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会寺 |
释义 | 三会寺 地理位置 三会寺在福建省仙游县城西出十三里的大济龙山下。人们传说古时候有三条巨龙,会战于此,后人就称这里为“三会”,意为“三龙际会”,三会寺便因此得名。 历史渊源 三会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即公元710一711年),至唐武宗(李炎)会昌时(公元841一846年),三会寺遭火劫荒芜了。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一859年)三会寺二度重建,恢复了旧时梵宇琼宫的堂皇面貌。从此以后,三会寺日趋兴盛,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三会寺成为仙游四大丛林之一,可惜后来又被一场兵祸烧毁。明英宗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和尚云涯师父四处募捐,在原址上三度重建,但规模不象过去那么大。明嘉靖中期(公元1542年左右),智辉和尚极力倡建,扩大庙宇,重塑佛像,三会寺焕然一新,虽然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寺舍有些损坏,但基本上保持那时的规模。现在三会寺占地335平方米。 三会寺的主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极为壮观,面宽七间,深进三间,中心高度达八米多。殿内屋顶为歇山式造形,藻井毗连,上面彩绘着姿态万千的飞天乐伎女。殿中莲台上高坐着新塑的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诸佛像。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奇特,神态不一。三会寺中文物甚多,如大殿上的木质大鱷鱼,合抱难尽其周围,面上金鳞闪闪,古漆留丹,为清初遗物。食堂前面有唐宣宗李忱(公元847一859年)时开凿的石质水槽,有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的石盆,有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一1307年)由象田院移来的钟木鼓,还有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铸造的铜钟。寺内还存有明代和尚秋此(号超园)著的《影月集》和清代康熙年间诗僧绎斯著的《东林集》等待集。三会寺寺内有清康熙十二年(公1673年)翰林学士黄起有撰书的重建敕大中三会寺碑记,三会寺的沿革可从这碑记中看出。碑记文笔洗炼,书法遒劲,很多人拓为碑帖。 三会寺不但楼阁辉煌,文物众多,而且四周景致也十分幽美。寺后九龙山树木蓁蓁,百鸟争鸣,蜂蝶纷飞。山北麓三会溪上虹桥飞架,车来人往。桥下一弘碧水,清澈透明。寺前,良畴连毗,每逢金秋季节,稻黄蔗绿,渠白陌红,寺院里的晨钟暮鼓,余音袅袅,给这里的山、水、田、寺添上了特有的韵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