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黎 |
释义 |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黎氏,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黎氏名人辈出,为华夏贡献卓著。 汉字释义基本解释拼音: lì 田字格中的“隶”字 部首: 黍,部外笔画:3,总笔画:15 1. 众,众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详细字义黎lí〈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com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词性变化黎lí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黎lí 〈名〉 (1)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2)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3) 姓 相关介绍黎,原义有:1.众,众多:~民,~庶;2.古通“黧”,黑色;3.古国名;4.姓。本字条以姓氏为主。在早期历史上,黎氏表现得比较岑寂,除了南北朝时的北周有一位官拜车骑大将军,并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而见称的黎景熙;以及于唐玄宗时官拜京兆尹,显赫一时的黎干之外,具有特殊优异表现的黎姓人家,并不多见。宋、明以来的1000多年以来,情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整个黎氏家族人材辈出,表现可圈可点,使得黎氏的声名,尽人皆知。 黎氏介绍黎氏起源九黎后裔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黎氏家族跟九黎有关系。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鲜卑人后裔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帝尧后代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黎姓分布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黎氏名人黎氏三院士 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三个兄弟,他们是战火洗炼的三名军医,他们是成就斐然的三位院士。中国烧伤医学创始人黎鳌、中国肠外瘘治疗鼻祖黎介寿、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科开拓者黎磊石,他们谱写了中国医学界绝无仅有的一段佳话。 出身于贫寒家庭的黎氏三兄弟,他们在性格上截然不同,他们在成长中相知相伴,他们在成就上旗鼓相当。“一门三院士”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基因、必然的联系和感人的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黎磊石做客《大家》,讲述兄弟院士的传奇经历、风雨人生。 历史名人黎嶷:河间鄚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侨:南北朝齐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黎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宾)人,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錞:广安(今属四川省)人,宋代庆历进士,苏轼所作《远景楼记》中评其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诺懿:香港,无线电视艺员,他是参加第十八届TVB艺员训练班而入行的,奥运六星之一,无线电视力捧小生之一。第三季舞动奇迹冠军。 黎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淳:华容(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庶昌:贵州省遵义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等职。 黎锦晖:湖南省湘潭人,现代著名音乐家,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两种崭新艺术形式,曾创办“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主要作品有儿童音乐《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等。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字劭西(1890-1978)。长沙府湘潭人。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长沙日报》总编辑、省第一师范教员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师大、湖南大学等校教授,讲授国语文法,对语言文字科学深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中华新韵》、《国语新文字论》等。 黎光(1914-——),四川省南部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光大校,(1917-2005),安徽省霍邱县人,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铁道部副部长,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无晋升,转业地方)。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化南(1909-1978),湖北省长阳县人。1928年参加长阳县游击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任铁道兵后勤部部长。1961年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管理局局长。1965年后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顾问。