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雷台观
释义

概述

道教宫观。在甘肃省武威市城北二公里处。始建于清代,观内主要建筑有风神殿、雷祖殿、三皇殿等;整座观宇修建在晋代筑起的雷台之上,台高 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余米。台下是一座庞大的东汉墓穴。为武威著名道观之一。雷台是一处黄土高台,是明清时期祭祀雷神的地方,故名雷台。1969年9月,雷台下发现了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从墓葬的情况看,雷台是为保护汉墓而修建,同时作为台上建筑物的基础。雷台上原本有建筑,只是年代变迁,原有的建筑已经不在了。现在的雷祖观是明清时期复建的。雷台的年代古远,而雷台之名不古。遂有学者考证其古名为灵钧台,为前凉所建。但出土所见与此不合,灵钧台应亦非其实名。

考证

唐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曾言:“玄坛乃老鬼之庙。”又言“玄坛之内,事等荒村;治观之中,还同废舍。时因祭醮,托酒肉以招人;或赖吉凶,假送饷以来物。”(《广弘明集》卷一二,据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引文)老鬼,即太上老君之谓。从此叙述中,可知老君玄坛并非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存在,但唐时玄坛已沦废成道士借以治生糊口的场所。所谓坛,即高筑的土台。

释明概文虽言及玄坛,但未言及所在。现据出土器物论定,雷台一号汉墓为祖师张道陵墓,二号汉墓应为嗣师张衡墓。而“太上老君”、“新出老鬼”为嗣师死后之名,故可知,释明概文中所述竟为雷台史情。雷台唐时当为“老鬼之庙”,即天师庙。

雷台本为道教坛墠,为天下道教第一玄坛所在,即后来所说的万法宗坛。汉天师庙故址的发现,使武威雷台观在道教中的地位超过了青城山天师洞和龙虎山天师府。武威雷台观因此跻身于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宫观之列。 雷台汉墓中有一座汉代的古井,结构上窄下宽,外形呈一篆书的“玄”字,称为玄井,陵井,天师井,伏鬼井。玄井的原形为盐井,目的是井中取盐。沈括《梦溪笔谈》说:“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在此明确记载了陵井的结构。《仙鉴》卷十八引《成都记》云:“广都县(今属成都华阳县)天师观坛下有井,名曰伏鬼井,妖怪藏其中。汉中微,人鬼交混,邛蜀之间,人被其害。方天师被汉家之诏,而居蜀之渠亭石室,因命神人运青城玄石以镇其井,鬼妖遂乃绝。”此处指出了天师观的坛下有伏鬼井,情形与雷台观下的玄井相同,应是仿造雷台规制,可知雷台古井名伏鬼井,台上道观为天师观。杨羲:“玄井三仞际,我马无津梁”,雷台玄井底部据说有一根横梁,应为津梁,同时也表明了雷台古井的玄井之名。

《云笈七签》:“盘桓昆陵宫,玄都可驰骋。”张道陵墓古称昆陵,即今雷台汉墓。昆仑大治为道教玄都,治所即今甘肃省武威市。昆陵宫为昆陵上的宫殿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雷台观所在,但“昆陵宫”并非雷台观的本名。“老鬼之庙”为老君之庙,也非庙宇的本名。“昆陵宫”、“老鬼之庙”都应以“天师庙”为正名。

发现

在雷台下东南角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大型砖墓,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古钱币近3万枚,被史学界称为“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

价值

雷台是中国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是一处长方形夯筑上台。据雷台观内的道士说,雷台高约8米,南北长l06米,东西宽60米,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 后人发现,明代的雷台观修建在汉墓之上,按中国风俗习惯,道观是不可能修在坟墓之上的,足以看出雷台风水及方位的显赫。 雷台汉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墓内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其中有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99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铜奔马。

