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关 |
释义 | § 穴位 【名称】: 下关 【归经】: 胃经 【拼音】:Xià guān 【国际标准代号】:ST07 【特点】:禁灸穴;胃经与胆经的交汇穴。 【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5~l寸。 【经络视频】:点击观看 (/doc_50-3.aspx) 【穴位视频】:点击观看 (/doc_666-38.aspx) 【描述】: [穴义]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下关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下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功能作用]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 下关—中国古关隘 下关—中国古关隘。位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西北,据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通道南口,为古代南诏国、大理国都城的南方门户,位置重要。今有公路东达昆明,西通保山、芒市,北至丽江等地,是云南省西部交通枢纽。此处的风四季少变,冬春吹西风,夏秋吹西南风,四季呼啸,昼夜不停。人在大街上走,常被吹得睁不开眼.有风城之称。 § 历史 唐开元十六年(728),南诏(即蒙舍诏)王皮罗阁(697~748)统一六诏(越析、浪穹、邆睒、施浪、蒙嶲、蒙舍),建南诏国,徙治太和城(今大理县太和村西)。 大历十四年(779)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县)。为巩固防戍,在通道南北两端筑关,北称上关(又名龙首关、河首关),南称下关(又名龙尾关、河尾关),两关相距百里,互为犄角,拱卫都城。唐天复二年(902),南诏为郑买嗣所灭,先后建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白族首领段思平自石城(今曲靖县西北)起兵,攻克下关,占羊苴咩城,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宋宝祐二年(1254),为蒙古忽必烈所灭。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将蓝玉、沐英率师进军大理,酋长段世扼下关以守,明军巧用上、下两关地形,出奇兵,占下关,克大理。 § 旅游 从大理到丽江,要经过下关。下关风为大理四景之一。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留风花雪月诗一首: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注: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拱卫大理的要塞。 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润年开13瓣,花大如杯,颜色黄白相间,花色美丽诱人。花开期间,赏花游人不绝。花后之果壳黑硬,可作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 据传此花于唐栽种,至明代还在,徐霞客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慕游观赏了上关花,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此花。称“其花黄白色,大如莲,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闰增一瓣,与省会之说同;但开时香味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这就是著名的上关花。到清人代晚期,由于游观的人太多,特别是官府的达官贵人到此观花,都要当地白族群众招待,人民忍受不了这种白吃负担,于是把上关花砍了。据今人考证,上关花就是木莲花。 下关 § 配图 图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