1978年3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黎东汉(1914——?),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任通信学院副院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有章(1915-1958),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副军长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福建军区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黎同新(1910-1993),江西省新昌(今宜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锡福(1909-197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宁洱边防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副军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黎新民(1910-1980),江西省萍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沅陵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黎磊石,(1926.10.26-2010.3.17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湖南长沙人。 黎介寿,(1924.10.11- )中国工程院院士,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人。 黎鳌,1917年5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男,烧伤外科专家。 黎子流(1932-),广东顺德人,195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4月,黎子流调任江门市委书记,1990年-1996年8月,广州市副市长、市长。1998年,正式退休。现任顺德新世纪农业园有限公司和广州立智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黎氏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郡望为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京兆郡 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 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 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广西区:贺州黎氏族谱一卷、梧州黎氏族谱一卷。 江苏省: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省: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省: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省: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省: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黎氏春秋(贵州笔祖宗之)二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春秋(卷数不清)、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黎氏文化黎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举办不同区域的寻亲寻祖活动。大型的有世界黎氏恳亲大会,为黎氏文化的宏扬与传播带来积极效果。黎氏文化包括了族谱、对联等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是黎氏后人学习德、道、处世、创业的途径。 族谱序言广西桂平麻垌思培黎氏族谱创谱序 尝闻族有创谱则前之来历有凭族无谱,则后之追踪无据,余思及此每不禁为之戚然,深惧。盖闻吾始祖以前及系江南人氏,或曰东粤珠玑巷中图村人。初为客至西粤浔郡家于平南罗明新光村至明嘉靖初年又分支到桂邑下都里思培村,始造家室则始祖来历业无定据矣,是如谱之无大不可也,吾因是访察罗得一旧谱,及谱内或纪其名而不纪其葬于何地,或纪其生于年月日时,而不纪其行事或纪其分之尊下又不纪其何年何代分支者。噫虽有是谱亦等于无谱,何以启后世之有据哉?然佘少时闻大伯父讳永泰公等奉祀,上有一祖讳玄祥公妣杨苏氏所生敬龙敬凤,敬龙居长为兄,妣蒋氏生攒芳妣李氏生初英龙是初英一支分祖也,敬凤为弟,妣氏是本支之分祖生,长文公妣陆氏此皆佘大伯父等之所传佘。亦因传而录之,大伯父等又谓文公少常食素及壮,气血方刚,适在康熙初年为征大藤峡兵戈来息军事日繁,公踊跃从戎,发奋力敌,为王事,终尸骸亡。只遣二岁幼男即佛英公也,时公妣陆氏襁其子佛英公就养于南乔舅氏处,其田业悉与族人分耕。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幸为南乔黄公常识不以寒微见弃,将女妻焉。未几,黄氏诞生四子,长永泰,次永祥,三永广,四永肇,后陆氏携其若子若孙由南乔迁回思培,重造家室。请诸族内退回本份之田业,并将其夫手所寄祖先之骸坛卜葬今村左黄石山东三墓,石头龙山一墓是也。至陆氏寿终,佛英公卜葬时,追忆其父无骸,于是镌木成形,咬指血点像招父魂与母合葬于长岗山之阳,此亦大伯父讳永泰公所传。佘因得而述之,若夫其中之本而又本,远而又远,以暨支分派别者悉无考焉。今而后无谱哉,无如大伯父等弃世有年,余只能将其所传之言以其纲而寻其目,即厥略而绛详,于是编辑此谱以展我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焉。谱中述祖宗之源使宗有据也,谱中列子孙之派,使世次无混也,谱中书一本之传使宗祧有继也,谱中叙分派对之别,使奕J相亲也,谱中叙其人之行事使德行莫掩也,谱中记生终之年月日时,使后人可考也,谱中详茔墓之地,使世远勿湮也,由是谱中之节目既详今而后来历其有凭矣。追宗其他确据矣。大伯父等所未展之志而今展焉矣,大伯父等九泉有知不亦庶几稍慰矣乎,且搦笔而书之曰:美哉,美哉。子此绵绵翼翼哉是为序! 六世孙邦选序于乾隆五十五年 黎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 1、对联: 修沙阳志; 开孝义门。