细看铜奔马,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飞鸟。制作者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细品铜奔马,无不敬佩这位东汉的无名艺术匠师成功地塑造了一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极富浪漫色彩的“天马行空”的艺术杰作。1971年,郭沫若观后称其为“马踏飞燕”。

1973年,铜奔马在伦敦展出时,英报称:“铜奔马已成了一颗吸引人的明星。”英国观众说,铜奔马“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争议

关于雷台墓的年代,迄今所知有五种说法,即:东汉末期、汉魏时期、晋末前凉初、前凉时期、两汉之交时期。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期,即公元186-220年之间。

西汉时,汉武帝为了巩固国防,抗击匈奴,远通西域,建置河西四郡,不惜代价到处寻求好马,并曾三次获得好马良驹。汉武帝首次派人去现在的伊犁和巴尔喀什湖一带求得乌孙马,命名为“天马”。然后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十万,使大宛献出了3000多匹汗血马。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马匹品质比乌孙马更好,于是武帝又将乌孙马改为“西极马”,命大宛马为“天马”。最后在渥洼池获得野马,命名为“太乙天马”,并作了《太乙之歌》,大意是说:太乙天神赐给我的是天马,跑起来流着赤色的汗和唾沫,放开驰骋,可以超越万里,只有腾云驾雾的龙才配得上和它作朋友。从此以后,天马的故事就广为流传,而且出现了“天马行空”的成语。

此后,西域的天马良种,逐渐引入到河西走廊地区,繁衍生息,迅速发展。到了西晋,驻守河西地区的前凉政权,驻军武威,以强大的骑兵部队,多次打败了来犯之敌,有力地保卫了西部的安全。当时的首都洛阳人民曾这样歌颂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汉朝人这样喜爱天马,并不是为了观赏它,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由于汉王朝经常和骑马民族匈奴作战,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马匹。天马是山马之种,蹄脚坚硬耐磨,服役时间相对中原马要长得多。天马又比以前汉人和匈奴人骑的马高大,且能走左右摆动的对侧快步,更适合装备全副披挂的重甲骑兵,这就是汉朝人重视天马的原因。同时,在漫长的丝绸古道上,人们渴望着用力量和速度来缩短漫漫的丝绸之路,而铜奔马,正好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向往

旅游

天下第一马

走进雷台公园气势雄伟的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泉源”的圆形花坛。“泉源”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半部分是花坛,花坛的正中间竖卧着一块刻有“天下第一马”的大石块。北半部分是彩色喷泉。“泉源”的正中心耸立着两根大理石贴面的巨形石柱,石柱的顶上托着昂首嘶鸣的“马踏飞燕”。“泉源”两侧是弧形的浮雕墙,墙上刻画着古代的战车、佛祖、骆驼、牛、羊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汉朝。

石鼓牌楼

走下“泉源”的台阶,就是牌楼。牌楼的两侧各有一个圆形的石鼓,石鼓上刻有凹凸有致的阴阳图案。并且两边各有五个图腾柱,柱子上雕刻着云彩和龙形图案。看上去很有气势。

铜马仪仗队

沿着大理石铺砌的马路往前走就是享誉世界的铜车马仪仗俑。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高40厘米,而眼前这个有两米多高的马是放大了1.5倍的。它们神态各异,昂首嘶鸣。战马俑有18匹;单个的马有5匹;战车有18辆。

绕过铜车马仪仗俑可以看到五棵古老的箭杆杨树,年龄大约180~200岁,现在看上去快枯死了。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雷台观。雷台观又名灵钧台,台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雷台观的东面是雷台汉墓。也就是闻名遐迩的“马踏飞燕”出土地。

石桥三岛

从雷台汉墓出来再向西走,就是雷台湖。湖中心有三个小岛,岛上有休闲茶园、回声厅等。是供游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把三个小岛和提岸连接了起来,行走起来非常方便。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一片翠绿。石桥上的栏板是由许许多多的花瓶围成的,所有的花瓶都一模一样,样子非常好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