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于达仁
释义

§ 简介

于达仁,男,1966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1988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硕士学历。199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 于达仁 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历。主要获奖情况: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教育基金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国家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共发表论文160余篇,被《SCI》收录4篇,《EI》收录35篇,《ISTP》收录3篇,《SA》收录17篇。

§ 简历

1981.9-1985.7: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获得学士学位  于达仁

1985.9-1988.7: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获得硕士学位

1992.3-1996.5: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获得博士学位

1990.10-1992.9: 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轮机教研室讲师

1992.10-1996.9: 哈工大发动机教研室副教授

1996.9-至今: 哈工大发动机教研室硕士生导师

1996.10-至今: 哈工大发动机教研室教授

1999.10-至今: 哈工大发动机教研室博士生导师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科技顾问委员会高新技术组成员

《推进技术》、《燃气轮机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

--------------------------------------------------------------------------------

§ 学科

动力机械及工程

--------------------------------------------------------------------------------

§ 研究方向

1.研究领域, 吸气式发动机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非线性控制、容错控制、分布参数控制2.热力发电生产过程的数据挖掘、故障诊断及优化运行3.等离子发动机技术及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

§ 论著成果

【1】于达仁范轶.徐志强. 炉膛辐射能信号和热量信号的信息融合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4, 23(4), 158-161 于达仁

【2】于达仁刘强, 汽轮机调节系统卡涩故障的鲁棒诊断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3, ,23(3), :179-182

【3】于达仁王西田等 , 基于LMI方法多目标综合的H∞扭振模态观测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10, 22(10), 136-141

【4】于达仁杨永滨等, 大范围线性化最优鲁棒容错快关控制系统的设计,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9, 22(9), 25-29

【5】于达仁翁一武等, 火电单元机组的柔性控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7, 22(7), 129-133

【6】于达仁徐志强等, 基于神经网络解耦线性化方法的锅炉主汽压力控制,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5, 22(5), 143?147

【7】于达仁,王建波等, Leak Fault Detection of Liquid Rocket Engine Based on Strong Tracking Filter, JOURNAL OF PROPUL- SION AND POWER, 2002.4, 18(2), 280?283

【8】于达仁郭钰锋, 一次调频的随机过程分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2.6, 22(6), 38--41

【9】于达仁项庆华等, 汽轮机调节系统阀杆卡涩故障在线检测方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12, 21, 59?62

【10】于达仁郭钰锋等, 发电机组并网运行一次调频的稳定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9, 20, 59?63

§ 工作经历

多年以来,于达仁教授结合自己硕士和博士学习的两种学科,在热力机械自动控制领域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电力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项目申请人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承担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等共5项,完成企业横向课题40余项。 于达仁

1988年硕士毕业的于达仁教授开始从事汽轮机发电机组控制、仿真和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在《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稳定和控制》研究中,他提出了扭振分量极小化的概念、评价准则和一种独立模态扭振观测器,构造了一种零相移扭振滤波器;提出综合鲁棒控制和非线性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改善轴系扭振主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扭应力测量方法及鲁棒观测器设计方法;在《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全局线性化非线性协调控制》研究中,基于"变参数主要由非线性引起"的认识,于达仁教授首次提出用微分几何非线性控制理论来解决超临界机组的变参数问题,设计了大范围线性化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性能在全工况范围内具有一致性,很好地克服了工况参数的变化。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解决非线性变参数热工控制问题的新思路;在《汽轮发电机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及容错设计方法》研究中,证实了汽轮发电机DEH系统反馈信号中具有信息冗余度,用信息冗余方法实现了DEH系统的容错设计;提出了容错控制的一个新的性能指标和锅炉炉膛辐射能信号与热量信号的信息融合算法。此外,于达仁教授还提出了汽轮发电机组优化配汽控制技术,这一技术已在15家发电厂的34台机组(100MW、200MW、600MW)上得到应用,平均提高汽轮机调节级效率5%,全部改造机组运行经济效益2720万元/年,目前累计效益达8500余万元。1988年硕士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汽轮机发电机组控制、仿真和故障诊断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提出的汽轮发电机组优化配汽控制技术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1.5亿元。

1996年于达仁被评为教授,1997年被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1996年,30岁的于达仁把眼光投向了航天动力学领域,意识到“空间技术发展,动力技术先行”,他开始了在航天发动机控制、诊断的科研新领域的耕耘,所取得的成果在航天领域获得广泛应用。1999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并没有放松科研,1998年以后,又拓展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开辟了面向航天动力的科研新方向。至今已是硕果累累。

在《导弹-冲压发动机一体化非线性控制》研究中,于达仁教授提出了在非线性模型下直接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用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有关设计方法处理模型的非线性特性,解决了超燃冲压发动机对象非线性特性强、非线性耦合严重的问题。提高了发动机和飞行系统的可靠性和工作性能。

在高超推进研究中,于达仁教授提出利用MHD(磁流体设备)和ARC(电弧)构成能量旁路附加在RAMJET上构成MHD-ARC-RAMJET联合循环,此循环可以提高冲压发动机在高速区的性能,扩宽冲压发动机的运行范围。