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上联典指北宋永嘉人黎靖德,嘉祐年间任沙阳县主簿,代理县令处理政务,清廉谨慎,善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又博学能写文章。曾主持修《沙阳县志》,另著有《朱子语类》。下联指宋代东莞人黎宿,为人敦厚而重礼义,乡邻都受他的影响而感化。曾割大腿肉为亲人治病,受到朝廷旌表。 2、对联: 堂称载酒; 亭号众香。——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上联典指北宋儋州人黎子云,兄弟都贫困而好学。文学家苏轼被贬儋州时,曾拜访过他们兄弟。他们对苏轼也很敬重,常常载着酒去见苏轼,请教学问。苏轼题其别墅为“载酒堂”。下联典指清代画家、诗人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生员。他所住的地方叫百花村,有亭叫众香亭,有阁叫药烟阁。擅长画山水,工诗词而刻意炼句,著有《五百四峰草堂诗钞》、《药烟阁词钞》、《芙蓉亭乐府》等。 3、对联 蓉城世泽; 京兆家声。——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此联为黎氏宗祠“京兆堂”堂联。 4、对联 彝伦攸叙; 明德惟馨。——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归义古城旧县村黎氏家祠联 解释:在归义古城东面沿田道走百余米,便到旧县村,沿着村道行走右边便是一排清水砖墙大宅。青灰瓦面,马头墙高高耸立,屋脊四角翘起,梁檐精雕细镂,气势恢房,颇具典型的明清封闭试庄园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黎氏家祠”匾,朱红底色,镏金大字熠熠生辉,另有三块巨大的匾额也高悬于檐下,一为“进士”一为“武魁” 一为“文魁”,祠堂大门两侧有这副对联。门旁有一对栓马石,石坊上刻有“举人黎启勋丁仲春月吉日立”字样。此外,村上还有“两广巡抚”黎桂生、黎凤梧的宅第、牌匾,抗日将领、原国民党四十六军军长黎行恕旧居也在其中。 七言通用联 1、对联: 经术传家钦北宋; 文章华国耀西川。 ——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2、对联: 文章惟读周秦汉; 儒术兼通天地人。——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此联为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自题联。 七言以上联 1、对联: 气压英雄,丕振状元令誉; 学通经史,堪称直讲才华。——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上联典指明代状元黎淳,字太朴,华容人。天顺进士第一。官至礼部尚书致仕。下联典指北宋朝议大夫黎的事典。黎錞,字希声,文安人。庆历进士,英宗以蜀士为问,欧阳修对曰:“文行苏洵,经术黎錞。”尝知眉州,苏轼作《远景楼记》,称其“简而文,刚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 2、对联: 仗节三奏,远景之登楼有赋; 簪缨奕世,黎阳之信史堪传。——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上联(前句)典指唐代谏议大夫黎干,戎州人。善星纬术。玄宗时待诏翰林。(后句)典指黎希声有《登远景楼赋》。下联典指北周车骑大将军黎景熙的事典。黎景熙,字季明,曾官著作佐郎,勤于所职,著述不怠。 3、对联: 诚可配天,此处俨如靖乐园; 心能格圣,就中即是武当山。——佚名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解释:中堂镇的潢涌村是明清时期东莞四大名乡之一。潢涌人90%以上姓黎,黎氏家族从宋开始,迄今已历800余年、30多代。从宋至清,数百年间潢涌黎氏一门共出了5个进士、27个举人、80多个秀才,其中5个进士中有两个入翰林院。黎攀镠是第22代,清道光年间中进士,随后在京城、闽南等地任职,官至江南河库道。19世纪30年代中期,每年从国外输入中国大陆的鸦片多达两、三万箱,当时清廷中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为弛禁,一为严禁,弛禁派占上风。时任京官“礼科给事中”的黎攀镠旗帜鲜明地站在严禁派一方。村中的黎氏大宗祠是东莞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以此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极具地方特色。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氏始祖黎宿即著名典故“割股疗亲”的主角。传说当年黎母病重,需人大腿上的肉来配药,黎宿即割股疗亲。此事后来传至朝廷,朝廷恩赐黎宿在村中建“德本坊”一座,以表彰其孝(此类举动清雍正以后被禁止)。村中还有巷子名字就叫德本坊。 黎氏大宗祠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是东莞目前已知建造年代最早的祠堂,历代均有重修。祠堂共有三进,在布局上呈龟形。祠前正中、左、右各有一个伸向河道的石阶,就像龟头和两个前爪。祠后正中有一个旗杆,两侧也各有一个石阶,就像龟尾和两个后爪。据记载,选择如此造型的目的是“以祈永年”。有趣的是,作为龟身的三进院落朝向并非一致,第一进朝正南,第二进偏东,第三进则偏西。据说如此建造大有寓意,即此“龟”是动着的,正“爬”向有水的地方。祠内至今还保留着两块明代重刻的大石碑,上面刻有宋、元、明 6位东莞名贤为黎氏大宗祠撰写的碑文。石碑保存完整,碑文清晰可辨。 4、对联: 门对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 祠环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长。——清·翰林学士黎溢海撰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宗祠联 5、对联: 上苑笑看花,喜称人物杰出; 高堂题载酒,欢迎长者车来。——佚名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上联典指宋代名人黎治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黎子云的事典。黎子云,儋州人。昆弟贫而好学。苏轼尝造访子云兄弟,执礼甚恭,每与弟载酒过从。轼因题其别墅曰“载酒堂”。 6、对联: 祖宗有灵,孰是孰非祸福终有报应; 天地无私,为善为恶休咎总无负人。——佚名撰江西省上犹县黎氏宗祠联 7、对联: 溯家学以紫阳白鹿为宗,若论显扬,何必数东汉科中千八百室弟子; 登此堂发春露秋霜之感,是谁瞻拜,独无惭南安迁后二十一传贤孙。