的理想园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