另外,于达仁教授在涡轮发动机非线性建模方面也取得创新性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各类涡轮发动机非线性建模的平衡流形展开两步法建模算法,解决了发动机大范围建模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我国某重点国防型号巡航导弹研制中得到应用。其中涡扇发动机平衡流形两步法非线性建模技术和半实物仿真系统在我国重点国防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

2002年以来,于达仁教授面向国家需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创建了等离子发动机这个新的学科方向,被列入国家"211"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等离子发动机技术》的调研、技术引进策划、技术谈判及合同签署、学术方向梯队构建、课程体系构建、211建设规划和论证、实验室建设规划和选址论证、国防基础研究项目申请和评审、总装备部技术创新项目的申请。领导项目组顺利启动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于达仁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屡获殊荣,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样尽心尽力,成绩喜人。他认真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改革,先后获得日本海外教育基金会萤雪奖、校教书育人标兵称号、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得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于达仁教授围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两年进行改革,以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所需教学环节的分类分析,提出"教学环节优先级"的概念,优先采取和安排具有双重效用的环节,来提高教学效率,并提出针对心理适应延迟效应进行超前补偿的教学思想,经多年的培养时间和专门的教学效果统计检验,有明显效果,已在全校推广。

于达仁教授深刻的领悟到坚持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哈工大能源学院采用习明纳尔教学法、实践性学习教学法和定期的学术研讨以及参加公开学术会议等方法,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通过建立素质教育书库、资料库和网站,在日常指导中实施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根据10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工作经验,于教授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整套的素质教育指标体系,把综合素质更明确化、具体化、教程化,并把它应用到了基层教育之中。

于教授还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交流体系。数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休息日组织研究生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术报告会,并题写了"好主意是讨论出来的",使学生从"即知即传即学即用"中巩固和升华了知识,启迪了新思维,提高了创造力和综合能力。2001年,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以学院为单位、以学生为主角举办开展学术活动的研讨会,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并且在本学院已经取得了成功。很多研究生都提交了论文并且在研讨会上进行积极的讨论,极大的激发和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

在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于达仁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从科研工作中寻找有真实应用背景的课题作毕业论文题目,总结出了《创新能力培养并行教学法》并予以实践,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使得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能够在科研与生产工作方面得到实际的锻炼,多年来在他本人指导下由本科生撰写并在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达30余篇。该项教学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于达仁教授还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创新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范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接触到学科的前沿和生产应用的实际背景,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并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结合《Matlab及其应用》(硕士生公共课)的教学实践,于教授提出了《MATLAB及其应用》的网络化教学框架和思想体系。总结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指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克服了信息流中的表达瓶颈和理解瓶颈。BBS上的讨论区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和讨论的场所。该项教学成果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于达仁教授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并重,倾心尽力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在教书的同时十分注重德育教育,无论学生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及时给与帮助。通过谈心,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待人处事的道理,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敬业爱业,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和无私奉献、以国家为重的精神,并常常鼓励大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于教授曾任88241班的班主任,现在该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成为所在行业的优秀人才,并有1/3的同学后来又取得了博士学位。

同时,于达仁教授还担任多项学术兼职,包括Reviewe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推进技术》、《燃气轮机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等。

于达仁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成果显著、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佩的优秀科研工作者。面对成绩,他很是淡然,他把成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着科学高峰的攀登,教育事业的耕耘。[1]

§ 科研观点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是互动的,没有基础理论研究,就没有原始创新;对工科方向而言,重大理论成果都是在基于对重大实际问题的回答中产生的。”谈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于达仁教授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

回顾自己的科研历程,于达仁说,适时选择和调整研究方向非常重要。他在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选择,都是基于世界学术背景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研究方向的合理布局。“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出成果的,需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努力,因此必须做好超前规划。要想在40岁时出成绩,就要在30岁时选好方向。学术远见换来的是研究方向的相对稳定性,然后再以强脉冲突进,补偿滞后,就可以迅速占据制高点…………”

“选题就像选种子,要知悉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学一点科学学,懂得好物种的重要性,然后以小花盆育苗,壮苗移大田,弱苗淘汰……”于达仁对科研选题的理解,幽默中透着真知灼见。他说,“种子选好以后,还要适时剪枝,压缩老旧方向,给新方向发展腾出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达仁还特别重视学术交流。他认为,基础研究方面便于交流、合作和知识共享,尤其对国防背景的学科,打破闭门造车的被动局面尤为重要。“学术交流不仅是科研的外延,更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传播自己创造的知识,获取别人创造的知识,我们的创造性就能得到启发,知识缺陷可以得到弥补。”所以,于达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圈,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使他能够充分获得各种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于达仁还坚持“输入=输出”的理念,认为在学术交流中要乐于做贡献,要让合作者受益,才能分享互补合作产生的额外效益。“乐于做学术界的公益事业,优先获取的信息就是最大的效益。”于达仁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3: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