——田东溪撰黎姓宗祠通用联 解释:此联为黎氏祠堂联。 黎氏考证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黎城,古称黎侯国,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2010年,这句话之所以能毫无争议地写进黎城县政府网站里,得益于不久前结束的一次考古研究。在此之前,尽管民间一直流传黎城就是《尚书》中记载“西伯勘黎”的古黎国。但由于古代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极度缺乏,这一说法一直不被外界承认。随着黎城县西周墓地的发掘,渐渐掀开了古黎国的神秘面纱。 古国命运 在山西,除了曾经有过声名赫赫的晋国,其实还有许多诸侯国在这里繁衍生息,《尚书》中记载的黎国就是其中一个。早在商代时就已有的黎国,在商末纣王逐渐式微之时,被周文王攻克。但是,通过《尚书》中“西伯勘黎”的寥寥数笔,今人无从得知古黎国人灭国之后的命运。 山西省黎城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东北部,太行山东麓。乾隆版的《山西志辑要》中记载,黎城属潞安府,同时还记载这里属于古代的黎国。当地更是流传,他们的家乡就是《尚书》中记载的“西伯勘黎”的古黎国。但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主持发掘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崇宁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刚进入黎城县时的情景,“当地的一些闾里夫子们就极力宣称他们的家乡就是《尚书》中记载的‘西伯勘黎’的古黎国。”而近年来黎城县委、县政府还在县城东部建了一处占地面积很大的别墅区,取名为‘黎侯庄园’,不知何时,还把原来的城关镇改名为‘黎侯镇’。”张崇宁称,在黎城人的眼里,黎城就是黎国。 盗引发掘 黎城县城西关村的西南部有一个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小水库,是1958年建成的。水库的西南岸有一块高出水面10多米的坡地。 2005年下半年,这里发生了严重的盗墓事件,几伙盗墓贼因利益相争而持枪火拼。鉴于如此危急的情况,山西省文物局批示,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长治市和黎城县文物管理部门参与组成考古队,张崇宁与杨林中两位同志负责,于当年年底对该墓地进行了调查和钻探,为来年的抢救性发掘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张崇宁介绍,当时通过调查发现,这是一片西周时期的墓地。他说:“现在的地貌与西周、东周时相比,已经大有改观,这片墓地已随着岁月和水土的流失湮灭了不少。墓地面积约40亩,已探明的墓葬92座,其中大型墓3座,中型墓15座,其余为小型墓。所有的墓口均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不足50厘米。现存的墓口不同程度地受过扰动,叠压其上的扰土中,包含物最早的有春秋晚期的陶片,如绳纹灰陶鬲、罐以及素面灰陶豆等。” 2006年元旦一过,考古队便对这处墓地开始了正式发掘。由于盗墓分子十分猖獗,为安全起见,考古队还通过长治市政府动用了武警战士在工地日夜守护。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考古队共发掘了大型墓葬2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3座。 张崇宁说:“遗憾的是保存历史信息最丰富的大型墓葬无一幸免,均遭受了严重的盗掘,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少之又少。” 一号墓葬令所有考古工作者既兴奋,又失落。这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规模与晋侯墓地的大型墓葬相同。张崇宁说:“带墓道的墓葬说明,这些属于诸侯级别的墓葬。可这个诸侯是谁呢?盗墓贼已经洗劫一空,出土的东西不能说明问题。”这个诸侯国的葬礼与众不同。墓室周边东、北、西三面二层台上放满车轮,共14个。14个车轮也就是7辆马车,这通常也是诸侯墓葬的礼制。车轮与车舆都是拆开下葬的,在有的车轭上青铜饰件尚在原位,辖等均随葬于棺椁间,车轮直径约在1.1米左右,其余随葬品均被盗一空。根据陶鬲残片分析,其时代为西周晚期。其他几座中型墓葬也都葬有车轮,在钻探中发现此处墓地没有专门的车马坑,也是这里的特殊现象。 黎国考证《汉书·地理志》上党郡壶关注:“应劭曰:‘黎侯国也,今黎亭’。黎亭,今山西长治县西南,距纣都在千里之内,故云入析内也”。黎城县在山西境内地处偏狭,多少年来,关于西周时期文物资料几无所知。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挖砖窑时,挖出几件青铜器,村民把它们交到了县博物馆,其中有鼎、觚、爵诸器,风格为商代晚期。 《尚书》记载黎国是商代古国,被西周所灭,早于墓地的时代。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此事发生在春秋中期,晚于墓地的时代。一般被认为黎国被狄人打败后,黎侯逃到卫国并安居于卫,此事大体应在卫国被狄人消灭之前,或许在春秋早期。 揭秘黎姓值得欣慰的是,8号墓葬成为了考古工作者探讨该墓地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中型墓葬,土坑竖穴,葬具为两棺一椁。出土了成套的珍贵青铜礼器,有的器物上带有铭文。 张崇宁清楚地记得2006年5月28日中午,在对8号墓的清理中,发现了一件青铜圆壶,体形细长,鼓腹偏下,套环兽耳位于颈部,壶盖厚重,圈足状捉手。盖部饰窃曲纹,壶颈部饰“公”字形宽带纹,腹部饰瓦楞纹,通高43厘米。他说:“下午,我忍不住打开了这个器物的盖,终于发现了我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用不着做梦了,眼前的现实远远比做梦要好得多,这就是最有历史价值的铭文,一共三行九字,‘□侯宰□作宝壶永用’。”这一资料来得如此之晚,来得如此之不易。根据前后文和同类型的铭文结构分析,第一个不识的字应当是这个侯一级诸侯国的国名。循着这个思路,考古工作者们展开了细致得近乎繁琐的考证工作。 铜壶上的第一个字,在《殷商金文集成》中不止一次出现,是“楷”字,读皆音,由于“皆”与“稽”、“黎”等字在《古文四声韵》中均属同一韵,在古音中应该是同音字是没有问题的。在文献中同音假借的例子很多。文字读音和地望均相符,因此断定黎城所发现的墓地就是古黎国的墓葬区,这个神秘古国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展示在世人眼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